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模式中云的次网格结构对全球辐射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荆现文 张华 郭品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8-1068,共11页
利用一种用于大尺度天气、气候模式的随机云产生器(SCG)和独立气柱近似(ICA)辐射算法,研究了次网格云的水平结构以及垂直重叠结构对全球辐射场的影响。比较了水平非均匀云(IHCLD)和水平均匀云(HCLD)的辐射场差异以及云的最大-随机重叠(M... 利用一种用于大尺度天气、气候模式的随机云产生器(SCG)和独立气柱近似(ICA)辐射算法,研究了次网格云的水平结构以及垂直重叠结构对全球辐射场的影响。比较了水平非均匀云(IHCLD)和水平均匀云(HCLD)的辐射场差异以及云的最大-随机重叠(MRO)和一般重叠(GenO)的辐射场差异。结果显示,与HCLD相比,IHCLD一方面可增加地面净短波辐射通量,纬向平均最大值(约1 W/m^2)和次大值(约0.6 W/m^2)分别位于高纬度低云密集地区和对流旺盛的热带地区;另一方面可增加大气顶的净长波辐射通量,纬向平均最大值(0.3 W/m^2)出现在热带地区。不同的重叠结构对短波和长波辐射收支也有很大的影响,MRO和GenO的短波辐射通量差异在热带辐合带最大,达到30—40 W/m^2,在高纬度低云带的纬向平均也可达到5 W/m^2左右;长波辐射通量差异具有相似的地区分布,但量值相对较小。不同重叠结构可以造成大气上下层的辐射加热率差异,影响大气热力层结。云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对有云区域辐射收支的影响将改变大气热力、动力状况以及水汽条件,从而影响模拟的气候系统的演变。文中采用单向云-辐射计算,排除了与气候系统其他过程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不同大尺度模式进行次网格云辐射参数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模式 随机云产生器 云水平结构 云垂直重叠 辐射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ICA云—辐射方案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与评估 被引量:13
2
作者 荆现文 张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45-958,共14页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灵活给出云的次网格结构的蒙特卡洛独立气柱近似(McICA)云—辐射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由于此方案会引入一定的随机误差,本文对随机误差的特征和对所模拟的气候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灵活给出云的次网格结构的蒙特卡洛独立气柱近似(McICA)云—辐射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由于此方案会引入一定的随机误差,本文对随机误差的特征和对所模拟的气候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McICA随机误差引起的模拟扰动很小,随机误差对所模拟的各种气候变量影响也很小,全球平均值与作为参考的精确独立气柱近似(ICA)计算的差别都在0.01%量级,模拟结果的纬向分布、垂直分布和典型区域内的分布等气候特征都基本上与ICA一致。因此,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气候模式BCC_AGCM2.0.1中应用McICA云—辐射方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模拟性能的提升仍然主要取决于模式物理过程、动力框架等方面,而不受随机误差的影响。考虑到McICA方案下云和辐射过程是各自独立的,云的结构调整和辐射模式的改进都更为简便,为模式在未来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很大便利和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ICA ICA 云-辐射方案 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微物理量分布特征的CloudSat卫星观测研究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华 杨冰韵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8,共14页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 本文利用2007~2010年整四年最新可利用的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东亚地区(15°~60°N,70°~150°E)云的微物理量包括冰/液态水含量、冰/液态水路径、云滴数浓度和有效半径等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本文将整个东亚地区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和东部海域五个子区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东亚地区冰水路径值的范围基本在700 g m-2以下,高值区分布在北纬40度以南区域,在南方地区夏季的平均值最大,为394.3 g m-2,而在西北地区冬季的平均值最小,为78.5 g m-2;而液态水路径的范围基本在600 g m-2以下,冬季在东部海域的值最大,达到300.8 g m-2,夏季最大值为281.5 g m-2,分布在南方地区上空.冰水含量的最高值为170 mg m-3,发生在8km附近,南方地区夏季的值达到最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季节差异最大;而液态水含量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小于360 mg m-3,垂直廓线从10km向下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峰值位于1~2 km高度上.冰云云滴数浓度在东亚地区的范围在150 L-1以下,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值小于80 cm-3,垂直廓线的峰值均在夏季最大.冰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最大值为90 μm,发生在5km左右;水云有效半径在东亚地区的值分布在10km以下,最大值为10~12 μm,基本位于1~2 km高度上.从概率分布函数来看,东亚地区冰/水云云滴数浓度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其他量基本为单峰型.本文的结果可以为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在东亚地区对以上云微物理量的模拟提供一定的观测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卫星 云水含量 云滴数浓度 云滴有效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云的观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彭杰 沈新勇 +1 位作者 王志立 荆现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070-13073,共4页
对多年来中国各地区包括云的分布结构、云与降水的关系、云中的水汽资源和云的辐射强迫等在内的云系统的观测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根据不同观测手段的特点加以区分。同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展望了未来观测研究的... 对多年来中国各地区包括云的分布结构、云与降水的关系、云中的水汽资源和云的辐射强迫等在内的云系统的观测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根据不同观测手段的特点加以区分。同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展望了未来观测研究的可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系统 中国地区 卫星观测 地面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假定对模拟的地-气辐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华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0-532,共13页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模拟云的多种垂直重叠假定的随机次网格云产生器(SCG)放入NCAR/CAM3气候模式中,利用该产生器得到云的四种垂直重叠结构,即最大重叠(MO)、随机重叠(RO)、最大-随机重叠(MRO)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一般重叠(GenO),并以GenO... 本文将一种新的可以模拟云的多种垂直重叠假定的随机次网格云产生器(SCG)放入NCAR/CAM3气候模式中,利用该产生器得到云的四种垂直重叠结构,即最大重叠(MO)、随机重叠(RO)、最大-随机重叠(MRO)以及近年来发展的一般重叠(GenO),并以GenO为参照研究了这四种云的重叠结构对模拟的地-气辐射的影响,为气候模式中云的次网格结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MRO、MO和RO总云量分别与Ge-nO总云量(全球平均0.64左右)偏差约-0.012、-0.034和0.026,其中MRO最接近GenO。不同重叠假定对地面接收到的短波辐射通量(DSR)的改变显著,在热带对流区达到16W/m2以上,相当于GenO下该地区相应量的8%~12%,通过了95%信度检验;在中高纬度低云量大的地区也达到4~8W/m2。不同重叠假定对大气顶出射长波辐射(OLR)的改变比其对短波辐射通量的改变小得多,在热带对流区有极大值3~4W/m2。不同的云重叠结构的大气加热率垂直廓线不同,从而影响大气热力结构,其中长波加热率差值(最大约0.1~0.26K/d)比短波加热率差值(最大约0.01~0.025K/d)几乎大一个量级,因此,长波加热率的变化是影响大气热力层结的主要因素。云重叠假定影响地面和大气顶云辐射强迫,并通过柱辐射强迫使得整层气柱的能量收支发生变化,不同纬度变化趋势也不同,从而系统性地改变地-气系统能量在各纬度地区的分配,影响所模拟的气候系统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垂直重叠 全球气候模式 随机云产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及其辐射传输问题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华 荆现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概述了全球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的处理方法及其辐射物理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云垂直重叠模型的构造、模型在气候模式中的实现方式,得到与观测一致的云重叠结构所采用的数据和方法、重叠云的辐射传输等方面,给出了针对这一国际研究... 概述了全球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的处理方法及其辐射物理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云垂直重叠模型的构造、模型在气候模式中的实现方式,得到与观测一致的云重叠结构所采用的数据和方法、重叠云的辐射传输等方面,给出了针对这一国际研究难点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关于气候模式中云的垂直重叠问题的研究至今已取得了许多成果,表现在:重叠模型上有了更为科学的描述形式(如指数衰减重叠);重叠云的辐射传输也有了更快速的处理方法(如蒙特卡洛独立柱近似)并被广泛应用;连续的三维云遥感观测(如CloudSat/CALIPSO)和云分辨尺度的三维云模式的发展为在气候模式中精确描述云的垂直结构提供了丰富的观测资料和模式数据。但是,气候模式中现有的云重叠结构处理及其辐射传输方法还远不够完善,仍然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在未来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重叠 气候模式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晶粒子不同形状假定对辐射收支和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琪 张华 +1 位作者 荆现文 谢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7-617,共11页
将包含多形状冰晶粒子的冰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应用于全球气候模式中,详细讨论了冰云粒子从球形假定到多形状假定的变化对辐射场和气候场的影响。结果显示,冰晶粒子形状假定的引入对冰云光学厚度、辐射通量和加热率以及温度场均有明显的影... 将包含多形状冰晶粒子的冰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应用于全球气候模式中,详细讨论了冰云粒子从球形假定到多形状假定的变化对辐射场和气候场的影响。结果显示,冰晶粒子形状假定的引入对冰云光学厚度、辐射通量和加热率以及温度场均有明显的影响。采用新的冰云方案使得全球平均云光学厚度值降低0.28(23%);热带地区降低最为明显,其差异绝对值可达1.02,而在中高纬度陆地地区,两者的冰云光学厚度差别较小。冰晶粒子形状假定改变将导致全球平均的大气顶出射长波辐射通量增加5.52 W/m^2(2.3%)。与观测资料的比较表明,多形状冰晶粒子假定明显减小了球形粒子假定对长波出射辐射的低估。对大气加热率廓线的模拟显示,多形状冰晶粒子假定会减弱短波辐射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同时增强长波辐射对大气的冷却作用;在热带对流层中高层,这两种影响尤为显著。冰晶粒子形状假定的改变对温度场有明显的影响,热带地区的对流层高层大气温度降低幅度可超过1.5 K。研究表明,冰晶粒子形状假定的改变对模拟的辐射和温度场均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状 冰云 辐射收支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卢鹏 张华 +1 位作者 荆现文 王志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5-183,共9页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 长波区间的太阳辐射在气候模式中往往被忽略。利用国家气候中心BCC_AGCM2.0.1大气环流模式,采用矩阵算子辐射传输算法,研究了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对气候模式辐射通量和温度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SCCP和CERES辐射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长波区间晴空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2.05 W/m2,均方根误差减少1.29 W/m2;长波区间晴空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70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21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地表向下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1.38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1.03 W/m2;长波区间有云大气模式顶向上辐射通量平均误差减小0.99 W/m2,均方根误差减小0.30 W/m2。以ECMWF再分析资料为标准,考虑长波区间太阳辐射后,赤道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温度的冷偏差得到改善,对流层顶温度平均误差减小0.27 K,均方根误差减小0.25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辐射通量 上对流层—下平流层 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方案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华 卢鹏 荆现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本文首先构建了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的新方案,然后将其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的新版本中,并与模式中原有的Eddington累加方案进行了比较。由于新方案本质上是单层Eddington近似方案在四... 本文首先构建了二流—四流球谐函数谱展开累加辐射传输的新方案,然后将其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第二代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1的新版本中,并与模式中原有的Eddington累加方案进行了比较。由于新方案本质上是单层Eddington近似方案在四流上的推广。因此新方案在计算精度上要优于原方案。通过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应用与比较,本文发现新方案对气候模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在晴空条件下,新方案计算的在南纬30°到60°区间、北大西洋东北部以及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区域的地表向下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可以达到3.5 W/m2;同时,新方案计算的在南纬30°到60°区间和北大西洋东北部的大气顶向上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大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达到3 W/m2。在有云大气情况下,新方案计算的地表向下年平均短波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并随着纬度的增加,新旧两种方案的差别逐渐变大,在南北极时达到最大5.5 W/m2;同时,新方案计算的在赤道区域的大气顶的年平均短波向上辐射通量要小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为2.5 W/m2,而在南北纬30°到60°区间,新方案计算的在大气顶的年平均短波向上辐射通量则要大于原方案结果,最大差别为1.5 W/m2。新方案计算的年平均短波加热率普遍高于原方案结果,特别是在800 h Pa到地表之间的低层大气以及50 h Pa到100 h Pa的高层大气,最大差别可达0.03 K/d。因此,新方案有助于改善全球气候模式中普遍存在的赤道平流层中下层的温度冷偏差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流球谐函数 辐射传输方案 辐射通量 加热率 冷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loudSat卫星资料分析云微物理和光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杨冰韵 张华 +2 位作者 彭杰 王志立 荆现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05-1118,共14页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 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高垂直分辨率CloudSat卫星的2B数据产品,对云微物理特征量(包括云中液态水/冰水含量、液态水/冰水路径、云滴有效半径等)以及云光学参数(云光学厚度等)的全球分布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云微物理性质对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水路径分布在北美南部、南美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和南亚的陆地上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面上空,高值区最大值达600 g·m-2以上;垂直方向上,高值区位于赤道地区8 km附近以及中纬度地区4~8 km高度上。液态水路径在300 g·m-2以上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中低纬度海域上空,垂直上液态水含量随高度递减。冰云有效半径在高纬度地区近地面层达200μm以上,在赤道附近4~8 km上有1个高值区,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2~4 km上有2个高值区,最大值均达到80μm以上。在1 km以下的边界层水云有效半径值较大,达到12μm以上。总云光学厚度在全球大部分地区【40,高值区普遍位于中高纬度的广阔地区和低纬度靠近大陆的洋面上空;垂直方向上,云光学厚度的高值集中在2 km以下的边界层。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受云量、云水含量和云滴有效半径的影响,云量大的地区基本为云光学厚度的大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SAT 云光学厚度 云滴有效半径 云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云量和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喜讯 张华 荆现文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1期1-13,共13页
利用最新的1983~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资料集,得到了中国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总云量和中云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青藏高原地区高云量较大而低云量很... 利用最新的1983~2009年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D2月平均资料集,得到了中国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高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总云量和中云量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青藏高原地区高云量较大而低云量很小;总云量和中云量在东部呈增加趋势,西部呈减小趋势,低云量和高云量在大部分地区呈减小趋势。从不同季节来看,春季和秋季北方总云量增加,西部总云量减小;夏季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增加,冬季大部分地区总云量减少。云的光学厚度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且在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同时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资料分析了2001~2013年间中国不同污染地区总云量与云光学厚度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的异同,结果表明:中国不同污染地区云量与云光学厚度呈现不同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云量 云光学厚度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云重叠参数对全球和东亚地区模拟总云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海波 张华 +1 位作者 荆现文 谢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67-778,共12页
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中引入一组基于CloudSat/CALIPSO卫星观测的、能够体现真实时空变化特征的云垂直重叠参数(抗相关厚度,L_(cf))数据,以减小由云的重叠描述造成的辐射场的不确定性。对比了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 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大气环流模式BCC_AGCM2.0中引入一组基于CloudSat/CALIPSO卫星观测的、能够体现真实时空变化特征的云垂直重叠参数(抗相关厚度,L_(cf))数据,以减小由云的重叠描述造成的辐射场的不确定性。对比了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和采用恒定云重叠参数的气候模拟结果,发现无论在全球还是东亚区域,采用基于卫星观测的云重叠参数对模拟的总云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进。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后,冬、夏两季全球平均总云量与云和地球的辐射能量系统(CERES)卫星资料的误差都减少了1.6%,其中热带对流区域总云量的正偏差和副热带地区总云量的负偏差都明显减少,这些有助于正确模拟不同区域间的能量收支差异。在东亚区域,采用时空变化的云重叠参数后,冬、夏两季的东亚区域平均总云量与CERES卫星资料的误差分别减少了1.8%和1.4%。综上所述,基于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计算得到的L_(cf)有助于改进大气环流模式对总云量的模拟,从而提高模式对辐射场的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重叠参数 抗相关厚度 总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组自注意力机制的多层级三维点云分类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春秀 荆现文 何永宁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59-267,共9页
针对大规模城市场景点云数据体量大、噪声多等导致的点云分类模型难以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多层级分组自注意力机制的点云分类模型。该模型在数据采样阶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随机采样算法,可以有效解决模型因点云数... 针对大规模城市场景点云数据体量大、噪声多等导致的点云分类模型难以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多层级分组自注意力机制的点云分类模型。该模型在数据采样阶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随机采样算法,可以有效解决模型因点云数据量庞大而加载困难的问题;将采样输入的点云数据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层级可以扩大点云特征数据的覆盖范围,三个层级分别将点云数据分为16、9、4组,分组可以减少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进入一个跳跃连接模块,将丢失的低维度特征信息重新利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模型分类精度。在SensatUrban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采样算法相较于最远点采样算法在mIoU指标上提升了0.43个百分点,该模型比同样采用自注意力机制的PCT模型以及经典的PointNet++模型在mIoU指标上分别提升了3.12、8.17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三维图像处理 点云分割 随机采样 自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云的垂直重叠特性及其对云辐射强迫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华 彭杰 +1 位作者 荆现文 JiangNan LI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23-535,共13页
本文通过对云观测卫星-CloudSat的2007~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亚地区的云的垂直结构.首次计算了在气候模式的云辐射过程中表征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抗相关厚度L*cf.本文结果表明:6个研究域的抗相关厚度基本处... 本文通过对云观测卫星-CloudSat的2007~2009年3年的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东亚地区的云的垂直结构.首次计算了在气候模式的云辐射过程中表征云的垂直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抗相关厚度L*cf.本文结果表明:6个研究域的抗相关厚度基本处于0~3km的范围之中,根据研究子域的云量不同来划分,抗相关厚度极值出现在云量为0.6~0.8的子域附近,平均约为2.5km.6个研究域的L*cf纬向差异明显,处于较高纬度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L*cf整体大于较低纬的青藏高原地区和南方地区,而东部海域和东亚地区介于两者之间.不同季节之间的差异表明东亚地区研究域和位于东亚地区西部的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南方地区三个研究域的L*cf具有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的特点;位于东亚地区较东部的东部海域和北方地区研究域的L*cf则呈现出冬季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的特点.其次,利用全球气候模式研究了不同的L*cf值对模拟的云辐射强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L*cf取值对模拟的云辐射强迫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全球几个主要的季风区和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非常大,最高达40~50Wm2左右.因此,在气候模式中精确描述云的垂直重叠结构对提高云辐射强迫模拟精度及其反馈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重叠方案 抗相关厚度 CloudSat云观测卫星 随机云生成器 云辐射
原文传递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HITRAN Versions on Calculated Long-Wave Radiation and Uncertainty Evaluation 被引量:3
15
作者 卢鹏 张华 荆现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12年第3期389-398,共10页
Four editions of the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HITRAN) databases (HITRAN96, HITRAN2K, HITRAN04, and HITRAN08) are compared by using a line-by-line (LBL) radiative model in the long-wave calculation for six t... Four editions of the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HITRAN) databases (HITRAN96, HITRAN2K, HITRAN04, and HITRAN08) are compared by using a line-by-line (LBL) radiative model in the long-wave calculation for six typical atmosphe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in downward radiative fluxes between HITRAN96 and HITRAN08 at the surface can reach a maximum of 1.70 W m-2 for tropical atmospheres. The largest difference in heating rate between HITRAN96 and HITRAN08 can reach 0.1 K day-1 for midlatitude summer atmosphere. Uncertainties caused by line intensity and air-broadened half- widths are also evaluated in this work using the uncertainty codes given in HITRAN08. The uncertainty is found to be 1.92 W m-2 for upward fluxes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and 1.97 W m-2 for downward fluxes at the surface. The largest heating rate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line intensity and air-broadened hMf-width can reach 0.5 K day-1. The differences in optical depths between 1300 and 1700 cm-1 caused by different HITRAN versions are larger than those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ies in intensity and air-broadened half-width.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is inaccurate representation of line parameters over some spectral ranges in HITRAN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se ranges in field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HITRAN) long-wave radiation optical depth radiative flux heating rate
原文传递
Advances in Studies of Cloud Overlap and Its Radiative Transfer in Climate Models
16
作者 张华 荆现文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The lates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cloud overlap and its radiative transfer in global climate models are summarized.Developments with respect to this internationally challenging problem are described f... The latest advances in studies on the treatment of cloud overlap and its radiative transfer in global climate models are summarized.Developments with respect to this internationally challenging problem are described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design of cloud overlap assumptions,the realization of cloud overlap assumptions within climate models,and the data and methods used to obtain consistent observations of cloud overlap structure and radiative transfer in overlapping clouds.To date,there has been an appreciable level of achievement in studies on cloud overlap in climate models,demonstr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ssumptions(e.g.,e-folding overlap) to describe cloud overlap,the invention and broad application of the fast radiative transfer method for overlapped clouds(Monte Carlo Independent Column Approximation),and the emergence of continuous 3D cloud satellite observation(e.g.,CloudSat/CALIPSO) and cloud-resolving models,which provide numerous data valuable for the exact description of cloud overlap structure in climate models.However,present treatments of cloud overlap and its radiative transfer process are far from complete,and there remain many unsettle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explor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ud overlap climate model PARAMETER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