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大改造对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的两重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6-61,共6页
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我国于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与此同时,提出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 工业化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我国于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与此同时,提出并实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作用如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这是探讨和评价三大改造的一个基本标准。本文试图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分析三大改造在我国工业化初创阶段与之相辅相悖的两重作用,力求把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些探讨。一、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和三大改造的提出 1949年,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严重任务。在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战略 初创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 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者 个体经济 历史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的华侨回国投资 被引量:11
2
作者 董志凯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组织华侨回国投资的方针和政策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了《共同纲领》,它在建国初期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
关键词 归国华侨 建国初期 华侨投资 投资方向 公私合营 投资公司 新中国 中财委 共同纲领 国计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跃进”运动对中国工业建设作用辨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2-70,共9页
一、问题的提出 在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及其以后的五年调整时期,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主要是指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上的694个建设项... 一、问题的提出 在1958—1960年三年“大跃进”及其以后的五年调整时期,我国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如果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主要是指以苏联援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和限额上的694个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和部分建成投产的话,那么,第二个阶段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设初具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跃进”运动 “一五”时期 建设作用 毛泽东 1960年 国民经济 钢铁工业 中国工业 群众运动 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及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董志凯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6-130,共5页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新中国建立前后势头凶猛的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通货膨胀的持续作用以及军费所需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为了抑制物价,必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通货吐纳平... 本文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回顾新中国建立初期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新中国建立前后势头凶猛的物价上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通货膨胀的持续作用以及军费所需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为了抑制物价,必须实现财政收支平衡、通货吐纳平衡、物资供求平衡。陈云领导政务院财经委员会通过压缩需求,减少货币发行;调动物资、增加供给;并且坚决而又灵活地展开反封锁斗争。通过以上举措,财政收支的平衡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其对当今抑制通货膨胀的启示为:抑制通胀仍是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货币资本与产业资本平衡仍是抑制通胀的基本要领;由于与新中国建立初期通胀的背景不同,今天抑制通胀决不可简单地依靠货币紧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通货膨胀 治理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土地制度变迁 被引量:4
5
作者 董志凯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4-17,共4页
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土地涨价归公"的民主革命纲领到当代的土地制度改革,百年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留下了许多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土地制度变迁 土地问题 辛亥革命 中国 “杠杆” 特别报道 变革 纪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工业化的路径与建树 被引量:4
6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14,共12页
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走上了一条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治激励建设起来的工业规模与国力不平衡、困难多,波动大,企业生机与活力不足。90年代以... 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初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走上了一条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政治激励建设起来的工业规模与国力不平衡、困难多,波动大,企业生机与活力不足。90年代以来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在企业、政府、行业三个层面上进行改革,同时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60年工业化的建树主要表现在工业体系独立、门类齐全,增长速度较高,技术水平提高明显,促进了城市化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国际地位上升。21世纪以来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时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工业化 路径 建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调整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2,共6页
1961年至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调整,使全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困境。其基本经验为:统一对国情和形势的正确认识是前提;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是基本方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动力;政府对... 1961年至1965年我国对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方位调整,使全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困境。其基本经验为:统一对国情和形势的正确认识是前提;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是基本方针;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是动力;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是实质;冷静处理中外经济关系提供了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60年代 经济调整 历史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应对封锁禁运中的外贸方式调整 被引量:4
8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64,共9页
新中国能够成功地应对封锁禁运,灵活调整对外贸易方式起了重要作用。在不同的贸易环境中,适时改变贸易方式:针对不同的贸易背景,灵活多变地调整结汇或易货等多种贸易方式;即使采纳易货方式也非呆板单一,而是针对不同国家变通运用直接易... 新中国能够成功地应对封锁禁运,灵活调整对外贸易方式起了重要作用。在不同的贸易环境中,适时改变贸易方式:针对不同的贸易背景,灵活多变地调整结汇或易货等多种贸易方式;即使采纳易货方式也非呆板单一,而是针对不同国家变通运用直接易货、记账易货、联锁易货等作法,发挥银行在对外贸易中的桥梁、保证、清算、服务等多种扶持方式所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面对内需与外销之间的矛盾,本着保障工业化的方针,国家统筹兼顾,采纳"内销服从外销"的主张,强调严进宽出,对重要出口物资统销,争取到国际市场的有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锁禁运 外贸方式 灵活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摸着石头过河”与当代中国经济变迁——陈云对宏观经济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
9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5期13-18,共6页
60年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手工业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化的现代国家。在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历程中,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变革。这三十年的改革,没有碰到太大的波折,或者非常大的损失,恰恰是尊重历... 60年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手工业农业国发展成工业化的现代国家。在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历程中,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变革。这三十年的改革,没有碰到太大的波折,或者非常大的损失,恰恰是尊重历史、尊重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结果。上推至新中国60年的历史,其中的成就和失误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训。"摸着石头过河"体现了一种不是从抽象的教条出发,而是更注重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方式。实践证明,在经济变迁中选择这种作法是审慎的,对国家和人民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变迁 探索实践 经验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新中国反“封锁”的效应和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志凯 《经济研究参考》 1992年第Z6期810-816,共7页
新中国诞生迄始,我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工业凋蔽,农业衰退,运输受阻,物价飞涨,经济濒于崩溃。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迫切需要资金、物资和技术,尤其需要国外资金购置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值此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不尊重中国人民自己... 新中国诞生迄始,我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工业凋蔽,农业衰退,运输受阻,物价飞涨,经济濒于崩溃。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迫切需要资金、物资和技术,尤其需要国外资金购置先进的工业设备和技术。值此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不尊重中国人民自己的选择,表示“决不要承认北京,也不和它作生意”,“必须创造种种条件,促使这个政权垮台”。1949年11月,美国等14个资本主义国家在巴黎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尤其将中国作为封锁的重点。根据美国政府的既定方针,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从1950年起就逐月升级、紧锣密鼓地实施起来。特别是1950年6月美国宣布派军队进入朝鲜,朝鲜战争国际化以后,这场“封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建国初期 封锁 巴黎统筹委员会 中国人民 禁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政府 社会主义国家 朝鲜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6-74,共9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及其实践,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近年来,不仅中国古代、近代商品经济的专题讨论会开得红红火火,大量的相关专著、文章相继出版和发表,而且对中国现代商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及其实践,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问题成为一个热点。近年来,不仅中国古代、近代商品经济的专题讨论会开得红红火火,大量的相关专著、文章相继出版和发表,而且对中国现代商品经济与市场发展的论述涉及面更广泛,观点异彩纷呈,研究的新进展或突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相辅相成。由于经济理论研究与社会经济体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形成与中国经济理论研究息息相关。这里,仅就半个世纪以来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有关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 现代经济史 商品市场 改革开放 流通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云对待资本与资本市场的思想实践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3-80,共8页
资本与资本市场,是商品与市场经济存在的社会环境中不可或缺、不能回避的经济范畴。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与评析了陈云利用国内外资本和资本市场搞工业化、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为百姓摆脱经济困境所作的努力。陈云对待资本和资本市场的... 资本与资本市场,是商品与市场经济存在的社会环境中不可或缺、不能回避的经济范畴。本文从三个方面回顾与评析了陈云利用国内外资本和资本市场搞工业化、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为百姓摆脱经济困境所作的努力。陈云对待资本和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及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今天运用资本与开拓资本市场仍有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资本 资本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经验看提高城市竞争力——新中国城建方针的变迁(1949-2001)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2年第4期5-12,共8页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1949-1952);大约1/4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1953-1978);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1979-1990’s前半叶)。2...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1949-1952);大约1/4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1953-1978);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加快建设第三产业(1979-1990’s前半叶)。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开始了提高城市竞争力,经营城市的新阶段(1990’s后半叶-)。半个世纪的曲折经历表明:城建方针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曾经对城市的认识偏离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导致城市发展与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共识。未来20年城市化将加速发展,城市建设方针的探索仍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及时总结正反历史经验将是探索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建设方针 城市竞争力 1949-2001年 市场经济 生产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十世纪后半叶东北基建投资的特征看老工业基地振兴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7,共8页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东北工业建设投资的历... 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面临的问题是历史形成的。20世纪后半叶东北地区基建投资的特点为:国家投资比重高,形成大量国有资产;投资结构偏于重工业;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较高;私人投资与引入外资较少。东北工业建设投资的历史特点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很多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东北老工业基地 投资结构 国有资产 工业投资 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79-80,共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年分裂、战争的历史,从此,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历程。这项被国外有识之士称为规模空前的伟大试验,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经历了损失深重的挫折。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年分裂、战争的历史,从此,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走上了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历程。这项被国外有识之士称为规模空前的伟大试验,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经历了损失深重的挫折。为了正确地总结经验,以便后人继往开来,研究和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已与编研国史的工作同时提上日程。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机构设置起来,一批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开始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史的研究。这项研究的范围包括了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经济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 近代中国 中国现代 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领导 机构设置 主编 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被引量:3
16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2期45-51,共7页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开创者,他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耕耘,集中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其中的成功和失误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正确对待毛泽东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 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开创者,他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面的耕耘,集中体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其中的成功和失误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风格。正确对待毛泽东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认真汲取其中的合理内核,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会形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其不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中国 经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战争与新中国经济 被引量:4
17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5期5-13,共9页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中国经济能否支撑抗美援朝战争,会不会被拖垮本文通过阐述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政策及其实施特色,试图回答当时这个令人疑虑和担忧的问题是...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经济十分困难。面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中国的美国,中国经济能否支撑抗美援朝战争,会不会被拖垮本文通过阐述新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及财政、金融、商业、外贸政策及其实施特色,试图回答当时这个令人疑虑和担忧的问题是如何得以解决的;并且指出这场战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担与激励,对经济体制迅速走向集中的作用。事实表明,在实力强大的美国的战争挑衅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屈不挠,不仅在军事、外交上敢打敢赢,而且在经济上确立与实施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成功地实现了边打、边稳、边建,有效地支援了战争,维护与增强了民族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 新中国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7年底至1948年初我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志凯 《经济科学》 1982年第2期50-56,共7页
1947年底至1948年初,解放区可以分为三类: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前建立的老解放区,简称老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至解放军大反攻;即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两年内所解放的地区,简称半老区,占当时解放区的绝大部分;解放军大反攻后新解放的地区,... 1947年底至1948年初,解放区可以分为三类: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前建立的老解放区,简称老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至解放军大反攻;即1945年9月至1947年8月两年内所解放的地区,简称半老区,占当时解放区的绝大部分;解放军大反攻后新解放的地区,简称新区。前两类地区一般经过抗战胜利后农村中的反奸清算斗争和贯彻执行"五四"指示而进行的土地改革及复查运动,老区农村还经历了抗日战争期间的减租减息运动,其中陕甘宁边区的部分地区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及1940年的归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改革 解放区 贫雇农 中国土地 新中农 减租减息 陕甘宁边区 新富农 地主 日本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通胀——陈云在共和国经济的关键时刻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5期113-119,共7页
在共和国三次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关键时刻,陈云从国情出发,在供给与需求、货币与实物、积累与消费等方面,创造性实施治胀的"组合拳",取得了平抑物价、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历史性成就,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 陈云 治理通货膨胀 组合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云与“大跃进”中的基本建设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志凯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6期56-62,共7页
陈云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对1958年的"大跃进"及后来的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的经济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我国的基本建设的流程,他提出了"要注重‘有先有后,轻重结合,先后结合"的观点;... 陈云同志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对1958年的"大跃进"及后来的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的经济建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我国的基本建设的流程,他提出了"要注重‘有先有后,轻重结合,先后结合"的观点;"基本建设中要注重质量,防止偏面节约"的观点;"基本建设投资要保证重点和支援农业"的观点。这些理论,对我国目前的现代化建设仍是有意义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云 “大跃进” 经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