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80
1
作者 蒋有录 刘华 +2 位作者 张乐 谭丽娟 王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5-218,259,共5页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成藏期主要分为两期 ,即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至上新世 ,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和圈闭发育史、烃源岩主要生、排烃史、油藏饱和压力、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等资料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的油气藏形成期进行了分析。研究区成藏期主要分为两期 ,即渐新世末和中新世末至上新世 ,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 ,尤以上新世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及不同构造单元中的油气藏 ,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 ,烃源层系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 ;由下向上 ,由凹陷中心向边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 油气充注 流体包裹体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晚期断层活动与新近系油气富集关系 被引量:56
2
作者 蒋有录 刘培 +3 位作者 宋国奇 刘华 王永诗 赵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33,共9页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 根据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分布特点及成藏地质背景,对新近纪—第四纪的断层活动性与油气富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新生代断层晚期活动影响各成油组合油气宏观分布,控制新近系油气富集类型及富集区带。断层差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可用差异系数(FDC)表征,断层在主生排烃早中期活动较强、晚期活动较弱对油气聚集最为有利。综合考虑断层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将断层控油级别分为Ⅰ,Ⅱ和Ⅲ类,Ⅰ和Ⅱ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较为富集,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大,Ⅲ类断层分布多的区带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差,其活动速率及差异系数相对较小。断层差异活动影响油气富集,控油级别决定油气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油源断层 油气富集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应力场模拟在库车坳陷克拉苏地区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蒋有录 张乐 +2 位作者 鲁雪松 李景明 王红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4,共3页
构造应力场在油气运聚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克拉苏地区受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且天然气十分富集,构造应力场对该区异常高压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系统,对克拉苏地区晚第... 构造应力场在油气运聚成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克拉苏地区受构造应力作用强烈,且天然气十分富集,构造应力场对该区异常高压和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运用通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系统,对克拉苏地区晚第三纪库车期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初步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油气的分布与最大主应力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由高应力值区围限的相对低应力值区或应力值从高向低变化的梯度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SYS分析法 应力场 库车坳陷 克拉苏地区 油气运聚 成藏原因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含油气系统的划分及评价 被引量:17
4
作者 蒋有录 刘华 +2 位作者 张乐 张善文 王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7,共5页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 对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的东营凹陷第三系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划分和评价。该凹陷发育两套有效烃源岩和多套储集层,存在沙四上—沙四上、沙二段(!)含油气系统和沙三段—沙二段、沙三段(!)2个含油气系统。断裂发育使油气纵向运移十分活跃,两个系统共享某些石油地质条件,具有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中心和多期油气生成、聚集成藏过程,各洼陷生成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油气系统。以生油洼陷为中心,以各洼陷的油气运移可能到达的最大范围为边界,将其分为4个含油气亚系统。在此基础上,以“藏”为核心,将东营凹陷划分为8个油气成藏系统。对各含油气亚系统和成藏系统进行了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烃源岩 成藏条件 油气运移与聚集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蒋有录 张一伟 +1 位作者 冉隆辉 路中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5-30,共6页
根据川东地区石炭系、志留系天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结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探讨了该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 ,提出该系统具有箱外成藏和箱内成藏两种模式。下伏志留系高压封存箱生成的油气随箱体顶部破裂呈... 根据川东地区石炭系、志留系天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点 ,结合地层压力分布特征 ,探讨了该区志留系—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天然气运移聚集机理 ,提出该系统具有箱外成藏和箱内成藏两种模式。下伏志留系高压封存箱生成的油气随箱体顶部破裂呈混相涌流进入石炭系 ,油气在石炭系中向继承性发育的古隆起运移聚集 ,形成大型古油气藏 ,后逐渐演化成古气藏。志留系封存箱内部的天然气可在有利储集层中聚集成藏。喜山构造运动使研究区天然气重新大规模运移聚集 ,形成充满度很高的残余气藏。石炭系储层气驱水实验表明 ,岩石渗透率与驱替后残余水饱和度呈负相关指数关系。在一般地层压力条件下 ,天然气很难通过岩层的细小孔隙运移并排替地层水富集 ,细小孔隙中的天然气是早期聚集其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成藏机理 异常压力 含气系统 流体封存箱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3
6
作者 蒋有录 谭丽娟 +1 位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31,共9页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 根据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和地层压力特征 ,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机制及成藏模式。成藏动力学机制可分为 :自源封闭型和它源开放型。按照封存箱理论 ,油气藏的形成有箱内成藏、箱外顶部成藏和箱外边部成藏 3种模式 ;又分为近距离运移、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 3种聚集模式。成藏动力学背景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油气藏 成藏动力学 成藏模式 地层压力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盆地天然气运聚成藏史研究--以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蒋有录 李宗亮 +2 位作者 谈玉明 常振恒 卓勤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3-638,共6页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 天然气运聚成藏史包括天然气的来源、运移通道、充注过程、充注期次及成藏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23气田为例,在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借助天然气分析测试资料,对该气田沙四段气藏天然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23地区天然气主要来源于前梨园洼陷石炭-二叠系煤系源岩。在沙一段沉积期至东营组沉积末期,洼陷带生成的煤成气沿文东断层向上运移进入沙四段砂体,并沿着砂体高孔隙高渗透带向西北方向运聚,在沙四段储集层的有利部位聚集成藏,为一期连续充注成藏。其古气水界面比现今气藏的气水界面约低10m,表明文23沙四段气藏中的天然气在东营运动晚期存在一定程度的散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天然气运移 成藏史 煤系源岩 充注成藏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蒋有录 常振恒 +1 位作者 鲁雪松 武晓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34,共7页
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储量丰富,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对该凹陷凝析气藏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凝析气藏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凝析气藏和原油裂解成因的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层环洼斜坡带,气... 东濮凹陷古近系凝析气储量丰富,凝析气藏成因类型复杂多样。对该凹陷凝析气藏的成因类型进行了划分,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凝析气藏的形成机理及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凝析气藏和原油裂解成因的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深层环洼斜坡带,气侵富化型和运移分异型凝析气藏主要分布在浅层,逆蒸发成因型凝析气藏常分布在中等埋藏深度;在有基底断裂沟通深部石炭二叠系煤系的部位易形成混合气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天然气成因类型 成藏机理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构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 被引量:18
9
作者 蒋有录 查明 +2 位作者 任拥军 张立强 操应长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36,共3页
本文探讨了课程建设如何推动专业建设、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的问题。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统筹设计,认为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支撑点,核心课程的精品化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 精品课程 资源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耦合恢复油气成藏过程——以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蒋有录 万涛 +1 位作者 林会喜 彭传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5-272,共8页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 通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主要油田储层孔喉半径与含油气性关系的研究,确定了现今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结合地层沉积速率和压实模型,得到了不同时期储层排替压力下限。基于成藏期剩余压力与储层排替压力下限的耦合关系恢复了研究区主要油田源下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末期有少量油气充注,在馆陶组沉积中期生烃范围恢复到东营组剥蚀期前的水平并再次充注,主体油藏大规模聚集形成于明化镇组沉积早期,南部斜坡带的潜山油气藏成藏期最晚,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距今2Ma左右)。根据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与阻力的耦合关系,预测源下油气藏分布范围为明化镇组沉积末期沙三段底部剩余压力大于0.6MPa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压力 储层排替压力下限 油气成藏过程 源下油气藏 车西洼陷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油气富集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8
11
作者 蒋有录 苏圣民 +2 位作者 刘华 王永诗 崔小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8-258,共11页
含油气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层系及富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统计资料及前人成果为基础,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油气富集类型可归为三类:前古近系型、古近系型和新近... 含油气盆地不同地区油气分布层系及富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统计资料及前人成果为基础,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古近系油气富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油气富集类型可归为三类:前古近系型、古近系型和新近系型,以古近系富集型凹陷为主。古近系油气具有“东富西贫”、“不同层系分区性明显”等分布特点,平面上油气集中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富油凹陷,纵向上以烃源岩层系及邻近的沙河街组三段、二段最为富集,向上、向下层段依次减少。多种因素控制了不同凹陷古近系油气差异性富集:凹陷生烃条件从根本上控制了不同凹陷的油气富集差异,盆地东、西部地温场及烃源岩演化的差异是造成“东富西贫”油气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不同烃源岩层系生烃差异性和主力生烃层系、生储盖组合和断层输导作用控制了油气纵向富集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布 差异富集 断层输导 主控因素 古近系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不同区带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3
12
作者 蒋有录 房磊 +1 位作者 谈玉明 慕小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1331,共11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对凹陷内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第二...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典型富油气凹陷,利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对凹陷内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藏的形成时期及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期成藏: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第二期为新近纪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其中第一期为主成藏期。不同区带、不同层系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期成藏范围广泛,在全区均有分布,第二期成藏则主要分布于近生烃凹陷区;中浅部层系多为第一期单期成藏,深部层系多为两期成藏,第二成藏期主要分布于深部主力生烃层系中。不同区带及不同层系成藏的差异性主要受控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断层活动性和高成熟烃源岩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生烃史 油气成藏期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凹陷不同洼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19
13
作者 蒋有录 卓勤功 +1 位作者 谈玉明 鲁雪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0-505,共6页
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通常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洼陷往往为相对独立的生烃中心;由于沉积埋藏史的差异,不同洼陷及其不同构造部位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和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烃源岩系为例,... 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通常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洼陷往往为相对独立的生烃中心;由于沉积埋藏史的差异,不同洼陷及其不同构造部位烃源岩的热演化和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和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烃源岩系为例,对比分析了两凹陷中主要生烃洼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及生烃史特征,并探讨了其对油气藏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在发育多个生烃洼陷的富油凹陷,以毗邻陡坡带大断裂的洼陷埋藏最深,烃源岩最发育、热演化程度最高、生烃能力最强、资源量最丰富;由于母质条件和埋藏热史的差异,同一层系不同亚段烃源岩、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烃源岩的生烃特征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富油凹陷烃源岩埋藏演化生烃也存在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生烃史 烃源岩 生油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蒋有录 荣启宏 +2 位作者 宋建勇 苏永进 谭丽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52-457,共6页
该文讨论了东营凹陷西南部博兴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受特殊地质背景的影响,该区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储集体十分发育,但油源条件相对不足。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以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发育为特色,油气藏的类型在纵... 该文讨论了东营凹陷西南部博兴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受特殊地质背景的影响,该区成藏条件较为优越,储集体十分发育,但油源条件相对不足。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以地层及复合油气藏发育为特色,油气藏的类型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都有一定的展布规律。油气主要富集于受断裂和古隆起控制的正向构造带中,油气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油气富集层系具有明显的分区性,构造背景及油气源条件对油气的富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油气藏 油气分布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确定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有录 张文杰 +2 位作者 刘华 杨德相 王鑫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3-33,共11页
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研究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综合分析研究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储层有2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分布于碳酸盐胶... 以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古近系为例,利用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研究古近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并结合源岩热演化生烃史,综合分析研究区古近系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结果表明:研究区古近系储层有2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分布于碳酸盐胶结物及石英颗粒内裂纹中,发近黄色荧光,具有高盐度、高密度特征,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90~100℃;第Ⅱ期赋存于长石溶蚀孔缝及穿石英颗粒裂纹中,发近蓝绿色荧光,具有低盐度、低密度特征,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值为120~140℃;研究区存在古近纪东营期和新近纪馆陶末至明化镇期两期生烃,明化镇期为主要生烃期;饶阳凹陷古近系具有两期成藏过程,东营组沉积后期至抬升初期和馆陶组沉积末期至明化镇组沉积期;受控于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凹陷中不同地区及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期成藏范围较局限,主要发生于生烃洼陷中心生烃层系中,第二期成藏范围广泛,为主成藏期;上部层系多为一期晚期成藏,下部层系多为两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成藏期 古近系 饶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在东营凹陷博兴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16
16
作者 蒋有录 谭丽娟 +1 位作者 荣启宏 宋建勇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6,共5页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 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简要评述 ,指出了经典的含油气系统划分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提出了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研究认为 ,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是一个以“源”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地质单元 ;油气成藏系统是在含油气系统内或之间的一个以“藏”为核心且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的依据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指向的高势面及其他遮挡面 ,成藏系统对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的油气勘探评价更具实用价值。对东营凹陷西南部地区的油气成藏系统进行了划分 ,划分出西部高青断裂带、中部金家正理庄樊家鼻状构造带、东部纯化梁家楼和北部小营平方王等 4个油气成藏系统。各成藏系统大致以油气运移的“分水岭”为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系统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应用 含油气系统 划分方法 油气聚集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20
17
作者 蒋有录 翟庆龙 +1 位作者 荣启宏 谭丽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14,36,共5页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 ,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 ,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 ,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 ,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 ,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 ,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油气的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 ,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 ;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陷边缘外环带。油气藏类型具一定的展布规律。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 ,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和生储盖配置控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和富集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博兴地区 油气富集 控制因素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气田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研究——以东辛、永安镇油气田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有录 李丕龙 +1 位作者 翟庆龙 刘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70-77,共8页
本文以东辛、永安镇油气田为例,对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油气水性质、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断块油气田流体性质复杂多变,埋藏深度制约流体性质在纵、横向上的变化,深部地层油轻气重水咸,浅部地层油重气轻水淡。次生... 本文以东辛、永安镇油气田为例,对复杂断块油气田的油气水性质、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断块油气田流体性质复杂多变,埋藏深度制约流体性质在纵、横向上的变化,深部地层油轻气重水咸,浅部地层油重气轻水淡。次生变化是决定原油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气田 油气水性质 石油次生变化 东辛、永安镇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学科优势 坚持石油特色 建设一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有录 查明 +2 位作者 任拥军 陈世悦 张立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43,共2页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优势,坚持石油特色,建设一流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思路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了适应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为纽带...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以“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和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优势,坚持石油特色,建设一流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思路为指导,制定并实施了适应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以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为纽带,产学研结合,整合提高本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对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室等软硬件条件进行系统改革与建设,全面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连续多年供不应求。该专业2007年列入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进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专业建设 学科优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油气成藏期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29
20
作者 蒋有录 苏圣民 +1 位作者 刘华 赵鸿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5-126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油气生成和运聚相对独立的凹陷,各凹陷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时期及期次不尽相同。以大量统计资料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分析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渤海湾盆地不同地区主力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进行了系统研究,... 渤海湾盆地发育数十个油气生成和运聚相对独立的凹陷,各凹陷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时期及期次不尽相同。以大量统计资料和烃源岩生烃演化史分析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渤海湾盆地不同地区主力层系的油气成藏时期及期次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油气成藏期差异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源于古近系的油气主要存在两期成藏,即古近纪末期(早期)和新近纪中期—第四纪(晚期),以晚期成藏为主;从盆地边缘凹陷向渤中凹陷,主成藏期逐渐变晚,由早期成藏为主演变为晚期成藏为主,成藏期具有早期成藏—两期成藏早期为主—两期成藏晚期为主—晚期成藏的演变特征;纵向上,从下部至中部再至浅部含油气层系,油气主成藏期总体具有早期—两期—晚期的变化特征。新生代凹陷沉降史控制了主力烃源岩生烃演化史,进而控制了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期的差异,凹陷沉降类型与凹陷主成藏期类型相对应,古近纪末剥蚀厚度与新近纪-第四纪补偿厚度控制了成藏期的主次,补偿厚度越大,晚期成藏特征越明显;主生烃期决定油气主成藏期,来自孔店组、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分别以早期、晚期成藏为主,而来自沙四上亚段、沙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多具有两期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成藏 晚期成藏 烃源岩演化 成藏期次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