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蔡建秀 吴文珊 +2 位作者 吴凌云 庄惠如 卢海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63-66,共4页
对 2 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不管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 .不同蕨类植物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分析的 2 2种中就有 8种蕨类植物总黄酮含量超过 3% ,说明蕨类植物是富含... 对 2 2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不管是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 .不同蕨类植物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 .分析的 2 2种中就有 8种蕨类植物总黄酮含量超过 3% ,说明蕨类植物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极好的植物资源 ,应该重视开发利用 .并发现乌蕨总黄酮含量高达 34 .4 2 % ,是迄今为止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植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总黄酮 开发利用 乌蕨 药用植物 中草药 含量测定 标准芦丁量 吸光度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竺桂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蔡建秀 尤祖卿 +1 位作者 黄晓冬 吴政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3-408,共6页
用水蒸馏法提取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Sibe)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天竺桂挥发油中分离出27种化学成分,以冰片为主要成分,占26.03%;抑菌实验中,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 用水蒸馏法提取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Sibe)挥发油,并用GC-MS分析化学成分,用滤纸片法测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天竺桂挥发油中分离出27种化学成分,以冰片为主要成分,占26.03%;抑菌实验中,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竺桂 挥发油 抑菌活性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总黄酮的微波提取及美容功效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蔡建秀 龚丽芬 +1 位作者 许丽璇 陈伟伟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桦褐孔菌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测定了总黄酮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并制备了桦褐孔菌总黄酮雪花膏。进行了该雪花膏的性能测试和大白鼠皮肤抗氧化试验:包括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MDA含量;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大白...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桦褐孔菌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测定了总黄酮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并制备了桦褐孔菌总黄酮雪花膏。进行了该雪花膏的性能测试和大白鼠皮肤抗氧化试验:包括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MDA含量;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大白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活性氧(ROS)试剂盒体外测定皮肤组织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得到了桦褐孔菌总黄酮的较优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为70%,料液比(g∶mL)为1∶40,微波辐射时间为120 s,功率为352 W,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最高提取率为4.96%。质量浓度为0.024 g.L-1的桦褐孔菌总黄酮提取液加入量为7.5 mL时,酪氨酸酶抑制率最高,达25.0%。且其制成的雪花膏稳定性、光泽、颜色效果最好。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总黄酮雪花膏能减少大白鼠皮肤组织匀浆中MDA的生成,增强SOD活性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说明桦褐孔菌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可以作为天然的抗衰老和美白化妆品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总黄酮 提取 抗衰老 美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叶蛋白质及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蔡建秀 王慧云 王春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903-2905,2926,共4页
[目的]研究桐花树抗重金属铅(Pb2+)污染的特性。[方法]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1、0.5、1.0、2.0、3.0 mmol/L)外源重金属铅(Pb2+)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和叶蛋白质及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桐花树幼苗在受胁迫过程中受到时... [目的]研究桐花树抗重金属铅(Pb2+)污染的特性。[方法]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1、0.5、1.0、2.0、3.0 mmol/L)外源重金属铅(Pb2+)胁迫对桐花树幼苗根和叶蛋白质及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桐花树幼苗在受胁迫过程中受到时间和铅浓度的双重影响。根和叶的蛋白质含量随着铅浓度的升高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和叶的蛋白质含量总体也趋于减少,除胁迫15 d,根在1.0 mmol/L左右、叶在1.0~3.0 mmol/L高于胁迫3d的。随着铅浓度的升高,POD和SOD活性总体表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OD和SOD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高浓度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桐花树对重金属铅污染有一定的抗性,但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桐花树生长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蛋白质 过氧化物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菜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蔡建秀 曾炜 +1 位作者 陈姗龙 黄桂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54-60,共7页
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紫菜多酚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紫菜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并对紫菜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40%,超声波温度为3... 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紫菜多酚的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紫菜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并对紫菜多酚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40%,超声波温度为35℃,超声波时间15 min,料液比为1∶125(g/m L)。多酚在0.005 mg/m L^0.5 mg/m L范围内,对DPPH·的清除率不断升高,并且能够显著抑制小鼠肝肝组织匀浆MDA的生成和抑制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溶血;腹腔注射紫菜多酚对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生成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空白组。紫菜多酚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 自由基提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竺桂叶挥发油的提取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蔡建秀 吴文杰 陈晓梅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915-1917,共3页
目的研究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抗炎活性。方法通过蒸馏法,探讨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测其精油的得油率,并且通过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肿的影响、对小鼠蛋清致足跖肿胀的影响和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等... 目的研究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抗炎活性。方法通过蒸馏法,探讨天竺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测其精油的得油率,并且通过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肿的影响、对小鼠蛋清致足跖肿胀的影响和对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影响等急性毒性实验测定天竺桂挥发油的抗炎作用。结果天竺桂叶挥发油最佳提取条件为加水量4倍,浸泡时间6 h;毒性实验表明天竺桂叶片挥发油对机体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天竺桂具较好的抗炎活性,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所致的发热、关节红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竺桂 挥发油 提取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与富锗桦褐孔菌多酚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蔡建秀 黄晓冬 +1 位作者 吴少红 郑绪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7期270-276,共7页
研究桦褐孔菌多酚(IOP)以及富硒培养的桦褐孔菌多酚(Se-IOP)、富锗培养的桦褐孔菌多酚(Ge-IOP)的抗氧化作用。以试剂盒法测定抗活性氧单位、MDA值,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肪氧合酶活力、红细胞溶血抑制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在... 研究桦褐孔菌多酚(IOP)以及富硒培养的桦褐孔菌多酚(Se-IOP)、富锗培养的桦褐孔菌多酚(Ge-IOP)的抗氧化作用。以试剂盒法测定抗活性氧单位、MDA值,分光光度法测定脂肪氧合酶活力、红细胞溶血抑制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在化学模拟体系中,4.0mg/mL的IOP、Se-IOP与Ge-IOP的抗氧化活性单位分别为52.36、89.21、82.93U/mL,对脂肪氧合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4.15%、42.22%、50.53%。在细胞与组织水平的体外抗氧化体系中,4.0mg/mLIOP对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溶血抑制率为69.65%,而1~4.0mg/mLSe-IOP与Ge-IOP溶血抑制率均大于100%;与对照组比较,1~4.0mg/mLIOP、Se-IOP与Ge-IOP均可极显著地抑制小鼠肝匀浆自发性产生MDA(P〈0.01)。个体水平的体内抗氧化体系中,腹腔注射IOP、Se-IOP与Ge-IOP(4.0mg/mL,0.5mL/d,12天)时,肝组织的自发性MDA指标均极显著下降(P〈0.01);腹腔注射1~4.0mg/mLSe-IOP与Ge-IOP后,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与肝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均极显著增强(P〈0.01)。IOP、Se-IOP与Ge-IOP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富硒、富锗可增强桦褐孔菌多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多酚 自由基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上发芽生理生化及颖壳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16
8
作者 蔡建秀 陈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8期207-211,共5页
对易萌和不易萌水稻(Oryzasativassp.japonica)品种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穗上发芽1 ̄4d水稻的α-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易萌品种穗上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较高;I-AA、GA1+3、ZR含量也高于不易萌的品种;而ABA含量低... 对易萌和不易萌水稻(Oryzasativassp.japonica)品种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穗上发芽1 ̄4d水稻的α-淀粉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易萌品种穗上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较高;I-AA、GA1+3、ZR含量也高于不易萌的品种;而ABA含量低于不易萌品种。GA1+3/ABA比值含量的变化与GA1+3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易萌品种水稻颖壳外表面细胞排列疏松,茸毛较多且孔洞大,萌发孔也大,体现其机械阻力小,易吸水。说明水稻穗上发芽与α-淀粉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及颖壳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稳上发芽 Α-淀粉酶 内源激素 颖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根多糖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抗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蔡建秀 董文云 +4 位作者 黄晓冬 葛清秀 黄建新 李元跃 林彩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1期12-18,共7页
旨在探究桐花树根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酪氨酸酶活性。以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连续提取桐花树根多糖,经脱脂脱色、脱蛋白、透析等方法得到初步纯化的多糖,紫外检测与显色反应分析其理化性质;探究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旨在探究桐花树根多糖的理化性质和抗酪氨酸酶活性。以水提法、酸提法、碱提法连续提取桐花树根多糖,经脱脂脱色、脱蛋白、透析等方法得到初步纯化的多糖,紫外检测与显色反应分析其理化性质;探究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桐花树根水提物的多糖(中性多糖)含量为34.02%,酸提物多糖(酸性多糖)含量为27.18%,碱提物的多糖(碱性多糖)含量为51.21%。在浓度0.2~1.0 mg/m L时,桐花树根中性多糖、碱性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当浓度小于0.4 mg/m L时,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当浓度大于0.6 mg/m L时,表现为激活作用;但酸性多糖对酪氨酸酶活性仅表现为激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根 多糖 提取 理化性质 酪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藤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其有效成分薄层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蔡建秀 周海水 周天送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年第2期87-88,共2页
提取酸藤子叶的黄酮类化合物,并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66%;将提取的黄酮样液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黄酮类化合物含有6种成分,根据其紫外光谱特征推断这6种化合物可能含有的基团为洋芹素(Apingen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山奈... 提取酸藤子叶的黄酮类化合物,并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66%;将提取的黄酮样液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黄酮类化合物含有6种成分,根据其紫外光谱特征推断这6种化合物可能含有的基团为洋芹素(Apingenin)、金圣草黄素(Chrysoeriol)、山奈素(Kaempfe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藤子 黄酮类化合物 薄层层析 总黄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果实发育不同阶段内源多胺及激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建秀 刘国强 陈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9期317-322,共6页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源多胺、激素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用以研究了枇杷的内源多胺、激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果实发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胚珠发育过程中,Spd含量最... 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ELISA法和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测定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内源多胺、激素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用以研究了枇杷的内源多胺、激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果实发育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胚珠发育过程中,Spd含量最高,Spm次之,Put最低。果肉中的3种多胺含量是Spd最高,Put次之、Spm最低。胚珠和果肉的快速生长阶段多胺含量快速上升;果实发育早期的(Spd+Spm)/(Put)和(Spm)/(Pas)比值变化在花后26d到34d达高峰期,而这也正是果实膨大较快的时期。枇杷幼果Spd含量较高时也是GA1+3含量较高时期,GA3/ABA比值较高时也是果实快速生长期,说明内源激素与多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果实发育 多胺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建秀 顾雅青 +3 位作者 黄晓冬 黄建新 李元跃 朱晓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8期13-17,共5页
为了研究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作用,考察了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测定了其总还原力以及对H2O2诱导小鼠氧化溶血和对小鼠肝匀浆MDA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和羟... 为了研究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作用,考察了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测定了其总还原力以及对H2O2诱导小鼠氧化溶血和对小鼠肝匀浆MDA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样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01、0.05、0.1 mg/m L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对H2O2对小鼠红细胞溶血抑制的抑制率分别为47.64%、67.09%、81.99%。与阴性对照组相比,0.5-2.0 mg/m L桐花树果实提取物均可极显著地抑制小鼠肝匀浆自发的产生MDA(P〈0.01)。可见,桐花树果实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果实提取物 自由基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蔡建秀 顾雅青 +3 位作者 黄晓冬 黄建新 李元跃 吴春花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6,共6页
研究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桐花树叶70%醇提取物经萃取获得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5个部位。对各部位进行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清除活性测定,从中筛... 研究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桐花树叶70%醇提取物经萃取获得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5个部位。对各部位进行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清除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出活性物质含量高、自由基清除活性较强的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其用α-葡萄糖苷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试验,通过酶促动力学方法与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推断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酶抑制类型,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桐花树叶水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优于阿卡波糖,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0.59μg/m L和60.79μg/m L。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类型为混合Ⅱ型抑制,对游离酶(E)的抑制常数(Ki)为0.245 mg/m L,对酶-底物络合物(ES)的抑制常数(Kis)为0.023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花树 乙酸乙酯提取物 α-葡萄糖苷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穗上发芽的差异蛋白质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蔡建秀 吴政声 +1 位作者 吴文杰 陈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29-33,共5页
采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对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进行蛋白质分离,获得清晰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未发芽和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蛋白质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体现了其蛋白质组分的稳定性,同时未发芽和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蛋白质也... 采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对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进行蛋白质分离,获得清晰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同一品种未发芽和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蛋白质电泳图谱基本一致,体现了其蛋白质组分的稳定性,同时未发芽和穗上发芽的水稻胚芽蛋白质也具有各自的特异性。从图谱中得到5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等电点多集中在pH5.0-6.5之间,分子量多集中在14.4-67.0ku之间。这些差异蛋白的分析结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水稻穗上发芽的分子机理奠定了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上发芽 双向电泳 差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研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建秀 顾雅青 李巧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4期284-290,共7页
以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为原料,研究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探究复合饮料的稳定效果。通过正交试验、感官评价等获得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的最佳比例和复合饮料成品各配料比例、稳定性等的最佳配方。采用硝酸铝... 以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为原料,研究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复合饮料的加工工艺,探究复合饮料的稳定效果。通过正交试验、感官评价等获得蒲公英、夏枯草、野菊花的最佳比例和复合饮料成品各配料比例、稳定性等的最佳配方。采用硝酸铝分光光度法(芦丁标准品)、苯酚硫酸法、折光计法、微生物检测国家标准等进行其质量测定。获得该饮品的最佳配方为:蒲公英汁2%、夏枯草汁55%、野菊花汁43%、白砂糖12%、柠檬酸0.16%。该复合饮料总黄酮含量为0.89 mg/m L,总多糖含量为95.45 mg/m L,可溶性固形物为8.6%,p H 3.3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饮料 配方研制 蒲公英 夏枯草 野菊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建秀 吴文杰 +1 位作者 蔡英卿 葛清秀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2-87,共6页
调查了福建省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及周边药用蕨类植物有 2 2科 3 4属 3 8种 .其中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凤尾蕨科、乌毛蕨科、鳞毛蕨科为该区系的重点科 ,区系成分具古老性 ,保留有许多较原始的科 ,在系统发育上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 调查了福建省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及周边药用蕨类植物有 2 2科 3 4属 3 8种 .其中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凤尾蕨科、乌毛蕨科、鳞毛蕨科为该区系的重点科 ,区系成分具古老性 ,保留有许多较原始的科 ,在系统发育上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在其进化上有连贯性 .本区系有明显的热带性 ,同时具有强烈的热带南亚热带过渡性 .分析了其植物区系组成和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 ,对其利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南靖乐土南亚热带雨林 蕨类植物资源 植物区系 地理成分 药用蕨类植物 利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蔡建秀 黄艳艳 许婉珍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82-86,共5页
为探讨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通过提取乌蕨(采自南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41%.并将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发现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 为探讨乌蕨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通过提取乌蕨(采自南安)地上部分的黄酮类化合物,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41%.并将其黄酮类化合物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发现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据此推测乌蕨黄酮样液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黄酮类化合物 薄层层析 总黄酮含量 异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蕨黄酮类化合物薄层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建秀 黄艳艳 许婉珍 《海峡药学》 2006年第1期99-103,共5页
提取乌蕨(采自南安)地上部的黄酮类化合物,并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41%。将提取的黄酮样液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据此推测乌蕨黄酮样液分离出的一种... 提取乌蕨(采自南安)地上部的黄酮类化合物,并测得其总黄酮含量为1.41%。将提取的黄酮样液进行薄层层析及紫外光谱分析,乌蕨黄酮类化合物只含有一种成分,且其紫外光谱特征与异黄酮的紫外光谱特征相似,据此推测乌蕨黄酮样液分离出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异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蕨 黄酮类化舍物 薄层层析 总黄酮含量 异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节木果实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建秀 刘一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4182-4184,共3页
对福建泉州地区的九节木果实红色素进行提取,从食品添加剂角度研究了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常用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九节木果实红色素不溶解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类胡萝卜类色素;低温或者适当加热... 对福建泉州地区的九节木果实红色素进行提取,从食品添加剂角度研究了红色素的理化性质及常用食品添加剂、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九节木果实红色素不溶解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是类胡萝卜类色素;低温或者适当加热时稳定性较好;在光照中和酸性、中性条件下稳定;Fe3+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K+、Cu2+、Mg2+、Al3+、Zn2+有一定的增色作用。葡萄糖、蔗糖、苯甲酸钠、抗坏血酸也有不同程度的护色效果。该色素还具有一定的抗还原能力,抗氧化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节木 红色素 理化性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药用蕨类植物提取液抑菌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蔡建秀 吴文杰 葛清秀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4年第1期22-25,共4页
以20种药用蕨类植物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八叠球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20种蕨类提取液至少对一种供试微生物具有抑菌活性。样品蕨类醇提液比水提液具更强的抑菌活性,供试菌有阳性结... 以20种药用蕨类植物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八叠球菌、变形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20种蕨类提取液至少对一种供试微生物具有抑菌活性。样品蕨类醇提液比水提液具更强的抑菌活性,供试菌有阳性结果的水提液,平均抑菌圈直径10.12mm,而醇提液则为11.92mm。试验结果还表明,药用蕨类对枯草杆菌抗菌活性效果最明显,对酵母菌效果最差。不同蕨类植物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抑菌效果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蕨类 水提液 醇提液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