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学师德建设专业化诊断及实践改进研究
1
作者 蔡辰梅 詹谨蔚 刘华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4,共10页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 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德建设呈现箩筐泛化型、任务替代型、间接渗透型以及专业驱动型等差异化类型,在专业化谱系上体现了师德建设从盲目被动走向自觉和专业。在价值层面上,师德建设体现为“对教师”和“为教师”两种不同取向,前者将教师客体化,以“做工作”的思路实施自上而下的纪律监管性师德建设;后者则将教师视为师德建设主体,以“做教育”的情怀实施自下而上的关怀支持型师德建设。中小学师德建设的实践改进,需要确立支持型师德建设取向,增强校本化特色并在持续走向专业化的同时,探索生态型师德建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师德建设 学校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得好”且“活得好”——幸福伦理视域下教师幸福观的审视与重构
2
作者 宁志军 蔡辰梅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5,共6页
幸福是最高善,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否幸福关系着能否培育出幸福的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观指出,幸福不是静态的生活享受状态,而是在动态的实践活动之中,幸福的创造既要“做得好”也要“活得好”。... 幸福是最高善,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否幸福关系着能否培育出幸福的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观指出,幸福不是静态的生活享受状态,而是在动态的实践活动之中,幸福的创造既要“做得好”也要“活得好”。研究发现,当下教师消极“躺平”现象蔓延的背后,是对“活得好即幸福”的误认,教师群体过度“内卷”则源于对“做得好即幸福”的偏差性执念。教师作为最有可能实现“德福一致”的职业群体,其幸福创造的必要条件既在于教师充分发挥“做得好”的主体责任,也有赖于社会共建教师“活得好”的支持系统。教师的幸福只有在“做得好”和“活得好”的共生互构过程中才能得以创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幸福 教师幸福观 幸福伦理 “做得好” “活得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校家关系中的教师困顿性角色转变及重构
3
作者 黄青青 蔡辰梅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
数智技术在现代校家关系中的广泛运用形塑了新的校家关系互动样态,教师角色正在其中发生着复杂而困顿的转变。分析发现,教师从昔日的主导到当下的审慎,正经历着从支配者到待命者、从划界者到越界者以及从教育者到互制者的角色转换。教... 数智技术在现代校家关系中的广泛运用形塑了新的校家关系互动样态,教师角色正在其中发生着复杂而困顿的转变。分析发现,教师从昔日的主导到当下的审慎,正经历着从支配者到待命者、从划界者到越界者以及从教育者到互制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角色的困顿性转变是时代变迁的烙印,技术化增强的社会加速导致教师共育责任的无边界,信息透明化的社会为家长监视教师提供了条件,数字化的互动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线上线下互动情感背离。在数智时代,需要重构教师在校家关系中的教育者角色,以实现真正的校家共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校家关系 教师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惩戒何以抵达教育——小学教师教育惩戒的伦理偏差及其实践矫正
4
作者 蔡辰梅 黄青青 《新教师》 2024年第3期14-17,共4页
教育惩戒的先决条件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善的属性。教育惩戒的伦理规定性体现在其所遵循的伦理准则。在具体的惩戒实践中,小学教师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惩戒伦理偏差。为了实现惩戒自身的伦理规定性以确保其成为教育惩戒,就需要小学教师做到... 教育惩戒的先决条件是其自身所具有的善的属性。教育惩戒的伦理规定性体现在其所遵循的伦理准则。在具体的惩戒实践中,小学教师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惩戒伦理偏差。为了实现惩戒自身的伦理规定性以确保其成为教育惩戒,就需要小学教师做到以关怀优先达成召唤性教育惩戒效果,以教育目的善的达成主导惩戒过程,并且能够以关系责任实现教育惩戒的超越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教育惩戒 伦理规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珍视自由 并敬畏教育的可能性
5
作者 蔡辰梅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2期1-1,共1页
雅思贝尔斯曾豪迈地宣称,“在人的面前,敞开着自由的最高可能性”,这是存在主义乐观而充满希望的召唤。作为教师如何开启教育的可能?教育的可能不是自发的自然可能性,而是自觉的教育可能性,是人基于主体性自由的运用而创造的可能性,是... 雅思贝尔斯曾豪迈地宣称,“在人的面前,敞开着自由的最高可能性”,这是存在主义乐观而充满希望的召唤。作为教师如何开启教育的可能?教育的可能不是自发的自然可能性,而是自觉的教育可能性,是人基于主体性自由的运用而创造的可能性,是代表着人的尊严和荣耀的可能性,是神圣的可能性。在比斯塔看来,教育的可能性正是教育所固有的“美丽风险”。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勇气去接纳教育的不确定性,为“美丽风险”的存在保有时间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思贝尔斯 人的尊严 敬畏教育 存在主义 不确定性 比斯塔 面向未来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 被引量:31
6
作者 蔡辰梅 徐萍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要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和提升。然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的影响外,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制度性规约也会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要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移和提升。然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除了受到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的影响外,现实教育中的各种制度性规约也会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等对教师的专业自主、民主权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和侵害,导致了教师专业道德实现的种种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教师 专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放弃与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的微观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29,共4页
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教育放弃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放弃使学生失去了获得教育关注和教育期望的公平机会、公正的社会性成长的机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自我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过程中教... 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教育放弃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育放弃使学生失去了获得教育关注和教育期望的公平机会、公正的社会性成长的机会,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自我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的缺失。教育放弃是由教育过程中复杂的主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者的专业素质等。解决教育放弃问题需要改变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完善伦理缺失的教育制度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放弃 教育公平 教育过程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师的集体记忆与自我认同——基于实地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97,共9页
被研究教师对"我的老师"的回忆构成一幅对特定时代教师的"集体记忆"图景。被唤醒的集体记忆表露的是一种现实中的饥渴和缺失,一种对于意义和归属的寻求和渴望。集体记忆中建构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的社会... 被研究教师对"我的老师"的回忆构成一幅对特定时代教师的"集体记忆"图景。被唤醒的集体记忆表露的是一种现实中的饥渴和缺失,一种对于意义和归属的寻求和渴望。集体记忆中建构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现实的社会结构的支持而成为一种历史角色。面对转型的社会,教师角色中应当保持连续性的东西面临着断裂的危险。因此,在转型的社会结构下,教师们面临着自我认同重建的挑战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集体记忆 自我认同 角色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习师范生专业责任伦理困境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蔡辰梅 魏海燕 谷红斌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95,共9页
实习师范生作为职前阶段的“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诸多责任实现的专业伦理困境。实习师范生主体身份与责任意愿相违、责任判断与外部力量对立、责任召唤与责任能力的疏离、责任理想与现实努力的落差,实习师范生陷入一个又一个困境... 实习师范生作为职前阶段的“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诸多责任实现的专业伦理困境。实习师范生主体身份与责任意愿相违、责任判断与外部力量对立、责任召唤与责任能力的疏离、责任理想与现实努力的落差,实习师范生陷入一个又一个困境。困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实习师范生的身份短暂性与教育的长期性的矛盾,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脱节,责任能力不足以及诸如学生家长责任缺失、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弊端等外部因素等。深入关切实习师范生这一主体所面临的责任实现困境,同时为实习师范生提出一些策略,如增强师范生专业身份认同感,使其更深刻感知教师责任,实施责任教育,提升实习师范生专业能力,优化学校教育的外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习师范生 专业伦理 责任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确立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 被引量:7
10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57-58,共2页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正在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这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教育中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正在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这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教育中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澄清确立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教师专业道德确立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其确立的两个基础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专业道德 教师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来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进展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4,共6页
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教育实践中教师道德问题的凸显,教师专业伦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来源,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梳理,从而形成对2007-2016这一时段... 伴随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教育实践中教师道德问题的凸显,教师专业伦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来源,对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和梳理,从而形成对2007-2016这一时段教师专业伦理研究进展的分析和判断。近十年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整体特征体现在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加和研究内容不断深化两个方面。具体进展表现为研究内容方面由教师专业伦理的概念研究进入到内部机制的研究,而研究对象层面从笼统的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发展为分学段的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在研究取向上逐渐将"理论的"教师专业伦理发展成为"实践的"教师专业伦理。未来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发展应在理论层面着力于本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同时在实践层面面向教师专业生活中的伦理困境强化应用型研究,并在方法层面加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意识培育和规范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伦理 专业道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的偏差性师德认知及其重建 被引量:12
12
作者 蔡辰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88,共6页
教师的师德认知是其道德行为的观念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生活中,中小学教师却形成了偏差性的师德认知,表现为:外部对立性认知、极端悲情性认知和负向概率性认知。师德认知偏差造成教师主体性道德需求的... 教师的师德认知是其道德行为的观念前提,也是师德建设的思想基础。然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生活中,中小学教师却形成了偏差性的师德认知,表现为:外部对立性认知、极端悲情性认知和负向概率性认知。师德认知偏差造成教师主体性道德需求的抑制以及对崇高性道德追求的拒斥,并形成投机性的道德行为策略。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师德建设中"信任教师"的假设缺失及其路径单向性,师德宣传中"非此即彼"的价值对立及其形象单一性,以及师德评价的虚无化与极端倾向性。基于此,重建教师师德认知就需要强化专业道德概念、反思师德舆论宣传并健全师德管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师德 师德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之善:本质特征、实践偏差及其完整实现 被引量:7
13
作者 蔡辰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27,共9页
社会转型和教育发展正挑战和改变着既有观念,教师之善探讨和回答的是"何为好老师"的基础性教育问题。教师之善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其作为专业之善、关系之善、主体之善和实践之善的存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着教师之善专业本质模糊... 社会转型和教育发展正挑战和改变着既有观念,教师之善探讨和回答的是"何为好老师"的基础性教育问题。教师之善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其作为专业之善、关系之善、主体之善和实践之善的存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着教师之善专业本质模糊、关系立场错位、主体判断阻抑以及实践高格失落等偏差性问题。为此,教师之善的完整实现首先需要重构"教师之善"的健全观念,关键在于主体自我的建构以及专业支持体系的形成,此外还需建立制度保障系统,以制度之善成就教师之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之善 教师专业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和“我所教的课”——教师与课程的具体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辰梅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1-54,共4页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未得到深入研究但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内在的价值观、情感倾向等会与课程所承载的价值形态等形成复杂的关系,当两者矛盾对立时会消解课程的原有价值,当两者和谐一致时则会强... 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未得到深入研究但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关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内在的价值观、情感倾向等会与课程所承载的价值形态等形成复杂的关系,当两者矛盾对立时会消解课程的原有价值,当两者和谐一致时则会强化课程的原有价值。因此,要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教师应对“我”和“我所教的课”之间的关系形成自觉,并在不断的反思中进行调整和建构,形成一种和谐的最有益于教育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课程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间生的教育处境——隐性教育放弃 被引量:4
15
作者 蔡辰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0-13,共4页
中间生是在班级授课制和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中所形成的一个现实存在的群体。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使中间生处于隐性教育放弃的教育处境中,教育期望、教育关注、教育机会、教育交往的缺失,使他们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在教育情境中体... 中间生是在班级授课制和应试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实际中所形成的一个现实存在的群体。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使中间生处于隐性教育放弃的教育处境中,教育期望、教育关注、教育机会、教育交往的缺失,使他们得不到充分的教育,在教育情境中体会不到充实的存在意义感,这样的教育处境对其人格健康和学业成功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中间生的教育处境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并需要采取有效对策予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生 隐性教育放弃 教育期望 教育关注 教育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缓不信任——教师权威的后现代解读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辰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4-16,共3页
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教师权威,反思传统的,现存的教师权威观,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具有教育力量的教师权威。“延缓不信任”是后现代教师权威观最重要的特征,延缓不信任意味着教师权威不是先验的,不是制度性的存在,不能靠外在强制发挥其作... 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教师权威,反思传统的,现存的教师权威观,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具有教育力量的教师权威。“延缓不信任”是后现代教师权威观最重要的特征,延缓不信任意味着教师权威不是先验的,不是制度性的存在,不能靠外在强制发挥其作用,而是在与学生的自由平等对话中,在对学生开放性的积极倾听中,得到学生的内在认同而构建起来的,是一种过程性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权威 后现代主义 建构 解读 平等对话 内在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乃成功之母——教师应确立的一种崭新理念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辰梅 刘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年第2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教师 成功理念 成功体验 学生 情感体验 评价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凡而圣:教师道德的神圣性及其主体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辰梅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38,共7页
在以“教师是人不是神”作为道德辩护的“去圣化”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对职业神圣性的道德追求。然而,教师个体自我的道德尊严和配享幸福,教师职业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教育发生的内在规律乃至教师群体社会声望的建立,都内在需要... 在以“教师是人不是神”作为道德辩护的“去圣化”过程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对职业神圣性的道德追求。然而,教师个体自我的道德尊严和配享幸福,教师职业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教育发生的内在规律乃至教师群体社会声望的建立,都内在需要教师道德神圣性的恢复。教师道德的神圣性在本质上是教师道德主体性的显现,是其超越性需要的满足和对他者召唤的回应,更是对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赋予过程。教师道德神圣性的实现需要教师以职业理想信念奠定精神动力,以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增强对道德神圣性的价值认同,以教育性关系的重建以及基于教育生活中的意义重构生成教师道德神圣性实现的凡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凡而圣” 教师道德 神圣性 去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由看待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的价值反思与价值追求 被引量:4
19
作者 蔡辰梅 《复旦教育论坛》 2006年第5期16-20,共5页
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是否拓展人的实质自由同样可以作为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的价值维度。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现实的教育发展是否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如何实现为了... 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是否拓展人的实质自由同样可以作为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对教育的发展进行反思的价值维度。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现实的教育发展是否拓展了受教育者的自由,如何实现为了自由的教育发展,从而使教育的发展更具伦理价值,更能实现人类的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发展 自由 阿马蒂亚·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专业道德评价依据的探索及模型的初步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辰梅 谢东晴 《教师发展研究》 2020年第3期43-51,共9页
教师道德评价日益重要,但其实施却仍缺乏客观依据和有效理论指导。基于实证研究过程并借鉴相关伦理理论,初步归纳抽取出道德动机、道德能力和行为结果作为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地观察发现的不同教师专业道德的具... 教师道德评价日益重要,但其实施却仍缺乏客观依据和有效理论指导。基于实证研究过程并借鉴相关伦理理论,初步归纳抽取出道德动机、道德能力和行为结果作为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地观察发现的不同教师专业道德的具体实践特征,形成教师专业道德的六种典型类型描述,并依据其本质差异划分为理性自觉、经验自发和功利调节三个水平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师德评价 师德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