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学诚“交相裨益”学术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俞钢 薛璞喆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三部有着继承关系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章氏的《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学术史做了最为全面的总结阐释,堪称集大成者。文章就章氏"交相裨益&qu...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发展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三部有着继承关系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章氏的《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学术史做了最为全面的总结阐释,堪称集大成者。文章就章氏"交相裨益"学术观念的内涵和影响展开讨论,以期揭示章氏《文史通义》学术思想的主旨。文章认为,章学诚通过梳理传统四部之学的渊源,考察刘勰《文心雕龙》和刘知几《史通》这两部学术理论著作,评析清代乾嘉学术风气,对中国古代学术史有着深刻认识和整体把握,这是他"交相裨益"学术观念形成的重要前提。章氏"交相裨益"的学术观念,具有与前人之说"不相袭"的创新,特别是他倡导文、史之学汇通和明义的观念,为中国古代学术史增添了难能可贵的色彩,其丰富的学术内涵值得深入挖掘。章氏"交相裨益"的学术观念与方法还对中国近代梁启超、胡适、钱穆等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另辟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史通义 交相裨益 学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章学诚吏治改革思想与主张 被引量:1
2
作者 薛璞喆 贺淑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4-99,共6页
章学诚素以史学成就而闻名,历来学界对章氏之研究多集中于史学方面,但是除了史学成就外,章氏在《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设法"弥补亏空是乾嘉时期吏治问题的根源,具体表现在其滋生贪污腐败、... 章学诚素以史学成就而闻名,历来学界对章氏之研究多集中于史学方面,但是除了史学成就外,章氏在《上执政论时务书》、《上韩城相公书》等文章中详细论述了"设法"弥补亏空是乾嘉时期吏治问题的根源,具体表现在其滋生贪污腐败、毁坏人才、诱人犯科、贪墨公款等方面;同时章氏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主张,即严惩有度、抄没家产、转变考核标准、裁革陋归等;章氏吏治改革思想主要来源于其变革和进化的社会发展史观。这对我们全面了解章氏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吏治思想 改革主张 章学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之“文史”辨
3
作者 薛璞喆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章氏"文史"是指古代所有的文字著作,较之传统文史,章氏"文史"不但包括了传统文史,还包括了经部和子部的典籍文章。在学术史视域下,章氏"六经皆史"说不仅将经学拉下神坛,而且提高了子部之学的学术地位。章... 章氏"文史"是指古代所有的文字著作,较之传统文史,章氏"文史"不但包括了传统文史,还包括了经部和子部的典籍文章。在学术史视域下,章氏"六经皆史"说不仅将经学拉下神坛,而且提高了子部之学的学术地位。章氏"文史"基本等同于学术的概念,他之所以不以学术命名其作,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前人的学术成果中没有直接以"学术"命名的专著。章氏的《文史通义》就其本质来说,可称为是《学术通义》,是古代第一部学术史专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学术 文史 《文史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科举制与官员法律素养探析
4
作者 薛璞喆 李世军 《榆林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32-36,共5页
唐代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从科举制度的本身来看,所涉猎到官员法律素养的内容,仅有在铨选过程中的"判词"一项。众所周知,唐代地方官员集行政、司法于一体。那么,唐代中央政府是如何保证通过科举入仕的举子们能够在... 唐代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但是从科举制度的本身来看,所涉猎到官员法律素养的内容,仅有在铨选过程中的"判词"一项。众所周知,唐代地方官员集行政、司法于一体。那么,唐代中央政府是如何保证通过科举入仕的举子们能够在独立处理司法事务中,准确、有效的践行唐代基本律法,从而进一步维护地方政权的稳定?文章旨在通过科举制度来探求地方官员的法律素养,试图进一步了解唐代官员与律法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科举制 地方官员 法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通判之官”释义
5
作者 薛璞喆 李慧 《榆林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通判"在唐代并非九品序列之官,是为职官当自五代始。但是在唐代基础文献中,多见"通判之官"一词。故笔者检阅相关资料,对唐代"通判"之义做详细阐释。文章指出其有两种含义:一是动词,即"共同参理,分... "通判"在唐代并非九品序列之官,是为职官当自五代始。但是在唐代基础文献中,多见"通判之官"一词。故笔者检阅相关资料,对唐代"通判"之义做详细阐释。文章指出其有两种含义:一是动词,即"共同参理,分曹掌事";二是名词,指"副贰之官",是佐职的泛称,即所谓"通判之官"是也。笔者以为,唐代的"通判"是动词和名词之义兼用的;南唐时,以水部员外郎充"通判"的例证,表明了其具有了正式职官的特征,是其走向职官的标志性变化;北宋初,便置"通判"一职,并明确了它所应具有的行政、监察之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通判之官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学诚“文”“史”汇通明义学术观念之新探 被引量:2
6
作者 薛璞喆 俞钢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章学诚在对中国古代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汇通明义的学术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史通》等传统学术理论思想,系统梳理了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演变,力图将中国古代学术成果汇通于“文”“史”两大流脉... 章学诚在对中国古代学术考镜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汇通明义的学术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史通》等传统学术理论思想,系统梳理了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演变,力图将中国古代学术成果汇通于“文”“史”两大流脉之下而加以重新整合。在章学诚看来,文史之间是春华和秋实的关系,文可辅史,史亦可益文,两者的汇通就可以求取蕴含其中的义旨;这实际上就是在用“学术”的概念,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学术史演进的规律。章学诚认为,学者除了具备才、学、识三者外,更应具有“史德”和“文德”。通过系统的论析,章氏构建了中国古代学术史新的认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学术史 文史汇通明义 学术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十六国时期上洛郡之隶属与政区
7
作者 薛璞喆 贺淑红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41-45,共5页
对于上洛,西汉时置上洛县,隶属于弘农郡;东汉时亦置上洛县,隶属于京兆。对于上洛郡,始置于西晋武帝太始二年(266年);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西晋、刘汉、前赵、后赵、冉魏、东晋、前秦、后秦等政权。二百余年间,上洛郡先归属于荆州,次归... 对于上洛,西汉时置上洛县,隶属于弘农郡;东汉时亦置上洛县,隶属于京兆。对于上洛郡,始置于西晋武帝太始二年(266年);十六国时期先后隶属于西晋、刘汉、前赵、后赵、冉魏、东晋、前秦、后秦等政权。二百余年间,上洛郡先归属于荆州,次归属于豫州,再次归属于洛州,又复归属于荆州,再复归属于洛州,后又复归属于豫州;其间,仅冉魏政权时作为治所,历时不足一年;上洛郡所领县有上洛县、商县、卢氏县(后秦时划出)、丰阳县(后赵时由商县分出)等。十六国时期上洛郡之地位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各政权大都以此为据点继续开疆拓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上洛郡 隶属 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雒鼎铭》探究
8
作者 薛璞喆 贺淑红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7-70,共4页
《商雒鼎铭》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因得之于商州上洛郡,故依此命名之;后郭沫若依铭文所现"下鄀"二字,又命名为《鄀公缄鼎》。通过对铭文内容的考释,该鼎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公元前639年的末月晦日,... 《商雒鼎铭》系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欧阳修从刘敞处得见。因得之于商州上洛郡,故依此命名之;后郭沫若依铭文所现"下鄀"二字,又命名为《鄀公缄鼎》。通过对铭文内容的考释,该鼎制作于公元前699年或公元前639年的末月晦日,也有可能是祭祀时日;"下鄀"地处丹水下游之商密,与楚国比邻。西周末春秋初,二鄀是并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洛 《商雒鼎铭》 下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诗证史”视角下的诗、史关系——以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为例
9
作者 薛璞喆 《商洛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7-63,共7页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诗史互证的典范,其史料别择、考据精密,令人叹服。由于诗歌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史书的材料,成为史家进行历史阐释时重要的补充史料;诗歌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直接关乎学者在阐述问题时对史料的采... 陈寅恪《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诗史互证的典范,其史料别择、考据精密,令人叹服。由于诗歌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史书的材料,成为史家进行历史阐释时重要的补充史料;诗歌文本理解的差异性,直接关乎学者在阐述问题时对史料的采摭;“以诗证史”与“史蕴诗心”既强调了诗史关系之“异”,又强调了“同”;清人章学诚以比兴之旨贯通诗史而通“义”的观点,为考察诗史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白诗 以诗证史 陈寅恪 章学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刘知幾《史通》“以史为主”学术思想再认识
10
作者 薛璞喆 黄元英 《朱子学研究》 2020年第1期209-221,共13页
唐刘知幾《史通》和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被学界称之为"史学双壁",尤其前者又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著述。众所周知,刘氏《史通》的诞生,是建立在魏晋至唐代史学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其旨在贯通和梳理唐以前的学... 唐刘知幾《史通》和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被学界称之为"史学双壁",尤其前者又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著述。众所周知,刘氏《史通》的诞生,是建立在魏晋至唐代史学繁荣发展基础之上的,其旨在贯通和梳理唐以前的学术发展史,试图构建"以史为主"的学术体系,正是刘氏所谓:"夫其书虽以史为主,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通》 《文史通义》 刘知幾 章学诚 史学繁荣 学术体系 学术发展史 理论著述
原文传递
从经史到文史:章学诚学术史观初探——兼论传统学术史观之演进
11
作者 薛璞喆 《朱子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74-289,共16页
学术史观是指学者对学术发展演变脉络的评论和认识。从我国古代的实践看,庄子《天下篇》首开端绪,经司马谈父子《论六家要旨》《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发展,又经刘歆《七略》重学术“演变”和刘勰《文心雕龙》重学术“认识”的分途,唐... 学术史观是指学者对学术发展演变脉络的评论和认识。从我国古代的实践看,庄子《天下篇》首开端绪,经司马谈父子《论六家要旨》《史记》“成一家之言”的发展,又经刘歆《七略》重学术“演变”和刘勰《文心雕龙》重学术“认识”的分途,唐官修《隋志》和刘知幾《史通》延展承续,宋后沿此二途代有袭传,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和《文史通义》会通二途于一,堪称学术史观的集大成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观 《文史通义》 《论六家要旨》 《七略》 《隋志》 《史通》 章学诚 演变脉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