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学家林而达先生学术思想与贡献
1
作者 许吟隆 韩雪 +3 位作者 李迎春 马欣 郭李萍 李玉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林而达先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技研究与发展工作,是中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早的专家,是IPCC第1~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林先生在国内率先开展... 林而达先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技研究与发展工作,是中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早的专家,是IPCC第1~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林先生在国内率先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关键脆弱领域的影响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以及国家农业温室气体核算和减排固碳技术及潜力研究,组织领导了我国多领域跨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工作,组建我国第一支涉及农、林、水、人体健康、海岸带的跨领域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开创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工作的先河,建立了与欧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气候变化合作交流渠道,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家 气象与气候 亚洲开发银行 交流渠道 气候变化影响 海岸带 影响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浊液转移方式对不同CO_(2)浓度下麦田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
2
作者 白家韶 韩雪 +2 位作者 张馨月 鲍秀蕊 许吟隆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2期1405-1416,共12页
因胞外酶活性测定过程中土壤悬浊液转移方式(搅拌或静置)不统一,其测定结果是否一致有待试验验证。为探讨悬浊液转移方式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北京昌平农田试验站开放式CO_(2)富集平台,在对照(420&#... 因胞外酶活性测定过程中土壤悬浊液转移方式(搅拌或静置)不统一,其测定结果是否一致有待试验验证。为探讨悬浊液转移方式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胞外酶活性测定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北京昌平农田试验站开放式CO_(2)富集平台,在对照(420±15μmol·mol-1)和CO_(2)浓度升高(550±15μmol·mol-1)条件下采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表层土壤,比较评价搅拌和静置两种转移方式对7种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和差异。结果表明:搅拌转移方式测定的胞外酶活性高于静置转移,可能与搅拌转移方式包含更多的络合吸附胞外酶的土壤颗粒有关。不同类型胞外酶活性受转移方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碳(C)、磷(P)获取酶活性受转移方式影响较大,搅拌转移方式较静置转移方式的测定结果显著提高了191.45%~774.09%,氮(N)获取酶活性受影响相对较小,搅拌转移方式较静置转移方式的结果仅提高了6.66%~30.59%。转移方式还导致胞外酶活性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搅拌转移下酶活性基本不响应CO_(2)浓度升高,静置转移下大部分酶活性随CO_(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胞外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均表明搅拌转移方式下微生物资源限制不受CO_(2)浓度升高的影响,静置转移方式下CO_(2)浓度升高缓解了微生物C限制程度,并增加了其N限制程度。本研究证实土壤悬浊液转移至微孔板的方式不仅影响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和矢量特征,还影响上述指标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进而使CO_(2)浓度升高下表征微生物的资源限制结果不同。本研究呼吁统一转移方式,减少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酶活性 转移方式 华北冬小麦 FACE平台 CO_(2)浓度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58
3
作者 许吟隆 黄晓莹 +2 位作者 张勇 林万涛 林而达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2期80-83,共5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分析SRESA2、B2情景下21世纪的三个时段中国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对B2情景下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可能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未来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会增加,而极端低温事件将会减少。对全国七大区平均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分析显示:未来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夏季增温大而降水增加少,暖干化趋势较明显;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冬季增加较少,尤其是华南冬季的降水明显地减少,这表明这些地区夏季的洪涝和冬季的干旱都会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情景 统计分析 最高/最低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CIS对华南地区气候模拟能力的验证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吟隆 黄晓莹 +2 位作者 张勇 温之平 黎伟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3-97,共5页
分别采用ECMWF 1979-1993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边界条件和由HadAM3P模拟的大尺度场驱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将华南地区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验证PRECIS对华南地区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检验... 分别采用ECMWF 1979-1993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边界条件和由HadAM3P模拟的大尺度场驱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将华南地区的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比较,验证PRECIS对华南地区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检验GCM模拟的大尺度边界场的误差对PRECIS模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RECIS模拟的年平均气温、降水的区域分布和频率分布与实测数据均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的相关系数为0.95,降水超过0.6。通过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表明PRECIS能较好的模拟出华南地区气候的周期变化和时空特征分布。通过比较分析GCM模拟的大尺度场作为边界条件驱动PRECIS的模拟结果,显示GCM产生的边界值的偏差对PRECIS的模拟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华南地区 模式验证 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许吟隆 张颖娴 +2 位作者 林万涛 徐宾 肖子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7-675,共9页
利用ECMWF 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三江源”地区的月均降水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表明,PRECIS模拟的降水值偏... 利用ECMWF 1979-1993年的再分析数据(ERA15)作为边界条件,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模拟“三江源”地区的月均降水与台站实际观测资料进行的对比表明,PRECIS模拟的降水值偏大,但总体上能够模拟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能够模拟出“三江源”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特征和空间差异,但模拟值总体偏大。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SRESA2、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时段)“三江源”地区增温明显,两种情景下年均升温分别可达4℃和2.8℃,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分别可达4.4℃和3.2℃,降水增加的比例也最大;夏季“三江源”地区的升温达到4.2℃和3℃以上,但有些地区的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的减少和气温的升高会加剧“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干的趋势,导致源区水源补给不足。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江河源区的自然生态系统,避免源区气候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变化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8
6
作者 许吟隆 薛峰 林一骅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2期209-217,共9页
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 ,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 浓度逐年递增 1 %和 0 5 %两种不同情景下 ,中国区域 2 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 2 1... 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 ,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 浓度逐年递增 1 %和 0 5 %两种不同情景下 ,中国区域 2 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 2 1世纪末期 ,地面气温在上述两种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升高约 5℃和 3℃。两种排放情景的增温趋势对比表明 :即使从 1 990年开始温室气体等效排放逐年递增率减少一半 ,增温仍然很明显 ;直到 2 1世纪中期 ,才能显示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减缓增温趋势的效果。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但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 ,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减排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此外 ,地面气温增量和降水量变化百分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地面气温增量在秋、冬季较大而在春、夏季较小 ,降水变化百分率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21世纪 二氧化碳 降水量 地面气温 人类活动 降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适应:一个适应气候变化新概念的提出 被引量:10
7
作者 许吟隆 郑大玮 +1 位作者 李阔 高新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6-378,共3页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的整体趋势... 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抉择.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由于采取减缓行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气候变暖的整体趋势,因而采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政府亦发布了多个有关气候变化的评估和对策报告[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气候变化 概念 思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特别报告SRCCL关于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新认知与启示 被引量:25
8
作者 许吟隆 赵运成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9,共13页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到农户的生计以及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等;而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IPCC在2019年8月...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到农户的生计以及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等;而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IPCC在2019年8月份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消费的各个环节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粮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系统梳理粮食系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适应与减缓措施、适应与减缓的协同和权衡问题,以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环境等。SRCCL评估结论认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和消耗水资源,目前粮食系统GHG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1%~37%;农业和粮食系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减少GHG排放、增加粮食系统的恢复力。未来工作的重点应丰富和扩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内容,量化适应效果,加深对适应、减缓及其协同和权衡的科学认知,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影响 适应 减缓 协同 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
9
作者 许吟隆 赵明月 +2 位作者 李阔 赵运成 王淳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55-1170,共16页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梳理气候变化的农业影响和适应的逻辑层次。影响的逻辑层次可以归结为:气候平均状态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气候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梳理气候变化的农业影响和适应的逻辑层次。影响的逻辑层次可以归结为:气候平均状态变化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后果和经济社会后果等4个方面;与气候变化影响的逻辑层次相应,适应气候变化的逻辑层次可以分解为: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根据气候变暖背景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新特征,系统调整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增强农业气候韧性;以及农业经济社会系统整体的优化转型。在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已采取的适应措施系统总结回顾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即:气候胁迫不断加大、农业系统对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不断加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适应能力薄弱等。最后提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扩展气候变化农业影响评估研究领域、科学辨识农业之于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风险、揭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机理、构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能力研究、加强农业适应行动实施的保障能力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适应气候变化 逻辑层次 生态系统服务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CMWF再分析数据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被引量:59
10
作者 许吟隆 Richard Jones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本文利用1979-1983年的ECMWF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侧边界条件驱动: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的气候模拟能力。选择典型的观测站点北京模拟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太阳短波总辐射和月均降水... 本文利用1979-1983年的ECMWF再分析数据作为准观测侧边界条件驱动: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验证PRECIS对中国区域的气候模拟能力。选择典型的观测站点北京模拟的日最高/最低气温、太阳短波总辐射和月均降水量与观测结果进行直接比较,显示:PRECIS具有很强的模拟地面气候季节变化的能力。全国740个台站的观测与模拟值的统计分析表明:尽管模拟的最高,最低气温在0℃附近有一‘锯齿’状的偏差,PRECIS能够很好地模拟全国范围最高/最低气温的型态分布特征;从全国范围看,模拟的降水值偏高,但显示出很强的模拟极端降水事件的能力;模拟的地面太阳短波总辐射与全国122个台站的观测结果的比较显示:PRECIS模拟的辐射值偏高,全国范围内约高22%。因此,当应用PRECIS输出结果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时,需要对模式的输出结果进行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MWF 数据验证 PRECIS 中国 区域气候 模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许吟隆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29,共7页
利用HadCM2和ECHAM4气候模式比较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渐进递增情景下,至21世纪末期,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基准值,全国地面平均... 利用HadCM2和ECHAM4气候模式比较分析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渐进递增情景下,至21世纪末期,相对于1961-1990年的气候基准值,全国地面平均气温增幅可达5~6℃.与地面气温的变化相比,降水量的波动幅度较大,但全国范围内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也是增加的.中国区域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地理分布显示: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南方区域,HadCM2预测21世纪末期降水增加可达0.9 mm/d,ECHAM4预测可达0.6 mm/d;ECHAM4模式模拟的气温增幅比HadCM2高,尤其是在冬季及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HadCM2模式模拟的降水量的增加较大,但两个气候模式模拟的地面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总趋势大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 全球变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岸锋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吟隆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17,共10页
本文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黑潮暖流海域海洋边界层大气的斜压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局地环流及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风场向岸东风的作用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夜间可以有海岸锋生成,黑潮暖流... 本文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黑潮暖流海域海洋边界层大气的斜压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局地环流及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风场向岸东风的作用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夜间可以有海岸锋生成,黑潮暖流影响锋生强度,并使沿海岸一带区域夜间降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沿海 黑潮 海岸锋生 中尺度 数值模拟 锋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黑潮海温场对台湾地区流场及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13
作者 许吟隆 陈陟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冬季黑潮暖流海温场对台湾地区流场和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黑潮暖流海温场明显改变台湾地区的局地流场特征;台湾岛上的降水分布特征取决于台湾岛的地形特征,而黑潮... 本文用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冬季黑潮暖流海温场对台湾地区流场和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黑潮暖流海温场明显改变台湾地区的局地流场特征;台湾岛上的降水分布特征取决于台湾岛的地形特征,而黑潮暖流海温场的分布对台湾岛上降水量的大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台湾 中尺度数值模拟 降水影响 海温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政策必须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吟隆 《中国经济报告》 2009年第4期26-31,共6页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贫困地区的威胁更大。由香港乐施会和绿色和平组织资助的“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于2009年6月I7日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居焯研究员担任主编...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贫困地区的威胁更大。由香港乐施会和绿色和平组织资助的“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于2009年6月I7日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吟隆、居焯研究员担任主编,马世铭研究员、社会科学院的王晓毅研究员等及地方的研究机构的人员共计10多名人员参与该报告的撰写,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和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林而达研究员作序。报告研究表明,当前气候变化正使我们的扶贫工作面临越来越多新的挑战。扶贫政策只有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才能保障我国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扶贫政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家委员会 绿色和平组织 全国政协常委 贫困地区 香港乐施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韧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吟隆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23年第4期35-38,共4页
当前中国生态系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人口剧增、经济高速发展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生态文明建... 当前中国生态系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双重胁迫。人口剧增、经济高速发展引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损害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而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甚至是毁灭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资源节约、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能够减缓全球变暖的幅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额外胁迫的强度,减轻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则增进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稳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促使生态系统服务向持续优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增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气候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稻开花灌浆期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5
16
作者 赵海燕 姚凤梅 +4 位作者 张勇 徐宾 袁静 胡亚南 许吟隆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65-1771,共7页
【目的】通过历史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增加的高温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 【目的】通过历史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的影响,为适应气候变化背景下不断增加的高温危害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981~2003年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和浙江的48个早稻和30个中稻站点的水稻常规观测及同期的气象观测数据,利用SAS软件建立水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平均最高气温和日降水量与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的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水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早稻的空壳率随着各个生育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中稻空壳率与开花期的气象要素关系明显,它随着开花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升高;早、中稻秕谷率都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小;早稻千粒重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与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降水量呈负相关。中稻千粒重与乳熟后期的日降水量呈负相关,与乳熟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结论】对早稻产生负面影响的是整个生殖生长期的过量降水,对中稻产生负面影响的是开花期和乳熟后期的持续高温或阴雨天气。与全球变暖相应的长江中下游高温危害主要影响的是中稻,对早稻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日降水量 空壳率 秕谷率 千粒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6
17
作者 熊伟 林而达 +2 位作者 蒋金荷 李岩 许吟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采用模型模拟的方式, 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规划, 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与区域气候模型、水资源模型和作物模型相连接, 综合评估和分析未来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 以期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 ①气候变化将影响未来三大作物单产, 如果不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雨养作物单产将受到更大冲击; 当灌溉条件保障后, 水稻受到冲击更大, 单产降低最多, 尤其是 A2 情景。如果考虑 CO2 肥效作用, 未来玉米平均单产变化不大, 小麦单产明显增加, 尤其是雨养小麦, 水稻单产也有所增加。②未来气候变化、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将影响中国三大作物的需水量和农业供水量, 导致水稻、灌溉玉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 而雨养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上升。③未来气候变化、 CO2 肥效、水资源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较为复杂, 依情景和时段的不同而不同。农业可用水资源对粮食总产的影响最不利, 致使三大作物粮食总产量明显降低, 成为未来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尤其是水稻生产; 土地利用对总产的负面影响最小; 气候变化和 CO2 的相互作用可使总量少许增加。未来各情景下水稻受到冲击最大, 而小麦和玉米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可用量 粮食生产 综合评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0
18
作者 杨沈斌 申双和 +5 位作者 赵小艳 赵艳霞 许吟隆 王主玉 刘娟 张玮玮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19-1528,共10页
选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研究区域,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结合,模拟基准时段(1961—1990)气候(Baseline)和2... 选择长江中下游平原作为研究区域,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2和B2方案,将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水稻生长模型ORYZA2000结合,模拟基准时段(1961—1990)气候(Baseline)和2021—2050时段A2、B2情景下的水稻产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水稻产量的影响。构建两种影响评估方法,重点分析增温和大气CO2肥效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考虑CO2肥效作用时,随着温度升高,水稻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A2情景下水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5d,产量减少15.2%;B2情景下平均缩短3.4d,产量减少15%。其中,减产达到20%以上的区域集中在安徽中南部、湖北东南部和湖南东部地区。当考虑CO2肥效作用后,A2情景下水稻平均产量减少5.1%,B2情景平均减少5.8%。减产区域缩小且幅度降低,江西和浙江部分地区则呈现一定程度增产,但增幅<10%。大气CO2肥效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水稻产量,使晚稻在增温的不利影响下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产态势,但对单季稻和早稻的增产贡献仍不足以抵消升温的负面影响。另外,大气CO2肥效作用可有利于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水稻的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稻区 气候变化 水稻 ORYZA20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ES B2情景下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分布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44
19
作者 张勇 许吟隆 +1 位作者 董文杰 曹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4-723,共10页
本文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进行中国区域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SRES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响应的分析.气候基准时段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 本文利用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进行中国区域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和SRESB2情景下2071—2100年(2080s)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响应的分析.气候基准时段的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PRECIS具有对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模拟能力,能够模拟出中国区域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的局地分布特征.对SRESB2情景下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的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响应分析表明:中国区域2080s时段年、冬季和夏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均呈一致增加的趋势,北方地区增温幅度普遍大于南方地区.夏季东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而冬季华北地区极端冷害事件发生频率将会减少.未来中国区域年平均日较差将出现北方地区减小而南方地区增加的趋势.冬季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日较差呈增加趋势,而夏季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及内蒙古中部日较差将呈减小趋势,其中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存在一个较强的低值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日较差 SRES 132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Ⅱ):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被引量:262
20
作者 林而达 许吟隆 +18 位作者 蒋金荷 李玉娥 杨修 张建云 李从先 吴绍洪 赵宗群 吴建国 居辉 严昌荣 王守荣 刘允芬 杜碧兰 赵成义 秦保芳 刘春蓁 黄朝迎 张小全 马世铭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2期51-56,共6页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 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采取适应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应将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由于我国科学研究的相对不足和科学认识能力的局限,目前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加强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案例研究、扩大研究领域、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的研究,以降低影响评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候变化 气候情景 影响评估 适应措施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