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度与血清IL-6和IL-8及TNF-α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2 位作者 符仲标 刘昌江 杨维忠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期142-144,共3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密度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34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L-6水平,放射免疫法...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密度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34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L-6水平,放射免疫法测检测IL-8和TNF-α水平,病理学诊断Hp密度及胃黏膜炎症分期。结果 134例受检患者中病理诊断Hp感染83例,阳性率为61.94%(83/134);Hp感染密度1级41例、2级29例、3级13例。慢性胃炎轻度18例、中度50例、重度15例。活动期炎症66例,炎症静止期共17例,其中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3例。Hp阳性炎症活动期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静止期(P<0.05);重度组IL-6、IL-8和TNF-α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p密度组间IL-6、IL-8和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可引起IL-6、IL-8和TNF-α水平升高,后者可能参与Hp阳性胃黏膜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炎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90例民汉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302-303,共2页
目的:探讨胃及十二指肠病患者中 HP感染有无民族差别 ,为临床预防 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5 90例汉族及少数民族患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胃粘膜病变的石蜡切片 ,经 HE染色后油镜观察 ,在... 目的:探讨胃及十二指肠病患者中 HP感染有无民族差别 ,为临床预防 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5 90例汉族及少数民族患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or pylori,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胃粘膜病变的石蜡切片 ,经 HE染色后油镜观察 ,在胃粘膜缘和 /或腺腔内出现短棒状 ,逗点状蓝色小体为 HP阳性。 结果:HP的检出率为 2 6 .4 2 % (42 0 / 15 90 ) ,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患者 HP阳性率分别为 2 8.91% (370 / 12 80 )、16 .13% (5 0 / 310 ) (P>0 .0 5 ) 。 结论:本组民汉患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粘膜病变 民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为临床预防或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 (H- E)诊断消化性溃疡 12 9例、慢性胃炎 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为临床预防或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 (H- E)诊断消化性溃疡 12 9例、慢性胃炎 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膜活组织经 Warthin- Starry银染、粘膜涂片 Gram染色、尿素酶快速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 2 0例、胃癌 2 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 (L SAB)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 3蛋白。 结果:(1)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 76 .0 %高于静止期慢性胃炎的检出率 47.2 %(P<0 .0 5 )。 (2 )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胃炎病例中 ,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逐步增高 ,分别为 40 .5 %、72 .7%、86 .7% (P <0 .0 5 )。(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 70 .5 %、6 0 .9%、5 7.7%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4 )胃癌组 p5 3蛋白阳性率为 80 .0 % ,活动性胃炎组为阴性 (P <0 .0 5 )。(5 )活动性胃炎中 PCNA阳性表达率为 85 .0 % ,胃癌组 PCNA阳性率高达 95 .0 %。 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利胃平颗粒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1 位作者 毛新民 许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2-45,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动物模型并进行药效学实验,探讨中药制剂利胃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不同胃溃疡模型,观察利胃平对利血平、消炎痛、水浸应激、幽门结扎、醋酸烧灼引起的动物溃疡模型的影响,并观察了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影... 目的建立不同动物模型并进行药效学实验,探讨中药制剂利胃平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不同胃溃疡模型,观察利胃平对利血平、消炎痛、水浸应激、幽门结扎、醋酸烧灼引起的动物溃疡模型的影响,并观察了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同时观察了利胃平对幽门螺杆菌的影响。结果利胃平可显著降低不同溃疡动物模型的溃疡指数和出血点数,可增强小鼠胃肠推动运动,对幽门螺杆菌敏感。结论利胃平制剂能够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灭幽门螺杆菌,增强胃肠动力,对消化性溃疡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胃平颗粒 消化性溃疡 药效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513例上消化道肿瘤胃镜结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新疆医学》 2002年第4期11-12,共2页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癌(包括食道癌和胃癌)10年的发生率及民族间的发生率差异性.研究探讨新疆地区食道癌和胃癌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1~2000年我院16513例主诉有上消化道综合症群的患者进行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粘膜组织... 目的:比较上消化道癌(包括食道癌和胃癌)10年的发生率及民族间的发生率差异性.研究探讨新疆地区食道癌和胃癌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1~2000年我院16513例主诉有上消化道综合症群的患者进行内窥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食道癌和胃癌。结果:(1)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生率逐渐增高(P<0.005)。(2)胃癌与食道癌的发生率分别为3.00%(496/16513)、2.62%(433/16513)。无显著性差异(P>0.005)。(3)比较食道癌和胃癌的民族发生率差异性,哈萨克族18.03%(77/427),维吾尔族8.13%(156/1919).汉族4.91%(696/14162),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食道癌和胃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新疆地区上消化道癌的发病率有民族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癌 胃癌 发生率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胃平颗粒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6
作者 谢会忠 王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观察利胃平颗粒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及缓解上消化道综合症状群的疗效。方法:39例 18岁以上主诉有消化系统综合症状群的患者 ,经胃镜诊断为活动性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其中 2 2例患者 (十二指肠溃疡14例 ,胃溃疡 8例 )采用自身服药... 目的:观察利胃平颗粒剂治疗消化性溃疡及缓解上消化道综合症状群的疗效。方法:39例 18岁以上主诉有消化系统综合症状群的患者 ,经胃镜诊断为活动性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其中 2 2例患者 (十二指肠溃疡14例 ,胃溃疡 8例 )采用自身服药前后复查胃镜 ,通过观察溃疡面积的大小变化情况 ,确定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 6周后 ,消化性溃疡的愈合率为 72 .73%,总有效率为 86 .36 %。服药 7d后 ,上腹疼痛缓解率为 87.18%。治疗过程中 ,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利胃平颗粒剂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制剂 ,值得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胃平颗粒剂 消化性溃疡 综合症状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和贲门癌及胃癌的基因表达
7
作者 谢会忠 马遇庆 王莉 《地方病通报》 2002年第3期11-13,共3页
为从基因角度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的发病机理有无差别 ,用免疫组化抗生蛋白链菌素 -生物素标记法(L SAB)检测 34例食管癌、90例贲门癌及 6 8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中抑癌基因—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结果表明 PCNA... 为从基因角度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和胃癌的发病机理有无差别 ,用免疫组化抗生蛋白链菌素 -生物素标记法(L SAB)检测 34例食管癌、90例贲门癌及 6 8例胃癌患者肿瘤标本中抑癌基因—p5 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结果表明 PCNA的表达在三种癌变中均较高 ,食管癌与贲门癌 p5 3的阳性率相近 (76 .4 7% ,76 .6 7% )而胃癌较低(45 .5 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胃癌 P53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弯曲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8
作者 谢会忠 汪师贞 +1 位作者 桂郁馥 黎玉秀 《新疆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本文对351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做纤维胃镜检查并采取胃粘膜和球部粘膜进行活组织培养、组织涂片Gram染色、尿素酶试验、切片Warthin—starry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幽门弯曲茵(Cp)的检出率在消化性溃疡为70.5%... 本文对351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做纤维胃镜检查并采取胃粘膜和球部粘膜进行活组织培养、组织涂片Gram染色、尿素酶试验、切片Warthin—starry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幽门弯曲茵(Cp)的检出率在消化性溃疡为70.5%(91/129),慢性胃炎为64.8%(204/315),并且Cp的检出率与慢性胃炎的活动性和炎症程度有关系。维吾尔族患者Cp检出率为77.1%(37/48),汉族为60.4%(183/303),统计学分析,维吾尔族组的Cp检出率高于汉族组(P<0.05)。研究表明,Cp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系,Cp可能为其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弯曲菌 胃炎 消化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晓玲 王小云 +1 位作者 谢会忠 巴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肝病常用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慢性肝炎患者142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目的:分析临床肝病常用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慢性肝炎患者142例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将其结果与肝炎病变程度(病理分级和分期)对比分析.结果:ALT、AST、ALB和PTA在不同病理分级(炎症)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F=6.8126.592,10.131,3.247,P<0.05或0.01);ALT、AST、ALP、GGT、ALB、TBIL和PTA在不同病理分期(纤维化)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BIL、PTA和病理分级呈正相关,ALB和病理分级分期呈负相关.结论:常用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PTA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炎症程度,但不能反映慢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生化指标 慢性肝炎 病理学 分级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易省阳 邹姣玲 +1 位作者 王翔 谢会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363-236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5年入住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ICU及消化内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5年入住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ICU及消化内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2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剂量组(A组)和加倍剂量组(B组),各51例。依据患者就诊时既往出血次数(是否<2次)对A、B两组依次再分为A1组(既往出血<2次)、A2组(既往出血≥2次),B1组(既往出血<2次)、B2组(既往出血≥2次)。A组给予生长抑素首剂4.1 ml静脉注射后,再给予生长抑素4.1 ml/h持续泵入,持续5 d。B组给予生长抑素首剂8.2 ml静脉注射后,再给予生长抑素8.2 ml/h持续泵入,持续5 d。比较A组和B组、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治疗有效率、病死率。结果 B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再出血率低于A组(P<0.05)。B2组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A2组,再出血率低于A2组(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加倍剂量生长抑素治疗是有效的,尤其是对于既往出血≥2次的患者,可以明显降低再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生长抑素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永梅 居来提 谢会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9-182,195,共5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AG和H-IN)、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7%、49%、67%,过表达率分别为3%、37%、58%,细胞核内阳性过表达率分别为0%、14%、55%。结论HSP70在胃癌、CAG和H-IN中过度表达,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将为胃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癌前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骨髓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向治纬 谢会忠 +1 位作者 余丽君 田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 目的:探讨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以及与骨髓细胞学诊断的关系。方法: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非肝硬化引起血细胞减少的患者60例,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骨髓学诊断。肝硬化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按照骨髓增生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多,肝硬化骨髓细胞学诊断呈多种类型。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与非肝硬化组的增生度分级不全相同(P<0.01),骨髓细胞学诊断类型构成不全相同(P<0.01)。肝硬化患者骨髓增生度分级不同组间粒红比、粒系、红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P<0.01),明显活跃组粒红比、粒系低于活跃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活跃组(P<0.01);活跃组粒红比值低于减低组,红系、巨核细胞数高于减低组(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骨髓增生度分级与骨髓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相关,随着增生度分级下降,粒红比对应升高,骨髓红系、巨核细胞数对应下降;骨髓细胞学检查能够准确反映血细胞异常;骨髓学诊断意见为肝硬化血细胞减少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骨髓细胞学 血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类散与美沙拉嗪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7
13
作者 朱勇 谢会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3700-3703,共4页
目的:评价锡类散与美沙拉嗪肠溶片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远段53例UC患者分成: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锡类散1.0-2.0g,每天1次,保留灌肠... 目的:评价锡类散与美沙拉嗪肠溶片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远段53例UC患者分成: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锡类散1.0-2.0g,每天1次,保留灌肠;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1.0-2.0g,每天1次,保留灌肠;疗程均为4wk.对两组的临床症状、结肠镜、便常规、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比较,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完成试验者48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3例),两组各有2例失访,其中对照组1例因腹痛加重退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镜下表现、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3)21.7%.结论:锡类散与美沙拉嗪灌肠治疗远段UC,疗效相仿,前者不良反应更少,且价格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9
14
作者 袁海龙 谢会忠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37-739,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实施胃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40例病人为观察组,同期行常规操作的40例为对照组,对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成功率、检查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并... 目的:评价应用丙泊酚和芬太尼麻醉实施胃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应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的40例病人为观察组,同期行常规操作的40例为对照组,对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成功率、检查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并在检查后询问患者的感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胃镜检查中流涎、恶心呕吐、躁动、咳嗽等不适症状明显减少(P<0.05),检查后难以忍受和不舒适的感觉明显减少(P<0.05),无不适和愿意再次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明显增多(P<0.05)。观察组患者检查前收缩压平均为(126.8±18.4)mmHg,检查中为(115.8±1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在检查中有下降,但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收缩压在检查前平均为(112.8±12.5)mmHg,检查中为(122.6±16.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在检查前平均为(65.3±9.6)mmHg,检查中为(70.9±10.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查前心率平均为(78.3±11.0)次/min,检查中为(8.09±13.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检查前心率平均为(74.0±6.5)次/min,检查中为(82.5±9.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值无明显变化。2组检查成功率、操作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用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是安全、舒适、无痛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丙泊酚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吴春城 谢会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4-826,共3页
目的探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5例,均行内镜检查确诊(除外复合溃疡),并行病理... 目的探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9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205例,均行内镜检查确诊(除外复合溃疡),并行病理学检查排除胃癌。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05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男150例(73.2%),女55例(26.8%);中位年龄49(12~88)岁;并发出血87例(42.4%)。在单因素分析中,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中年龄≥60岁者、既往有消化道出血史者、心脑血管病史者、有多个溃疡者所占比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消化性溃疡史、消化道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和单纯H.pylori感染、单纯服用NSAIDs、H.pylori感染同时服用NSAIDs为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H.pylori感染并未增加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性,但与服用NSAIDs、年龄≥60岁、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心脑血管病史等因素联合可增加溃疡并发出血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 幽门螺杆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口服联合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朱勇 谢会忠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1459-1461,共3页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珐: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锡类散1.0 g,1次/d,保...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珐: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活动期轻、中度UC患者,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锡类散1.0 g,1次/d,保留灌肠,美沙拉嗪肠溶片1.0 g,4次/d,口服;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疗程均为4周。对2组的临床症状、结肠镜下表现、便常规、疾病活动指数(DAI)、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完成试验者55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7例),有3例失访,其中对照组1例因腹痛加重退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镜下表现、临床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2例复发,对照组6例复发。结论:美沙拉嗪片口服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治疗UC,疗效优于单纯美沙拉嗪口服,并且可以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灌肠 美沙拉嗪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结石综合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席利力 谢会忠 古丽巴哈尔.司马义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3-514,517,共3页
目的分析胃石症的临床特征,评价药物与胃镜联合治疗胃石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患者采用胃镜下圈套器、异物网篮或异物钳取石,并联合药物溶石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胃结石患者胃溃疡发生率为67.74%;1次胃镜碎石或取石成功率70.9... 目的分析胃石症的临床特征,评价药物与胃镜联合治疗胃石的方法、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31例患者采用胃镜下圈套器、异物网篮或异物钳取石,并联合药物溶石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胃结石患者胃溃疡发生率为67.74%;1次胃镜碎石或取石成功率70.97%;9例1次未取出者经药物排石5例(55.56%),胃镜与药物联合总有效率96.77%。结论胃结石患者易并发胃溃疡,在取石同时应治疗胃溃疡;胃镜与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提高胃结石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结石 综合治疗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罗超 范晓棠 谢会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90-259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患者,根据胆囊壁增厚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轻度组(154例)、中度组(114例)、重度组(66例)。分析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清蛋白(ALB...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患者,根据胆囊壁增厚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轻度组(154例)、中度组(114例)、重度组(66例)。分析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清蛋白(ALB)及总胆红素(STB)水平、门静脉(PV)压力〔用PV内径表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脾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不同,其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s=0.404,P<0.01)。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患者血清ALB、STB水平及PV内径、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中度及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上述指标与轻度胆囊壁增厚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PV内径及PT与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腹腔积液及脾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胆囊壁增厚患者,且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的腹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ALB、STB水平,PV压力,PT,腹腔积液,脾大有关,可以将胆囊壁厚度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辅助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囊壁增厚 高血压 门静脉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时HSP70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永梅 谢会忠 居来提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胃炎组、CAG伴H-IN组、胃...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在人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HSP70在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窦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SP70在浅表性胃炎组、CAG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48.89%、66.67%,过表达率分别为3.33%、37.25%、58.33%,胃窦腺癌组、CAG伴H-IN组HSfy70阳性表达及过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浅表性胃炎组与CAG伴或不伴H-IN组、胃窦腺癌组之间HSP70过表达量上差异较大。结论:HSP70在胃癌和CAG伴H-IN中过度表达,可能在其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癌前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评分标准的评价 被引量:15
20
作者 乐星华 谢会忠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7年第3期195-199,共5页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病理上分水肿型和坏死型,临床上分轻型和重型。轻型可自限自愈,由轻型缓慢进展到重型较少见,轻型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好,重型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局部并发症和主要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1992年亚特兰大...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病理上分水肿型和坏死型,临床上分轻型和重型。轻型可自限自愈,由轻型缓慢进展到重型较少见,轻型胰腺炎保守治疗效果好,重型可出现致命的并发症,如局部并发症和主要器官衰竭,死亡率很高。1992年亚特兰大会定义的重型胰腺炎包括伴有器官衰竭和/或者局部的并发症如坏死、脓肿、假性囊肿。重型胰腺炎通常在发病后不久就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评分标准 重型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 器官衰竭 治疗效果 亚特兰大 假性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