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2例TANC2基因变异所致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NDD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4月和2021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的2例NDD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目的探讨2例TANC2基因变异所致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NDD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4月和2021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的2例NDD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以"TANC2基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为中文关键词,以"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disorders""TANC2"为英文关键词,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通过郑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0)医伦审第57号]。结果例1为1岁3月龄女性,1岁时出现抽搐发作,共3次,口服奥卡西平治疗后抽搐缓解,2岁7个月时停用奥卡西平,语言、运动及智力发育基本正常。例2为1岁10月龄男性,1岁时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发作频繁,加用丙戊酸钠治疗后抽搐得到控制。患儿语言、运动及智力均落后约半年。基因测序显示例1和例2分别存在TANC2基因(NM_025185.4)c.3398G>A(p.Gly1133Glu)和c.2829+1G>A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变异指南,前者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P3),后者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共检索到国外文献2篇,共17个病例,16种TANC2基因变异位点,包括剪接变异4种(25.0%)、移码变异8种(50.0%)、无义变异4种(25.0%)。常见表现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70.6%,12/17)、智力障碍(94.1%,16/17)、语言发育迟缓(88.2%,15/17)、运动发育迟缓(58.8%,10/17)、特殊面容、癫痫、共济失调、胸廓以及脊柱畸形等。结论TANC2基因变异考虑为2例NDDs患儿癫痫及发育迟缓的遗传学病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2例TANC2基因变异所致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NDD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4月和2021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的2例NDD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以"TANC2基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为中文关键词,以"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disorders""TANC2"为英文关键词,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通过郑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号:(2020)医伦审第57号]。结果例1为1岁3月龄女性,1岁时出现抽搐发作,共3次,口服奥卡西平治疗后抽搐缓解,2岁7个月时停用奥卡西平,语言、运动及智力发育基本正常。例2为1岁10月龄男性,1岁时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发作频繁,加用丙戊酸钠治疗后抽搐得到控制。患儿语言、运动及智力均落后约半年。基因测序显示例1和例2分别存在TANC2基因(NM_025185.4)c.3398G>A(p.Gly1133Glu)和c.2829+1G>A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变异指南,前者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2_Supporting+PP3),后者评级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_Supporting)。共检索到国外文献2篇,共17个病例,16种TANC2基因变异位点,包括剪接变异4种(25.0%)、移码变异8种(50.0%)、无义变异4种(25.0%)。常见表现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70.6%,12/17)、智力障碍(94.1%,16/17)、语言发育迟缓(88.2%,15/17)、运动发育迟缓(58.8%,10/17)、特殊面容、癫痫、共济失调、胸廓以及脊柱畸形等。结论TANC2基因变异考虑为2例NDDs患儿癫痫及发育迟缓的遗传学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