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囊实性韧带样型纤维瘤病一例
1
作者 方圆 覃杰 +2 位作者 孟晓春 谢培根 金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36-936,共1页
病例资料 患者,女,23岁,1个多月前偶然发现右侧大腿近端内侧有一栗子大小肿物,质软,轻压痛,未予治疗。近1个月肿物逐渐增大至半个拳头大,质较前硬,无疼痛。患者无发热、四肢关节疼痛及外伤。
关键词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 囊实性 关节疼痛 病例资料 患者 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春大豆亚麻酸含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善德 尹腾蛟 +1 位作者 成金莲 谢培根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5-37,共3页
207份南方春大豆品种的亚麻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4.23—16.13%,平均7.69%。湘、浙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显著低于苏、鄂春大豆。同一品种秋播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春播。亚麻酸含量与籽粒大小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生育... 207份南方春大豆品种的亚麻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4.23—16.13%,平均7.69%。湘、浙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显著低于苏、鄂春大豆。同一品种秋播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春播。亚麻酸含量与籽粒大小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生育期性状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春大豆 亚麻酸 含量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18
3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5 位作者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李佳琦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5.64)和针阔混交林(3.75±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 (P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被引量:6
4
作者 谢培根 胡娟 +6 位作者 陈昕旸 李耀宇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5-963,共9页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节律 生态位分离 红外相机 白颈长尾雉 白鹇 勺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熊分子鉴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培根 胡馨予 +5 位作者 俞可心 胡娟 吴国生 蔡平 管峰 徐爱春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64-369,共6页
棕熊(Ursus arcto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鉴定是生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解决人兽冲突和打击珍稀动物非法盗猎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研究设计棕熊物种鉴定特异性PCR引物,建立基于粪便材料的棕熊特异性PC... 棕熊(Ursus arctos)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棕熊鉴定是生物资源调查和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解决人兽冲突和打击珍稀动物非法盗猎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研究设计棕熊物种鉴定特异性PCR引物,建立基于粪便材料的棕熊特异性PCR鉴定方法,并对粪便材料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研究设计的棕熊特异性引物可以鉴别藏棕熊(U.a.pruinosus)、东北棕熊(U.a.lasiotus)和喜马拉雅棕熊(U.a.isabellinus)等亚种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从粪便材料中高效特异性地鉴定藏棕熊,为棕熊野外调查鉴定提供了技术方法,也为棕熊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棕熊 粪便样品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残膜回收机设计及土膜分离性能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思远 邹运梅 +4 位作者 全腊珍 张智优 全伟 谢培根 李岑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2期147-152,共6页
针对南方农艺要求、土膜分离难等问题,设计了一台南方残膜回收机。结合机器工作原理,对影响土膜分离性能的扎膜部件举升角度、机器行走速度以及残膜延展率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扎膜部件举升角度对残膜回收... 针对南方农艺要求、土膜分离难等问题,设计了一台南方残膜回收机。结合机器工作原理,对影响土膜分离性能的扎膜部件举升角度、机器行走速度以及残膜延展率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扎膜部件举升角度对残膜回收机的土膜分离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当扎膜部件举升角度为35°,机器行走速度为5 km/h,残膜延展率选定为30%时,残膜回收率高于95%,夹带土壤质量低于0.50 kg/m^2。此机器符合南方作业条件,克服了土膜分离难的问题,满足残膜回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回收机 土膜分离 设计与试验 南方农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和小麂潜在适宜栖息地预测及重叠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胡娟 谢培根 +4 位作者 梅祎芸 郭瑞 宋虓 李婷婷 徐爱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10-2219,共10页
对保护区内的关键种开展保护工作时,其同域分布相似种的保护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较大地理尺度上看,黑麂的分布区被小麂完全覆盖,如能掌握二者适宜栖息地的重叠状况,揭示其共存机制,将有助于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整合管理。2017—2020年在... 对保护区内的关键种开展保护工作时,其同域分布相似种的保护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较大地理尺度上看,黑麂的分布区被小麂完全覆盖,如能掌握二者适宜栖息地的重叠状况,揭示其共存机制,将有助于保护策略的制定和整合管理。2017—2020年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分别获得黑麂和小麂的分布位点38个和101个,结合8个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对研究区域内黑麂和小麂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和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黑麂和小麂潜在适宜栖息地主要位于龙塘山区域西南部,千顷塘区域中部和顺溪坞区域西北部,以及千顷塘区域与龙塘山区域间的山脉和顺溪坞南部山区,二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586.66 km^(2)和661.93 km^(2),分别占研究区域的36.67%和41.37%。(2)黑麂和小麂的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值和I值分别为0.82和0.97,它们的总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为435.39 km^(2),分别占黑麂和小麂总适宜栖息地面积的72.22%、65.78%。(3)黑麂和小麂对环境因子的选择相似,黑麂主要选择海拔较高、离水源较近、离居民点和公路较远的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小麂则主要偏好选择海拔较高、靠近公路、远离居民点、距水源500 m范围的针阔混交林。建议增加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区域间生态廊道的建立并加强黑麂和小麂分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最大熵模型 红外相机 麂属动物 潜在适宜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域分布的黑麂和小麂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娟 谢培根 +4 位作者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Δ4=0.86),仅冬季较低(Δ1=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回避,降低二者的竞争;其次,这种模式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二者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增加时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从而实现同域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分化 栖息地选择 日活动节律 黑麂 小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都兰县棕熊适宜栖息地与日活动节律
9
作者 陈昕旸 李耀宇 +2 位作者 谢培根 宋虓 徐爱春 《兽类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棕熊青藏亚种(Ursus arctos pruinosus)是青藏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伞护种和旗舰种,明确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及影响因子和日活动节律,对管理和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海省都兰县布设150台红外相机对棕熊开展... 棕熊青藏亚种(Ursus arctos pruinosus)是青藏高原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伞护种和旗舰种,明确其适宜栖息地分布及影响因子和日活动节律,对管理和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海省都兰县布设150台红外相机对棕熊开展调查监测工作。结合海拔、坡度、坡向3个地形数据及基准期(1970—2000年)和CMIP6中等发展路径下未来气候(2040—2060年)的19个生物气候数据,构建MaxEnt模型对棕熊基准期及未来的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根据红外相机拍摄时间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棕熊的日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对基准期和未来两个时期的棕熊适宜栖息地预测精度较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可信;(2)影响基准期棕熊栖息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最冷月最低气温和年均气温变化范围;(3)未来气候条件下棕熊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小幅度增加,沟里乡的高适宜栖息地有向东移动趋势;(4)棕熊的活动模式表现为以夜间为主的晨昏型,在日落前后活动强度最高。本研究探明了研究区域内棕熊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并预测了其未来变化趋势。结合棕熊青藏亚种不同于其他亚种种群的日活动节律特征,我们认为未来该区域内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人−熊冲突状况,应在后续的保护工作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核密度曲线 人−兽冲突 棕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