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ARFI定量参数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及联合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ROC曲线分析
1
作者 杨翠英 薛丽丽 +3 位作者 赵雅培 赵艳琴 张冬青 谢迎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2-98,共7页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ial stenosis,ARAS)患者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定量参数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联合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ARAS患...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ial stenosis,ARAS)患者声辐射力脉冲弹性成像技术(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定量参数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联合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ARAS患者138例作为观察组,遵循1∶1原则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3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肾皮质、肾髓质、肾窦低频剪切波传导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肾主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肾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肾动脉与腹主动脉PSV比值(renal-aortic PSV ratio,RAR)、肾主动脉与叶间动脉PSV比值(renal-interlobar ratio,RIR)],Pearson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同时根据肾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度、重度狭窄,比较不同肾动脉狭窄程度ARFI定量参数、血流动力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绝对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价肾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效能。结果①观察组肾主动脉EDV、PSV、RAR、RIR及肾皮质、肾髓质、肾窦SWV[(40.45±8.85)m/s、(151.12±35.35)m/s、(2.38±0.66)、(7.55±2.26)、(3.28±0.55)m/s、(2.40±0.46)m/s、(2.31±0.41)m/s]高于对照组[(25.62±4.41)m/s、(114.42±34.43)m/s、(1.70±0.48)、(5.24±1.58)、(2.66±0.43)m/s、(1.81±0.30)m/s、(1.88±0.33)m/s(P<0.05)]。②ARAS患者肾皮质、肾髓质、肾窦SWV与EDV、PSV、RAR、RIR呈正相关(P<0.05)。③重度肾动脉狭窄患者肾皮质、肾髓质、肾窦SWV及肾主动脉EDV、PSV、AT、RAR、RIR高于轻中度肾动脉狭窄患者(P<0.05);④肾皮质、肾髓质、肾窦SWV及EDV、PSV、RAR、RIR诊断肾动脉狭窄程度的AUC为0.813、0.827、0.752、0.809、0.802、0.758、0.819,且SWV结合血流动力学指标联合诊断NRI、IDI最大,分别为0.688(95%CI:0.450~0.971)、0.089(95%CI:0.030~0.115)。结论ARAS患者肾皮质、肾髓质、肾窦SWV呈高表达,且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呈正相关,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肾动脉狭窄程度诊断效能,指导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弹性成像技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生物炭对潮土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冯中洲 叶泽杰 +8 位作者 翟文露 上官莉莎 侯登科 张冉 谢迎新 马耕 段剑钊 马冬云 王晨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科学评价施用生物炭12 a后潮土理化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华北潮土农田生物炭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典型潮土农田设置BC0(0 t⋅hm^(-2))、BC1(2.25 t⋅hm^(-2))、BC2(6.75 t⋅hm^(-2))和BC3(11.... 【目的】科学评价施用生物炭12 a后潮土理化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华北潮土农田生物炭科学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典型潮土农田设置BC0(0 t⋅hm^(-2))、BC1(2.25 t⋅hm^(-2))、BC2(6.75 t⋅hm^(-2))和BC3(11.25 t⋅hm^(-2))4个秸秆生物炭处理,在施用12 a后,系统分析2022—2023年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土壤容积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及小麦产量等指标。【结果】长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有较大影响。与BC0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6.82%、20.45%和27.27%,毛管孔隙度提高了4.55%、9.09%和22.73%,通气孔隙度提高了4.35%、26.09%和30.43%,田间持水量显著提高了14.57%、43.09%和80.11%,而土壤容积质量显著降低了7.14%、22.86%和32.86%。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其中,BC1、BC2和BC3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71.04%、206.00%和130.16%,全氮含量提高了8.46%、104.35%和42.68%,平均质量直径提高了62.61%、118.28%和116.95%,几何平均直径提高了17.21%、19.86%和2.45%,大团聚体(R>0.25 mm)含量提高了2.00%、5.12%和2.12%,且均以BC2处理提升幅度最大。长期施用生物炭也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与BC0相比,BC1、BC2和BC3处理提高了5.93%、8.16%和12.49%。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受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较大,小麦产量与平均质量直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团聚体(R>0.25 mm)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施用生物炭12 a后,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进而起到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并以生物炭用量6.75 t⋅hm^(-2)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团聚体 土壤孔隙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被引量:49
3
作者 谢迎新 靳海洋 +4 位作者 孟庆阳 王永华 王晨阳 贺德先 郭天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7-173,共7页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为深耕〉旋耕〉免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促使籽粒产量增加16.33%。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小麦季30 cm深耕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素沉降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4
作者 谢迎新 张淑利 +2 位作者 冯伟 赵旭 郭天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7-904,共8页
人为干扰下的大气氮素沉降已成为全球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营养源和酸源,大气氮沉降数量的急剧增加将严重影响陆地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本文从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和水体环境、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 人为干扰下的大气氮素沉降已成为全球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营养源和酸源,大气氮沉降数量的急剧增加将严重影响陆地及水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本文从大气氮沉降对土壤和水体环境、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大气氮素沉降的研究现状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总结探讨了前人采用的大气沉降氮测定方法,展望了我国大气氮沉降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氮沉降 人类活动 生态效应 测定方法 活性氮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谢迎新 王小明 +3 位作者 王化岑 王永华 朱云集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9-302,共4页
为了阐明大田条件下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中筋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施用有机肥、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以及施用尿素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不... 为了阐明大田条件下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中筋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施用有机肥、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以及施用尿素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还可以改善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综合各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以鸡粪处理、无机与有机肥配施以鸡粪+尿素处理对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改善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无机与有机肥配施 籽粒产量 淀粉糊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雨水中NH_4^+-N/NO_3^--N和δ^(15)NH_4^+值的变化 被引量:20
6
作者 谢迎新 张淑利 +2 位作者 赵旭 熊正琴 邢光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035-2041,共7页
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利用自行设计的雨水收集器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熟、南京和杭州3个观测点进行了全年性雨水观测,分析了雨水中NH4+-N/NO3--N和铵态氮自然丰度(δ15NH4+)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观测点雨水中NH4+-N/NO3--N... 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利用自行设计的雨水收集器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熟、南京和杭州3个观测点进行了全年性雨水观测,分析了雨水中NH4+-N/NO3--N和铵态氮自然丰度(δ15NH4+)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3个观测点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均呈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两者的规律性变化在以田间农事耕作为主的常熟观测点尤其明显,而位于市区的南京观测点和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杭州观测点的规律性次之;雨水中NH4+-N/NO3--N的峰值出现在6月下旬到8月上旬,然后逐渐下降,冬季降到最低;雨水中δ15NH4+值在6月下旬到8月中旬为负值,在8月下旬到11月中下旬为正值,12月至翌年3月又变为负值,5至6月中旬又转变为正值.雨水中NH4+-N/NO3--N和δ15NH4+值的季节变化与不同作物生育期间氮肥的施用、当地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其他NH3释放源的NH3挥发有关(人和动物排泄物、氮污染水体及有机氮源中的氨挥发),其对大气湿沉降中NH4+的来源、形态组成及陆地不同NH3排放源的强度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沉降 NH4+-N/NO3--N δ15NH4+值 NH3释放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养分贡献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为例 被引量:14
7
作者 谢迎新 熊正琴 +2 位作者 赵旭 邢光熹 郭天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618-3625,共8页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 以太湖地区主要稻田土壤类型黄泥土为对象,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对回填土柱和植稻原状土渗漏池进行模拟稻田灌溉试验,系统研究了灌溉水对稻田土壤氮磷营养的贡献。在回填土柱灌溉试验中,在试验初期,不同形态的氮素均有较高的淋失量,以后逐渐降低,表明初期淋失的氮素主要来自土壤,而不是灌溉河水。在整个水稻生长季,均观测到有可溶性有机氮淋失,表明富营养化河水灌溉条件下可溶性有机氮是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在本试验中,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没有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后期有大量的土壤磷素淋失损失,这可能是淹水后期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继续固持土壤中多余的磷所致。与回填土柱模拟灌溉淋洗试验相比,在当前供肥条件下,原状土渗漏池试验氮磷淋失量远低于回填土柱试验,而灌溉水对土壤氮磷养分的贡献远高于回填土柱。通过富营养化河水灌溉带入当季稻田的N量达到每公顷56.3 kg,其中有55.8 kg N可被土壤吸持和作物吸收,表明太湖地区稻田土壤对氮磷养分来说是一个环境友好的生态系统。在利用当地富营养化河水进行稻田土壤灌溉时可适量减少肥料施用量、优化氮磷肥料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富营养化 氮磷淋失 渗漏池 稻田 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谢迎新 靳海洋 +8 位作者 李梦达 翟羽雪 王永华 谢耀丽 李向东 夏来坤 王晨阳 郭天财 贺德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60-1568,共9页
为探明适宜于砂姜黑土农田的周年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设置多年定位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5种周年耕作方式田间试验,... 为探明适宜于砂姜黑土农田的周年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设置多年定位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5种周年耕作方式田间试验,在定位处理的第4个周年研究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养分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与试验开始前相比,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其他处理均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个周年内对照在20~40 cm土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均最低。深松?免耕处理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深松?免耕、免耕?免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夏玉米苗期、大口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能够改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状况,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可作为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相对适宜的周年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土壤养分 有机碳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对豫南稻茬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迎新 谢旭东 +3 位作者 白雪莹 周国勤 马冬云 王晨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5-170,共6页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 为了研究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的障碍因子及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在豫南稻茬麦区田间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氮肥施用(0,150,225 kg/hm^2)对扬麦15和兰考1 982个冬小麦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表明,2个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当前豫南稻茬麦区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并且在相同氮肥供应条件下,兰考198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扬麦15品种。研究还发现,实现该地区小麦产量6 000 kg/hm^2左右,产量构成需达到以下指标:成穗数490万~620万穗/hm^2,穗粒数42粒,千粒质量37 g以上。进一步分析发现,达到上述产量目标,小麦起身期群体茎蘖数为680万~780万穗,起身、拔节和开花期的适宜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89~3.20,4.08~5.60,6.09~7.61,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3 025~16 568 kg/hm^2,20 888~24 090 kg/hm^2,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应高于0.38粒/cm^2和9.45 mg/cm^2。根据本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兰考198较扬麦15更适宜当前豫南稻茬麦区种植,实现6 000 kg/hm^2产量水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应在225 kg/hm^2左右,并达到主要生育时期适宜的群体质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南 冬小麦 稻茬 氮肥 群体质量指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熟地区河湖水体的氮污染源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谢迎新 邢光熹 +1 位作者 熊正琴 孙国庆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66-771,共6页
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常熟地区境内12条河流和3个湖荡水体氮磷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常熟地区主要河湖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及总磷、溶解磷的浓度,... 利用GPS定位的方法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常熟地区境内12条河流和3个湖荡水体氮磷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常熟地区主要河湖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地表水中不同形态氮的浓度及总磷、溶解磷的浓度,结合15N示踪法和大型原状土柱渗漏池试验进一步补充探明了对该地区河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来源。研究发现,该地区河、湖水体氮磷污染已相当严重,现阶段氮磷污染源主要来自城镇生活污水、农村人畜排泄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水体氮磷污染的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熟地区 河湖水体 氮污染源 季节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硫肥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谢迎新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王永华 马冬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3-409,共7页
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通过不同硫肥处理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和重穗型小麦品种豫麦66的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硫肥对提高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 在田间条件下,连续两年通过不同硫肥处理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和重穗型小麦品种豫麦66的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硫肥对提高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活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但不同硫肥处理之间,不同小麦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的硫肥处理对提高两种穗型冬小麦产量有差异,且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不同的影响。比较硫肥不同处理对两种小麦品种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调控作用以及投入成本来看,在目前高产田养分供应条件下,两品种均以基施S 120 kg/hm2效果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肥 冬小麦 光合特性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谢迎新 王小明 +3 位作者 冯伟 朱云集 王晨阳 郭天财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0,125,共5页
以豫麦49-198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大田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旗叶光合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均能延缓旗叶后期光合速率下降,延长叶片功能期,有利于后期光合物质的积累与转运.与不施氮肥(对照... 以豫麦49-198为供试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大田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对旗叶光合性状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均能延缓旗叶后期光合速率下降,延长叶片功能期,有利于后期光合物质的积累与转运.与不施氮肥(对照)比较,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均能提高豫麦49-198子粒产量,并以单施牛粪处理产量最高,差异达显著水平.通过分析各处理子粒产量构成因素发现,不同施肥处理产量的提高主要因该处理提高了产量三要素中的某些因子,如尿素与牛粪配施主要通过增加单穗粒数来实现产量提高.综合以上分析,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均能提高旗叶后期光合速率和增加子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 光合速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PRS和RBF神经网络的WSN节点故障诊断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谢迎新 陈祥光 +2 位作者 余向明 岳彬 郭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7-811,共5页
为保障油料供给的安全性,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故障诊断的可行性策略,提出变精度粗糙集(VPRS)和RBF神经网络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由运行中的汇聚节点实时获取子节点故障征兆,建立初始决策表,利用VPRS作为前端处理系统,对初... 为保障油料供给的安全性,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WSN)节点故障诊断的可行性策略,提出变精度粗糙集(VPRS)和RBF神经网络结合的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由运行中的汇聚节点实时获取子节点故障征兆,建立初始决策表,利用VPRS作为前端处理系统,对初始决策表进行约简,删除冗余的、不重要的属性征兆,并将约简后的结果输入RBF神经网络实现节点故障识别.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具有显著不确定性的WSN节点故障诊断,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得出诊断结果,鲁棒性和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变精度粗糙集 RBF神经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冬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迎新 白雪莹 +3 位作者 张传忠 靳海洋 郭天财 王晨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0-233,共4页
为了解决近年来华北地区麦田因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过浅、土壤质地变差、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及小麦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及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 为了解决近年来华北地区麦田因多年旋耕导致土壤耕层过浅、土壤质地变差、小麦根系发育不良以及小麦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在平衡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Agri-star松土促根剂对土壤质地及小麦产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松土促根剂和土壤深耕处理均可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单位体积小麦根系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此外,施用松土促根剂能够提高冬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进而起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的效果,其中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达7 925 kg/hm2,较单施配方肥处理增产12.9%。研究还发现,施用配方肥、添加松土促根剂或者进行土壤深耕处理能够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同样也以1号松土促根剂+配方肥处理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分析,在当前华北地区免耕、旋耕麦田,应用Agri-star松土促根剂可以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籽粒淀粉品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土促根剂 冬小麦 土壤质地 籽粒产量 淀粉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快速SVDD的无线传感器网络Outlier检测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迎新 陈祥光 +2 位作者 余向明 岳彬 郭静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1,共6页
Outlier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收集应用中常见的数据故障类型,严重影响数据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SVDD的无线传感器网络Outlier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快速SVDD算法获得包含正常样本的最小球形边界,然后通过该边界判... Outlier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收集应用中常见的数据故障类型,严重影响数据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快速SVDD的无线传感器网络Outlier检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快速SVDD算法获得包含正常样本的最小球形边界,然后通过该边界判断未知样本的类别,本法采用训练集约减策略和基于二阶逼近的SMO算法来加速SVDD的训练。基于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的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确保分类精度的同时,运行速度快,内存开销小,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Outlier检测 SVDD 训练集约简 SM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肥对中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迎新 朱云集 +3 位作者 祝小捷 郭天财 王晨阳 田文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2-1538,共7页
以2个不同穗型的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八为材料,于2005—2007年通过2种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2种氮水平下施硫提高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豫农949施硫增产... 以2个不同穗型的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八为材料,于2005—2007年通过2种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2种氮水平下施硫提高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豫农949施硫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兰考矮早八,表明施用硫肥应考虑品种间差异。增施硫肥对2个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施硫降低了淀粉的直/支比,提高了面团的拉伸面积和延伸度等面粉的拉伸参数,从而改善了面团流变学特性。此外,施硫处理还提高了面粉的亮度(L*值),改善了面粉的感官指标。综合比较氮硫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及投入成本,高产麦田以240kgNhm-2配施60kgShm-2可起到提高籽粒产量、改善籽粒品质和节约成本的作用。因此,补充硫素营养已成为获取更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其加工品质的迫切措施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高氮供应地区更应该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地上部氨排放及对大气氮沉降的吸收 被引量:7
17
作者 谢迎新 张淑利 +2 位作者 赵旭 邢光熹 颜晓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29-1932,共4页
为研究作物地上部分氨排放以及对大气氮沉淀的吸收情况,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武运粳7号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麦15为例,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初步分析了水稻成熟期植株NH3排... 为研究作物地上部分氨排放以及对大气氮沉淀的吸收情况,以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武运粳7号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扬麦15为例,在盆栽条件下,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采用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初步分析了水稻成熟期植株NH3排放和小麦植株直接吸收的大气沉降氮。结果表明,土培的水稻品种武运粳7号地上部植株成熟期排放氨氮(NH3-N)量约占当季总施氮(N)量的(0.50±0.21)%;收获后水稻植株不同部位15N丰度值以根部最高,茎叶次之,籽粒最低,这与植株体内养分的运移顺序变化一致;贫化15N小麦砂培试验测定的包括植株直接吸收在内的大气氮沉降数量为N(14.8±4.3)kg·hm-2,低于国外类似方法以其它作物作为研究对象的测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植株NH3排放 大气氮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磷耦合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谢迎新 张淑利 +2 位作者 王永华 郭天财 刘东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2-25,共4页
采用桶栽试验,利用称重法控制水分,在水磷耦合条件下对夏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土壤全磷、水分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磷因子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均有很大影响,且水分因子影响相对较大。在不同的生育期同一磷素... 采用桶栽试验,利用称重法控制水分,在水磷耦合条件下对夏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土壤全磷、水分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磷因子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均有很大影响,且水分因子影响相对较大。在不同的生育期同一磷素供应水平下,不同的供水方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水分供应充足时,通常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在同样的供水条件下,施磷也能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夏玉米生育后期根/冠比,进而有利于夏玉米生育后期养分吸收与运转。同时,施磷能够提高夏玉米水分利用率,起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达到以肥调水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水磷耦合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Sulfu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s on Grain Protein Content During Filling Stage of Winter Wheat 被引量:6
19
作者 谢迎新 郭天财 +2 位作者 朱云集 王晨阳 王永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1期127-129,共3页
[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e of optimal cultiv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 Method] The effects of two sulfur fertilizer... [ Objective] The experiment aim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e of optimal cultiv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 Method] The effects of two sulfu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s on dynamic changes of grain protein content and glutenin content of Yumai 49 and Yumai 66 during wheat grain filling stag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field conditions. [Result] Both the grain protein and glutenin content of two cultivars were increased by sulfur fertilizer, particularly, the effects on Yumai 49 were mo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grain content and glutenin content of different wheat cultivars could be increased by taking different sulfu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Sulfur fertilizer application method Grain protein content Glutenin cont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灌溉对稻田土壤氮磷淋失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迎新 赵旭 +1 位作者 熊正琴 邢光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46,71,共5页
通过模拟稻田灌溉大型淋洗柱试验,在污染河水灌溉条件下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两种主要类型的稻田土壤——黄泥土和乌珊土的氮磷淋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溉淹水初期,不同形态氮素的淋失量均比较高,并达到峰值,以后淋失量逐渐降... 通过模拟稻田灌溉大型淋洗柱试验,在污染河水灌溉条件下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季两种主要类型的稻田土壤——黄泥土和乌珊土的氮磷淋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溉淹水初期,不同形态氮素的淋失量均比较高,并达到峰值,以后淋失量逐渐降低,说明淹水初期淋失的氮素不是来源于灌溉河水,而是主要来自土壤氮。到淹水后期,NO3--N和NH4+-N淋失量接近零值,但仍能观测到可溶性有机氮淋失现象,这表明可溶性有机氮是污水灌溉稻田土壤主要的氮素淋失形态。而磷素的淋失动态与氮素的淋失动态截然相反,在灌溉淹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均观测不到土壤磷素淋失,但在淹水灌溉的淹水后期,发现土壤磷素有淋溶损失现象,这可能是利用富营养化的河水长期淹水后,土壤对磷的吸持已达到饱和状态,土壤不能继续固持多余的磷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壤 模拟污水灌溉 氮磷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