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动物模型制备 被引量:2
1
作者 贾复敏 李悦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动物模型,观察白介素-6(IL-6)在EAM模型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豚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和对照组8只,模型组采用纯化兔骨骼肌肌球蛋白+弗氏完全佐剂(CFA)免疫注射,对照组给予CFA+PBS免疫注射,2... 目的: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动物模型,观察白介素-6(IL-6)在EAM模型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豚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和对照组8只,模型组采用纯化兔骨骼肌肌球蛋白+弗氏完全佐剂(CFA)免疫注射,对照组给予CFA+PBS免疫注射,2组均每周免疫1次,连续6周,并同时给予2次百日咳菌液腹腔注射。观察2组临床表现、血清肌酶水平及肌肉病理,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6在肌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豚鼠血清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免疫第6周末,2组临床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肌酶水平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r=0.853,P<0.05)。模型组的肌束膜、肌内膜和坏死肌纤维处均有IL-6阳性表达,对照组肌肉标本几乎无IL-6表达。结论:EAM模型制备成功,IL-6在其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 动物模型 多发性肌炎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治疗进展
2
作者 贾复敏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1年第5期313-319,共7页
口服大剂量激素是PM/DM的主要治疗方案。口服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伴有吞咽、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全身并发症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的一线治疗。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是激素无效患者的一线非激素类免疫抑制... 口服大剂量激素是PM/DM的主要治疗方案。口服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伴有吞咽、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全身并发症的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的一线治疗。甲氨蝶呤或硫唑嘌呤是激素无效患者的一线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常联合硫唑嘌呤、骁悉或美罗华用于激素无效的PM/DM患者,但尚未达到临床共识。TNF-α拮抗剂不推荐用于PM/DM的治疗。包涵体肌炎(IBM)对常规免疫抑制剂一般无效,IVIG对其整体疗效也欠佳。阿仑单抗可能对IBM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包涵体肌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余勇飞 张丽 +6 位作者 贾复敏 魏衡 阮清源 宋林 尹虹祥 周瑞 许康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年第4期244-245,28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扎格雷钠治疗。采用NIHSS及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t-PA组治疗后7 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rt-PA组90 d mRS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I患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且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梗死 静脉溶栓 奥扎格雷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余勇飞 贾复敏 +6 位作者 魏衡 张丽 阮清源 宋林 尹虹祥 周瑞 许康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3期214-215,250,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尹虹祥 宋林 +1 位作者 贾复敏 周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4期339-340,共2页
目的:观察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按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 目的:观察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7例,对照组按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丁苯肽软胶囊治疗;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将患者半年前后头MRA影像进行血管分期评分,统计血管分期加重例数;比较2组患者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发情况。结果:入院时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4.50±2.59)分和(14.88±2.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评分分别为(12.93±0.73)分和(10.88±1.41)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半年后随访行头MRA复查结果显示,对照组颅内血管分期评分加重例数8例(57.14%),高于治疗组3例(17.65%)(P<0.05)。随访半年内,对照组复发率35.70%,显著高于治疗组的复发率5.88%(P<0.05)。结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缺血型Moyamoya综合征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能改善颅内血管侧枝循环情况,对改善预后、降低复发率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肽 Moyamoya综合征 MRA血管分期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贾复敏 魏衡 +2 位作者 周瑞 余勇飞 尹虹祥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8期421-422,共2页
目的: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其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在评价结局方面的一致性。方法:MG患者29例(病例组)和健康人27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收集2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HAD和SF-36对2组进行评定... 目的: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其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在评价结局方面的一致性。方法:MG患者29例(病例组)和健康人27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收集2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HAD和SF-36对2组进行评定,比较2组情绪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及HAD和SF-36评价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病例组HAD量表的总分、焦虑亚量表和抑郁亚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和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F-36总评分与HAD总得分、HAD焦虑量表得分和HAD抑郁量表得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G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普遍存在,生存质量明显下降,HAD和SF-36疗效评价结局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贾复敏 魏衡 +1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6期2718-2721,共4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人,根据发病72~96 h结局分为MMCAI组(18例)和非MMCAI组(69例)。记录所有...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预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人,根据发病72~96 h结局分为MMCAI组(18例)和非MMCAI组(69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常见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DWI-ASPECTS。应用单因素分析两组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DWI-ASPECTS差异性,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MMCAI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DWI-ASPECTS预测MMCAI的临床价值。结果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MMCAI组高血压病史人数比例高于非MMCAI组(55.6%与29.0%,P=0.035),MMCAI组DWI-ASPECTS低于非MMCAI组(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MMCAI高血压病史人数比例高于非MMCAI组[OR=3.858,95%CI(1.114,13.367),P=0.033],MMCAI组DWI-ASPECTS低于非MMCAI组[OR=0.462,95%CI(0.298,0.71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结果:DWI-ASPECTS预测MMCAI发生风险的AUC=0.797,95%CI(0.683,0.911),最佳截断值为7.5分,灵敏度60.9%,特异度88.9%。结论DWI-ASPECTS评分是MMCAI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弥散加权成像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8
作者 余勇飞 尹虹祥 +8 位作者 周瑞 阮清源 张丽 贾复敏 武锋 魏衡 腊琼 姜昆 郭珍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8-148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丁基苯酞、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梗死1号方,疗程14 d。检测... 目的探讨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丁基苯酞、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梗死1号方,疗程14 d。检测中医证候疗效、NIHSS评分、神经功能指标(NSE、NGF、BDNF)、内皮功能指标(NO、ET-1、vWF、VEGF)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及NSE、ET-1、vWF水平降低(P<0.05),NGF、BDNF、NO、VEGF水平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疗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1号方 常规治疗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9
作者 余勇飞 郭珍立 +8 位作者 周瑞 阮清源 张丽 贾复敏 武锋 魏衡 腊琼 姜昆 尹虹祥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3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过氧化氢酶(CA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共52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和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过氧化氢酶(CA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共52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疗法和在此基础上辅以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I评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AT、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BI评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CAT、VEGF及bFGF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及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中药方剂辅助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缓解神经损伤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而中西医结合方案疗效更佳可能与其对于CAT、VEGF及bFGF水平具有更佳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过氧化氢酶 血管生长因子 中医药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勇飞 周瑞 +7 位作者 阮清源 张丽 贾复敏 武锋 魏衡 腊琼 姜昆 尹虹祥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第6期1008-1010,1019,共4页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1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西医规范对症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治...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疗效及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血管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患者14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西医规范对症干预和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主要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脑血管储备功能、屏气指数、平均血流速度上升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促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6%(P<0.05);两组治疗后主要证候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脑血管储备功能、屏气指数、平均血流速度上升率、VEGF和Ang-2水平均显著高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合头针丛刺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可有效减轻神经系统损伤,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脑血管储备功能,并有助于上调VEGF和Ang-2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补阳还五汤 头针丛刺 脑血管储备功能 血管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阮清源 尹虹祥 +5 位作者 魏衡 宋林 贾复敏 张丽 腊琼 周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8期409-410,415,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血管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魏衡 贾复敏 +1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 ICH组(22例)和非s 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 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 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OR 3.117,9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933,9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135,9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 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 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 882倍(95%CI 2. 088~56. 717)、6. 025倍(95%CI 1. 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 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SOAR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短期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魏衡 贾复敏 +1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6期2538-254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SOAR(mSOAR)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短期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AIS病人123例,根据病人住院第7天是否出现不良预后分为不良预后组(33例)和非不良预后组(9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 目的探讨改良SOAR(mSOAR)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短期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AIS病人123例,根据病人住院第7天是否出现不良预后分为不良预后组(33例)和非不良预后组(9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mSOAR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不良预后组年龄、心房颤动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SOAR和SOAR评分均高于非不良预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危险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OR=1.229,95%CI1.106~1.366)、mSOAR评分(OR=1.267,95%CI1.009~1.591)是发生卒中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表明,SOAR评分和mSOAR评分预测卒中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分别为AUC=0.636(95%CI0.526~0.747)和AUC=0.748(95%CI0.661~0.834)。结论mSOAR评分预测卒中短期不良预后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改良SOAR评分 不良预后 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腊琼 张丽 +5 位作者 余勇飞 周瑞 贾复敏 黄敏 郭珍立 尹虹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7期3104-3106,共3页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75例ACI患者,根据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将其分为非OSAHS组(42例)和OS...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75例ACI患者,根据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将其分为非OSAHS组(42例)和OSAHS组(33例)。比较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及血清丙二醛(MDA)、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结果 OSAHS组患者MoCA量表总分低于非OSAHS组,其中视空间与执行功能、记忆与延迟回忆、注意力方面得分均低于OSAHS组(均P<0.05)。两组命名、语言、抽象、定向方面得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SAHS组患者血清MDA、AOPP、IMA水平均高于非OSAHS组(均P<0.05)。结论合并OSAHS的ACI患者较未合并OSAHS的ACI患者更易出现认知障碍,主要体现在执行功能、记忆力及注意力方面。伴有OSAHS的ACI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可能是伴有OSAHS的ACI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急性脑梗死 认知障碍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R4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体积与Nrf2、HO-1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贾复敏 魏衡 +3 位作者 周瑞 余勇飞 徐子辉 尹虹祥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体积与核因子E2相关性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后,比较模型组与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组行为学及脑梗死体积、Nrf2、HO-1表达水平改...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对大鼠急性脑梗死体积与核因子E2相关性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后,比较模型组与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组行为学及脑梗死体积、Nrf2、HO-1表达水平改变;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比较不同组小鼠脑梗死后学习功能的恢复;TTC染色比较不同组脑梗死体积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比较各组Nrf2、HO-1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与TAK-242组潜伏期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同时TAK-242组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TAK-242组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多于模型组(P<0.05)。TAK-242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Nrf2、HO-1主要表达在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中。另外,假手术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与TAK-242组,同时TAK-242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3组大鼠Nrf2、HO-1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且TAK-242组Nrf2、HO-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通过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大鼠急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Nrf2、HO-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E2相关性因子2 血红素加氧酶-1 Toll样受体4特异性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