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丁则昱 姬泽强 +2 位作者 吴建维 康开江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5-551,共7页
目的分析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神经内... 目的分析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神经内科收治的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和临床信息,以及血肿体积、部位、周围灌注等影像学信息。END定义为手术后24 h内NIHSS评分增加≥4分或GCS评分下降≥2分。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后退法),分析影响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独立危险因素预测END的ROC曲线并计算AUC,采取De Long检验比较不同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共入组15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7.1±13.1)岁。20例(12.7%)患者出现EN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肿体积(OR 1.024,95%CI 1.001~1.047,P=0.043)、术后血肿扩大(OR 41.605,95%CI 7.405~233.765,P<0.001)、术前低灌注体积(OR 1.011,95%CI 1.002~1.020,P=0.012)等3个因素可独立预测END的发生。其中术前低灌注体积ROC的AUC为0.921,敏感度为0.824,特异度为0.891,截断值为119.0 mL。De Long检验显示,术前低灌注体积对END的预测效力优于术前血肿体积及术后血肿扩大。结论术前低灌注体积与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发生END独立相关,低灌注体积越大,术后END发生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车锋丽 童燕娜 +3 位作者 韩臻臻 段洪连 耿晓坤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33-1238,共6页
目的探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在读的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2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在读的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2个班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教授课程均为脑血管病章节,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大纲进行授课,试验组采用“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新型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及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43.90±2.36)分vs.(41.83±3.36)分,P=0.008]、实践考核成绩([43.67±2.16)分vs.(41.70±3.01)分,P=0.005]及总成绩([87.57±3.30)分vs.(83.53±5.43)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分(如质量要求、总分)以及对自身能力提高的评价各维度(如课堂参与度、培养学习兴趣、拓展临床思维、提高自学能力、提升沟通及团队能力方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脑血管病教学中,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融合 临床医学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对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一项社区人群的长期队列研究
3
作者 贾娇坤 刘改芬 +2 位作者 刘艳芳 赵性泉 陈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5-789,共5页
目的探讨TG水平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社区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中的高血压患者。2015—2016年完成首次人口学、既往病史、实验室检... 目的探讨TG水平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基于社区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中的高血压患者。2015—2016年完成首次人口学、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认知功能评价(采用MoCA评估)等信息采集。随访7~8年,于2023年随访认知功能,以△MoCA(基线MoCA评分-随访MoCA评分)评估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下降情况。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探讨TG水平对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纳入3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1±6.8)岁,男性111例(32.8%)。TG水平与认知功能下降(△MoCA)呈正相关(β=0.172,P=0.025),且主要与视空间执行功能下降相关(β=0.152,P=0.045)。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TG水平升高与认知功能下降独立相关,且可能主要影响视空间执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 认知障碍 视空间执行功能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解读
4
作者 王晶 李子孝 +1 位作者 董强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脑出血的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我国,约46%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或遗留严重残疾,因此规范脑出血的诊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 脑出血的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我国,约46%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1年内死亡或遗留严重残疾,因此规范脑出血的诊疗就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美国心脏学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根据其发布的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中证据级别较高的Ⅰ类或Ⅲ类推荐意见,制定了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管理指标,将指南转化为临床可实践的量化指标。从2021年7月开始,我国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联合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采用改良德尔菲法,最终制定了包括11项指标的脑出血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本文对这11项指标进行具体解读,以期指导医疗机构在最佳时间内安全、有效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护,提高脑出血患者的医疗救护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质量控制 血压 抗凝治疗 影像学检查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5
作者 吴敌 李子孝 +2 位作者 刘丹丹 陈绪珠 赵性泉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713-717,722,共6页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 目的探讨伴/不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及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15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伴/不伴AS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共纳入患者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12.3)岁。45例患者中sVAD 33例(73.3%)、sV-BAD 5例(11.1%)和sBAD 7例(15.6%);伴AS 12例(26.7%)、不伴AS 33例(73.3%)。与不伴AS组相比,伴AS组年龄较大[(56.0±6.7)岁比(37.2±9.7)岁],高血压比例较高(91.7%比24.2%),颈部按摩比例较少(0比42.4%),多发病灶比例较高(90.9%比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AS组与不伴AS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或颈部疼痛到脑梗死发作时间的比较[6.0(0.0,20.0)d比2.0(0.0,15.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伴AS的sVAD、sV-BAD相关脑梗死患者颈部按摩比较高。sVAD患者发病前出现的头痛、枕部疼痛及颈部疼痛等症状,可能是其脑梗死发生的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空腹血糖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功能结局的关系分析
6
作者 丁则昱 李光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静脉溶栓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功能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静脉溶栓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相关研究数据(包括空腹血糖等)。研究结局设定为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即mRS评分0~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空腹血糖与功能结局的关联性。结果共入组20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3.21±11.67)岁,其中153例(74.63%)患者为男性,入院NIHSS评分为5(3~9)分。其中117例(57.07%)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不良,88例(42.93%)患者出院时功能结局良好。功能结局良好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功能结局不良的患者[5.10(4.46~7.06)mmol/L vs.6.33(5.09~7.79)m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后,空腹血糖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功能结局相关(OR0.876,95%CI0.774~0.991,P=0.035);校正年龄、性别、NIHSS评分、桥接取栓后,关联性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OR0.891,95%CI0.791~1.004,P=0.058)。结论对于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高水平空腹血糖可能会增加静脉溶栓后出院功能结局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空腹血糖 功能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心邈 徐曼 +6 位作者 丁玲玲 荆京 龚浠平 董可辉 赵性泉 王拥军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改进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2病区应用脑血管病CDSS前(2020年1—11...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改进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管神经病学2病区应用脑血管病CDSS前(2020年1—11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脑血管病CDSS后(2021年1—11月)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评估脑血管病CDSS对卒中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3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51例,干预组68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71.7±11.8)岁,男性490例(75.3%);干预组平均年龄(72.3±10.2)岁,男性498例(73.2%)。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中,干预组入院48 h内不能行走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率(86.3%vs.65.0%,P<0.01)、出院时患者抗栓治疗率(98.1%vs.96.2%,P=0.03)、出院时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抗凝治疗率(70.1%vs.44.2%,P<0.01)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病CDSS有助于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关键绩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人工智能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医疗服务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光硕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6-961,共6页
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 2024年6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了更新版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了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治的最新推荐意见,涵盖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二级预防抗血小板治疗等多个方面。本文深入剖析这些关键推荐,结合AIS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本文旨在清晰呈现AIS的最新诊治规范,为临床医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更好地服务AIS患者,改善其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诊断 治疗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被引量:1
9
作者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 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 +3 位作者 董强 赵性泉 王晶 李子孝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联合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通过系统回顾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指南,广泛征询脑血管病相关临床、康复和科研领域的专家意见,制定了脑出血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该指...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脑血管病质控专病组联合中国卒中学会医疗质量管理与促进分会,通过系统回顾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指南,广泛征询脑血管病相关临床、康复和科研领域的专家意见,制定了脑出血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涵盖脑出血的急性期救治、病因和并发症的筛查、康复及长期管理等不同方面,以率的形式对脑出血诊疗全周期的质量控制进行量化评估,有利于我国脑出血诊疗工作的规范性和同质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医疗质量 质量控制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向无环图的构建规范:ESC-DAGs方法介绍及脑血管病研究案例解读
10
作者 郝允逸 夏雪 +2 位作者 胥芹 赵性泉 王安心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1-1229,共9页
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是构建因果推断中因果假设的可视化工具,可通过后门准则筛选需要校正的最小校正子集,控制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偏倚。然而现有研究在绘制DAG时缺乏规范,文献中使用的DAG质量良莠不齐,在应用上存在... 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DAG)是构建因果推断中因果假设的可视化工具,可通过后门准则筛选需要校正的最小校正子集,控制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偏倚。然而现有研究在绘制DAG时缺乏规范,文献中使用的DAG质量良莠不齐,在应用上存在困境。ESC-DAGs方法的出现为构建DAG提供了标准化流程。该方法基于系统综述的基本思想广泛检索相关文献,并将构建过程分为映射(mapping)、转化(transl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三个阶段:首先基于检索出来的每项研究构建饱和DAG,然后根据希尔准则和潜在结果框架筛选图中的有向边,最后将所有保留的有向边整合在一张DAG中。ESC-DAGs方法充分利用了文献信息和研究者的专业知识,为DAG的应用提供了合理可行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介绍ESC-DAGs方法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卒中临床研究示例展示构建DAG的具体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向无环图 混杂偏倚 因果推断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的构建与评价研究
11
作者 张云帆 赵迪 +6 位作者 廖星 邹忆怀 陈薇 赵性泉 梁晓 魏竞竞 张允岭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10期1195-1199,共5页
目的构建并评价《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方法通过资料分析,提取“瘀毒”相关的证候信息,形成瘀毒互结证诊断条目池并拟定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邀请从事脑病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专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咨询方式... 目的构建并评价《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方法通过资料分析,提取“瘀毒”相关的证候信息,形成瘀毒互结证诊断条目池并拟定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邀请从事脑病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专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咨询方式进行预调查与2轮正式调查,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克朗巴赫系数,通过均值、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一致性百分比筛选条目,依据专家意见并结合课题组讨论对条目进行修改。结果共保留条目31个,经课题组专家讨论后形成诊断标准草案,涉及病证特点2个、症状体征5个、舌象脉象7个、理化指标5个,诊断标准的判断条件为至少满足病证特点1条+症状2条+舌脉1条+理化指标1条,即可诊断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结论初步构建的《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诊断标准(草案)》通过病证特点、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理化指标4个层面的条目反映瘀毒致病的证候特点,问卷调查参与专家的权威程度较高、意见协调程度及问卷信度良好,可以辅助急性缺血性中风瘀毒互结证诊断及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瘀毒互结证 诊断标准 德尔菲法 病证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郑占军 赵性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8月于河北燕达医院就诊的发病3 d内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 目的 探讨不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8月于河北燕达医院就诊的发病3 d内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头部CT检查结果计算血肿的体积,根据入院后头部MRI结果,评价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腔隙(1acune,LA)、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CMBs)的严重程度,并计算CSVD总评分。分析不同脑小血管病负荷合并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结果 最终共纳入113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性69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1.89±12.47)岁。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性别、收缩压与出血量相关,而CVSD总评分与出血量不相关。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高血压、既往颅内出血史、CVSD总评分与入院时NIHSS评分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既往颅内出血史、CVSD总评分是入院时高NIHS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史、CVSD总评分与出院90 d时MRS评分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吸烟史、CVSD总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VD的总评分越高,不良功能预后发生率越高,入院时的NIHSS评分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脑小血管病负荷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观察和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性泉 王新高 +1 位作者 周德生 杨晓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1354,共4页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和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将3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且辨证为瘀血阻络证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服用银丹心脑...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和安慰剂平行对照方法,将36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且辨证为瘀血阻络证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服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脑心通胶囊或安慰剂,用药3个月并随访3个月。观察用药后患者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障程度的变化,同时观察药物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影响,中医证候改善的情况。结果:12周后,试验组中Barthel指数≥75的病例显著多于阳性药组和安慰剂组(77.94%vs.63.57%vs.42.03%,P<0.017);NIHSS量表评分较入组前降低≥5分患者比例也显著多于阳性药组和安慰剂组(63.97%vs.52.86%vs.24.64%,P<0.017);有64.71%的病例达到无明显残障水平(改良Rankin量表0~2级),显著高于安慰剂组(37.31%,P<0.017),与阳性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9.85%,P>0.017);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0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7.97%,P<0.017),与阳性药组相当(77.86%,P>0.017);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有改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趋势,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后恢复期-瘀血阻络证,能有效减轻患者中风后的残障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脑梗死恢复期 大动脉粥样硬化 瘀血阻络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及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性泉 周剑 王拥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8期469-471,i002,共4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引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 ,实验组分成 1h、3h、12h、2 4h、48h、72h及 7d 7个小组 ;对照组分成 3h、2 4h及 72h 3个小组 ,每组 5只大鼠。每实验小组取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所引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脑出血模型 ,实验组分成 1h、3h、12h、2 4h、48h、72h及 7d 7个小组 ;对照组分成 3h、2 4h及 72h 3个小组 ,每组 5只大鼠。每实验小组取 2只大鼠 ,2 %氯四氮唑 (TTC)染色 ,进行大体组织病理演变观察。另取 3只大鼠 ,在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层区分别取脑组织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TTC染色显示 ,血肿呈黑褐色 ,血肿周围未见白色梗死区。光镜下观察 ,血肿区与正常脑组织间有一周围区 ,其中可见组织疏松 ,细胞不同程度水肿 ,星形细胞肿胀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出血灶周边毛细血管增生伴炎细胞浸润。电镜观察可见 ,血肿周围组织早期星形细胞胞体和周边足突肿胀 ,神经细胞改变不明显。注血后 2 4h ,星形细胞肿胀明显 ,部分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轻度变性 ,血脑屏障破坏。注血后 72h ,星形细胞高度肿胀 ,神经细胞变性。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病理、超微结构的改变 ,血肿周围脑组织产生继发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电子显微镜 病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继发损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性泉 王拥军 +3 位作者 王春雪 周剑 王元身 姬蔓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77-80,共4页
通过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HSP70、NF κB、Bax和Bcl 2免疫组化研究 ,探讨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可能机制。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 ,实验组分成 1h、3h、12h、2 4h、4 8h、72h及 7d 7个小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分成 3h、2 4h及 ... 通过大鼠脑出血模型血肿周围组织HSP70、NF κB、Bax和Bcl 2免疫组化研究 ,探讨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继发性损害的可能机制。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 ,实验组分成 1h、3h、12h、2 4h、4 8h、72h及 7d 7个小组 ;生理盐水对照组分成 3h、2 4h及 72h 3个小组 ,在血肿周边区及同侧皮质区分别取脑组织行HSP70、NF κB、Bax和Bcl 2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采用HP10 0 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数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 ,并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 :实验组的HSP70和NF κB在血肿侧术后 72h表达达高峰 (P <0 .0 1) ;血肿侧各时间点HSP70和NF κB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实验组Bcl 2在术后 12h表达达高峰 (P <0 .0 1) ,而Bax表达在 2 4h达高峰 (P <0 .0 1) ,二者的血肿侧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果提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HSP70、NF κB、Bcl 2和Bax蛋白发生动态变化 ,参与了血肿周围继发性损害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脑出血 HSP70 NF-κB 对照组 生理盐水 Bcl-2 时间点 差异 提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分布规律初探(附150例报告)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性泉 杨中华 +1 位作者 王春雪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 ,重点分析死亡时间 ,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 ,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的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和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 ,重点分析死亡时间 ,利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 ,计算出死亡高峰时刻和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集中时段。结果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 5时 5 9分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前一日 2 0时 2 1分至当日 1 5时 37分 ;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死亡高峰时刻为 6∶2 0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 1时 4 0分至 1 1时 0 1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死亡高峰时刻为清晨 5时 5 9分 ,2 4h内 95 %的死亡时间发生在凌晨 1时 0 4分至当日上午 1 0时5 4分。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死亡时间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分布特点 ,清晨通常为死亡的高峰时段 ,与机体血栓性病理状态恶化或血压的昼夜波动有关 ,但对于死亡时间的认识还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和治疗情况。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夜间和凌晨患者的管理和监测 ,必要时改变投药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死亡时间 昼夜节律 交感神经功能 去甲肾上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血管病与多脏器衰竭 被引量:36
17
作者 赵性泉 龙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 研究208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衰竭(MOF)的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208例患者按出血梗死及不同年龄、既往合并慢性疾病情况及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分成不同组并对比研究。结果 脑 出血组并发MOF的严重程度重于... 目的 研究208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脏器衰竭(MOF)的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 208例患者按出血梗死及不同年龄、既往合并慢性疾病情况及是否存在肺部感染分成不同组并对比研究。结果 脑 出血组并发MOF的严重程度重于脑梗死组(P<0.01),年龄60~70岁组发生MOF的数量较年龄小于60岁组的 明显增多(P<0.05),同时发现既往患两种及两种以上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MOF的机会明显多于慢性疾患少于 两种的患者(P<0.05)。合并肺部感染组发生MOF的数量、严重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存活时 间明显缩短(P<0.0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既往所患的慢性疾病数量与MOF的数量成正相关(R=0.374,P< 0.01),且MOF的数量及评分及存活时间成负相关(R=-0.388,P<0.01;R=-0. 504,P<0.01)。结论 肺部感 染和既往慢性疾病是MOF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脏器功能衰竭 急性脑血管病 并发症 M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性泉 王春雪 +1 位作者 杨中华 王拥军 《北京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0%),特别是大面积的梗死患者(50%)。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8%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8%。总死亡率达16%。结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是否与出血性转换有关,尚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转换 栓塞后 临床分析 心源性脑栓塞 颈内动脉系统 抗血小板药物 活血化瘀中药 占位征象 患者表现 影像学特点 出血性梗死 防治策略 临床资料 总死亡率 危险因素 心脏病 风湿性 实质性 治疗者 瓣膜 房颤 面积 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328-329,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影像学特点 诊断 颅脑CT扫描 预后判断 MRI技术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 优势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性泉 龙洁 +2 位作者 张在强 李小玲 王群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26-28,共3页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 ,然后用特异性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TUNEL法 ) ,对局灶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MCAO后各时间点局灶缺血范围内被标记的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局灶性缺血半暗带区 ,而且随...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模型 ,然后用特异性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TUNEL法 ) ,对局灶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脑组织进行观察。发现MCAO后各时间点局灶缺血范围内被标记的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主要位于局灶性缺血半暗带区 ,而且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 (缺血 1、3、6、1 2h分别为 3.6 0± 1 .0 2、1 5 .6 0± 2 .0 6、2 2 .4 0± 1 .85、33.0 0± 2 .83/mm2 ) ,2 4h达到高峰 ( 4 6 .6 0± 3.0 1 /mm2 ) ,4 8h以后明显减少 ( 1 3.6 0±2 .4 7/mm2 ) ,72h以后 ,凋亡表现逐渐消失 ( 5 .0 0± 1 .4 1 /mm2 ) ,各时间点的凋亡细胞数目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同时两两比较表明除缺血后 1h与 72h,3h与 1 2h及 4 8h外 ,其余各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假手术组及对侧大脑半球各时间点基本上没有凋亡细胞出现。本研究从细胞凋亡角度重新认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时间窗” ,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缺血半暗带 脑缺血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