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培育生物结皮形成和发育对单次降雨量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燕翘 连煜超 +2 位作者 许文文 韩高玲 赵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3-732,共10页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SCs)是目前沙化土地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播撒天然BSCs碎片是培养人工BSCs的有效方法之一。降雨显著影响人工BSCs的拓殖和发育,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降雨总量和频次对单一类别的人工BSCs的影响。而单次降雨量如何...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SCs)是目前沙化土地治理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播撒天然BSCs碎片是培养人工BSCs的有效方法之一。降雨显著影响人工BSCs的拓殖和发育,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降雨总量和频次对单一类别的人工BSCs的影响。而单次降雨量如何影响不同类别的人工BSCs生长发育,仍鲜见报道。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天然藓类(N-M)、天然蓝藻-地衣(N-CL)、天然蓝藻(N-C)和人工蓝藻(A-C)结皮碎片作为培养人工BSCs的材料,探讨了1 mm、2 mm和5 mm的单次降雨量与不同类别BSCs碎片对人工BSC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单次降雨量处理下使用3种天然BSCs碎片和A-C结皮碎片均可成功培养人工BSCs,2 mm单次降雨量处理下人工BSCs的发育效果最好,而N-C和A-C较其他类别在培养早期具有较高的盖度(32.5%)和叶绿素a含量(11.39μg/cm2)。回归分析发现,人工BSCs的盖度与单次降雨量呈二项式相关;N-M和N-CL的厚度与单次降雨量呈二项式相关,N-C和A-C与单次降雨量呈对数相关;N-C的叶绿素a含量和单次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N-M的松散结合胞外多糖含量和单次降雨量呈线性负相关;N-M和A-C的紧密结合胞外多糖含量和单次降雨量分别呈线性负相关和指数相关(P<0.05)。研究证明了单次降雨量和BSCs类别显著影响人工BSCs的拓殖和发育。同时发现A-C较N-C发育更稳定。因此,建议在使用人工BSCs进行大规模生态恢复时,应选择适宜的BSCs类别并优先选择人工BSCs碎片作为培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单次降雨量 蓝藻结皮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挥财政监督职能搞好中央企业年度决算初审工作
2
作者 赵燕翘 尹渭 《财政》 1990年第5期34-34,56,共2页
中央企业年度财务会计决算是企业一年经济活动的总结。就地初审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履行财政监督职能,是财政部赋予各级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的主要任务之一。1989年初,我处对我省一些重点企业1988年度的决算报表进行初审,共查出各项违纪... 中央企业年度财务会计决算是企业一年经济活动的总结。就地初审中央企业财务决算,履行财政监督职能,是财政部赋予各级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处的主要任务之一。1989年初,我处对我省一些重点企业1988年度的决算报表进行初审,共查出各项违纪资金9717.02万元,其中,经与企业取得一致意见及时调整决算的有7646.12万元,甩到1989年调整的有2070.6万元,为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我们的做法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 监督职能 年度决算 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蓝藻结皮对沙区表层土壤酶活性及其恢复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许文文 赵燕翘 +1 位作者 王楠 赵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56-2864,共9页
土壤酶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反映土壤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是近年来新型的固沙技术之一,能够显著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然而,目前关于人工BSCs如何影响沙区土壤酶活... 土壤酶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反映土壤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 BSCs)是近年来新型的固沙技术之一,能够显著促进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然而,目前关于人工BSCs如何影响沙区土壤酶活性及恢复速率的研究仍鲜见报道。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培育以及自然发育的蓝藻结皮和流沙表层(0—2 cm)土壤酶活性(蔗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以及BSCs的基本特征(叶绿素a和胞外多糖)进行测定,探讨了人工蓝藻结皮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与恢复速率以及土壤酶活性与人工蓝藻结皮基本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蓝藻结皮表层土壤蔗糖酶(13.03—20.51 mg d^(-1)g^(-1))、纤维素酶(45.60—47.20 mg d^(-1)g^(-1))、过氧化氢酶(12.43—23.31μmol d^(-1)g^(-1))和淀粉酶活性(91.04—153.93 mg d^(-1)g^(-1)),显著高于流沙表层4种土壤酶活性(1.52 mg d^(-1)g^(-1)、43.05 mg d^(-1)g^(-1)、7.08μmol d^(-1)g^(-1)和64.77 mg d^(-1)g^(-1);P<0.05);相比自然发育的蓝藻结皮(17.60 mg d^(-1)g^(-1)、46.70 mg d^(-1)g^(-1)、23.87μmol d^(-1)g^(-1)和246.22 mg d^(-1)g^(-1)),人工蓝藻结皮加快了土壤酶的恢复,土壤蔗糖酶与纤维素酶活性恢复最快(100.0%),土壤过氧化氢酶次之(61.7%),土壤淀粉酶恢复速率最慢(24.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蓝藻结皮的基本特征与4种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人工蓝藻结皮的形成与发育显著促进了表层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加快了土壤酶活性的恢复速率,为评估人工蓝藻结皮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蓝藻结皮 土壤酶 沙区 恢复速率 土壤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中学自然地理户外研学方案设计:以太原市东山为例
4
作者 董苗 赵燕翘 +2 位作者 王晓旭 钞锦龙 刘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7-84,共8页
地理户外实践的本质是体验式学习,让中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学会探究、思考和创新,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为促进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户外研学的落实,本文以太原市东山户外研学为例,从户外线路考察、研学内容选取、研学方案... 地理户外实践的本质是体验式学习,让中学生在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学会探究、思考和创新,是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为促进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户外研学的落实,本文以太原市东山户外研学为例,从户外线路考察、研学内容选取、研学方案制定、户外研学实践、评价反馈和总结等方面探讨,以期得出行之有效的地理户外研学模式.研学方案为:(1)户外研学线路选择东山,满足地理户外课程选址的基本原则,即安全性原则、便利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学科性原则;(2)设计记录观察类、分析思考类、测量采集类、绘图拍摄类及协作探究类5种课程内容,通过7个任务考察点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对东山研学路线的区域认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3)通过反馈量表记录的学生研学过程表现和考察手册完成状况,进行课后评价,能反映学生参与户外实践活动的成效,便于评价户外研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自然地理 户外研学 方案设计 太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土壤结皮在沙区草本植物恢复中的作用综述
5
作者 苏春丽 许文文 +2 位作者 刘屹泽 赵燕翘 赵洋 《甘肃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9,31,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SoilCrusts,BSCs)与草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群落,他们呈镶嵌分布的格局,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厘清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对荒漠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梳理...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SoilCrusts,BSCs)与草本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群落,他们呈镶嵌分布的格局,关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因此,厘清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的影响对荒漠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梳理和总结了近20年来藻类结皮、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对草本植物种子库、种子萌发、生长以及组成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了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影响的机理,并提出了BSCs对草本植物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草本植物 荒漠化治理 生态系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基质中细物质含量对人工蓝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燕翘 连煜超 +2 位作者 许文文 韩高玲 赵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398-2404,共7页
利用人工蓝藻结皮进行生态修复是防治沙漠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土壤细物质是限制人工蓝藻结皮拓殖和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流沙中细物质含量较低,为了促进人工蓝藻结皮在流沙中的发育,本研究设置细物质和流沙体积比为0∶1、1∶1、2∶1、4∶1... 利用人工蓝藻结皮进行生态修复是防治沙漠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土壤细物质是限制人工蓝藻结皮拓殖和发育的重要因子之一。流沙中细物质含量较低,为了促进人工蓝藻结皮在流沙中的发育,本研究设置细物质和流沙体积比为0∶1、1∶1、2∶1、4∶1和1∶0共5个处理,比较了不同细物质含量人工蓝藻结皮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随着细物质含量的增加,人工蓝藻结皮的盖度逐渐增大,叶绿素a含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先增大后略有下降。土壤细物质和流沙体积比为4∶1处理下人工蓝藻结皮发育最好,该处理下培养60 d后,人工蓝藻结皮的盖度为70%,叶绿素a含量为17.5μg·cm^(-2),松散结合胞外多糖含量为70.0μg·cm^(-2),紧密结合胞外多糖含量为175.0μg·cm^(-2),糖被胞外多糖含量为200.0μg·cm^(-2)。在细物质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增加蓝藻添加量可以促进人工蓝藻结皮的形成和发育(每个培养皿添加0.5 g蓝藻为最优处理)。本研究为人工蓝藻结皮接种体规模化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细物质 人工蓝藻结皮 沙漠化 粒径
原文传递
中国人工蓝藻结皮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燕翘 连煜超 +3 位作者 许文文 赵逸雪 韩高玲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4-222,共9页
沙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持续遏制沙漠化、修复沙化土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紧迫任务。通过人工植被种植、机械固沙、化学固沙和工程固沙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是中国主要的治沙方法和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沙漠化是中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持续遏制沙漠化、修复沙化土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紧迫任务。通过人工植被种植、机械固沙、化学固沙和工程固沙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是中国主要的治沙方法和途径,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水分限制和环境污染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对固沙和沙化土地治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广泛分布在中国沙区,能够在气候干旱、辐射强、降水量极低的沙漠地区生长,不仅能够减少沙面的侵蚀,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地质量,控制沙面径流入渗平衡。蓝藻是BSCs形成的先锋物种,并在BSCs发育后期的物种形成和演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然条件下BSCs形成往往需要10~20 a,因此通过人工培育加速BSCs形成,即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固沙技术,可显著缩短固沙时间、加速生态恢复速率。基于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人工BSCs,尤其是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从固沙蓝藻种选择、培养方式/模式、人工蓝藻结皮属性、影响因子以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未来人工蓝藻结皮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人工BSCs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人工蓝藻结皮 沙漠化 沙区 生态恢复
原文传递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对草本植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许文文 赵燕翘 +1 位作者 王楠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4-211,共8页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指通过人工培养加速形成的BSCs,可用于沙化土地治理。目前关于人工BSCs的研究多在藻种选择与培养、接种方法优化及野外拓殖等方面,缺少其对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为探讨人工B...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指通过人工培养加速形成的BSCs,可用于沙化土地治理。目前关于人工BSCs的研究多在藻种选择与培养、接种方法优化及野外拓殖等方面,缺少其对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作用的研究。为探讨人工BSCs对草本植物多样性等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BSCs与流沙为研究对象,对人工BSCs属性以及草本植物的组成、生长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BSCs样地共有9种草本植物,隶属于4科9属,其中苋科(Amaranthaceae)种数最多,其次为禾本科(Gramineae),优势种为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对照组流沙的草本植物总盖度8%、生物量11.63 g·m^(-2)、丰富度0.71、多度1.00;人工BSCs草本植物的总盖度11%-19%、生物量80.00-179.70 g·m^(-2)、丰富度1.67-3.67、多度4.33-16.78。人工BSCs盖度与草本植物盖度为二次函数关系,而人工BSCs属性与草本植物的盖度、生物量、丰富度、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人工BSCs形成与发育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的恢复,加快了荒漠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草本植物 物种多样性 荒漠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试验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楠 许文文 +1 位作者 赵燕翘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1-189,共9页
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技术,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然而,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为阐明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 以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治理沙化土地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技术,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热点。然而,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为阐明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鱼腥藻(Anabaena cylindrica)、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念珠藻(Nostoc carneum)、席藻(Phormidium sp.NIES-2121)、伪枝藻(Scytonema sp.NIES-4073)、爪哇伪枝藻(Scytonema javanicum)和单歧藻(Tolypothrix tenuis)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和产量,分析了荒漠蓝藻的生长与扰动时长、温度、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H和电导率对荒漠蓝藻的影响。结果显示:荒漠蓝藻接种后干重先迅速增加后逐渐趋于稳定,而6 h和12 h扰动下干重在培养后期高于3 h扰动;荒漠蓝藻在3、6、12 h扰动下的总质量分别为每培养池(15 m3)0.858、0.940、0.841 kg;在3 h和12 h扰动下荒漠蓝藻干重与日均温度呈显著二项式相关,与日均光照强度和日均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负相关;荒漠蓝藻总质量与有效积温显著正相关。6 h扰动时长下荒漠蓝藻的总质量最高,且6 h扰动下荒漠蓝藻长势好于3 h,较12 h扰动耗能小。在荒漠蓝藻规模化培养时应将扰动时长设置为6 h,且确保生长期内的有效积温应不低于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 荒漠蓝藻 规模化培养 扰动时长 有效积温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地区草本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高玲 霍建强 +4 位作者 赵燕翘 虎瑞 张志山 黄日辉 薛书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3-251,共9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草本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选择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调查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砒砂岩区优势物种组成不同,盖土区为针茅(Stipa capillata)、刺蓬... 为探究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草本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选择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调查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砒砂岩区优势物种组成不同,盖土区为针茅(Stipa capillata)、刺蓬(Salsola tragus)、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盖沙区为针茅、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艾蒿(Artemisia argyi),裸露区为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盖沙区和裸露区的相似性指数为50.0%,盖沙区和盖土区的为63.6%,盖土区和裸露区的为39.1%。不同类型砒砂岩区草本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不同地形部位的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P=0.027),坡上显著高于坡中和坡下。影响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载荷量较高的环境因子有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以及土壤含水量,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分别占第一主成分的42.4%、44.5%、33.4%,土壤含水量占第二主成分的66.8%,这些影响因素大多与水分相关。明确水分条件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人工植被的构建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砒砂岩 草本植物 物种组成 物种多样性 水分
原文传递
两种荒漠蓝藻生长特征及其对培养水体微环境的影响
11
作者 王楠 赵燕翘 +3 位作者 许文文 孙靖尧 李承义 赵洋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4,共9页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和念珠藻(Nostoc carneum)为对象,探索了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密度对荒漠蓝藻生长和培养水体pH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提前。在生长初期,具鞘微鞘藻在0.35、0.95 mg·L^(-1)密度下的干重显著高于2.13、6.59、13.42 mg·L^(-1)密度下的干重,生长后期则相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念珠藻在0.04~0.32 mg·L^(-1)密度下的干重和总质量均显著高于0.86~2.59 mg·L^(-1)密度下;具鞘微鞘藻在6.59~13.42 mg·L^(-1)密度下的总质量显著高于0.35~2.13 mg·L^(-1)密度下;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时,具鞘微鞘藻的总质量显著高于念珠藻(P<0.05)。两种蓝藻的生长均提高了培养水体pH,但降低了电导率。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的总质量与接种密度呈幂相关和二项式相关,培养水体pH与两种蓝藻的干重均呈线性相关。接种密度显著影响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两种蓝藻的大量繁殖是水体pH升高和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在进行大规模培养时两种荒漠蓝藻的接种密度范围分别为6.59~13.42 mg·L^(-1)和0.04~0.32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荒漠蓝藻 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 念珠藻(Nostoc carneum) 接种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