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
1
作者 李靖 路广琦 +6 位作者 庄明辉 崔莹 俞张镜泽 孙馨悦 马明明 朱立国 于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3期7203-7210,共8页
背景:颈椎失稳是中青年人群常见骨科疾病,是颈椎病早期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早期诊断颈椎失稳以实施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在进行X射线片检查之前... 背景:颈椎失稳是中青年人群常见骨科疾病,是颈椎病早期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早期诊断颈椎失稳以实施早期干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构建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在进行X射线片检查之前,实现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早期筛查。方法: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科门诊招募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非颈椎失稳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调查问卷形式现场采集受试者一般信息、生活工作习惯、不适症状、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信息,并将以上信息作为预测因子,经筛选后,以支持向量机、轻量的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分析、自适应提升算法、极致梯度提升分类器6种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模型训练,构建颈椎失稳临床预测模型,以曲线下面积为主要评价指标。将预测因子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SHAP方法对预测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以相关性热力图展现预测因子之间及其与颈椎失稳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结果与结论:①6种机器学习模型中,选用随机森林模型为最终预测模型,包含年龄、体质量指数、颈围/颈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评分9个预测因子,曲线下面积=0.7254,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早期筛查中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的参考工具;②两组受试者的年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SF-36健康状况量表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评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测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年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颈痛目测类比评分、总体健康、体质量指数、生命活力、躯体疼痛、颈围/颈长、精神健康,其中年龄、颈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与颈椎失稳呈正相关,总体健康、体质量指数、生命活力、躯体疼痛、颈围/颈长、精神健康与颈椎失稳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失稳 临床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 中青年人群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据MRI影像组学数据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可行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路广琦 崔莹 +4 位作者 李靖 俞张镜泽 朱立国 于杰 庄明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70-5374,共5页
背景:既往颈椎失稳相关研究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下对其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动静力交互作用关系和病理特征变化阐释不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MRI影像组学可为颈椎失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 背景:既往颈椎失稳相关研究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下对其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动静力交互作用关系和病理特征变化阐释不明,近年来逐渐兴起的MRI影像组学可为颈椎失稳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途径。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招募广告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门诊,纳入18-45岁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等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最终进行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的构建,并使用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56例颈椎失稳受试者和55例非失稳受试者,每个感兴趣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各1688个;经过筛选最终获得300组具有特异性的影像组学特征组合,每个感兴趣区域各60组;②初步建立了5个感兴趣区域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关节突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和颈后肌群深层区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7和0.7033;③椎间盘区的Logistic模型、椎前肌区的LightGBM模型及颈后肌群浅层区的Logistic模型对于失稳和非失稳的分类准确性一般,十折交叉验证平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04,0.6207和0.6442;④证明了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进一步深化了对颈椎失稳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颈椎失稳的精准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失稳 MRI影像组学 诊断分类模型 感兴趣区域 曲线下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阵列技术分析五子衍宗丸干预少弱精症小鼠睾丸组织的长链非编码RNA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邹迪新 鹿伟 +7 位作者 孟雪丹 张钟秀 王汉 段宇 代一航 路广琦 张岳阳 林瑞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937-1947,共11页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干预少弱精症相关的睾丸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初步探讨该方调控lncRNA在其干预少弱精症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白消安法建立少弱精症动物模型,使用五子衍宗丸干预14天后,应用小动物精子自...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丸干预少弱精症相关的睾丸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初步探讨该方调控lncRNA在其干预少弱精症中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白消安法建立少弱精症动物模型,使用五子衍宗丸干预14天后,应用小动物精子自动检测仪测定附睾精子数量和活力及与雌鼠交配受孕率评估生育力。分别抽提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各6例睾丸组织的RNA,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并筛选五子衍宗丸调控的差异表达lncRNA,实时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对差异表达lncRNA数据验证。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获得的药物调控lncRNA结合前期报道该方调控mRNAs的实测值,进行关联分析,建立该方调控lncRNA靶向mRNAs的共表达网络,筛选网络lncRNA靶向的核心mRNAs,对核心mRNAs进行KEGG信号通路分析,构建该方调控lncRNA靶向信号通路网络,分析五子衍宗丸调控lncRNA干预少弱精症的信号通路。结果五子衍宗丸可显著提高少弱精症精子质量、雌鼠受孕率,并明显调控296条睾丸lncRNA,其中上调215条,下调81条,qRT-PCR验证lncRNA测序结果可靠。通过lncRNA-mRNAs的关联分析筛选到药物调控的核心lncRNA(102条)和mRNAs(81条),该方调控lncRNA靶向信号通路网络显示,在102条lncRNA中,有80条lncRNA靶向2条及以上信号通路,信号通路中有40条对应2条及以上lncRNA,这些lncRNA靶向的信号通路涉及到睾丸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凋亡、信号传导等整个细胞周期过程,并且主要富集在范科尼贫血通路、细胞周期、剪接体、叉头状转录因子通路、p53通路、同源重组等通路上。结论本研究提供了五子衍宗丸干预少弱精症的睾丸lncRNA表达谱,这些lncRNA参与了药物修复睾丸生精损伤,提示其可能在药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五子衍宗丸潜在的干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子衍宗丸 长链非编码RNA 少弱精症 精子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治疗实践指南:2022年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指南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路广琦 庄明辉 +4 位作者 朱立国 高景华 魏戌 李路广 于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2期3995-4000,共6页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为提高LSS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ASPN)在2022年发布了新版的LSS微创治疗实践指南。指南中共纳入7项LSS治疗方法——经皮影像引导下腰椎减压(PILD)、棘突间撑开器(ISP)、...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为提高LSS微创治疗的临床疗效,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ASPN)在2022年发布了新版的LSS微创治疗实践指南。指南中共纳入7项LSS治疗方法——经皮影像引导下腰椎减压(PILD)、棘突间撑开器(ISP)、棘突间融合(ISF)、鞘内药物输送系统(IDDS)、脊髓电刺激(SCS)、硬膜外类固醇注射(ESI)和开放式减压。本文在该指南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LSS微创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讨论,旨在为临床医生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神经病学表现 微创治疗 指南解读 美国疼痛与神经科学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颈椎失稳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路广琦 庄明辉 +2 位作者 常晓娟 朱立国 于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148-1153,共6页
目的:探讨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相关临床症状及X线影像学特征。方法:自2021年9月至12月对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45例,女46例;年龄22~30(25.30±2.18)岁。收集受试者颈椎病相关不适症状... 目的:探讨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群颈椎失稳相关临床症状及X线影像学特征。方法:自2021年9月至12月对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45例,女46例;年龄22~30(25.30±2.18)岁。收集受试者颈椎病相关不适症状,并由检查医师对其进行颈肩部压痛点检查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并根据X线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颈椎非失稳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结果:91例受试者中,共有50例颈椎失稳者,占受试者总数的54.90%;颈椎曲度异常者78例,占受试者总数的85.70%。在50例颈椎失稳受试者中,共有50例以椎体角度位移≥11°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其中,C_(3,4)失稳者13例,C_(4,5)失稳者30例,C_(5,6)失稳者7例;共有5例以椎体水平位移≥3.5 mm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其中,C_(3,4)失稳者1例,C_(4,5)失稳者4例。两组比较,失稳组颈痛、头痛、肩痛不适症状阳性表现人数明显多于非失稳组(P<0.05);失稳组C_(4,5)棘突间隙、C_(5,6)棘突间隙、C_(2)-C_(5)棘突旁开2 cm和肩胛骨上角(肩胛提肌止点)位置压痛表现人数明显多于非失稳组(P<0.05);失稳组颈椎曲度明显小于非失稳组(P<0.05)。结论: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年人群颈椎失稳发生率较高,失稳者以椎体角度位移≥11°为诊断依据而被诊断为颈椎失稳为主,其失稳节段集中在C_(3,4)、C_(4,5)、C_(5,6)3个节段,颈椎失稳的发生常伴随颈椎曲度的异常而出现,临床表现多见头颈部和肩部疼痛,尤其是失稳节段的颈部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颈椎 体征和症状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临床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路广琦 庄明辉 +3 位作者 李路广 常晓娟 朱立国 于杰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10期959-964,共6页
目的:明确不同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青年颈椎失稳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0例青年颈椎失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旋提组(60例,脱落3例)和理筋组(60例,脱落5... 目的:明确不同手法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分析青年颈椎失稳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0例青年颈椎失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旋提组(60例,脱落3例)和理筋组(60例,脱落5例)。旋提组男25例,女32例;年龄22~44岁,中位数28岁;病程0.17~120个月,中位数22个月;采用旋提手法进行治疗。理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21~42岁,中位数27岁;病程0.23~180个月,中位数24个月;采用理筋手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隔日1次,共7次。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疗程结束后1年,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复发情况,复发者纳入复发组,未复发者则纳入未复发组,统计可能影响症状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对经治疗无效的13例(旋提组4例,理筋组9例)不进行随访,99例经治疗有效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03~406 d,中位数359 d,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治疗后VAS、ND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NDI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随访的99例患者中,56例(56.57%)复发,43例(43.43%)未复发。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治疗前NDI、每天伏案时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治疗前前屈位角度位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每天伏案时长[OR=2.447,95%CI(1.255,4.771)]、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OR=1.892,95%CI(1.066,3.358)]、治疗前前屈位角度位移[OR=1.246,95%CI(1.045,1.485)]是其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旋提手法和理筋手法均能够有效治疗青年颈椎失稳症,旋提手法在改善患者颈痛和颈椎功能障碍方面较理筋手法更有优势;每天伏案时长、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时长、颈椎前屈位角度位移的增大会使患者的复发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颈椎失稳症 临床疗效 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颈椎失稳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路广琦 庄明辉 +2 位作者 常晓娟 朱立国 于杰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3期316-319,共4页
目的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 目的分析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发生的相关表现及其生活习惯。方法以问卷形式收集91例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的基本信息、SF-36评分、NDI评分和生活习惯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拍摄,进行两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水平位移及颈椎曲度的数据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和失稳组进行比较。对受试者的生活习惯与其颈椎曲度、最大椎体角度位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91例中,颈椎失稳50例,C_(3-4)失稳13例、C_(4-5)30例、C_(5-6)7例。失稳组的健康调查简表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机体疼痛、一般健康、情感职能等五个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ND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失稳组每天使用手机时长、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等数据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所有受试者的单次低头持续时长和使用电脑屏幕高度均与其颈椎曲度呈负相关(r<0),与其最大椎体角度位移呈正相关(r>0)。结论以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颈椎失稳所引起的颈椎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其生理健康乃至心理健康,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避免长时间、连续性的低头姿势和适当调高电脑屏幕高度,能够有效预防颈椎失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读医学硕博研究生 颈椎失稳 相关表现 生活习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
8
作者 路广琦 李靖 +7 位作者 庄明辉 袁娜 崔莹 俞张镜泽 孙馨悦 马明明 朱立国 于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5年第2期505-511,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颈椎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图像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 目的:初步探讨MRI影像组学在颈椎失稳诊断及手法干预机制研究中的价值。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155例中青年颈椎失稳受试者和88例颈椎非失稳受试者进行颈椎MRI图像采集,在椎间盘所在的横断面图层,对椎间盘区、关节突区、椎前肌区、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5个特定感兴趣区域(ROI)进行手动分割,以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并使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同时对其中40例颈椎失稳受试者进行2周的旋提手法治疗,采用已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识别失稳召回率,结合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对旋提手法干预疗效和机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经过模型训练,建立了5个ROI的5组颈椎失稳诊断分类模型。其中,颈后肌群深层区及颈后肌群浅层区模型分类效果最好,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关节突区模型分类效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50%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0.8,椎间盘区和椎前肌区模型分类效果一般,各模型十折交叉验证平均AUC值均<0.8。颈椎失稳患者治疗后VAS评分、NDI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关节突区、椎间盘区治疗后模型召回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通过MRI影像组学构建颈椎失稳的分类诊断模型能够对颈椎失稳和非失稳进行有效分类,同时利用该技术可初步阐释颈椎失稳的旋提手法干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失稳 MRI影像组学 诊断分类模型 颈椎旋提手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