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NF技术在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车世钦 于敏 《中国康复》 201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对腕关节活动度、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17例。2组均于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刺激训练等... 目的:观察PNF技术治疗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对腕关节活动度、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桡神经损伤显微外科修复术后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NF组各17例。2组均于术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常规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刺激训练等康复治疗。PNF组增加等张,拮抗肌反转,关节活动度牵拉等PNF技术训练。结果:治疗4个月后,2组腕关节感觉和运动功能评分及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PN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PNF组达优率及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NF对桡神经损伤修复术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F 桡神经 显微外科 运动功能 感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集体康复中的应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车世钦 赵萌萌 +2 位作者 张素蕊 林芳堃 李仰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3期399-401,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响膝关节功能障碍集体康复效果的治疗因素的分析,探究集体康复在其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形式。方法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0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间的训练关系(标记A)和训练内容的完成...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影响膝关节功能障碍集体康复效果的治疗因素的分析,探究集体康复在其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形式。方法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0例,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间的训练关系(标记A)和训练内容的完成标准(标记B)。随机将患者分为合作组下的共同完成目标组A1B1和各自完成目标组A1B2,竞争组下的共同完成目标组A2B1和各自完成目标组A2B2,每组各5例,各组每周进行5d康复训练。上下午各一次,每次40min。每周首天治疗师进行集体心理辅导;每周选出优秀患者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功能训练内容:①上午每组都进行传统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②下午根据不同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功能训练。训练1个月后,进行心理、疼痛及功能指标测定。结果各指标对比,每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①HAMD评定对比,A1B1与A1B2,A1B2与A2B1,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AS评定对比,各组间无差异性(P>0.05);③主动屈曲角度对比,结合样本均数的比较结果,B因素的主效应为6.8%,AB的交互作用为6.2%,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A因素的主效应7.2%,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屈曲角度对比,B因素的主效应为5.0%,AB的交互作用为6.2%,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A因素的主效应7.8%,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Lysholm评定对比,结合样本均数的比较结果,A因素的主效应为0.2%,AB的交互作用为0.8%,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B因素的主效应15.6%,有统计学意义(P>0.05);B1与B2对比,P<0.05。结论集体康复形式大体归纳为4种治疗形式。以合作、竞争结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形式效果最好。关节活动度上,竞争-共同完成目标形式提高较快;在提高能力和治疗安全方面,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形式效果稳定安全。治疗师可以根据治疗的要求结合患者自身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集体康复治疗过程中选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康复 治疗方式 共同完成目标 各自完成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车世钦 王凭 +2 位作者 厉翠珍 毛世刚 张素蕊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9期9-12,共4页
目的:研究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0例,病情稳定,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 目的:研究集体康复模式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5月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0例,病情稳定,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并分别在训练前、训练后15天、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测定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分数、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结果:(1)在HAMD评定对比中,2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2个月前有差异(P〈0.01)、3个月后无差异(P〉0.05)。(2)在VAS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变化无差异(2个月后,P〉0.05,3个月后2组均无痛)。(3)主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平稳;在被动屈曲角度对比中,2组之间无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不同(P〈0.01,P〈0.05),实验组角度的波动更稳定。(4)伸膝角度对比中,2组主/被动伸膝角度短期变化有差异(1个月前,P〈0.05),长期无差异性(2个月后,P〉0.05)。(5)在Lyshdm评定对比中,2组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时间段变化的趋势也不同(P〈0.01,P〈0.01),其中实验组评分提高更明显。结论:集体康复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有明显疗效,对患者膝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运动能力恢复、心理状况、疼痛缓解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康复 膝关节 功能障碍 汉密尔顿
原文传递
高频超声在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车世钦 李承鑫 +1 位作者 李仰军 于敏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4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在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研究期内将24名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神经损伤后1~3个月对其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在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止时间分别为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研究期内将24名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在神经损伤后1~3个月对其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高频超声检查,患者中7名接受保守治疗,17名接受桡神经松解或神经修复手术治疗。结果:根据高频超声诊断分型结果,24名肱骨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者Ⅰ型2例,Ⅱ型6例、Ⅲ型9例、Ⅲ型5例、Ⅳ型2例;共18名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6名患者接受非手术治疗,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桡神经损伤后3个月内功能逐渐开始恢复,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完全恢复15例,部分恢复2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在桡神经损伤患者中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诊断效果,为临床判断诊断分型提供一种准确、可靠的新思路,为桡神经损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诊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肱骨骨折 桡神经损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PNF的关节松动术(MWP)技术治疗肘关节功能障碍初探 被引量:10
5
作者 车世钦 《中国伤残医学》 2012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利用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关节松动术(Mobilization with PNF,MWP)技术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探讨其对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疼痛、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8月~2012年4月本院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 目的:利用结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的关节松动术(Mobilization with PNF,MWP)技术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探讨其对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疼痛、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取2009年8月~2012年4月本院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共32例。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视内固定牢固程度开始康复训练。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先常规治疗、关节松动技术、关节牵伸治疗和一般性肌力训练。实验组在以上治疗中,追加MWP治疗替换关节松动术,分别治疗8周后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治疗前后对比,实验组、对照组在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VAS)评分、各肌群肌力方面有明显差异(P<0.01),实验组在位置觉、被动运动觉上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关节活动度、伸肌肌力和旋前肌力上有明显差异(P<0.05),尤其是在屈曲角度、主动旋前角度、VAS评分、位置觉、被动运动觉上差异明显(P<0.01)。结论:MWP对肘关节功能障碍治疗有明显疗效,对肘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和疼痛缓解都有促进作用,并优于单纯使用关节松动技术的传统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F MWP 关节松动术 肘关节 功能障碍 本体感觉
原文传递
不同康复起点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集体康复中的相互影响
6
作者 车世钦 张素蕊 +2 位作者 张红 金可心 李承鑫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8期36-3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康复起点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集体康复中的相互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一2013年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0例,所有患者每周进行5天康复训练。上下午各1次,每次40分钟;上午进行40分钟的1对1传统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不同康复起点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集体康复中的相互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一2013年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20例,所有患者每周进行5天康复训练。上下午各1次,每次40分钟;上午进行40分钟的1对1传统康复治疗,下午进行40分钟的1对多的集体康复治疗,以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主动参与为主。训练2个月后,根据膝关节被动活动角度分为2个实验组进行分析,60°及60°以下为A组(12人),60。以上为B组(8人),进行心理和功能指标变化值测定。结果:(1)2组各指标变化值对比,在主/被动活动度的提高上,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MD评分下降上,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Lysholm评分提高上,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2组HAMD、Lysholm指标对比,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集体康复中,康复水平起点较高的患者对较低的患者的影响要高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但二者在治疗过程中,之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康复 康复起点 膝关节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康复效果分析
7
作者 车世钦 吴镇宇 +1 位作者 张素蕊 孙雅宁 《智慧健康》 2018年第12期72-73,共2页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超早期中医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效果以及膝关节IKDC评定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维度康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膝关节IKDC评定合格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超早期中医介入的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体验,促进后期康复,进而全面提升治疗效果,为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术后超早期治疗 中医介入治疗 康复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训练前后步行参数变化的计算机辅助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沈梅 金可心 +3 位作者 毛世刚 张素蕊 车世钦 林芳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8期8947-8950,共4页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 三维步态分析 步频 步长 步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研究集体康复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对其步态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毛世刚 张素蕊 +3 位作者 赵萌萌 李仰军 李承鑫 车世钦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8期108-109,共2页
目的通过集体康复的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探讨其对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以传统... 目的通过集体康复的模式对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探讨其对患者步态参数的影响。方法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选择非运动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对照组以传统1对1治疗为主,实验组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增加集体康复内容。两组在训练前和训练1个月后对三维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进行测定。结果训练前两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前后及训练后组间对比各指标存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集体康复模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步态参数的改善,步频,步速明显加快,步长明显增长,患足最大廓清高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康复 膝关节功能障碍 三维步态 步频 步速 步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运动诱导后的缓激肽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梅 于敏 +3 位作者 车世钦 金可心 马丽 王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39-244,共6页
背景:运动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涉及众多的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单纯对一个因子的研究很难明确侧支循环生成的信号通路和传导途径,许多促血管生长因子都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相关,而运动对该系统的影响目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运动... 背景:运动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涉及众多的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单纯对一个因子的研究很难明确侧支循环生成的信号通路和传导途径,许多促血管生长因子都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相关,而运动对该系统的影响目前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运动诱导对心肌梗死大鼠缓激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运动组。对照组只开胸,缝扎点穿线,不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其余2组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运动组在成功造模后给予跑台运动,30 min/d,运动4周。实验终点时取血以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缓激肽水平,采用左心房注射微球法取大鼠心肌组织测定相对血流量。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束时运动组缓激肽水平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P<0.001),心肌梗死组缓激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相对血流量实验结束时心肌梗死组、运动组均显著高于同组实验开始前(P<0.05,P<0.001),实验结束时运动组心肌相对血流量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各组大鼠血清缓激肽含量与心肌相对血流量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运动可以刺激缓激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使心肌血流量明显增加,说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在运动诱导的血管新生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心肌梗死 运动诱导 缓激肽 ELISA 激肽释放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松解法治疗慢性肩周炎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毛慧燕 车世钦 《中国康复》 2006年第5期321-322,共2页
目的:探讨肩胛骨松解法结合关节松动术在治疗慢性肩周炎中的康复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慢性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接受关节松动术治疗方案,A组并增加肩胛骨松解法,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及ROM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肩胛骨松解法结合关节松动术在治疗慢性肩周炎中的康复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慢性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30例,均接受关节松动术治疗方案,A组并增加肩胛骨松解法,治疗前后比较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及ROM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0 d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A组下降更明显(P<0.01);ROM评定,2组肩关节角度均有较大提高,但A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及外展、内旋的活动范围均明显大于B组(P<0.01);复发率比较,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肩胛骨松解法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慢性肩周炎效果显著,尤其在疼痛的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的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关节松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周炎 肩胛骨 松解 关节松动术 VAS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疗法联合早期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敏 车世钦 李承鑫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29期154-157,共4页
目的:探究低频脉冲电疗法联合早期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以2019年3-12月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电疗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分别接受副神... 目的:探究低频脉冲电疗法联合早期康复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以2019年3-12月本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电疗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4例。所有患者根据损伤部位分别接受副神经移位术、膈神经移位术,术后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电疗治疗组于神经修复术后7 d进行低频脉冲电疗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电疗治疗组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两组均接受3个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Mallet肩关节功能评分、Gilbert肘关节功能评分、上肢肌力、疼痛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Mallet肩关节、Gilbert肘关节功能评分及、上肢肌力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联合治疗组均高于电疗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7%,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7.06%(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疗法联合早期康复可改善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上肢制动、肌力下降、痛温觉减退等症状,提高临床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低频脉冲电刺激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技术对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凭 厉翠珍 +2 位作者 车世钦 赵萌萌 张素蕊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9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直接应用在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非运动员单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每组各15人,均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NJF治疗,对照组1增加关节松... 目的:研究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技术(NJF)直接应用在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非运动员单侧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三组,每组各15人,均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增加NJF治疗,对照组1增加关节松动术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对照组2增加关节松动术。并分别在4周、8周、12周进行膝关节主/被动角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研究。结果:组内对比,实验组相邻时间点的VAS评定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8周和12周时间点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主/被活动度、Lysholm评定其他相邻时间点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ROM/PROM,P<0.01,Lysholm)。组间对比:(1)主/被动活动度,实验组与对照组1对比4、8周主动活动度和4周被动活动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主动活动和8、12周被动活动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照组1分别与对照组2对比4、8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4周时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P<0.05,12周)。(3)Lysholm评定,4、8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1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对比各时间点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2对比各周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JF在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短、中、长周期中,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疼痛的缓解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关节松动术 膝关节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量化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作用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于敏 张素蕊 +1 位作者 吴镇宇 车世钦 《智慧健康》 2018年第12期56-57,共2页
目的研究量化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研究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康复科的6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 目的研究量化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研究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康复科的6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依存性。结果在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之后,观察组的患者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并且依存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采用量化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康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想象结合头针治疗在偏瘫患者步态训练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沈梅 车世钦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9年第6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病情稳定且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10例)、头针组(9例)和运动想象组(9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综... 目的探讨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病情稳定且病程〉3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组(10例)、头针组(9例)和运动想象组(9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综合治疗组行头部针刺后留针,在进行运动想象及步态训练时进行间歇运针;头针组行头针治疗,拔针后进行步态训练;运动想象组在步态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测定6m最快折返速度、患侧与健侧步长差、患侧负重时间、步态评分以及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下肢部分)。结果三组患者的6m最快折返速度及患侧负重时间都明显改善。在治疗12周时综合治疗组步态评分为(15.24±3.78)分,与运动想象组的(11.12±4.13)分和头针组的(10.87±3.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联合应用运动想象和头针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疗法 偏瘫 头针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家兔超微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敏 李承鑫 +1 位作者 车世钦 沈梅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1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高频电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和施旺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治疗7天组(C组)、治疗14天组(D组)、治疗21天组(E组)每组4只。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h后,用... 目的:观察高频电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组织和施旺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治疗7天组(C组)、治疗14天组(D组)、治疗21天组(E组)每组4只。治疗组在神经损伤24h后,用超短波辐射损伤部位,每日1次,每次20min,直至取材的前1天。对照组在常规饲养21天后取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短波对大鼠坐骨神经部分损伤后轴突再生的超微结构影响。结果:治疗组在超短波照射后的神经再生数目和成熟度均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坐骨神经髓鞘的横截面积、壁厚度,E组优于D组,D组优于C组。C、D、E三组均优于B组。结论:超短波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轴突的再生,治疗时间以3周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电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敏 车世钦 李承鑫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4期5-8,共4页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76名,根据发病时间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各包含患者38人,76名患者在年龄...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76名,根据发病时间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各包含患者38人,76名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标准。对照组38名患者进行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38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内容包含:叩点膀胱法、心理辅导法、核心肌力训练法及低频脉冲治疗法。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膀胱功能评分、足底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足跟外侧、足跟内侧、晦趾、足中部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观察组足跟外侧、足跟内侧、晦趾、足中部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通过修复膀胱功能、诱导脊髓α神经元兴奋、促使目标神经元修复、舒缓情绪等方式改善老年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制动、尿潴留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老年 康复 生活质量 神经
原文传递
康复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观察
18
作者 于敏 车世钦 李承鑫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9期172-176,共5页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4月-2020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超短波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改良下腰痛评分(JOA)、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NGF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S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训练 超短波治疗 血清神经生长因子 P物质 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rvivin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19
作者 于敏 车世钦 沈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27期72-74,共3页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Endmetriosis,EM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据文献报道,目前EMS在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22%,不孕症患者的发病NN40%为EMS所导致。EMS虽为良性病变,但却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等类似肿... 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Endmetriosis,EMS)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据文献报道,目前EMS在育龄期妇女的发病率为22%,不孕症患者的发病NN40%为EMS所导致。EMS虽为良性病变,但却具有浸润、转移、复发等类似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被称为“良性癌”,成为难治之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蛋白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NF技术在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车世钦 厉翠珍 +2 位作者 赵萌萌 王凭 李敏凯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21期14-16,共3页
目的:利用PNF技术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探讨其对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疼痛、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影响,并研究治疗关节内、外骨折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共60例,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视内固定牢固程... 目的:利用PNF技术治疗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探讨其对关节主/被动活动度、疼痛、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影响,并研究治疗关节内、外骨折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共60例,患者术后病情稳定,视内固定牢固程度开始康复训练,最早术后3天开始,最迟术后2个月。分别分为关节内骨折,实验A组和对照B组;骨节外骨折实验C组和对照蛆D组。各纽患者接受关节松动术、肌力训练等系统性训练,实验A、C组追加PNF技术治疗。分别治疗8周后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各组治疗前后主/被动关节活动度、VAS疼痛指数、肌力评定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闻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本体感觉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与B组之间、C组与D组之间本体感觉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B、D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无统计学意义。关节外骨折与关节内骨折对比,治疗后A、C组屈曲、旋前主/被动角度、旋后主动角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B、D纽屈曲主/被动角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各肌群肌力和本体感觉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NF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对肘关节主/被动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本体感觉和疼痛缓解都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F技术 肘关节骨折 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