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体长模型和集成模型的山东近海黄鲫资源评估
1
作者 韩青鹏 吴强 +2 位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苏程程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目的】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 【目的】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方法】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结果】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模型估计。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趋势,因此,建议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结论】本研究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的渔业种群评估中,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鲫 资源评估 体长模型 集成模型 山东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书评
2
作者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3-133,共1页
当今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挑战,人们广泛呼吁应将生态学原理纳入渔业管理中,践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理念。渔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社会耦合系统具有内在的复杂性,阻碍了EBFM的实践,亟需科学的技术和方... 当今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挑战,人们广泛呼吁应将生态学原理纳入渔业管理中,践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理念。渔业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社会耦合系统具有内在的复杂性,阻碍了EBFM的实践,亟需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作为支撑。在此背景下,渔业生态系统动力学衍生而出,并在近20年得到迅速发展,有力推动着EBFM在全球实践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管理 海洋渔业 生态学原理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耦合系统 巨大挑战 EBF 渔业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群落结构特征及其时间变化研究
3
作者 卞晓东 万瑞景 +2 位作者 单秀娟 金显仕 王凯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共30页
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 渤海湾历史上为黄渤海多种主要经济鱼类的重要产卵和育幼场。基于历史调查资料和补充调查,构建渤海湾鱼卵、仔稚鱼调查数据集,通过数理统计分析阐述1982年以来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浮性鱼卵和仔稚鱼)群聚特性和演替过程。结果显示,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产卵和育幼场重心位置处于持续更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早期资源的种类组成、资源丰度、优势种类和物种多样性水平等呈明显季节更替,118°30’E以西湾中底部海域一直为产卵和育幼场集中分布区。相较1980s,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已发生结构性改变,且渤海湾作为传统经济鱼类的产卵和育幼场所的功能下降明显。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种数和资源丰度均在2010s前期跌至历史低值,近年来又显著回升。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1980s的39种,1990s前期的31种、后期的34种,2000s—2010s初期的22种,逐次下降至2010s前期的21种,2010s中后期开始逐步回升,至2020s初期已达40种。2020—2021年鱼卵种数约为1980s的80%左右,资源丰度约为彼时的88%;仔稚鱼种数与1980s大致相当,资源丰度则为彼时的1.33倍。鱼卵、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呈年际和年代际剧烈波动,鱼类早期资源种类年际更替现象明显,且近年来呈明显加快趋势。产卵类型、栖息类型和适温类型亲体种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全年综合浮性卵种数比例下降,黏性卵和具卵膜丝卵种数比例升高;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降低。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渤海湾传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降低;鳀(Engraulis japonicu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少鳞(鱼喜)(Sillago japonica)等鱼类早期资源密度显著增高。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发生量主要取决于产卵场的环境条件、捕捞强度和对鱼类早期资源的损害程度,渤海湾鱼类早期资源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是环境和捕捞双重扰动下鱼类群落内生态位错位交替和结构性渔业资源衰退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补充量 产卵育幼场 物种多样性 长期变化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培东 卞晓东 +4 位作者 张雨轩 单秀娟 金显仕 赵永松 王惠宾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90,共20页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 为摸清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于2021年4—11月在该海域开展了6航次底拖网及环境调查。运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等方法分析了海域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优势度、群落多样性及年内演替;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群落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采集到的种类共有89种,包括鱼类50种和无脊椎动物39种。鳀已成为海域主要中上层优势鱼种,大泷六线鱼、细纹狮子鱼和脊腹褐虾等冷温性种类成为季节性主要渔业生物,小黄鱼、蓝点马鲛和鲐等传统资源仍在衰退过程中。调查发现部分真鲷幼体及集群蓝圆鲹幼体,海域或有其育幼场存在。调查期间内群落大部分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中4月群落显示中等干扰,5—11月群落均显示严重干扰。在所选环境因子中,海表温(SST)、海底温(SBT)、海底盐(SBS)和叶绿素(Chl.a)是导致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SST和SBT的影响尤为显著。本研究系统阐明了黄海北部近岸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和季节性演替,为进一步了解该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典范对应分析(CCA) 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永松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 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具有错综复杂的营养关系。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对了解生物间的摄食关系和食物网结构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table isotope mixing models,SIMMs)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水生食物网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尤其是在确定食物来源贡献和构建营养生态位方面。在本研究中,作者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模型的发展历程、主要模型的特点以及运行这类模型的条件;同时,对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网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生食物网 食物来源 贝叶斯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崔培东 卞晓东 +3 位作者 张雨轩 单秀娟 金显仕 王惠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5,共15页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 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SSS)(18.7%)和Depth(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主产卵期 Tweedie-GAM 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鱼类耳石研究分析
7
作者 金岳 单秀娟 金显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0-400,共11页
耳石蕴藏了鱼类个体生活史全过程的信息,是研究鱼类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年以来关于鱼类耳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 耳石蕴藏了鱼类个体生活史全过程的信息,是研究鱼类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基于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年以来关于鱼类耳石研究的发文量、发文期刊、合作网络、研究热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对耳石的研究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性论文主要发表在水产和渔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其次为生态学、生物学等相关期刊;研究国家主要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排名第六;以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加拿大渔业与海洋部等单位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网络,我国台湾大学也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耳石研究热点方向主要包括:1)基于耳石的年龄与生长;2)耳石微结构及其生态学含义;3)耳石形态特征;4)耳石微化学与稳定同位素分析;5)基于耳石的标记放流。最后,分析了当前耳石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利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整合耳石研究成果,可深入解析长期环境变化对鱼类的生态影响,并减少生物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重点关注深海、极地和淡水鱼类的耳石研究,以深入了解鱼类生活史策略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耳石 CITESPACE 知识图谱 生活史 年龄与生长 微化学 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产出基础研究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45
8
作者 金显仕 窦硕增 +3 位作者 单秀娟 王震宇 万瑞景 卞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31,共8页
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 近海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众多渔业生物的关键栖息地和优良渔场,支撑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生产。在我国,近海渔业提供90%以上的海洋捕捞产量,是我国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目前,因过度捕捞直接造成的资源量骤减、及大规模围填海工程、陆源污染和海水养殖等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加剧,近海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湿地减少引起产卵场、育幼场碎片化或功能消失等,使得近海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可持续性严重受损。渔业资源的补充过程是海洋生物、物理作用耦合的过程,依赖复杂多样的环境驱动因子来调节和维系可持续渔业生产。而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阶段是其生命中最脆弱、对栖息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最强的阶段,小规模环境变化也可能会对其资源补充过程产生剧烈影响。因此,渔业种群早期生活史的关键生境(产卵场、育幼场等)和过程(繁殖发育、存活生长等)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资源效应的研究成为海洋生态系统演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产出前沿领域的重点和热点。作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我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展望并分析了关键栖息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与机理、关键资源补充过程与机制、渔业种群对生境变化的适应性响应以及资源效应的综合评估与模型分析等研究热点,期待为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起抛砖引玉之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种群 补充过程 资源效应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50
9
作者 金显仕 单秀娟 +1 位作者 郭学武 李显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61-4772,共12页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26
10
作者 金显仕 邓景耀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 通过1959~1999年间4次按季节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莱州湾渔业资源和优势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998年平均渔获量大幅度下降,分别仅为1959、1982和1992~1993年的33%、73%和110%;虽然季节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但鱼是鱼、黄鲫、斑鱼祭和赤鼻鱼是等小型中上层鱼类自80年代以来已替代了带鱼、小黄鱼成为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结构也随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样性自1959~1982年增加,然后呈下降趋势。外部的扰动特别是捕捞,在中等强度下会使鱼类多样性增加,但过高的捕捞强度又会使多样性下降。目前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简单,处于较不平衡状态,群落演替将继续,在外部扰动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具有较强恢复力的小型中上层种类资源能够很快恢复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演替 渔业资源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鳀鱼限额捕捞的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金显仕 Johannes Hamre +1 位作者 赵宪勇 李富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0,共4页
根据 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鱼 (Engraulis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 /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 ,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 (VPA)对黄海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提出了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 2 0 0 1... 根据 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鱼 (Engraulis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 /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 ,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 (VPA)对黄海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提出了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 2 0 0 1年鱼生物量情况推荐 ,F0 .1为 0 .7时 ,鱼总允许可捕量 (TAC)不超过 10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Ti鱼 限额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渔业资源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 被引量:68
12
作者 金显仕 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8-24,共7页
通过1982年~1983年和1992年~1993年分季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间和10年间生物量的变动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鱼已代替... 通过1982年~1983年和1992年~1993年分季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间和10年间生物量的变动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鱼已代替黄鲫成为渤海鱼类资源最丰富的种类,斑的生物量亦有较大增加,而小黄鱼、蓝点马鲛的生物量则大幅度下降。中上层鱼类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增加,底层鱼类则下降,软体动物除春季外都下降,甲壳动物各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区由莱州湾-黄河口一带水域变为秦皇岛和龙口外海水域。总生物量各季都下降,降幅为9.7%~84.2%。渔业资源质量较10年前大为降低,经济价值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已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结构 生物量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春季渔业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 被引量:63
13
作者 金显仕 邓景耀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9年第1期6-12,共7页
通过1982 、1993 年和1998 年春季在莱州湾基本相同站位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分析了生殖群体的生物量、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生物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8 年分别为1982 年和1993 年的2 .8 %和11 .0% ,特... 通过1982 、1993 年和1998 年春季在莱州湾基本相同站位的底拖网渔业生物调查,分析了生殖群体的生物量、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生物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8 年分别为1982 年和1993 年的2 .8 %和11 .0% ,特别是鳀鱼、黄鲫和枪乌贼等小型中上层生物资源生殖群体的下降严重影响资源补充量。虽然现存生物量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但生物多样性1998 年有所增加,表明了资源优势种不明显、优势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金显仕 田洪林 单秀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0-129,共10页
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近海是众多渔业生物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也是优良渔场,支撑着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世代发生量和“海上粮仓”的可持续产出。近海渔业贡献了80%~90%海洋捕捞产量,在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近海渔业资源为切入点,我国科研人员围绕“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支撑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养护与管理。渔业资源研究重点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渔业发展休戚相关,本文结合不同时期国家渔业发展战略,系统回顾了195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研究4个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综合研究阶段和新发展阶段)的特点、研究重点、调查装备及平台建设情况等;梳理了我国在近海渔业资源数量变动与渔场探查、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技术研发、科学规范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体系形成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等研究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及其对我国近海渔业发展、管理与资源养护政策调整的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渔业资源研究要注重多学科研究和综合性调查,深入解析渔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机制和机理,结合经济、社会等因素研发新的渔业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实现“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支撑资源养护型近海捕捞业实施和渔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资源养护 调查与评估 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生态和种群动态的研究 被引量:60
15
作者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2-46,共15页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 本文通过1985年至1990年的大规模黄海调查,对小黄鱼的资源分布、种群结构、生殖和摄食、生长和死亡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八十年代以来小黄鱼种群结构趋于简单、性成熟提前、生长加快。当前捕捞死亡率过高,以至于小黄鱼大部分群体在性成熟之前已被捕获。在八十年代中期,小黄鱼的资源量已降至五十年代的十至十五分之一。渔获量和资源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所致。只要黄海周围过高的捕捞力量的存在,小黄鱼资源很难得以恢复并达到最大持续产量。若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至少降低50%,开捕年龄应不低于2龄,则其资源才有可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小黄鱼 生态 种群变动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主要渔业生物资源变动的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金显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2-26,共5页
根据 1959年、1982~ 1983年、1992~ 1993年和 1998~ 1999年在渤海进行的周年或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种类的资源变化特征。 1959~ 1982年间 ,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价值较高的小黄鱼、带鱼和对虾等... 根据 1959年、1982~ 1983年、1992~ 1993年和 1998~ 1999年在渤海进行的周年或分季度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种类的资源变化特征。 1959~ 1982年间 ,优势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价值较高的小黄鱼、带鱼和对虾等由黄鲫、鱼、枪乌贼等小型低值种类所替代。 80年代以来 ,年间优势种有一定的变动 ,但小型中上层鱼类鱼、黄鲫、斑等一直是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类。 1998~ 1999年主要种类的生物量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蓝点马鲛资源有所恢复 ,但这些较大型鱼类的生长受中上层鱼类及经济无脊椎动物生物量锐减的直接影响。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破坏了渤海生态系统的结构 ,使生物群落生产力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渔业资源 优势种类 资源变动 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水域春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35
17
作者 金显仕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4,共6页
根据1986、1998和2000年春季对山东半岛南部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渔业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渔业资源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类更替加快,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增加,从而使群落... 根据1986、1998和2000年春季对山东半岛南部水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渔业资源、优势种及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渔业资源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类更替加快,优势度下降,多样性增加,从而使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演替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山东半岛南部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拖网资源调查的昼夜误差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金显仕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42-46,共5页
利用1985和1986年秋季底拖网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昼夜平均渔获量的差异,采用Bray-Curtis系数测量其不相似性。结果表明,除底层鱼类外,总平均和中上层鱼类平均渔获量昼夜差异显著,白天平均渔获量远高于晚上,特别是中上层鱼类相差10余倍... 利用1985和1986年秋季底拖网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昼夜平均渔获量的差异,采用Bray-Curtis系数测量其不相似性。结果表明,除底层鱼类外,总平均和中上层鱼类平均渔获量昼夜差异显著,白天平均渔获量远高于晚上,特别是中上层鱼类相差10余倍,主要种类的差异亦较大。底层鱼类昼夜调查差别较小,基本能够代表资源的分布状况和资源量指标,而中上层鱼类则不适合于用底拖网进行调查。用底拖网和声学调查相结合可以同时进行底层和中上层鱼类资源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拖网 调查 昼夜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创新发展 六十载奋斗历程 热烈庆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30周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十大重点学科领域介绍之一:渔业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
19
作者 金显仕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3,共3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渔业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担负着全国渔业重大基础、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在解决渔业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以及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开展国内外渔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即将近来50年华诞,三十年创新发展、六十载奋斗历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已发展成为学科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贡献和效益较为突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家级产业部门研究院。为庆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成立50周年,作为院庆系列活动之一,本刊将在每期刊登2篇中国水产科学研完院十大重点学科领域介绍文章,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全面介绍全院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历史成就,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完院在促进我国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渔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并展望学科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渔业资源保护 重点学科 创新 产业开发 高新技术 科技问题 科研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20
作者 李忠义 金显仕 +2 位作者 庄志猛 唐启升 苏永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52-3060,共9页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营养富集度 食物网 食性 栖息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