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张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30-831,849,共3页
目的:观察针对性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中级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步态分解练习;④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 目的:观察针对性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中级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步态分解练习;④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胭绳肌练习(①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屈膝末端等长抗阻练习;②腘绳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60天。比较治疗前后等速肌力测试中各项数值。结果:治疗组指数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腘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不稳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对照组 治疗组 脑卒中 患者 康复治疗 治疗时间 分解练习 针对性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蹦床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钱开林 朱奕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4-675,共2页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运动系统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原始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被释放出来,导致偏瘫侧受累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支撑能... 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运动系统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原始的皮质下中枢运动反射被释放出来,导致偏瘫侧受累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而产生运动障碍,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患侧支撑能力较差、平衡功能障碍、主动关节运动障碍等,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步行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近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患者 平衡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 关节运动障碍 训练 蹦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性损伤后肩痛的机理和治疗 被引量:23
3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中枢性损伤 肩痛 肩关节半脱位 肌痉挛 关节松动术 盐酸利多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损伤后足下垂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35
4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1-192,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损伤 足下垂 康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膝稳定性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钱开林 张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2期3081-3082,共2页
目的:观察月国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中级偏瘫医疗体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步态分解练习;ADL训练),还给予... 目的:观察月国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疗效。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中级偏瘫医疗体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步态分解练习;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月国绳肌练习(月国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膝关节末端等长抗阻练习;月国绳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60d。比较治疗前后LKSS膝关节功能评定、上田敏12级评定、Barthel指数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数的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月国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不稳有明显疗效,并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腘绳肌练习 脑卒中 膝关节稳定性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疗效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和长期功能评定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210-5211,共2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3.54)分,对照组(85.34±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 偏瘫 肌电反馈治疗 针灸治疗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肌反射在脑损伤偏瘫患者下肢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屈肌反射作为一种神经肌肉的促进技术的强化手段运用于脑损伤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03-05/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损伤后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目的:探讨屈肌反射作为一种神经肌肉的促进技术的强化手段运用于脑损伤后偏瘫患者下肢康复的可能性。方法:选取2003-05/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脑损伤后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犤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步态分解练习。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功能性电刺激。⑥针灸等犦,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对患者下肢加用屈肌反射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asse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估,比较治疗前后评估的各项数值。结果:治疗前两组FMA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犤治疗组(8.68±3.61)分;对照组(8.32±3.57)分,t=0.3171,P>0.05犦,治疗1个月后,两组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其中治疗组(24.14±8.35)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为(15.86±6.24)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5523,P<0.005)。结论:屈肌反射能够诱发或促进偏瘫患者下肢的屈曲运动,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偏瘫/康复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肝移植术后呼吸急促的康复治疗
8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48-249,共2页
关键词 术后并发症 肝移植术 呼吸急促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高玲 钱开林 +2 位作者 孙延文 张秀清 齐慧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369-5369,共1页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和常规康复治疗(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术。③...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和常规康复治疗(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术。③被动关节活动。④ADL训练)外,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护理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30d,比较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ADL(BI)评定的各项数值。结果治疗组后治疗组FMA和BI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康复治疗对年轻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康复治疗 年轻 脑梗死 偏瘫 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矫形支具配合矫正体操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范亚蓓 王彤 +4 位作者 王红星 王春兰 赵勇 李涛 钱开林 《中国康复》 2007年第5期334-335,共2页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器配合矫正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均每天穿戴矫形支具时间23h并配合脊柱矫正体操练习,要求达到凸侧肌肉收缩,凹侧肌肉牵伸,每次30min,每天1-2次。穿戴期间定期X线片检查脊... 目的:探讨脊柱矫形器配合矫正体操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疗效。方法:4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均每天穿戴矫形支具时间23h并配合脊柱矫正体操练习,要求达到凸侧肌肉收缩,凹侧肌肉牵伸,每次30min,每天1-2次。穿戴期间定期X线片检查脊柱Cobb角。结果:1年后随访,40例患儿中33例能坚持穿戴矫形支具和进行矫正体操练习;胸椎、腰椎Cobb角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单弧侧弯治疗的效果比双弧更明显(P<0.05)。结论:矫形支具配合矫正体操治疗能矫正脊柱侧弯畸形,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 矫形器 矫正体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高玲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6期2380-2380,共1页
对早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观察这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及ADL能力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行为疗法对认知障碍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翔 吴玉霞 +2 位作者 钱开林 王尊 王彤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5期101-103,共3页
目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干预,观察其对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ADL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患者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评定结果分为2组,MMSE积分低于24分者为认知治疗组共46例,其余为对照组共70例。... 目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干预,观察其对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ADL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116例患者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的评定结果分为2组,MMSE积分低于24分者为认知治疗组共46例,其余为对照组共70例。2组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的前后,均进行相关的功能评定,包括偏瘫肢体综合功能评定(上田敏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认知状况采用MMSE。2组患者均采用住院康复治疗,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接受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同时每天进行1~2小时以上的一对一的功能康复训练,认知治疗组每天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强制性训练和集体医疗体操。结果:2组患者康复训练后,通过自身前后比较发现,综合肢体功能和ADL能力均有明显提高,且对照组积分普遍高于治疗组,但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并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认知障碍是影响偏瘫患者康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的心理治疗是康复治疗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有利于促进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康复离不开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应贯穿康复过程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偏瘫 ADL 认知行为疗法
原文传递
运动训练与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3
作者 王燕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痉挛型脑性瘫痪 患儿 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床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20例报告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明伟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93-93,共1页
关键词 直立床 早期偏瘫 下肢功能障碍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德信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伤残医学》 2010年第6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医疗体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电动起立床等训练),高压氧治疗组除给予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观察高压氧对早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康复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医疗体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电动起立床等训练),高压氧治疗组除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还结合高压氧治疗,采用中型高压氧舱,面罩吸纯氧60分钟,中间通风换气休息5分钟,加压20分钟,减压25分钟,治疗全程90分钟,1次/d,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给予Fugl-Meyer运动功能和改良Bathel指数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高压氧治疗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促进早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脑梗死 高压氧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基于“产教融合+线上线下”康复类课程的思政实践探索——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为例
16
作者 徐冬晨 钱开林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第6期32-36,共5页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借助线上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承载空间和使用时间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体系,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拓展高阶...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体发育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借助线上平台拓展教学资源承载空间和使用时间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体系,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拓展高阶性内容,发挥线上线下的优势,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互动性,更高质量实现“立德树人”任务,为康复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线上线下 康复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平板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王伟 钱开林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22期6-8,共3页
目的:观察运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对脑卒中后有步态异常的50例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平板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Ⅵ级比率由40%... 目的:观察运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对脑卒中后有步态异常的50例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平板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康复评价。结果: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Ⅵ级比率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行的比例由原来的26%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训练前后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平板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平板 偏瘫 步行能力 临床研究 病例分析 脑卒中 平板训练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18
作者 钱开林 王彤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 (FES)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将 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肩托组。FES组应用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 ,每日 1次 ,每次 2 0min ;肩托组只采用肩托保护。治疗前...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 (FES)对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短期和长期疗效。方法 将 3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和肩托组。FES组应用FES刺激患侧肩袖和三角肌 ,每日 1次 ,每次 2 0min ;肩托组只采用肩托保护。治疗前、治疗 2 0d后、治疗 6 0d后 ,分别摄取双侧肩关节X线片及进行指诊。对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前 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治疗 2 0d后 ,FES组肩关节半脱位复位率 ( 5 2 .6 % )显著高于肩托组 ( 17.6 % ) (P <0 .0 0 1) ;而治疗 6 0d后 ,FES组复位率 ( 84.2 % )和肩托组 ( 76 .5 % )接近 (P >0 .0 5 )。结论 FES能够在短期内明显提高肩关节半脱位的复位率 ,但长期疗效和肩托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肩袖 三角肌 肩关节半脱位 疗效
原文传递
减重平板训练对瘫痪后步行障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彤 王翔 +5 位作者 陈旗 钱开林 宋凡 刘伟明 许全盛 圆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和脑损伤造成的长期下肢瘫痪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10名男性患者 ,年龄 2 5~ 64岁 ,其中 4例脊髓损伤 ,6例脑血管意外 ,病程平均 1.4年 ,减重平板训练前均接受不同程度的传统康复训练 ,功能步行评定... 目的 观察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和脑损伤造成的长期下肢瘫痪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 10名男性患者 ,年龄 2 5~ 64岁 ,其中 4例脊髓损伤 ,6例脑血管意外 ,病程平均 1.4年 ,减重平板训练前均接受不同程度的传统康复训练 ,功能步行评定为 0~ 1分。接受减重平板训练每天 1次 ,开始减重重量在 5 0 %~ 70 %之间 ,平板速度为 0 .2 7m/s ,平均 2 0次。所有患者训练前后接受功能步行和一般平衡功能测定 ,其中7例患者在Kistler压电晶体式三维测力台上进行步态分析。结果 患者经过阶段性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步行评定及站立平衡功能比传统康复治疗前后有十分明显的改善 (P <0 .0 0 0 1,P =0 .0 0 0 3 ) ;其中 7例患者的平均步速达 0 .3 6m/s ;左右足对台压力峰值和支撑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训练 步行障碍 下肢瘫痪 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 脑损伤
原文传递
气压循环治疗对偏瘫后下肢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燕 钱开林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712-1713,共2页
目的探讨气压循环治疗对脑损伤后偏瘫患者下肢水肿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损伤后偏瘫并伴有偏瘫侧下肢水肿患者42例,分为气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21例。常规治疗组针对肢体水肿采用穿戴弹力袜、向心性按摩、功能性电刺激、抬高患肢、主... 目的探讨气压循环治疗对脑损伤后偏瘫患者下肢水肿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损伤后偏瘫并伴有偏瘫侧下肢水肿患者42例,分为气压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21例。常规治疗组针对肢体水肿采用穿戴弹力袜、向心性按摩、功能性电刺激、抬高患肢、主动踝背伸训练等常规治疗;气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气压循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康复治疗2周和4周后进行下肢周径测量,并用多普勒彩超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康复治疗后2周,气压治疗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的相对值较常规治疗组减低[(2.16±1.63)%vs.(3.01±1.74)%](P<0.01),股深静脉血流速度较常规治疗组增加[(23.01±1.89)cm/s vs.(22.47±1.97)cm/s](P<0.05);治疗4周后作用更明显。结论气压循环治疗对脑损伤后偏瘫下肢水肿有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循环治疗 偏瘫 下肢水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