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谈鑫 潘炜华 +12 位作者 邓淑文 郭芸 雷文知 张超 周兆婧 方文捷 闻轶旸 沈帅帅 朱双 姚志荣 郑捷 邓丹琪 廖万清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22-24,5,共4页
目的: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 目的:研究探讨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三个属和角层癣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应用美国国家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菌悬液终浓度为(0.4~5)×104 CFU/mL,孵育温度30℃,培养时间7 d。最低抑菌浓度( MI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对照孔对比,100%生长抑制的最低浓度。最低有效浓度( MEC)的判定标准为在显微镜下观察,与阳性生长对照孔比较,50%以上生长抑制。结果特比萘芬对138株暗色真菌最低有效浓度(MEC),MEC范围0.008~0.125μg/mL,MIC范围0.008~0.25μg/mL。国产盐酸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与进口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国产盐酸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体外抗菌活性较高,可作为治疗浅部真菌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盐酸特比萘芬 皮肤癣菌 体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g-MAPK信号通路探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闻轶旸 黄欣 +1 位作者 沈帅帅 赵敬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Hog-MAPK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比较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HOG1等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应用微... 目的探讨Hog-MAPK信号通路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比较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的HOG1等基因的mRNA表达,以及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的差异,并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白念珠菌HOG1基因缺陷株及其原始亲代菌株/标准株对氟康唑MIC值的差异。结果白念珠菌氟康唑敏感株与耐药株之间Hog-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存在一定差异性,敏感株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耐药株,HOG1基因缺陷株对氟康唑更为敏感。结论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性可能与Hog-MAPK信号通路中部分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这些基因和蛋白表达的降低可能使耐药性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Hog-MAPK信号通路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平滑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闻轶旸 陈裕充 +1 位作者 蔡晴 杨连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3期181-183,共3页
报道1例面颈部近平滑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男,15岁,面颈部发疹2个月余,查体:右面部、颈部共3处直径1~3cm大小环状暗红斑块,边缘隆起,中央坏死结痂,表面少许渗液。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见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弥漫性致密炎细胞浸润,以... 报道1例面颈部近平滑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男,15岁,面颈部发疹2个月余,查体:右面部、颈部共3处直径1~3cm大小环状暗红斑块,边缘隆起,中央坏死结痂,表面少许渗液。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见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内弥漫性致密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伴较多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局部坏死,血管增生扩张。组织块真菌培养示近平滑念珠菌。诊断:近平滑念珠菌性肉芽肿。治疗:伊曲康唑胶囊100mg/次,2次/d口服,联苯苄唑乳膏外用6周,同时皮肤镜观察疗效,症状明显改善。目前仍在治疗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 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性外毛根鞘瘤合并巨大脂溢性角化病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闻轶旸 吴琼 +4 位作者 陈佳 汤依晨 刘业强 杨连娟 蔡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61-462,共2页
患者男,54岁。左侧头皮斑块3年,其上结节1年。左前额发际线至头皮内见地图状扁平黑色斑块,大小约5 cm×12 cm,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疣状,斑块中央见一直径约1 cm的半球形黑红色结节,表面角化粗糙,触之质硬,无压痛。诊断为单发性外毛根... 患者男,54岁。左侧头皮斑块3年,其上结节1年。左前额发际线至头皮内见地图状扁平黑色斑块,大小约5 cm×12 cm,边界清楚,表面粗糙疣状,斑块中央见一直径约1 cm的半球形黑红色结节,表面角化粗糙,触之质硬,无压痛。诊断为单发性外毛根鞘瘤,脂溢性角化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根鞘瘤 脂溢性角化病 皮肤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5
作者 余茜 闻轶旸 +1 位作者 高志琴 杨连娟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243-246,256,共5页
目的研究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传统方法(包括病理学以及培养和测序鉴定)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6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6例患者的发病诱因多有海鲜接触... 目的研究DNA微阵列芯片在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传统方法(包括病理学以及培养和测序鉴定)和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对6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皮肤组织进行检测。结果6例患者的发病诱因多有海鲜接触史或外伤史,表现为单发或是呈淋巴管样排列模式;传统的细菌培养有5例患者阳性,经过测序鉴定分别为海分枝杆菌4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检测6例患者均为阳性,其中海分枝杆菌5例,龟分枝杆菌1例;DNA微阵列芯片技术阳性率(6/6)高于传统的培养技术(5/6),此外检测时间也远低于传统培养技术。结论DNA微阵列芯片技术具有简便、快速、高敏感等特点,可鉴定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致病菌种,为临床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微阵列芯片 分枝杆菌感染 感染性肉芽肿 早期诊断 皮肤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抗氧化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闻轶旸 黄欣 赵敬军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念珠菌是否能致病,取决于其对环境中各种压力的抵抗及适应能力,其中又以抗氧化能力最为重要。在念珠菌中存在抗氧化损伤机制作用的主要有:促丝裂原活化蛋白... 念珠菌是人类最常见的机会致病菌,近年来,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念珠菌是否能致病,取决于其对环境中各种压力的抵抗及适应能力,其中又以抗氧化能力最为重要。在念珠菌中存在抗氧化损伤机制作用的主要有: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转导通路、抗氧化酶系统、谷胱甘肽系统等。念珠菌的抗氧化过程是通过上述一个或多个机制同时发挥作用,通过对这些机制的了解,可以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在临床上更好地治疗念珠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念珠菌属 抗氧化剂 MAP激酶激酶激酶类 谷胱甘肽 硫氧还原蛋白过氧化物酶类
原文传递
蜂胶成分分析及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谭静文 刘思禹 +3 位作者 闻轶旸 高志琴 杨虹 杨连娟 《世界临床药物》 2021年第11期957-961,共5页
目的分析国产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并检测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方法萃取蜂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设备鉴定结构,最后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从国产蜂胶中共分离出1... 目的分析国产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并检测其体外抗白念珠菌活性。方法萃取蜂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析设备鉴定结构,最后利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得到黄酮类化合物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从国产蜂胶中共分离出11种有机成分,其中4种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短叶松素、杨芽黄素、白杨素及3-乙酰短叶松素,占所有活性成分的43.6%。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以上4个化合物对白念珠菌均有体外抗菌作用,其中杨芽黄素体外抗菌效果最佳。结论蜂胶在临床进行抗真菌治疗或辅助抗真菌治疗中有较大应用潜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胶 黄酮类化合物 白念珠菌 抗真菌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