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下沉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课程的行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阮琳燕 李晓琦 +1 位作者 张以瑾 王曦影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其运作机理为“外部支持”助力“自我成长”,建构逻辑为“自上而下”保证“自下而上”,家长参与契机是“自发志愿”联合“等待机会”。能够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系统提升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是一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足鼎立”与“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具有“共存共在”与“共融共通”的特点,需要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深度融合于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校园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治理结构等各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 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实证研究--基于对我国9个省份107所农村学校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钟秉林 赵应生 +1 位作者 洪煜 阮琳燕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17,共9页
对我国9个省份107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尚存在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之间公用经费支出的差异性十分显著。今后,我国要... 对我国9个省份107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尚存在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之间公用经费支出的差异性十分显著。今后,我国要通过完善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加强监督审计、实行财务公开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公用经费支出 预算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权力演化的个案研究
3
作者 阮琳燕 曹婧筠 +1 位作者 赵宇轩 侯轶男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4,共6页
校本课程存在“人本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理性价值取向,以及“学校中心”的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获的课程权力具有周期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由教师校本课程权力“螺旋式迭代”的发展轨迹... 校本课程存在“人本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理性价值取向,以及“学校中心”的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获的课程权力具有周期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由教师校本课程权力“螺旋式迭代”的发展轨迹可以归纳出主导型、无为型、主动型、抵抗型、被动型和平庸型等权力实践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外因和内因对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夹击。最终,以“知识中心”和“人本中心”课程价值取向的知识社会学为理论脉络,勾勒小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与教师校本课程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透过社会学冲突论视角,解释小学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螺旋式迭代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权力 校本课程价值取向 螺旋式迭代 平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的实践素养与发展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汤博闻 朱志勇 +1 位作者 阮琳燕 郝少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9,共13页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这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角色身份的转化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苏堤小学的“学者型教师培养与发展”项目,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凝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新时代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这对中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和角色身份的转化提出了新要求。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苏堤小学的“学者型教师培养与发展”项目,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凝练与阐释了学者型教师的实践素养和发展机制。研究发现,学者型教师的实践素养包括自觉与担当的角色认知和身份认同、变革与创新的教育教学意识理念、知与行合一提升专业素养的方法策略。中小学学者型教师具有“自反性”的专业发展机制,这一机制以自我对抗的意识和自我革命的信念为基础,通过“抽离—重组”的知识生产方式,发展出一种“研究—实践”双向建构和循环穿梭的自主自觉的专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教师 自反性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试管助孕的质性研究
5
作者 张馨月 阮琳燕 +1 位作者 姜爱东 何丽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44-49,共6页
采用质性的访谈方法有效访谈15人次,通过叙事深描发现女性试管助孕动机与其个人观念、夫妻关系、社会时钟规训、生育价值捆绑自我价值等因素有关;女性在试管助孕过程中经历焦虑、抑郁、无奈、失落、自责、身体遭罪等身心压力;影响女性... 采用质性的访谈方法有效访谈15人次,通过叙事深描发现女性试管助孕动机与其个人观念、夫妻关系、社会时钟规训、生育价值捆绑自我价值等因素有关;女性在试管助孕过程中经历焦虑、抑郁、无奈、失落、自责、身体遭罪等身心压力;影响女性试管助孕体验的影响因素受到医疗、家庭内外人际互动、职场的影响。在家庭内部,女性是“攻关的主力军”;在家外,女性感受到边缘化与自卑;试管助孕女性在职业发展上面临重重阻碍。研究呼吁应该充分重视女性试管助孕过程的心理关怀及政策扶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管婴儿 辅助生殖技术 试管助孕女性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拒绝上学青少年父母亲职压力研究及家校社医联合干预路径探索
6
作者 何颖鑫 阮琳燕 +1 位作者 张椿娥 何丽 《中华家教》 2024年第4期53-64,共12页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拒绝上学现象。孩子拒绝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冲击,本研究从家长应对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出发,主要探究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压力情况。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 近年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拒绝上学现象。孩子拒绝上学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冲击,本研究从家长应对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出发,主要探究家长在这一过程中承受的压力情况。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对收集的访谈文本进行类属分析,探究拒绝上学青少年父母的亲职压力。研究结果发现,其亲职压力有三个系统性来源:一是微观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的折磨、躯体反应的加重;二是中观家庭层面,主要表现为亲密关系的失衡、代际冲突的加剧;三是宏观社会层面,主要表现为家校沟通的屏障、求助无门的困扰。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家校社医联合干预的路径:家庭层面应做好自我关怀,增加情感交流;学校层面应加强沟通指导,灵活调整制度;社会层面应构建互助平台,正确宣传引导;医疗层面应畅通绿色通道,多学科联合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拒学) 亲职压力 家校社医 联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及建构研究——结构化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8
7
作者 张遐 马腾飞 +2 位作者 刘京鲁 叶超 阮琳燕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2年第9期1-9,共9页
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背景下,为揭示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推动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运用吉登斯的认同理论和结构化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开放大学18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 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背景下,为揭示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推动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本研究运用吉登斯的认同理论和结构化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开放大学18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及其建构过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三级编码和类属分析,研究者对开放大学教师建构的有关“在线教学专业精神认知”“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关键点认知”“在线教学能力提升困境认知”“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认知”等进行深描,揭示了开放大学教师在与规则、资源等社会结构的互动中,通过反思性监控和行动流实现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的建构和演进的过程,生成了开放大学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图景及其建构过程的扎根理论。最后本文探讨了开放大学教师建构的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与社会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教育 人工智能 教师专业发展 开放大学教师 在线教学能力提升认知 认同理论 结构化理论 反思性监控
原文传递
青少年拒学研究的历史沿革与我国解决学校出勤问题的干预模型建构 被引量:3
8
作者 阮琳燕 任彦名 +1 位作者 师艳荣 何丽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1-74,共14页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上学现象,国外一般将此问题概括为拒绝上学,即拒学,且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已经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然而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还未引起学者及政府部门的足够...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上学现象,国外一般将此问题概括为拒绝上学,即拒学,且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已经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然而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还未引起学者及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拒学相关概念由逃学、学校恐惧症、分离焦虑、拒绝上学、拒绝上学行为再到学校出勤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地区维度概括了欧洲和日本对青少年拒学问题的研究脉络和重点。据此,呼吁通过高度回观学校出勤问题和分析青少年拒学议题,探究青少年拒学问题责任主体变迁背后的学科基础和实践逻辑,进而提出我国识别、干预和预防青少年拒学问题的实践体系及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绝上学(拒学) 拒绝上学行为 逃学 厌学 学校出勤问题 责任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制度理想与现实困境——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文杰 阮琳燕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3,共9页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新制度主义 制度要素 制度环境 学术委员会 参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学者型教师内涵与培养路径的探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志勇 汤博闻 +1 位作者 阮琳燕 郝少毅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7,共5页
新时代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梳理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的研究进展与局限,同时基于与小学合作开展的“研究-实践伙伴合作式行动研究”项目,本研究提出并完善了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的理论... 新时代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梳理当前国内外有关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的研究进展与局限,同时基于与小学合作开展的“研究-实践伙伴合作式行动研究”项目,本研究提出并完善了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的理论框架与内涵。中小学学者型教师理论框架包含“自我认同”的身份与价值观、“自我革命”的意识与理念、“自我行动”的方法与策略三个维度,它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大学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实践-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型教师 中小学学者型教师 教师职业发展 研究-实践伙伴合作式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潜在关联的多个案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阮琳燕 蔡辰 何丽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20,共12页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意伤害行为,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以往实证资料的线索发现,部分拒学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聚焦校园欺凌与学生拒学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校园欺凌作为一种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意伤害行为,愈来愈受到大众的关注。根据以往实证资料的线索发现,部分拒学学生在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聚焦校园欺凌与学生拒学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关联,运用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针对单个案研究采用情境分析法,跨个案研究采用类属分析法,深度探究校园欺凌实际发生的情境与个体状况,结果发现:第一,校园欺凌的主体既有同伴,也有教师;第二,教师欺凌与教师惩戒根据教师行为的对象(行为本身或学生本人)、情境公开程度、发生时段/阶段、频次(是否重复)和时机、目的与心态、方式与方法及对学生身心影响程度等方面,可以被视为行为发生的连续谱,存在临界点;第三,校园欺凌与拒学行为的关系包括直接关联、间接关联两种情形,叠加影响模型可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重解释。对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应构建家长“先行”、教师“助导”、多方主体“互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支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同伴欺凌 教师欺凌 教师惩戒 拒学行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拒学”概念、成因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5
12
作者 阮琳燕 史晓宇 +1 位作者 何丽 王曦影 《中华家教》 2021年第4期92-96,共5页
从1996年陈向明聚焦“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辍学”议题,到2020年我们关注“个别青少年为什么不上学”的“拒学”现象,一字之差,体现的不仅仅是25年的时代变迁,更是时代所牵引的家庭在面对社会结构巨变过程中凸显出的“力不从心”... 从1996年陈向明聚焦“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辍学”议题,到2020年我们关注“个别青少年为什么不上学”的“拒学”现象,一字之差,体现的不仅仅是25年的时代变迁,更是时代所牵引的家庭在面对社会结构巨变过程中凸显出的“力不从心”。表面看来,“拒学”(School refusal)是指个别青少年在学龄期“不想去学校上学”的个体状态,是学校出勤问题(School attendance problem)的一种类型[1];但其实,无论是主动拒学还是被动拒学,都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经由家庭所演变和呈现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向明 应对策略 时代变迁 学龄期 家校 个体与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中学生拒绝上学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晓宇 阮琳燕 何丽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拒绝上学现象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取向的个案研究法,选取北京市7名拒学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中学生拒绝上学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特质鲜明,如人际敏感、完美主义的青少年;二是压力重重... 本文旨在探究中学生拒绝上学现象的影响因素。采用质性研究取向的个案研究法,选取北京市7名拒学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结果显示中学生拒绝上学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特质鲜明,如人际敏感、完美主义的青少年;二是压力重重的校园,包括残酷的竞争与学业压力、高压高控的管理风格、面临危机的师生关系、倍感受伤的同伴群体、返校复学的重重障碍;三是环境糟糕的家庭,包括矛盾重重的父母关系、愈演愈烈的亲子冲突、日积月累的负面情绪、纠结复杂的二胎家庭、混乱失调的家庭功能;四是利弊难辨的新事物,包括网络与手机、电竞游戏、偶像练习生;五是精神医学问题,包括抑郁、焦虑状态。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中学生拒学行为。本文提示拒学的预防与干预需要依靠家校社医的联合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拒绝上学(拒学) 厌学 校园压力
原文传递
高职专业课教师的TPACK及其专业发展的外部机制与内部动因——基于W学院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治燕 阮琳燕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3年第2期57-65,共9页
TPACK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背景建构起的教师知识理论框架,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师资走向专业化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运用个案研究阐明了W学院专业课教师的TPACK(框架)及其专业发展机制与动因。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具有独特的T... TPACK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背景建构起的教师知识理论框架,而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师资走向专业化实践的重要议题之一。运用个案研究阐明了W学院专业课教师的TPACK(框架)及其专业发展机制与动因。研究发现高职教师具有独特的TPACK,而教师培训是W学院专业课教师TPACK发展的关键路径,W学院形成了效仿德国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通过“下厂”锻炼其专业知识;通过参加专业教学法的培训“补弱势”;面对工学矛盾的现实羁绊,教师教学的需求是调动其参与培训的内在动机。研究认为,高职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情境要求其接受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就外部动力来讲,参与W学院教师培训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培训机制;从内部动力而言,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成为其专业发展的持续推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专业课教师 TPACK 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业人员困境的质性研究:以Y社区为例
15
作者 蔡辰 何丽 阮琳燕 《心理学进展》 2022年第6期2207-2218,共12页
我国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现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但失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情况复杂,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北京Y社区16名失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主题分析,探究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以及困境。结... 我国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体现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但失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情况复杂,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北京Y社区16名失业人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对访谈内容进行主题分析,探究失业人员的失业原因以及困境。结果表明,存在以下几种失业原因:公司原因、工作性质、创业失败以及人际关系。同时他们也面临着一种或多种困境:照顾负担(照顾孩子、照顾老人、心理压抑)、自身限制(年龄限制、性格问题、身体限制、能力限制)、社会因素(前科记录、专业需求)、再就业心态(自我否定、需求不符)。面对这些困境,未来在对其帮扶中第一需要建设更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第二需要在此体系下达到“精准”帮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人员 困境 质性研究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幼小衔接的教育生态治理:从凝聚共识到形成合力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宇洁 阮琳燕 《社会治理》 2022年第11期33-42,共10页
本文基于当下幼小衔接的现状,结合国家有关科学幼小衔接的系列政策,分析了阻碍幼小衔接科学开展的影响因素。据此,本文从建构科学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的角度,提出应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治理建议:一要凝聚政府、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以及社会机... 本文基于当下幼小衔接的现状,结合国家有关科学幼小衔接的系列政策,分析了阻碍幼小衔接科学开展的影响因素。据此,本文从建构科学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的角度,提出应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治理建议:一要凝聚政府、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以及社会机构的共识,形成主体合力;二要完善巡回督导、专业指导与培训、联合教科研、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项治理等长效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三要通过搭建多元发声平台、拓展多种合作渠道、深化多样合作内容、健全多方参与的质量提升制度等,构筑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实践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教育生态治理 科学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历史经纬的互生共荣——中伊教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17
作者 赵路平 黄传慧 +2 位作者 阮琳燕 楚琳 许静 《女报》 2024年第10期0121-0123,共3页
对中国、伊朗教育交流进行回顾与展望,有益于深化两国的教育合作。中伊教育交流的历史经验为两国教育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合作机遇下,通过夯实语言教育基础、深化教育合作关系以提升两国教育交流的质量,是进一步促进两大文明... 对中国、伊朗教育交流进行回顾与展望,有益于深化两国的教育合作。中伊教育交流的历史经验为两国教育的深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的合作机遇下,通过夯实语言教育基础、深化教育合作关系以提升两国教育交流的质量,是进一步促进两大文明之间互惠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伊教育 历史回顾 教育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革命”的挑战:一位大学教师的“祛魅”之路 被引量:18
18
作者 朱志勇 阮琳燕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91,共12页
自21世纪初的新课改以来,在强调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非常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本研究聚焦一位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教学行动所照见的师生关系,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收集资料,运用情境分析法和类属分析法分析这位大学教... 自21世纪初的新课改以来,在强调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非常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本研究聚焦一位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其教学行动所照见的师生关系,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收集法收集资料,运用情境分析法和类属分析法分析这位大学教师教学理念及其教学行动的理论基础,进而解释这位大学教师与学生构建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发现该大学教师具有"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共生知识"的教学理念,践行"师生共同提问、对话、争论、建构"的教学行动,构建了一种"解构教师知识权威,赋予学生话语权力"的师生关系,所有这一切源于"教师自我革命"式的"祛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理念及行动 师生关系 解构权威 祛魅 自我革命
原文传递
从“教师知识共享”到“优质教师资源均衡”——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阮琳燕 施玉茹 朱志勇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1,共7页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能够拓展传统的教学资源。但是,对新手教师来说,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个案研究方式,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和实物收集法收集资料,进而对资料...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能够拓展传统的教学资源。但是,对新手教师来说,海量的信息和知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个案研究方式,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和实物收集法收集资料,进而对资料进行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借鉴SECI的知识转化模式,分析W市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方式并生成本土概念;指出该地区教育组织建构的新手教师知识管理系统是促进教师资源均衡的一种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手教师 教师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转化模式 教师资源均衡
原文传递
多重认同叠合机制:新教师专业发展角色冲突的和解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阮琳燕 马永鑫 朱志勇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4,共10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情境中新教师的多重认同彰显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度关联。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当前时代新教师面临的多重角色挑战,揭示他/她们在"成为一名教师"过程中的困境与互动,进而展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 新时代教育改革情境中新教师的多重认同彰显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度关联。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当前时代新教师面临的多重角色挑战,揭示他/她们在"成为一名教师"过程中的困境与互动,进而展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解。研究发现,当"多重角色"和"角色丛"交织时,个案新教师经历了角色冲突到角色融合的复杂演化过程。新教师受到工作压力、专业发展、重要他人、身份归属、职业认知、地区教育组织的培训及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建构出多重认同叠合机制。该机制呈现阶段性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特征,同时存在"内生与外生、积极与消极、调节与制约、能动与结构"的共生状态,相互之间不断转化并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师 多重认同 多重角色 叠合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