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科技巅峰为何出现在宋代
1
作者 陆敏珍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0-112,共3页
中国古代科技巅峰出现在宋代,是中外科学史学者研究中的普遍共识。分析宋代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需求对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影响、分析科技发展与教育以及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科技发明在宋代的体制化等问题,是回答古代科技巅峰缘何出... 中国古代科技巅峰出现在宋代,是中外科学史学者研究中的普遍共识。分析宋代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需求对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影响、分析科技发展与教育以及哲学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科技发明在宋代的体制化等问题,是回答古代科技巅峰缘何出现在宋代的主要方向。在考虑社会需求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宋代科学家与发明家群体中形成的科学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技发展 社会需求 科学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学”:一种修辞惯例及其阐释
2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140,160,F0003,共12页
南宋士大夫对“学”进行了各种政治与学术的语言建构,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范畴性集合名词,形成了一种关于“学”的修辞惯例。当朱熹提出“浙学”一词时,这仅仅是对修辞惯例的一种应用。这一类推式的镜像表述,使“浙学”能自动地成为可以... 南宋士大夫对“学”进行了各种政治与学术的语言建构,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范畴性集合名词,形成了一种关于“学”的修辞惯例。当朱熹提出“浙学”一词时,这仅仅是对修辞惯例的一种应用。这一类推式的镜像表述,使“浙学”能自动地成为可以汇集信息、突出主旨和设定的类型词汇。朱熹以“浙学”作为其思想演绎的方法,他对浙学的概写与定位关乎的是自身的范式性话语,是在关于自身的内在视角之外提供了一个外在的视角,以达成巩固自己学说的优越感与认同感的目的,最终将自我的学术视为道学的唯一合法性话语。他用多种修辞方式对浙学进行直接且明确的批判与矫正,将之作为一种异论之学,表达了“无法同己”的情感与态度。“浙学”这一类的修辞依据,不仅有助于构建群体观念,还提供了一种认知思路。在历史的沿用过程中,通过挪用和转译的方式,“浙学”的词义本身及其引申的意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展现出相当大的差异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浙学 修辞惯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宋人胡则的神化看民间地方神祗的确立 被引量:8
3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6期141-145,133,共6页
随着唐宋之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民间信仰较之前代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自南宋开始 ,民间信仰中的神祗基本上实有其人 ,这些人如何完成向神的转变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人胡则由人而神转化的个案分析 ... 随着唐宋之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民间信仰较之前代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自南宋开始 ,民间信仰中的神祗基本上实有其人 ,这些人如何完成向神的转变是一个颇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人胡则由人而神转化的个案分析 ,探讨信仰活动中民间社会究竟如何运作以及国家与民众相互影响、相互利用的特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则 神化 民间地方神祗 宋代 胡公大帝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县丞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陆敏珍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31-37,共7页
县丞作为县内的副长官 ,主要是协助令长通管县事。宋代的县丞虽对前代有较多的继承 ,但仍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宋代县丞的废设与县内人口、县务等密切相关。县丞的职掌范围包括负责农田水利、坑冶、常平 ,协助令长处理狱讼、催督赋税等 ,... 县丞作为县内的副长官 ,主要是协助令长通管县事。宋代的县丞虽对前代有较多的继承 ,但仍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宋代县丞的废设与县内人口、县务等密切相关。县丞的职掌范围包括负责农田水利、坑冶、常平 ,协助令长处理狱讼、催督赋税等 ,同时还被委以其他任务被檄差出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这些职掌经常由于与令长的权力相冲突而被废弛。此外 ,县丞在宋代还具有监督群吏的职能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令长与佐贰官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县丞 副长官 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史研究进路及其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陆敏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4-200,共7页
借鉴于西方史学而脱胎于地方史研究的区域史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其一是沿着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注重史料梳理与铺排,以期勾勒出地方的历史画面;其二是追步西方史学的理论,冀以问题为焦点,对地方性史料重新加以审视,揭示区域在历... 借鉴于西方史学而脱胎于地方史研究的区域史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其一是沿着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注重史料梳理与铺排,以期勾勒出地方的历史画面;其二是追步西方史学的理论,冀以问题为焦点,对地方性史料重新加以审视,揭示区域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如果借用逻辑学的术语,前者可称为第一序(first order)研究,后者则是第二序(second order)研究。目前区域史研究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正是由于忽略了对这两种进路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史 地方史 研究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神祇信仰的传承及其对地方的影响——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陆敏珍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6-9,共4页
浙江“胡公大帝”的信仰作为一种区域性神祇信仰,已延续数百年,近年来,浙江各地关于胡公大帝的信仰又呈上升趋势,胡公庙的兴修层出不穷。文章对信仰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这一信仰圈对当地思想、文化、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一... 浙江“胡公大帝”的信仰作为一种区域性神祇信仰,已延续数百年,近年来,浙江各地关于胡公大帝的信仰又呈上升趋势,胡公庙的兴修层出不穷。文章对信仰经久不衰的原因以及这一信仰圈对当地思想、文化、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概括出中国民间信仰体系的特性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在区域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神祗 信仰 胡则 “胡公大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文人的画像与画像赞 被引量:5
7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8-215,共8页
虽然艺术史家对宋代肖像画的评价不高,但如果取消了寻找杰出艺术作品这一想法,而是倡导一种画像的历史本身,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涵盖整个画像的文化制作领域,那么,表面上静态呈现的一幅文人画像,以及原本作为画像之依附或同构的画像赞,其... 虽然艺术史家对宋代肖像画的评价不高,但如果取消了寻找杰出艺术作品这一想法,而是倡导一种画像的历史本身,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涵盖整个画像的文化制作领域,那么,表面上静态呈现的一幅文人画像,以及原本作为画像之依附或同构的画像赞,其背后关涉着许多人物。在画工、被画者、求赞者、写赞者等角色的各自呈现与相互联系中,宋代文人画像成为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而当命画者的身份由私人转为公众时,"图像而祀"作为政治隐喻成为官员与民众交换集体意义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人 肖像画 画像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世界:宋人从家庙到祠堂的构想 被引量:6
8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5,共9页
宋代以来,士大夫在复兴儒家文化过程中,呼吁恢复家庙制度。尽管诏令迭出,但以"世官世爵"作为立制基础的家庙终究未能在宋代社会建立起制度范式。与此同时,祠堂作为活跃的文化符号开始频繁出现于士人的讨论与实际祭先的操作之... 宋代以来,士大夫在复兴儒家文化过程中,呼吁恢复家庙制度。尽管诏令迭出,但以"世官世爵"作为立制基础的家庙终究未能在宋代社会建立起制度范式。与此同时,祠堂作为活跃的文化符号开始频繁出现于士人的讨论与实际祭先的操作之中,它不仅继承了原有文化形式中所构建的象征意义,而且也在新的书写中改写了象征体系的模式,从而产生了新的象征世界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庙 祠堂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浙学”的历史语境中看当下对浙学概念的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5,共3页
"浙学"这一词汇自宋代以来在中国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一再出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元明清以来,对"浙学"这一词汇的接受、引用,使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构成了连续的、同一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历史现象。近年来学界对"浙学"概... "浙学"这一词汇自宋代以来在中国学术史乃至思想史上一再出现,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元明清以来,对"浙学"这一词汇的接受、引用,使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构成了连续的、同一的(或者至少是相似的)历史现象。近年来学界对"浙学"概念及其内涵的论述与探讨,无疑亦可视为这一连续的历史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学 时间阶段 中国学术史 元明清 何炳 浙东 郑伯熊 事功之学 周行己 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明州的人口规模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宁波的行政建置始于唐中期,时称明州。至宋代,该地区的人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土地开垦手段的多样化和土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最终使明州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亚经济区域。... 宁波的行政建置始于唐中期,时称明州。至宋代,该地区的人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土地开垦手段的多样化和土地面积的增加,使得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最终使明州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边缘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亚经济区域。但由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土地垦殖的速度,至南宋时期,该地区出现了土狭人稠的局面,从而引起当地土地和粮食相对价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州 人口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违志开道”:洛学与永嘉元丰九先生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敏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8-114,共7页
永嘉学派是以"永嘉"(今温州)这一地域性名词命名的学术派别。宋代以前永嘉的学术传统、地域声望毫不起眼,学术上的荒芜与地理位置的偏僻近乎正比。宋代伊始,借助于科举制度的革新,部分永嘉士人开始跨越地理障碍,去学习后来成... 永嘉学派是以"永嘉"(今温州)这一地域性名词命名的学术派别。宋代以前永嘉的学术传统、地域声望毫不起眼,学术上的荒芜与地理位置的偏僻近乎正比。宋代伊始,借助于科举制度的革新,部分永嘉士人开始跨越地理障碍,去学习后来成为永嘉思想来源的洛学,并在求学的过程中,以"永嘉学子"这一集体性称谓获得了学界的重视;同时,洛学或洛学者身份还成为永嘉士人社群集聚或凝聚的媒介,既确立了相互之间的认同关系,又拥有了对本土和群体本身共同的情感。这一基础为近距离地观察他们的相互关系及对学脉延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平台,也为洛学在各地传承的社会图景提供了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学 永嘉学派 元丰九先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宁波地区水利事业述论 被引量:4
12
作者 陆敏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4年第2期58-65,共8页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宁波地区 水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朱子《家礼》到日用类书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敏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借助于朱熹《家礼》之类的文本,历史学家对宋代社会生活诸层面做了细致描述,不过,《家礼》中虽有对时俗的描写,也有相当部分内容只是书写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设定,而非宋代已发生的事实。在宋代,虽有少量士人据《家礼》来指导日常之礼,... 借助于朱熹《家礼》之类的文本,历史学家对宋代社会生活诸层面做了细致描述,不过,《家礼》中虽有对时俗的描写,也有相当部分内容只是书写者对理想社会秩序的设定,而非宋代已发生的事实。在宋代,虽有少量士人据《家礼》来指导日常之礼,但这一时期的实践者多为服膺朱学者的自觉,他们的演礼活动是用以反观儒学天理、人事的知识验证。另外,他们还在各地刊刻《家礼》,并以注释、附图等方式系统考订与完善礼书,这些纯学术化的知识方式,对加深礼书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后,日用类书改编、借用了宋代家礼书写者所订立的礼文,将纯学术化的知识以通俗的方式钞编进入实用型的类书之中,使之成为民间日用知识体系的其中一种,广为流传,并最终为《家礼》成为民间通用礼作了重要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家礼》 《事林广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时期的洛阳与洛学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濂、洛兴起是宋代学术史中的重要时期,但濂、洛并举不过是后人所加,在历史的场景中,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并成为强势话语的是二程洛学。在古都洛阳,人员、文化活动等相对集聚的实存状态中,以程颢、程颐等为代表的士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 濂、洛兴起是宋代学术史中的重要时期,但濂、洛并举不过是后人所加,在历史的场景中,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并成为强势话语的是二程洛学。在古都洛阳,人员、文化活动等相对集聚的实存状态中,以程颢、程颐等为代表的士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形成了自己的言说范式。作为一种私学,当洛学面对着作为意识形态强制色彩浓重的新学时,洛阳的地域、人脉的政治取向为洛学在北宋的崛起提供了言说的权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洛学 北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物镜像与意义建构:关于沈光文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7-122,159,共6页
关于"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的研究及其祭祀活动已进行了多年,尽管如此,对沈光文的一些基本信息至今仍然未能明朗。一些原本记载较为确凿的事,经过多年的资料爬梳与解读,反而变得不那么确切;一些从前无须争论的事实,在研究者的... 关于"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的研究及其祭祀活动已进行了多年,尽管如此,对沈光文的一些基本信息至今仍然未能明朗。一些原本记载较为确凿的事,经过多年的资料爬梳与解读,反而变得不那么确切;一些从前无须争论的事实,在研究者的诟争中反而变得模糊不清。然而,历史叙述中的多面镜像与模棱两可,并没有影响在这一人物意义分层上所获得的相对一致性。事实上,在有关沈光文的研究与祭祀仪式中,人们通过这一人物去重温过去并且按照现在的需要将过去重新加以诠释,人物的镜像之后永远存着把握镜头的人的主体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献初祖 沈光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宋代伪造纸币的问题
16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110-115,共6页
纸币在宋代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史上的大事,但从它一出现,社会上便有了伪造纸币的现象。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尚付阙如。宋代纸币的作伪手段已相当丰富,一宗案例涉及伪造的人员往往少至二三人,多至几十人。为对付日益猖獗的伪造活动,... 纸币在宋代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史上的大事,但从它一出现,社会上便有了伪造纸币的现象。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尚付阙如。宋代纸币的作伪手段已相当丰富,一宗案例涉及伪造的人员往往少至二三人,多至几十人。为对付日益猖獗的伪造活动,宋政府除采用严刑苛律外,还不断地改善纸币的工艺质量,加强纸币制作部门的管理,强化伪币的鉴定工作,并采取了增加工匠的工资、防止纸币的制作方法散布民间等措施。即便如此,有宋一代,纸币的伪造仍屡禁不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假造货币、非法获利的问题并非宋代纸币所独有的现象,中国历代铸币强调“重如其文”,一旦币材值低于币面值,民间私铸即大肆兴起。除此之外,政府所立钞法的不合理,某些官员的徇私枉法、玩忽职守以及纸币本身的可伪性,也给伪造者提供了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纸币伪造案 纸币管理 经济利益 货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濂洛的叙事与故事
17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142,160,161,共10页
虽然后世认为朱熹是周程授受问题的提出者,但南宋士人在文本的阅读中,得出二程之学来自濂溪的说法并不少见。相比之下,朱熹的濂洛叙事最为系统,他在不同场合反复论及濂洛师承相传的话题,又通过构造周程文本相似现象的联结来建立濂洛之... 虽然后世认为朱熹是周程授受问题的提出者,但南宋士人在文本的阅读中,得出二程之学来自濂溪的说法并不少见。相比之下,朱熹的濂洛叙事最为系统,他在不同场合反复论及濂洛师承相传的话题,又通过构造周程文本相似现象的联结来建立濂洛之间的思想接续,并以再文本化的方式,重新勾勒濂溪之学“以象论学”的奥义。通过在府学、县学修建濂溪祠堂与濂溪明道伊川三先生祠堂,南宋士人的濂洛叙事落实为具体的社会行动。濂溪祠堂与三先生祠堂固定了濂洛传承的叙事模式,祠堂中主祀与配祀的关系使得濂洛道统获得了实体的形象。作为道统传承的象征,濂溪祠堂或周程三先生祠堂是一篇神圣的文本,人们利用各种共同的仪式实践来维持并强化濂洛道统的认同感。乾淳以后,“濂洛”作为重要的关键词,其意义在不同人、不同语境的使用之中呈现出来。随着朱熹进入濂洛的编码体系,“隆道统”的仪式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涉及象征体系中的程张座次排列时,序列化的诉求以及说明其中的理据经常出现在时人的讨论之中。不过,一直到元明时期,濂洛关闽的序列才成形,并最终成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影响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濂洛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签与去标签:黄震《读〈礼记〉》发微
18
作者 陆敏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115,126,160,共7页
黄震在学问上的博醇,他对朱学的继承、修正大略已成为目前学界的共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共识事实上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给黄震冠以朱学门人的标签,对于梳理其学术的脉络、清厘其思想的畛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思想的复杂性... 黄震在学问上的博醇,他对朱学的继承、修正大略已成为目前学界的共识。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共识事实上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给黄震冠以朱学门人的标签,对于梳理其学术的脉络、清厘其思想的畛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思想的复杂性很难以一种概括和类型化的方式来说明。黄震在礼学与礼书的主张与去取上,与朱熹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在礼理交互的思想背景下,如果依然执着于朱学门人的立场,用朱学传人这一标签来解读黄震,这一看似可靠的、清晰的捷径事实上简化了人们对黄震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黄震 《读〈礼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与历史:宋代“废罢《仪礼》”的话语空间
19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1-230,共10页
“废罢《仪礼》”是朱熹对熙宁四年贡举改制的高度选择性解读,这一叙事后成为中国礼学史分期的关节点。事实上,若重建“废罢《仪礼》”话语形成中的事件群,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的各项变革之中,很难看出有针对《仪礼》这部经书的特别考量... “废罢《仪礼》”是朱熹对熙宁四年贡举改制的高度选择性解读,这一叙事后成为中国礼学史分期的关节点。事实上,若重建“废罢《仪礼》”话语形成中的事件群,可以发现,在科举制度的各项变革之中,很难看出有针对《仪礼》这部经书的特别考量,唐宋时期,它一直是九经中的中经,亦从未进入任何五经的序列之中,只是在考生“去难就易”的心态下,《仪礼》渐为举子所弃。朱熹“废罢《仪礼》”的叙事与其说是对历史事实的确认,不如说是对知识体系与知识传承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仪礼》 废罢《仪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录鬼事与辨人事:宋代士人的鬼故事
20
作者 陆敏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4-212,共9页
宋人笔记中的鬼怪故事,一般被视作是主观的、虚构的、琐碎的,当历史研究者将这些文献资料纳入观察视域时,关注的是鬼故事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关系、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情况,而非鬼故事的记录与叙述。录鬼事的宋代士人很少承认自己是鬼... 宋人笔记中的鬼怪故事,一般被视作是主观的、虚构的、琐碎的,当历史研究者将这些文献资料纳入观察视域时,关注的是鬼故事中所反映的宋代社会关系、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情况,而非鬼故事的记录与叙述。录鬼事的宋代士人很少承认自己是鬼故事的创作者,而是宣称自己只是记载了当世之见闻,他们选择表达的文字,竭力做到经由文字来传达讲述者或亲历者的现场感,但他们只是记录者,不是创作者。士人在记录鬼故事时,刻意区分了"叙事之真"与"故事之真",他们不质疑鬼故事讲述人所言故事的真实性,而是强调如实记录讲述人所言的故事。因此,他们不从"补史"的意义上去强调笔记的意图,而是从"补世"的视角去界定鬼故事的社会功能。在录鬼事以辨人事的路径下,通过叙述鬼故事,士人们有意无意地展现和评判着当时的社会秩序,并以此来整合与强化社会观念与道德感知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士人 鬼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