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西腾飞启示录——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陈甬军教授
1
作者 续慧颖 陈甬军 《厦门航空》 2009年第7期120-121,共2页
5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在接受《厦门航空》杂志采访的前一天,陈教授刚从温州赶回北京。
关键词 经济区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合作 福建省 固本强基 长三角 加快建设 珠三角 区域经济发展
原文传递
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城市化发展 产业区域转移 演变趋势 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工问题 转移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被引量:40
3
作者 陈甬军 陈爱贞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52-57,共6页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 ,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 ,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 ,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 ,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 ,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 ,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 ,所以 ,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甬军 晏宗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7,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来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其背后更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如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其中马克...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提出来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设想,其背后更是有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如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国内循环主要体现了马克思的资本周转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国际循环蕴含了《资本论》中展现的空间生产理论和世界市场理论;双循环理论则展现了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双循环运行机制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命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实践创新将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现实背景;以国内循环主导带动国际循环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与协调统一是双循环顺利进行的政策基调;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手段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倒8字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经济的本质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性质——与科尔奈和萨克斯教授的讨论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甬军 徐强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41,共10页
本文对科尔奈《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化意味着什么》、萨克斯等《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作了扼要介绍 ,作者对其观点作了剖析 ,提出了作者对过渡经济本质的见解 ,分析了经济转轨的效果 ,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对... 本文对科尔奈《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变化意味着什么》、萨克斯等《经济改革与宪政转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作了扼要介绍 ,作者对其观点作了剖析 ,提出了作者对过渡经济本质的见解 ,分析了经济转轨的效果 ,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性质与走向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经济改革 基本性质 过渡经济 经济转轨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陈甬军 国庆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0,共5页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即人口的城市化,而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则构成了城市化的主要来源。本文运用各地区人口流动2002~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城市化水平模型的估计,发现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而人口数量对东、中部地区产生了规模不经济,对西部地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并且跨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城市化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现状评估及发展预测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甬军 丛子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34-42,共9页
基于相对价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反映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的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测度体系,研究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利用2001—2013年11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和3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现:总体来看,京津冀市场一体化... 基于相对价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反映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的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测度体系,研究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及现状。利用2001—2013年11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和3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现:总体来看,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程度在调整中不断提升;京津冀商品市场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长期稳定在较高水平;京津冀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且波动幅度大,是京津冀市场一体化的难点。最后,对今后京津冀市场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建议及发展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市场一体化 相对价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及其协同策略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陈甬军 张廷海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6-140,共5页
京津冀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一定的集聚经济特征,形成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及城市区域。京津冀"产城融合"受多重影响因素的共同制约。本文通过... 京津冀城市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载体,为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一定的集聚经济特征,形成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及城市区域。京津冀"产城融合"受多重影响因素的共同制约。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城融合"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整体上京津冀城市群的产城融合度是全国相对较高的区域;从平均水平看,京津冀产城融合度的平均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及河北省各城市平均水平;从指标贡献率看,产业(集聚)指标、城市建设与城市化指标占比较大,而人的发展指标贡献最小;从资源类型看,非资源型城市的产城融合度整体高于资源型城市。最后本文从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体系跨区协调、公共服务和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协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产城融合 协同一体化 生态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机理与贡献——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甬军 付晓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8-114,共7页
分析了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案例,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贡献,测度了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度。研究显示:最近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 分析了科技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理,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案例,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贡献,测度了科技园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度。研究显示:最近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对北京市TF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3.36%;同时,中关村科技园区5个主要产业的产业资本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促进0.253~0.394个百分点的北京市周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最后,针对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园区 中关村 区域经济 发展方式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造成了新的市场垄断吗?——国内外的理论及其对中国平台型企业反垄断的启示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甬军 胡德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08,共7页
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型企业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其垄断地位,引发了广泛的反垄断讨论。现有争论主要集中在平台型企业利用大数据及其垄断协议是否增强了垄断势力,嵌入大数... 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平台型企业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强化了其垄断地位,引发了广泛的反垄断讨论。现有争论主要集中在平台型企业利用大数据及其垄断协议是否增强了垄断势力,嵌入大数据战略是否强化了网络效应以及数据驱动的兼并和收购是否导致经营者集中。通过总结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实践经验,本文为中国平台型企业的反垄断规制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平台型企业反垄断规制的实践中,应当将反垄断规制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结合起来,规制过程应张弛有度、动态调整,执法过程中应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推动大数据平台与监管平台有效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平台 经济规制 反垄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和居民电力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和交叉补贴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甬军 左源 《中国物价》 2018年第7期56-59,共4页
为研究销售侧交叉补贴问题,推进电价改革和电力市场化,本文依据全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测算工业和居民电力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并计算工业承担的交叉补贴和居民享受的交叉补贴。结果显示:工业和居民用户用电需求均缺乏弹性;工业... 为研究销售侧交叉补贴问题,推进电价改革和电力市场化,本文依据全国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测算工业和居民电力用户需求价格弹性,并计算工业承担的交叉补贴和居民享受的交叉补贴。结果显示:工业和居民用户用电需求均缺乏弹性;工业用户理论电价低于实际电价水平,居民用户理论电价高于实际电价水平;工业用户承担了大量的交叉补贴,居民用户享受了高额补贴。随着用电量的增加,在销售电价结构性扭曲不改变的情况下,交叉补贴会越来越严重。建议加强输配电成本监管,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销售电价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求价格弹性 拉姆齐定价 交叉补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管制理论的发展与述评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甬军 胡德宝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15-19,共5页
西方对自然垄断的经济管制理论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传统的管制理论认为自然垄断的外部性的存在,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进行管制,形成了公共管制理论;然而,管制俘获理论则认为,管制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提高的产业内的福利而非社会福利... 西方对自然垄断的经济管制理论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传统的管制理论认为自然垄断的外部性的存在,会出现市场失灵,需要进行管制,形成了公共管制理论;然而,管制俘获理论则认为,管制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提高的产业内的福利而非社会福利,同时对新进入者形成进入壁垒;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推进发现,管制与公共管制理论及俘获理论均存在着冲突,于是形成了论述谁是管制的受益者、谁是管制的受害者及管制对配置资源的影响的一套管制经济理论;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全球私有化的浪潮,西方出现了对自然垄断产业放松管制的趋势,对先前的管制理论提出了挑战,从而出现了放松管制理论,如激励性管制理论、"可竞争性市场"理论、"自然垄断弹性管制理论"等。这些理论可为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即将推进的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制 放松管制 自然垄断 信息不对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信产业垄断分析——基于剩余需求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甬军 胡德宝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8期78-83,共6页
在中国电信业,各运营商的市场地位失衡,有效竞争格局远未形成。由于电信业内的厂商并非完全提供同质化产品,因而对垄断势力的测度出现了困难。而利用剩余需求法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剩余需求法对中国四大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进行测... 在中国电信业,各运营商的市场地位失衡,有效竞争格局远未形成。由于电信业内的厂商并非完全提供同质化产品,因而对垄断势力的测度出现了困难。而利用剩余需求法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运用剩余需求法对中国四大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进行测度的结果显示,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势力相差很大,其中,中国移动的垄断势力最大,中国联通次之,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最小,而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产业 垄断势力 剩余需求 自然垄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新任务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甬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在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过去的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过程将告一段落,今后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过去30年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质量稳定提高的新阶段。进入新阶段之后,推进中国城市化的任务有虚有实,虚是为... 在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以后,过去的狂飙突进式的城市化过程将告一段落,今后城市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从过去30年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增长速度相对放缓、质量稳定提高的新阶段。进入新阶段之后,推进中国城市化的任务有虚有实,虚是为实服务的,应通过"虚实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完善城市化的发展机制,调整城市化的方针政策,认真"做实"城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新阶段 新任务 虚实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电力消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甬军 左源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8,共3页
文章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78-2015年间经济总量、电力消费、第二产业经济比重和第三产业经济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经济总量出现波动情况时,在自动修复机制下,能够一定程度回归... 文章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1978-2015年间经济总量、电力消费、第二产业经济比重和第三产业经济比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经济总量出现波动情况时,在自动修复机制下,能够一定程度回归均衡状态。通过脉冲分析发现,短期内第二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长期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影响程度大致相当,辅证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消费 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 误差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化研究——兼论新型城市化道路 被引量:26
16
作者 陈甬军 《东南学术》 2004年第4期23-29,共7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走过了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严格控制型城市化道路,经济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多元城市化道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围绕中国城市化道路,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模式、规律、特征,以及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城市化趋势与城市化研究成果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化进程规律、经济全球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都要求中国选择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条道路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格局,必须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城市化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路径——王亚南60年前主张的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甬军 徐强 《东南学术》 2002年第1期100-105,共6页
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还存在着王亚南60年前所指出的那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重点通过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学就有可能和必要。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特殊机理的剖析和中国文化传统的阐发与应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学发... 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还存在着王亚南60年前所指出的那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重点通过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学就有可能和必要。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特殊机理的剖析和中国文化传统的阐发与应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学 王亚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的稳定性与演变机制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甬军 徐强 《东南学术》 2003年第5期50-51,65-72,共10页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稳定性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价、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结构——基于PVAR模型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甬军 李环环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9-56,共8页
本文基于2003~201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房价、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房价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作用,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西部... 本文基于2003~201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房价、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房价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作用,且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更强;房价对人力资本结构没有显著的影响,反过来,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房价有正向影响,但该影响仅在东部地区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而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推动作用,但是该作用在中西部地区不显著。此外,中西部地区政府支出增加有助于推动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这一作用在东部地区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价 产业结构 人力资本结构 PVAR模型 脉冲响应 政府支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为什么在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甬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64,共9页
新中国在 50年代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理论是意识形态因素 ;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发展目标因素 ;国际环境的限制是发展战略和体制选择的空间制约因素。在这样的... 新中国在 50年代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理论是意识形态因素 ;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发展目标因素 ;国际环境的限制是发展战略和体制选择的空间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 ,以重工业为中心 ,搞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 50年代 经济发展 重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