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绍威 梁冠男 +3 位作者 毛熙光 黄桂英 王芳 张红斌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培养方式下促排小鼠体外受精卵发育能力的比较研究和分析,为新建生殖医学实验室培养环境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相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将获得的小鼠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体外受精后,分别以四孔培养法(群体培养... 目的:通过对不同培养方式下促排小鼠体外受精卵发育能力的比较研究和分析,为新建生殖医学实验室培养环境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相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下,将获得的小鼠卵母细胞随机分为两组,体外受精后,分别以四孔培养法(群体培养)和微滴培养法(单独培养)进行培养,观察记录并计算双原核卵率、24h≥4细胞率、48h融合胚胎率以及96h囊胚率。结果:四孔培养法体外培养后24h≥4细胞数胚胎率明显高于微滴培养法,有统计学意义(P<0.01);48h融合胚发育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胚形成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显示,四孔培养法(群体培养)更利于体外受精小鼠胚胎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数排卵 IVF 培养方式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与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载体PLNCX2-hLF的构建
2
作者 陈绍威 字向东 +2 位作者 梁冠男 尹荣华 张大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700-703,共4页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白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扩增人乳铁蛋白(hLF)cDNA,将其克隆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并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和HindⅢ将目的片段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进行双酶切,并用T4连接酶进行连接;然后转化到to...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白细胞中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扩增人乳铁蛋白(hLF)cDNA,将其克隆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并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XhoⅠ和HindⅢ将目的片段与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进行双酶切,并用T4连接酶进行连接;然后转化到top10菌中,再次进行DNA序列测定.前后两次序列测定结果一致,没有突变,全长为2,136bp,说明所克隆的为hLF基因的cDNA序列;与GeneBank中登录的序列相比,同源性达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白细胞 人乳铁蛋白 cDNA克隆 逆转录病毒载体 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不孕不育病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绍威 梁冠男 +1 位作者 张红斌 毛熙光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8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地区不孕不育症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孕抗体在临床不孕不育检测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抗体。结果:2008~2011年间接受不孕抗体检查人群年龄整体偏轻化,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女性患者抗精子抗体... 目的:探讨地区不孕不育症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孕抗体在临床不孕不育检测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不孕不育患者血清抗体。结果:2008~2011年间接受不孕抗体检查人群年龄整体偏轻化,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女性患者抗精子抗体阳性率检出率与男性患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女性不孕抗体检测中,抗精子抗体阳性率与抗卵巢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HCG抗体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孕抗体检测及分析,对不孕不育症临床检测及治疗有指导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不育 不孕抗体 免疫性不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地区5405例男性不育患者年龄与精液常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付莉 张红斌 +4 位作者 毛熙光 陈绍威 王明勇 黄桂英 王芳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分析川南地区不育症男性精液质量情况,探讨男性年龄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为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川南地区540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活率、活力、pH值等... 目的:分析川南地区不育症男性精液质量情况,探讨男性年龄对精液质量的影响,为男性不育症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川南地区5405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精液量、精子浓度、精子活率、活力、pH值等,并根据年龄分为〈30岁、30-40岁、〉40岁3组,分析比较各组精液参数。结果精液常规分析结果中,各项指标均正常占23.0%(1244/5405);精液质量异常占77.0%(4161/5405),无精子症占6.4%(345/5405)。异常精液参数主要以精子活力异常(85.4%,3257/3816)为主,精子活率异常(65.4%,2497/3816)次之。各年龄组间精子活力和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年龄的增加有下降趋势。小于30岁组的精液量高于〉4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年龄增加精液量减少。结论川南地区男性不育患者的精液随年龄增长对精子活力、活率及精液量有一定影响,精子活力及活率异常是导致生育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及早就诊对不孕不育夫妇非常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症 精液分析 精液参数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对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明勇 付莉 +4 位作者 廖运梅 陈绍威 王芳 黄桂英 毛熙光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37-538,541,共3页
目的:探讨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对丈夫精液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该院行IUI助孕治疗的不孕症夫妇131例患者,229个IUI周期,按宫腔内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PTMS)分为5组:A组(<... 目的:探讨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对丈夫精液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该院行IUI助孕治疗的不孕症夫妇131例患者,229个IUI周期,按宫腔内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PTMS)分为5组:A组(<5×10^6),B组(5×10^6~<10×10^6),C组(10×10^6~<20×10^6),D组(20×10^6~<30×10^6),E组(≥30×10^6),比较组间临床妊娠率。结果131例患者IUI治疗,临床妊娠率为26.72%,229个周期,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5.28%。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A组23.08%、B组15%、C组18.18%、D组13.46%、E组13.48%。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率 授精 人工 前向运动精子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生长分化因子-9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尹荣华 字向东 +3 位作者 马志杰 陈绍威 张大伟 梁冠男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99-1006,共8页
根据GenBank中普通牛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序列(AF 307092)设计1对引物,以麦洼牦牛卵母细胞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GDF-9基因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1399 bp片段为预期的牦牛GDF-9基因cDNA序列,... 根据GenBank中普通牛生长分化因子9(GDF-9)基因序列(AF 307092)设计1对引物,以麦洼牦牛卵母细胞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技术对牦牛GDF-9基因cDNA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克隆的1399 bp片段为预期的牦牛GDF-9基因cDNA序列,包含由2个外显子组成的全编码区和3′-下游部分序列。牦牛GDF-9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362 bp,编码453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报道的普通牛、水牛、绵羊、山羊相应序列一致,而与人和黑猩猩存在差异。和普通牛相比,牦牛GDF-9基因编码区存在1处碱基转换(C→T),导致相应的氨基酸由丙氨酸(A)转换为缬氨酸(V)。牦牛与普通牛、水牛、绵羊、山羊、人和黑猩猩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8.4%、97.0%、96.8%、85.6%和85.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97.1%、95.1%、95.4%、79.4%和79.5%。利用NJ法和MP法以该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物种间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即牦牛与普通牛先聚为一类,再与水牛聚为一类,而后与绵羊和山羊聚为一类,最后与人和黑猩猩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物种间遗传距离大小一致,也与各物种在动物学上的分类相吻合,表明GDF-9基因编码区适用于构建物种间系统进化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GDF-9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助孕效果:胚胎体外培养和低温保存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芳 陈绍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8期2939-2944,共6页
背景:从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已二十余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助孕效果,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及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方法:2013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技术... 背景:从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已二十余年,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助孕效果,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的培养及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方法:2013年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医学技术部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或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助孕的不孕患者131例,共147个取卵周期,124个移植周期,患者平均年龄31.32岁。有131个取卵周期应用标准长方案促排卵,4个取卵周期应用超长方案促排卵、10个取卵周期应用超短方案促排卵,2个取卵周期为自然周期排卵;应用新鲜胚胎移植93例,冷冻胚胎移植28例。观察不同促排卵方案、新鲜或冷冻胚胎移植患者的临床妊娠率、胚胎植入率和流产率等。结果与结论:应用标准长方案、超长方案及超短方案促排卵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为34.7%,50%,20%;植入率分别为19.1%,22.2%,30%;流产率为21.7%,50%,33.3%;以上指标自然周期排卵患者均为0。新鲜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33.6%,植入率18.1%,流产率20.1%;冷冻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53.8%,植入率22.3%,流产率20.7%。提示应用标准长方案促排卵效果好,新鲜及冷冻胚胎移植的疗效相当,胚胎的体外培养及低温冷冻是辅助生殖技术中重要步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 不孕 胚胎 体外培养 低温保存 促排卵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生长因子微环境与早期胚胎发育 被引量:3
8
作者 王芳 陈绍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7-1643,共7页
背景: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和着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调控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介绍影响早期胚胎发育的... 背景: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和着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调控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介绍影响早期胚胎发育的相关细胞因子种类、结构特点和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对国内外关于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方法:以检索词"胚胎发育(embryos development),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检索1989至2015年相关文献。归纳总结近几年文献报道综述5种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于克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阻滞发挥的积极作用。结果与结论:(1)细胞生长因子参与胚胎发育是研究的重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够促进胚胎的生长,表皮生长因子在胚胎发育方面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功能,白血病抑制因子直接影响卵母细胞发育,孕激素可上调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细胞因子微环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在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弄清这些细胞因子的调控模式,不但可以有助于胚胎的体外培养,也有助于减少胚胎凋亡,对促进胚胎发育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发育 表皮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白细胞抑制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胚胎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拉型藏绵羊GHRHR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及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马志杰 魏雅萍 +2 位作者 钟金城 杨万远 陈绍威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21,共5页
对欧拉型藏绵羊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GenBank Accession No:EU289218),利用BioEdit7.0.9.0、DnaSP 4.10.9和MEGA4.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普通牛、瘤牛、水牛相应序列进行... 对欧拉型藏绵羊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部分片段进行PCR扩增和克隆测序(GenBank Accession No:EU289218),利用BioEdit7.0.9.0、DnaSP 4.10.9和MEGA4.0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部分序列与GenBank中普通牛、瘤牛、水牛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对58只欧拉型藏绵羊该基因片段进行SmaI-RFLP研究。结果表明:欧拉型藏绵羊与普通牛、瘤牛、水牛3个物种基因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2.5%、92.0%、91.5%;4个物种间共发现41处序列间碱基差异(9.65/100 bp),其中藏绵羊与普通牛、瘤牛、水牛3个牛亚科物种均存在差异碱基29处。碱基变异类型主要表现为碱基转换和颠换,少数为碱基插入和缺失。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88.8%、88.8%、94.4%。58只欧拉型藏绵羊该基因片段SmaI-RFLP分析均为单态,表现为AA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拉型藏绵羊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体外培养及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芳 陈绍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273-2277,共5页
背景: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建系成功,对人类胚胎发育机制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移植治疗某些疾病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目的:综述近年来关于胚胎体外培养及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胚胎体外培养影响因素、人废弃胚胎培... 背景: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建系成功,对人类胚胎发育机制和发育生物学研究、细胞和组织移植治疗某些疾病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目的:综述近年来关于胚胎体外培养及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胚胎体外培养影响因素、人废弃胚胎培养分离内细胞团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方法及建立胚胎干细胞系的条件。方法:以"胚胎(embryo),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共培养(co culture),序贯培养(sequential culture)"为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4年CNKI数据库和SCI数据库,获取有关胚胎体外培养、移植及胚胎干细胞建系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最终保留58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胚胎体外培养条件是影响胚胎移植结局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培养液的成分和培养体系。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培养液的构成及应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体系也从单一培养发展到共培养、序贯培养。伦理问题及胚胎来源的限制束缚着人胚胎干细胞系的建立,利用临床废弃的低质量的胚胎可作为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的材料来源之一,有效的缓解了建立人胚胎干细胞系过程中胚胎缺乏的问题,并减少其中的伦理学纷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培养 胚胎 废弃胚胎 剩余胚胎 胚胎干细胞 共培养 序贯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行为研究及其应用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尹荣华 字向东 +2 位作者 马志杰 陈绍威 卢虹 《中国牛业科学》 2007年第5期60-62,共3页
对牦牛的群体争斗、性行为、母性行为、采食、反刍和饮水等社会行为和个体行为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了牦牛上述行为研究成果在其饲养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并就牦牛行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和... 对牦牛的群体争斗、性行为、母性行为、采食、反刍和饮水等社会行为和个体行为进行了综合阐述,分析了牦牛上述行为研究成果在其饲养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并就牦牛行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行为 饲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不孕不育妇女TORCH检测情况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红斌 陈绍威 +2 位作者 毛熙光 黄桂英 王芳 《北方药学》 2012年第3期91-92,共2页
目的:通过对川南地区不孕不育妇女TORCH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探讨TORCH检测项目的开展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不孕不育妇女血清进行TORCH-IgM定性检测。结果:TOX-IgM,RV-IgM,CMV-IgM,HSV... 目的:通过对川南地区不孕不育妇女TORCH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探讨TORCH检测项目的开展在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不孕不育妇女血清进行TORCH-IgM定性检测。结果:TOX-IgM,RV-IgM,CMV-IgM,HSVⅡ-IgM阳性率分别为0.72%、1.38%、1.86%、2.58%,TOX病毒感染阳性率与其他三种病毒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ORCH病毒检测群体感染统计,25~29岁感染率较高。结论:TORCH检查结果对不孕不育诊疗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不育 TORCH 优生优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介导法生产转基因牦牛杂种胚胎的研究
13
作者 字向东 梁冠男 陈绍威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8-173,共6页
研究外源DNA转染对牦牛精子体外受精(IVF)、早期胚胎发育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早期胚胎表达的影响。用构建融合人乳铁蛋白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AcGFP1-hLF)转染的牦牛精子IVF黄牛卵母细胞,生产的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 研究外源DNA转染对牦牛精子体外受精(IVF)、早期胚胎发育以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早期胚胎表达的影响。用构建融合人乳铁蛋白基因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AcGFP1-hLF)转染的牦牛精子IVF黄牛卵母细胞,生产的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用环形质粒、线性质粒pAcGFP1-hLF转染的精子及未转染精子IVF后的卵裂率分别为56.4%、54.8%和61.0%,线性转染的囊胚率显著低于环形转染(17.7%与35.7%)。环形质粒转染的精子用DNaseⅠ消化、不消化及未转染的精子IVF后卵裂率分别为44.8%、55.2%和56.3%,囊胚率分别为33.3%、33.3%和30.2%。未经DNaseⅠ消化洗涤的环形质粒组GFP胚胎阳性率显著高于线性质粒组(99.3%与76.6%);DNaseⅠ消化组GFP胚胎阳性率极显著低于不消化组(25.4%与99.3%)。结果表明,用环形质粒DNA转染牦牛精子不会影响其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能力,但DNaseⅠ消化洗涤显著降低GFP胚胎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精子介导基因转移 胚胎体外生产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染色方法对精子形态学评估的影响
14
作者 张红斌 毛熙光 +3 位作者 陈绍威 梁冠男 黄桂英 王芳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探讨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对精子形态学评估的异同性及相关性。方法:对80例标本分别涂片两张,利用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分别进行染色,并记录同一标本不同染色方法其正常精子百分率、头部缺陷精子百分率、颈... 目的:探讨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对精子形态学评估的异同性及相关性。方法:对80例标本分别涂片两张,利用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分别进行染色,并记录同一标本不同染色方法其正常精子百分率、头部缺陷精子百分率、颈部和中段缺陷精子百分率、尾部缺陷精子百分率、畸形精子形态指数(TZI)、精子畸形指数(SDI)等。结果: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在精子形态评估中,正常形态率、各种类型的缺陷率(头部、颈部与中段、尾部)、畸形精子指数、精子畸形指数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ff-Quik染色法及改良巴氏染色法在精子形态评估中具有较为一致的结果;改良巴氏染色法虽经典,但过于繁琐;在病人多且急需出具精子形态学检验报告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Diff-Quik染色法作为精子形态评估染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形态 Diff-Quik染色 改良巴氏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放大系统对睾丸精子行形态选择性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的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艾玲 刘思瑶 +3 位作者 黄军 陈绍威 刘敬 钟影 《中华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26-82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放大系统对睾丸精子行形态选择性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66例无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共39例无精子症患者用放大系统将睾丸精子放大... 目的:探讨使用放大系统对睾丸精子行形态选择性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术(ICSI)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66例无精子症患者行常规ICSI,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共39例无精子症患者用放大系统将睾丸精子放大6 000倍后,行卵细胞胞质内形态选择性单精子注射(IMSI)。结果:行ICSI的患者临床妊娠率为51.52%,种植率为30.67%,早期流产率为11.76%;行IMSI的患者临床妊娠率为56.41%,种植率为35.29%,早期流产率为4.50%。结论: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通过放大系统选择后行ICSI,早期流产率较常规ICSI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细胞胞质内形态选择性单精子注射 精子放大 临床妊娠率 早期流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体外受精失败后6■h补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及其严格指征的临床意义
16
作者 艾玲 刘思瑶 +4 位作者 陈绍威 黄军 刘敬 吴东 钟影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指征,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6 h补行ICSI的方法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常规IVF或ICSI的方法进行的治疗周期(A组)与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修... 目的探讨为进一步严格控制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指征,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6 h补行ICSI的方法对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常规IVF或ICSI的方法进行的治疗周期(A组)与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修改ICSI指征后,使用常规IVF及受精失败后6 h补行ICSI的方法进行的治疗周期(B组)比较两个时期的总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和ICSI所占比例。结果 A组799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5.29%,其中行ICSI 369例,占总周期46.18%;B组704周期,临床妊娠率为42.19%,其中行ICSI 190例,占总周期26.99%。两组的总临床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行ICSI的比例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常规IVF受精失败后6 h补行ICSI的方法,修改ICSI指征,ICSI比例降低,对本中心的临床妊娠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 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 ICSI指征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辅助制作小鼠嵌合体胚胎的研究
17
作者 梁冠男 陈绍威 《激光生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74-378,共5页
目的:探索激光辅助体外制作小鼠嵌合体胚胎的方法。方法:激光辅助去除不同发育阶段体外受精胚胎的透明带,随机组合卵裂球体外培养,观察胚胎融合情况。结果:没有透明带的卵裂球体外能够"自发"融合,并且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环境... 目的:探索激光辅助体外制作小鼠嵌合体胚胎的方法。方法:激光辅助去除不同发育阶段体外受精胚胎的透明带,随机组合卵裂球体外培养,观察胚胎融合情况。结果:没有透明带的卵裂球体外能够"自发"融合,并且融合胚胎在体外培养环境中,能够发育至囊胚期,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基本与二倍体胚胎无差别。结论:激光辅助方法获得裸露的卵裂球能够在体外培养环境制作嵌合体胚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数排卵 体外受精 嵌合体 融合胚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DNA损伤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关系
18
作者 刘春艳 毛熙光 陈绍威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3年第5期422-424,共3页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收集36对夫妇共46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的男性精液进行分析,每份精液经优化处理后用于IUI,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 目的探讨精子DNA损伤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收集36对夫妇共46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的男性精液进行分析,每份精液经优化处理后用于IUI,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及精子碎片化指数(DFI),分析精子DFI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IUI妊娠组精子DFI为10.0%,比非妊娠组的20.2%低;妊娠组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比非妊娠组高;精子DFI与精子浓度之间呈负相关,与精子活动率及精子正常形态率呈负相关。结论精子DFI可能从精子浓度、活动力及形态等方面影响精子质量,是影响IUI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DNA 吖啶橙试验 宫腔内人工授精 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高考体育临界生训练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19
作者 陈绍威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第28期26-27,共2页
高中体育生的严格训练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而且体育成绩的好坏对体育生的高考来说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近年来,体育高考临界生面对的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部和体育教师亟待关注和解决的.临界生的学习态度、训练方法、... 高中体育生的严格训练一直是体育教学界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而且体育成绩的好坏对体育生的高考来说是有决定性作用的.近年来,体育高考临界生面对的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部和体育教师亟待关注和解决的.临界生的学习态度、训练方法、训练强度对体育的学习成效是直接挂钩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纠正他们的这种种学习因素.临界生的学习潜力是很大的,不比其他好的体育生差.所以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政策的不断改革,对体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学校应该加紧对临界生和其他任何一个体育生的监督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生 影响因素 训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IVF/ICSI优胚率的临床因素及助孕结局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尧芳 付正 +2 位作者 陈绍威 王芳 黄桂英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1018-1023,共6页
目的分析IVF/ICSI周期中影响优胚率的临床因素及不同优胚率患者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生殖部就诊的IVF/ICSI-ET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927例,按照优胚率分为5组,分别为A组(优胚率≤20%,n=103)、B组(20%&... 目的分析IVF/ICSI周期中影响优胚率的临床因素及不同优胚率患者的助孕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生殖部就诊的IVF/ICSI-ET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927例,按照优胚率分为5组,分别为A组(优胚率≤20%,n=103)、B组(20%<优胚率≤40%,n=116)、C组(40%<优胚率≤60%,n=177)、D组(60%<优胚率≤80%,n=223)和E组(优胚率>80%,n=308),分析不同组间患者的临床特点、促排卵情况以及移植结局等的差异。结果A组基础FSH水平、Gn总量、Gn启动剂量均显著高于其余4组,而AMH水平、获卵数、MⅡ卵率均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各组间鲜胚移植结局无显著差异(P>0.05);A组无可移植胚胎者62例,其有可移植胚胎的41个取卵周期的累积活产率为21.95%,显著低于D、E组(P<0.05);随着优胚率的增高,累积活产率逐渐上升,D、E组累积活产率显著高于A组(P<0.05),但D、E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优胚率≤20%可能与患者的AMH、基础FSH等临床因素有关,并影响累积活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VF/ICSI-ET 优胚率 累积活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