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山地质层改性的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1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8 位作者 吴兆剑 赵欣 曹安业 张彪 程彦 李聪聪 孙鹏杰 王伟超 宁建鸿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1-505,共15页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安全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地质问题,与岩层等地质层(体)的地质属性密切相关,通过人工措施实现地质属性的定向改造已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又一新内容,可有效提升矿山地质保障能力。据此,从地质条件变化研究入手,提出矿山地质层改性的概念,从理论架构、研究内容、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尝试建立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和技术体系。地质层改性的科学内涵是在不改变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局部或部分岩层地质属性的正向改良,科学问题是先天条件和采动影响下地质层(体)地质属性的制约机制,核心技术是基于地质属性差异的矿山地质层(体)的精细识别和精准改良技术,技术目标是实现地质层(体)由不利于开发的负向属性向符合预设条件的正向属性转化,以改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良资源地质属性,弱化采动引发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突出等有害安全地质属性,消减地表沉降、地形地貌破坏、水系断流、矿井水污染等失衡生态地质属性,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安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提供地质保障。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将地壳浅层空间地质层(体)系统的观念贯穿整个改性过程,突出场效应和多场叠加制约下的地质属性及演变规律的重要性,强调基于自然优良属性的仿生改良和近似恢复重构等改性技术的系统性,从源头保障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一体化推进资源、安全和生态地质属性的系统改性,为矿山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提供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层改性 资源地质层 安全地质层 生态地质层 多场叠加效应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我国深部煤炭与煤系气资源勘查的思考
2
作者 王佟 李聪聪 +3 位作者 赵欣 程彦 韩效忠 李华 《中国煤炭地质》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目前仍然处在需求量大和高强度开发阶段,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持续消耗,预计20年后目前查明的煤炭资源大部分将被开采和占用,难以持续支撑“兜底”能源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浅部煤炭资源的保障,也是...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目前仍然处在需求量大和高强度开发阶段,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持续消耗,预计20年后目前查明的煤炭资源大部分将被开采和占用,难以持续支撑“兜底”能源保障。我国深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浅部煤炭资源的保障,也是延续矿井生命力的接续能源,必须加强深部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基于我国煤炭行业发展对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的需求,分析了深部煤炭及煤层气资源赋存地质条件,从深部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勘查理论、综合勘查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领域开展了综合研究,提出需加强深部煤炭资源的地质理论与勘查模式研究,融合新一代物探、钻探及信息化等技术方法,建立深部煤炭及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体系;针对深部煤炭资源勘查修订现行的技术规范,提高深部煤炭资源勘查控制程度;围绕深部煤层开采条件、煤炭地下气化和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等开展深入研究,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 煤层气 资源勘查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在刻画碳酸盐岩储层内幕结构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A区为例
3
作者 季辉 韩效忠 +2 位作者 李琦 武丽 王小佳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25年第1期87-96,共10页
塔河油田A区位于塔北隆起带阿克库勒凸起中。该区域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地层由于经历了加里东与海西两期大的构造运动,发育形成了一些列埋藏较深,非均质性较强的缝洞体系。针对这种特点,以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为核心技术,综合运用地震、测井... 塔河油田A区位于塔北隆起带阿克库勒凸起中。该区域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地层由于经历了加里东与海西两期大的构造运动,发育形成了一些列埋藏较深,非均质性较强的缝洞体系。针对这种特点,以约束稀疏脉冲反演为核心技术,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重点分析针对碳酸盐岩缝洞体储层的子波提取、井震标定、地质模型建立等关键技术环节。通过研究识别了研究区致密碳酸盐岩顶部风化壳和内幕缝洞体结构,并指出该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隆起 碳酸盐岩 缝洞体刻画 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成矿模式研究 被引量:58
4
作者 韩效忠 张字龙 +4 位作者 姚春玲 李西得 李胜祥 苗爱生 杨建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5-422,共8页
在分析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该区铀成矿控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4阶段铀成矿模式,即:①潜水氧化板状矿体形成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晚期);②早期层间氧化作用及主要卷状矿体形成阶... 在分析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铀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该区铀成矿控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4阶段铀成矿模式,即:①潜水氧化板状矿体形成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晚期);②早期层间氧化作用及主要卷状矿体形成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期末—早白垩世伊金霍洛初期);③油气还原保矿阶段(早白垩世伊金霍洛期末—东胜期初);④晚期层间氧化铀矿体改造叠加阶段(中新世至今)。指出研究区存在2期古层间氧化带和1期新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当各期层间氧化带相互叠合时,矿化明显加大变富,并认为研究区有利远景地段位于直罗组下段古河道两侧及下游迎水面一带,断层发育地段也是铀矿找矿的重点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鄂尔多斯盆地 砂岩型铀矿 成矿模式 层间氧化带 远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隆升剥蚀及其盆地南部的沉积响应——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4 位作者 蔡煜琦 郑恩玖 陈正乐 张字龙 刘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447-2455,共9页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 分析了伊犁盆地南缘蚀源区14件磷灰石样品,其中南缘中西部10件,东部4件。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及其与高程的关系、单颗粒年龄、封闭径迹分布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样品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退火,但没有发生明显的区域性热事件。通过封闭径迹正演热史模拟得出,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晚期快速隆升,白垩纪—古近纪相对稳定和新构造快速隆升三个阶段。东西两段略有不同,西段隆升时间较早,样品所在地在早三叠世就开始强烈隆升,说明当时该处离原型盆地边界较近,而东段此时样品所在位置还可能接受沉积,直至中侏罗世末期才开始隆升剥蚀。侏罗纪原型盆地南部边界至少跨过大板煤矿,因为在该处出露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残留地层。相应的稳定阶段东段要滞后一些,稳定时间相对较短,西段该时段长达100Ma,而东段多在50~60Ma。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时间东段相对较早,局部地段在38Ma就开始隆升。盆地南缘沉积相带的发育特征和新近纪(或第四纪)内给出的电子自旋共振年龄(ESR)均说明,沉积对构造具明显的响应,盆缘快速隆升阶段其盆地内相应的沉积物较粗,相对稳定阶段对应的沉积较细或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南缘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演化阶段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与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 被引量:42
6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3 位作者 郑恩玖 李细根 蔡煜琦 陈正乐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78-381,共4页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在地貌、断裂活动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表现十分明显.通过构造地貌和构造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表现特征和运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伊犁盆地新构造具 4 个演化阶段:①始新世晚期—渐新世盆地新构造...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在地貌、断裂活动和地层接触关系等方面表现十分明显.通过构造地貌和构造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表现特征和运动特征及其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伊犁盆地新构造具 4 个演化阶段:①始新世晚期—渐新世盆地新构造运动起始活动阶段;②中新世盆地南缘隆升、北缘差异沉降阶段;③上新世末—早更新世盆地新构造强烈挤压隆升与沉降阶段;④中更新世至今盆地新构造差异升降运动阶段.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对区内砂岩型铀矿成矿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期次决定了铀成矿时间上的分段性,活动强度决定铀成矿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新构造运动 铀成矿 砂岩型铀矿 成矿关系 隆升 构造地貌 阶段 活动 表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衢州地区新路火山岩盆地西段铀成矿模式 被引量:26
7
作者 韩效忠 刘蓉蓉 +3 位作者 刘权 王明太 腰善丛 惠小朝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2-342,共11页
文章在对研究区内白鹤岩、大桥坞和杨梅湾重点矿床成矿特征、控矿规律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铀成矿主要受构造、热液蚀变和侵入岩体的联合控制。依据主要控矿因素,建立了该区3阶段铀成矿模式:①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阶段;②大规模铀... 文章在对研究区内白鹤岩、大桥坞和杨梅湾重点矿床成矿特征、控矿规律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铀成矿主要受构造、热液蚀变和侵入岩体的联合控制。依据主要控矿因素,建立了该区3阶段铀成矿模式:①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阶段;②大规模铀成矿阶段;③后期剥蚀矿体改造阶段。指出火山期后的岩浆侵位为铀成矿准备了含矿热液流体,NE、NNE向深大断裂为主要导矿构造,NW向次级断裂为主要的储矿构造,岩浆侵位和不同规模的断裂体系构成了含矿热液形成、运移和富集的完整过程。本区铀成矿在时间上可划分为2个阶段,早期为125~115Ma,晚期为90.9~70.2Ma,两期铀成矿与两期岩浆侵位相对应;在空间上呈"三层楼式"分布:即浅部为与砾岩层和隐爆有关的"白鹤岩式"铀矿化,中部为与赤铁矿化、萤石化、金属硫化物化有关的"大桥坞式"铀矿化,深部为与钠交代、硅化有关的"杨梅湾式"铀矿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区外围找矿重点区域为:距NE、NNE向深大断裂出露线2km范围内上盘,且NWW向次级断层和水云母化蚀变强烈发育的地区;已知矿区深部找矿层位为:大桥坞矿床深部的"杨梅湾式"铀矿化、白鹤岩矿床深部的"大桥坞式"和"杨梅湾式"铀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火山岩 铀成矿模式 浙江省衢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特征及其对铀矿化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韩效忠 张字龙 +3 位作者 姚春玲 李胜祥 苗爱生 杨建新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5期277-283,共7页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断裂体系和构造发展演化分析,指出铀成矿受断裂控制明显,主矿体就位于盆地内主要隐伏断裂附近,断裂活动对成矿起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起一定的破坏作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决定了成矿过程,目标层抬升剥蚀...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断裂体系和构造发展演化分析,指出铀成矿受断裂控制明显,主矿体就位于盆地内主要隐伏断裂附近,断裂活动对成矿起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起一定的破坏作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决定了成矿过程,目标层抬升剥蚀出露地表的时期和持继时间的长短对成矿类型和成矿阶段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据此将成矿划分为潜水氧化阶段、早期古层间氧化阶段、晚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和新层间氧化阶段。两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以SE向为主,铀源区主要是富铀的阴山山系,形成了分别为120 Ma和80 Ma的铀矿体。新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为NW向,铀源区为相对贫铀的吕梁山山脉,单独由其控制的地段铀矿化较差,但新层间氧化带与古层间氧化带相互叠加改造地段,矿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20 Ma和8 Ma的铀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断裂构造 构造发展演化 铀成矿阶段 铀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新路火山岩盆地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6
9
作者 韩效忠 刘权 +4 位作者 林建平 惠小朝 金淼张 杜江浩 汤江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7-1122,共16页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 构造因素分析是成矿过程分析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各古构造层中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褶皱测量统计,恢复了本区白垩纪以来的各期古构造应力场,发现各期古构造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轴均为近水平状态,其中建德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衢江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NE向,始新世–渐新世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近EW向。指出本区球川–萧山断裂等NE向区域大断裂构造开启的期次,决定了成矿期次,开启的时间决定了铀矿形成的年龄,其开启时序明显受古构造应力场发展演化控制。建德期晚期,随着NW向挤压应力场转为应力松弛状态,区域大断裂处于开启状态,火山喷发期后的深部含矿流体沿区域大断裂向上运移,形成了本区早期铀成矿(125~115 Ma),衢江期NN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使本区区域大断裂再次开启,带来了深部成矿流体,形成了第二期铀成矿(90~70.2 Ma),两期铀成矿叠加最终形成了本区的铀矿化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构造开启 铀成矿 火山岩 浙江衢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构造抬升剥蚀对铀成矿的控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效忠 吴兆剑 +5 位作者 林中湘 王行军 蒋喆 季辉 来强 胡航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471-3482,共12页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切的动态耦合关系,长期研究发现目标层形成和之后的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定位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为了详细地、较为合理地刻画不同类型、不同层位铀矿形成的机理和过程,实现理论模式向找矿模型的转化,... 构造与成矿具有密切的动态耦合关系,长期研究发现目标层形成和之后的构造抬升剥蚀事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定位具有明显控制作用。为了详细地、较为合理地刻画不同类型、不同层位铀矿形成的机理和过程,实现理论模式向找矿模型的转化,建立一种可便于操作的远景预测新方法和新途径,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卡拉麦里山周缘铀矿床(点)为研究对象,采用盆地构造格架划分、埋藏与剥蚀史研究和蚀源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的方法,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研究发现卡拉麦里山周缘不同类型的铀矿床(点)是其抬升剥蚀演化这同一成矿系统作用下的不同产物。盆地沉降曲线和蚀源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显示准噶尔盆地东部在中晚侏罗世以来经历了160~140、90~70和约20 Ma以来的3次快速隆升剥蚀阶段,这些构造事件均诱发了明显的铀成矿作用,其构造抬升剥蚀的强度控制了铀成矿的规模,其期次严格地控制了铀成矿的期次。在铀成矿过程中构造发展演化起到了主导作用,规模铀成矿主要发育在有完整成矿系统的构造斜坡带上,如喀木斯特进积式(剥蚀)多期次同向叠加和北三台退积式远源铀成矿模式往往能形成大型矿床;构造形态复杂多变的区段一般不会发育规模铀成矿,如卡拉麦里山南缘山前地区。上述区域构造抬升、铀成矿序列和控矿组合等规律的总结,为该区铀成矿远景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东部 卡拉麦里山 构造抬升剥蚀 砂岩型铀矿 煤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盆地煤铀协同勘查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9
11
作者 韩效忠 林中湘 +4 位作者 吴兆剑 蒋喆 殷栋法 王行军 季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45-954,共10页
我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应安全不容乐观,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探投入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铀资源产量主要来自于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将来可能占比越来越高将由其提供。砂岩型铀矿产出与含煤地层关系密切,煤田勘查发现的放射性信息是砂岩型铀... 我国铀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供应安全不容乐观,加大国内铀资源勘探投入势在必行。目前我国铀资源产量主要来自于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将来可能占比越来越高将由其提供。砂岩型铀矿产出与含煤地层关系密切,煤田勘查发现的放射性信息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线索,鄂尔多斯盆地皂火壕和纳林沟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发现与之关系密切,大营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的发现更是煤铀协同勘查的典型范例。受此启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了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工程,发现了一系列大型砂岩型铀矿产地和多个经钻探验证的远景区,“铀煤兼探”成效显著。中国地质调查局主要职责为公益性地质调查,由其主导发现的矿产地和远景区勘查精度较低,要使其达到提交储量的级别,就需要企业接盘。我国现行铀矿政策和部门利益冲突限制了社会资本的进入,严重影响了铀矿找矿的进程,为此笔者等建议:(1)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放开铀矿权,允许非核企业进入铀矿勘查领域,激活市场潜力,重点推进、做深前期“煤铀兼探”获得的成果,加快我国铀资源勘查进程;(2)持续不断地推进“煤铀、油铀”等协同勘查工作,提高多能源综合勘查研究水平,节省勘查资金,制定我国协同勘查的基本原则和勘查规范,使能源型盆地勘查工作有序高效并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煤铀协同勘查 对策建议 铀矿权 中—新生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铀盆段有利目标层及砂体识别技术——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效忠 李胜祥 +3 位作者 张字龙 姚春玲 王凤岗 张文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378-381,共4页
  1 有利成矿目标层及有利砂体之间的关系   有利成矿砂体是指富含工业品位的砂岩型铀矿体并对铀成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砂体.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砂体中富含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可供开采利用的铀矿体;二是该砂体的发育直接或间...   1 有利成矿目标层及有利砂体之间的关系   有利成矿砂体是指富含工业品位的砂岩型铀矿体并对铀成矿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的砂体.主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砂体中富含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可供开采利用的铀矿体;二是该砂体的发育直接或间接地控制某一地区铀矿体的形成和富集.有利成矿目标层是指含有工业品位铀矿体地层单元,包括已发现工业矿体的层位和具有潜在成矿能力但目前还未发现铀矿体的层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体 有利目标层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构造分析方法及其在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3
作者 韩效忠 刘权 王明太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在总结前人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赋铀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方法为构造识别、构造应力场、平衡剖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系统,由单一学科研究到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 在总结前人构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赋铀盆地构造分析的主要方法为构造识别、构造应力场、平衡剖面、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提出了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系统,由单一学科研究到与其它学科交叉研究的盆地构造分析思路,并以伊犁盆地南缘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为例介绍了这些构造分析方法在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铀盆地 构造分析方法 伊犁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铀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4
14
作者 李胜祥 韩效忠 +2 位作者 蔡煜琦 郑恩玖 王保群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82-590,共9页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和钻孔岩心观察以及对大量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分析,笔者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体系:八道湾组(J1b)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 通过野外地质露头和钻孔岩心观察以及对大量钻孔岩心编录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统计分析,笔者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体系:八道湾组(J1b)的冲积扇沉积体系、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段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山窑组二段至三段的浅湖沼泽沉积体系和西山窑组四段至五段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文中详细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特征,研究了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指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砂岩型铀矿成矿最有利的沉积体系,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及席状砂亚相、三角洲平原辫状河流亚相、扇中-扇端亚相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亚相是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控矿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水西沟群 沉积体系 沉积相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油气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李胜祥 欧光习 +3 位作者 韩效忠 蔡煜琦 郑恩玖 李细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8,T0002,共8页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产有数个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这些铀矿床的成因认识基本上都是层间氧化带成因观点,但对铀矿化的富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认为铀成矿富集机理是含矿层沉积时堆积的有机质及沉积成岩阶段形成...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产有数个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这些铀矿床的成因认识基本上都是层间氧化带成因观点,但对铀矿化的富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认为铀成矿富集机理是含矿层沉积时堆积的有机质及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对层间渗入氧化水中铀的还原吸附作用。油气包裹体及其气相色谱特征研究表明,盆地至少发育过一期石油和一期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铀矿床含矿砂岩中的油气来源于深部二叠纪或更老地层的较成熟的烃源层。油气一方面消耗了含矿含水层中的大量氧气,造就了含矿层较强的还原环境;另一方面也参与了铀成矿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了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的速度。结合盆地断裂构造研究,本文推断深部油气主要沿近EW向东曼里塔勒迪深大断裂和NWW—SEE向霍城托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造成断裂附近形成较强的还原障,进而控制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砂岩型铀矿 酸解烃 油气包裹体 气相色谱 油气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6
作者 陈正乐 李丽 +10 位作者 刘健 宫红良 蒋荣宝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王成 王国荣 王果 鲁克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5-636,共12页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着重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根据温度-时间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在中新生代期间共发生了3期次的快速冷却作用,分别为早侏罗纪(200~180Ma)、白垩纪中期(115~95Ma)和新生代期间(24Ma以来);根据样品位置分析表明,西天山的隆升-剥露作用并不均一,开始于侏罗纪早期的山脉抬升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中天山;白垩纪中期(115~95Ma),整个西天山山脉和伊犁盆地一起发生整体的抬升和剥露;新生代24Ma以来,西天山的山体块体抬升与山间盆地的断陷同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伊犁盆地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49
17
作者 易超 韩效忠 +2 位作者 李西得 张康 陈心路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5-197,共13页
该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地段和大营地段直罗组下段砂岩碎屑及填隙物的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微观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差异原因,建立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研究表... 该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地段和大营地段直罗组下段砂岩碎屑及填隙物的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微观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差异原因,建立其与铀矿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纳岭沟地段与大营地段,在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纳岭沟地段碎屑含量高,而胶结物及粘土含量较低,这一方面表明纳岭沟地段相比大营地段更靠近物源,长石风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的层埋深不同而导致的成岩强度的差异也是造成岩石微观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对含矿砂岩微观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纳岭沟和大营地段与东胜皂火壕地段经历了基本相同的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早期主成矿和后期再改造两个阶段。造成绿色调砂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后期油气还原蚀变而形成的绿泥石。在成矿过程中,方解石与铀矿物的沉淀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下一阶段东胜西北部地区铀矿勘查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微观特征 直罗组 纳岭沟 大营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天山山脉多期次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48
18
作者 陈正乐 万景林 +5 位作者 刘健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宫红良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限定山脉的隆升剥露历史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西天山山脉的构造隆升研究则相对更为缺乏。野外系统采集三个横穿西天山察汗乌苏山剖面的花岗岩、火山岩等样品,挑选磷灰石开展了裂变... 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限定山脉的隆升剥露历史研究。天山山脉的隆升历史一直存在争议,西天山山脉的构造隆升研究则相对更为缺乏。野外系统采集三个横穿西天山察汗乌苏山剖面的花岗岩、火山岩等样品,挑选磷灰石开展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测试结果表明,西天山可能存在多期次的构造隆升事件;进一步利用实测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径迹长度,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模拟结果结合区域性的地质资料分析推断,西天山山脉自中生代以来存在4个阶段构造隆升剥露事件,分别为:三叠纪末—早侏罗纪(220~180Ma)、侏罗纪中期(170~140Ma)、白垩纪中期(110~80Ma)和晚新生代(24Ma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裂变径迹 隆升与剥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沉积相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4
19
作者 张字龙 韩效忠 +2 位作者 李胜祥 姚春玲 赵永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9-758,共10页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并通过1048个煤田和核工业部钻孔岩心的编录统计,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划分为上中下3段。作者将直罗组下段作为研究目标层,分析了其砂体特征、含砂率、地层厚度和底板埋深等分布情况...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考察,并通过1048个煤田和核工业部钻孔岩心的编录统计,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划分为上中下3段。作者将直罗组下段作为研究目标层,分析了其砂体特征、含砂率、地层厚度和底板埋深等分布情况,结合野外地质露头和测井解释资料的综合研究,将研究区直罗组下段划分出3种沉积相,分别为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最后,通过东胜矿床沉积相与砂岩型铀矿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最有利的沉积相,其次是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相,并简要阐述了东胜矿床外围今后找矿的重点区域为东胜地区西北部、榆林地区西部、横山地区西北部的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发育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直罗组下段 沉积相 砂岩型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部新构造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勇 陈正乐 +4 位作者 刘健 郑恩玖 王成 李胜祥 韩效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6-494,共9页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是区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分为五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更新世至今。新构造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并控制了伊犁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展布,尤以东西向断裂对铀矿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与新构造作用东强西弱相对应,西部的成矿条件比东部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新构造 运动期次 ESR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