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化自然与家园建构:云南一个多民族移民村生态振兴之路
1
作者 倪慧 马翀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7,共11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晶,反映了自然环境与社会财富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通过人化自然创造“绿水青山”进而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过程既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塑造过程,诠释了生态文明的完整内涵。原本不适宜人居住的云南省元阳县南沙镇呼山村,在政府和多民族移民久久为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重重困难,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绿水青山”,实现乡村自然生态振兴,又在生活实践和治理实践中建设和美家园,促成乡村人文生态振兴。这一家园建构目标的达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化自然 “绿水青山” 多民族移民村 人文生态 家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在”: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的赋魅现象与传承机制
2
作者 杨英 马翀炜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84-92,共9页
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云南省传统舞蹈类非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涌生现象。具有建构社会和谐性本质的“好在”行为与体验,促使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成为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桥梁。在政府政策、非遗传承人及民间组织的多方协力... 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云南省传统舞蹈类非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涌生现象。具有建构社会和谐性本质的“好在”行为与体验,促使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成为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桥梁。在政府政策、非遗传承人及民间组织的多方协力机制下,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在满足城乡人群精神需求、促进社会文化融合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各民族以共享传统舞蹈类非遗而聚集,以聚集产生心安,以和谐赋魅非遗。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的成功发展对其他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的重要启示在于,唯有建构和强化社会和谐的非遗实践,才能赋予非遗自身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舞蹈类非遗 “好在” 涌生 赋魅 现象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村落:保护与利用传统村落的出路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11,共3页
一、村落不再 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 一、村落不再 采取何种聚居方式是与人们采取何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一般而言,村落聚居方式是与农耕活动相适应的。在长期再生产过程中,村落不仅形成了一套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从而能够通过劳动从自然中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与利用 人与自然关系 回归 生产生活方式 再生产过程 自然环境 生活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28
4
作者 马翀炜 张帆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51,共6页
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是资料的搜集,又是典型的按照某种特定范式进行的理论生成活动。不同的田野工作会因其所遵循范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人类学调查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参与式观察法在人类学调查中具... 人类学田野调查既是资料的搜集,又是典型的按照某种特定范式进行的理论生成活动。不同的田野工作会因其所遵循范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必然要求人类学调查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参与式观察法在人类学调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并不具有普适性。知识是经验与理性的统一,简单的经验积累并不会带给人类知识的增加,人类学知识亦然。生活意义的多样性要求人类学对此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田野调查 参与式观察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马翀炜 代世萤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9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相遇而被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取决于其能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并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相遇而被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取决于其能否重新回到日常生活,并在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空间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获得面向未来的开放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常生活 场域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驻留方式——双凤村摆手堂及摆手舞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翀炜 郑宇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18-23,共6页
从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摆手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与摆手堂紧密相关的摆手舞由衰到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整合模式的传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某些传统的式微或最终消... 从湖南省永顺县双凤村摆手堂的历史演变以及与摆手堂紧密相关的摆手舞由衰到兴的过程中可以看到 ,作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种重要整合模式的传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追求原汁原味的传统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某些传统的式微或最终消失是因为其社会整合功能难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而一些传统得以驻留的原因则往往在于它们在失去某些原有内涵的同时 ,新的形式、新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新的文化功能在其中又得以发现与发明 ,从而形成了重新整合社会日常生活的新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手堂 摆手舞 传统 驻留 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商品——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旅游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翀炜 张帆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9-133,共5页
现代旅游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是现代社会的制度性安排。现代旅游提供给人们的只可能是一种想象的真实 ,它所具有的商品属性要求人们必须以文化和经济相交的视野去对它进行理解。
关键词 经济人类学 现代旅游 民族文化 文化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品牌与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被引量:19
8
作者 马翀炜 马骏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9-183,共5页
文化品牌既是商品的标志,也是人与人基于商品而构建社会关系的符号表达。需求与消费的意义只有放置在一个社会框架之下才能被理解的事实,使得品牌在赋予品牌消费者社会地位及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对品牌自身进行了定位。文化品牌的建设是民... 文化品牌既是商品的标志,也是人与人基于商品而构建社会关系的符号表达。需求与消费的意义只有放置在一个社会框架之下才能被理解的事实,使得品牌在赋予品牌消费者社会地位及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对品牌自身进行了定位。文化品牌的建设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换的重要基点。民族文化品牌不仅具有保障消费者权益及文化拥有者权力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使人类多元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中并置,并促使不同民族间的社会交往在更加平等的层面上进行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文化遗产的国家认同价值 被引量:28
9
作者 马翀炜 戴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6-100,共5页
历史和现实结合而形成的有关民族发展过程的集体记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集体记忆储存器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性的一种现代表达,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及民族文化交融等方... 历史和现实结合而形成的有关民族发展过程的集体记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处理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作为集体记忆储存器的文化遗产是民族性的一种现代表达,民族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及民族文化交融等方面的集体记忆内容。因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就具有在充分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丰富中华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建构和强化国家认同意识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集体记忆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橡胶种植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翀炜 张雨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21,共5页
橡胶种植业被勐腊县国防村哈尼族所接受并最终发展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国防村村民能够顺利跨境进入老挝坝枯村种植橡胶,与中老两国共同发展边境地区的愿望,老挝政府推行"替代种植"政策以及两国边民同属哈尼族阿卡人而具有较... 橡胶种植业被勐腊县国防村哈尼族所接受并最终发展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国防村村民能够顺利跨境进入老挝坝枯村种植橡胶,与中老两国共同发展边境地区的愿望,老挝政府推行"替代种植"政策以及两国边民同属哈尼族阿卡人而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等因素有关。随着村民土地产权意识的不断加强,户与户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土地边界逐渐清晰,边境线也开始在两村村民的心里被建构起来。两村阿卡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等观念也相应的发生了许多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边境 跨境橡胶种植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翀炜 晏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3,共6页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提供包含符号、价值、意义与社会规范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行为的集合。将文化产业的经济分析置于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来进行是十分重要的。人类文化多元性存在使得文化产业只能以民族文化产业的形...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提供包含符号、价值、意义与社会规范的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行为的集合。将文化产业的经济分析置于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来进行是十分重要的。人类文化多元性存在使得文化产业只能以民族文化产业的形式获得理解。经济性、文化性以及民族性应成为研究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经济性 文化性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搭:箐口村哈尼族服饰及其时尚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翀炜 李晶晶 《学术探索》 CSSCI 2012年第2期54-60,共7页
混搭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村寨生活世界的基本样态。生活世界是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进行意义追问的基础,箐口村哈尼族村民的日常服装世界是传统与现代混搭的,多元性存在的服装所表明的正是当地人丰富的创造性,乡村中存在的民族服饰时尚的有限... 混搭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村寨生活世界的基本样态。生活世界是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进行意义追问的基础,箐口村哈尼族村民的日常服装世界是传统与现代混搭的,多元性存在的服装所表明的正是当地人丰富的创造性,乡村中存在的民族服饰时尚的有限竞争所表明的既是市场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影响及现代性在乡村的表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寻求延续的表现。无论是传统服饰还是现代服饰,其真实的文化意义都只存在于日常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搭 箐口村 哈尼族 服饰时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数位:独龙族“开昌瓦”节日研究及方法论启示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翀炜 覃丽赢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8-155,共8页
"开昌瓦"节是地方政府主导独龙族民众参与建构的独龙族的代表性节日。不同区域的独龙族文化因历史上存在不同族群关系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有关节日文化记忆的不同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开昌瓦"这个努力整合不同... "开昌瓦"节是地方政府主导独龙族民众参与建构的独龙族的代表性节日。不同区域的独龙族文化因历史上存在不同族群关系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有关节日文化记忆的不同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开昌瓦"这个努力整合不同区域文化的新的文化事象时表现出不同的主位观点。对该文化事象进行理解的文化他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文化,从而使客位观点的多样性成为现实。尊重主位多元性并承认客位多样性的复数位视角对观察和理解文化事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复数位的观点看,民族志从根本上讲是在理解各种文化拥有者基于各自文化而进行的有关文化的共同阐释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族“开昌瓦” 记忆 主位-客位 复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安全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翀炜 张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8-91,共4页
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民族经济、政治等社会诸多因素的整体性问题。经济与文化的关联性,使得民族经济的不够发达成为了民族文化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加速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是解决文化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积... 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民族经济、政治等社会诸多因素的整体性问题。经济与文化的关联性,使得民族经济的不够发达成为了民族文化安全危机的重要原因。加速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是解决文化安全问题的关键。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积极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也是全球化背景下解决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安全 文化人类学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爬干玛”的隐喻与发展路径的反思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翀炜 戚剑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65-71,共7页
在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梯田核心区一些村寨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一个哈尼族村寨中新建的指示路牌"索爬干玛"隐喻了顶层设计必然是合理的平安之路的理念。这种自信当然有诸多发展成绩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并... 在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梯田核心区一些村寨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一个哈尼族村寨中新建的指示路牌"索爬干玛"隐喻了顶层设计必然是合理的平安之路的理念。这种自信当然有诸多发展成绩作为支撑。但是,由于并未真正理解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意义,以及当地人的发展主体地位不明确等问题,一些保护、开发传统文化的措施效果不佳,甚至出现矛盾冲突。尊重传统文化是实现提升当地民众的发展能力的真实发展所必需的,而对传统文化实践者的尊重是尊重传统文化的前提。发展目标人群的主体性地位的获得是实现发展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爬干玛” 隐喻 哈尼梯田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引量:17
16
作者 马翀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2,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知识。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关,其生产、使用、传播以及接受等都具有社会性。知识是地方性的,因而也是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的。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国家级名录中少数民族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民俗文化,即民众的知识。知识总是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关,其生产、使用、传播以及接受等都具有社会性。知识是地方性的,因而也是未完成性及开放性的。非遗制度是一种国家主导的知识谱系构建。国家级名录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所占比重很大,正说明作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因其组成的多元而具有多样性的文化。通过国家主导的赋权制度,差异性存在的地方知识获得了同样的身份,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内地边疆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距。边境地区非遗与内地非遗具有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与他国边境地区的文化也可能形成良性互动的耦合关系。双重耦合关系使文化共生关系有可能建成并有益于人类智慧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知识谱系 边境地区非遗 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被引量:21
17
作者 马翀炜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认为 ,在人们提出以“自愿”和“不自愿”作为标准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张时 ,实际上已经隐藏了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否定态度。在对待文化多样性方面 ,不能照搬生物多样性的思维方式 ,因为在文化多样性中没有哪一个民族有权取得当然... 本文认为 ,在人们提出以“自愿”和“不自愿”作为标准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张时 ,实际上已经隐藏了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否定态度。在对待文化多样性方面 ,不能照搬生物多样性的思维方式 ,因为在文化多样性中没有哪一个民族有权取得当然的中心地位。每个民族的文化要生存发展都必须获得一个自由的空间。合理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文化多样性 文化保护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保护与发明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翀炜 张帆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45-53,95,共10页
“传统”一词的含义并不因其被不断言说而拥有了自明性。相反,其原初的含义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对传统是什么以及传统被言说的语境进行考察之后就会发现,传统并非某些人类学家手中的古董,传统也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障碍。传统是一个建构... “传统”一词的含义并不因其被不断言说而拥有了自明性。相反,其原初的含义已经变得非常模糊。对传统是什么以及传统被言说的语境进行考察之后就会发现,传统并非某些人类学家手中的古董,传统也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障碍。传统是一个建构与发明的过程,传统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为现实的民族发展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统 保护 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的文化意涵:聚焦小凉山彝族毕摩仪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翀炜 毛晓玲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92,共13页
认识植物、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使用是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存在的人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云南小凉山彝族丰富的植物文化集中体现于毕摩仪式的植物使用中。当地彝族对植物的命名采取了彝族双名法和非双名法两类。命名分类以繁殖器官、形态结构... 认识植物、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使用是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存在的人的最基本实践活动。云南小凉山彝族丰富的植物文化集中体现于毕摩仪式的植物使用中。当地彝族对植物的命名采取了彝族双名法和非双名法两类。命名分类以繁殖器官、形态结构、理化性质,以及文化意义表达等要素为基础。毕摩仪式中的植物分类及植物使用与其社会文化的建构关系密切。彝族的宇宙观、人生观及和谐生态观等观念,都在对植物的认识和使用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相关植物的实用价值及植物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能够在仪式过程中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植物 彝族 毕摩仪式 命名分类 文化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翀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共10页
遭遇异地的石头是哈尼族民俗旅游村箐口村遭遇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从建寨时就存在的石头是建构村寨社会文化空间的见证,这些石头因为在时间上具有始源意义而具有神圣性。用于建造家屋以及引导丢失的魂魄回归村寨的&... 遭遇异地的石头是哈尼族民俗旅游村箐口村遭遇发展的一个表现形式。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从建寨时就存在的石头是建构村寨社会文化空间的见证,这些石头因为在时间上具有始源意义而具有神圣性。用于建造家屋以及引导丢失的魂魄回归村寨的"阿南南"的石头,因为与建构圣洁的家屋空间和村寨空间相关联,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村民的世界中,村寨不仅是实体性的而且也是观念性的存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用异地出产的石头来装饰打造民俗旅游村,从实质上讲是用美学清场的区隔办法来规制旅游。忽视村寨空间原有社会文化意义的消费文化空间建构,就是一种文化僭越。对物的解读及对其分类的追问,是针对映射了人—人关系的人—物关系的文化阐释。物不仅是客观对象,而且还是在人与物发生的关系中使整个世界"站出"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头 哈尼族 消费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