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雨类型对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的影响
1
作者 黄新会 陈奇伯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9,共10页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 [目的]分析林外降雨特征,探究林外降雨类型,阐明降雨类型对生态公益型桉树人工林冠层降雨分配的影响,为森林生态水文研究和科学评价桉树人工林生态水文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3年的连续观测,分析了相距6 km的两林龄桉树人工林的林外降雨、林内穿透雨和树干流,发现降雨类型对降雨分配有显著影响。[结果](1)研究期两林龄林分降雨总量及分配情况相似,均为穿透雨最多(56%~58%),其次为林冠截留(41%~44%),树干流最少(0.4%~0.8%)。林外降雨量、降雨历时和最大30分钟雨强(I_(30))与次降雨分配相关性最强,平均相关系数超0.68。(2)采用聚类方法林外降雨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降雨,分别代表中雨、大雨、暴雨和小雨,林外同类降雨在两种林龄间无显著差异(Ⅳ型除外)。(3)4种降雨类型中,暴雨的滞后效应和林冠截留率最低,中雨和大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小雨的树干流量/率、穿透雨量/率及林冠截留量最低,而大雨和暴雨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中雨更易在两林龄间产生降雨分配差异。[结论]滇中桉树人工林降雨分配在部分降雨类型间产生差异,与降雨分配特征指标有关;而林龄只对中雨的降雨分配施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降雨类型 降雨分配 滇中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均匀坡面水文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新会 王占礼 田风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9,共5页
应用Green—Ampt修正方程及运动波方程,构建了天然降雨条件下的黄土区均匀坡面水文预报模型,并利用野外天然降雨径流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总径流量预报相对误差在20%以下,预报径流过程与实测径流过程吻合很好,坡面水文模型可... 应用Green—Ampt修正方程及运动波方程,构建了天然降雨条件下的黄土区均匀坡面水文预报模型,并利用野外天然降雨径流实测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总径流量预报相对误差在20%以下,预报径流过程与实测径流过程吻合很好,坡面水文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土地区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均匀坡面水文过程。同时也指出,应深入研究复杂坡面上的水文预报模型,进一步完善黄土区坡面水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区 坡面 入渗 净雨 汇流 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裸坡降雨产流过程试验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占礼 黄新会 +2 位作者 张振国 牛振华 田风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共4页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对黄土裸坡降雨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坡面径流强度随降雨过程的变化可用对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10~15 min是径流强度随降雨过程变化的转折点; (2) 坡度对坡面径流深的影响可用抛物线相关方程进行描...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法对黄土裸坡降雨产流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坡面径流强度随降雨过程的变化可用对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10~15 min是径流强度随降雨过程变化的转折点; (2) 坡度对坡面径流深的影响可用抛物线相关方程进行描述,25°左右是径流深随坡度变化的转折点; (3) 坡长对坡面径流深的影响可用对数相关方程进行表述,80 cm是径流深随坡长变化的转折点; (4) 雨强对径流深的影响可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雨强与坡度2个因子共同作用时,坡度的作用几乎完全被雨强所掩盖; (5) 坡度、坡长及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深的综合影响可用多元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其中,降雨强度对坡面径流深的影响远大于坡长及坡度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裸坡 降雨 产流 坡长 坡度 雨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王占礼 王亚云 +1 位作者 黄新会 牛振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84-87,共4页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对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不同雨强条件下,坡... 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和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对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对黄土裸坡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随降雨过程的变化相似,可用幂函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转变点在降雨开始后的10~15min之间;(2)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近且可用抛物线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侵蚀强度变化的临界坡度在25~30°间;(3)不同雨强条件下,坡地土壤侵蚀总量随坡长的变化可用幂函数相关方程进行描述,但坡长对侵蚀模数的影响比较复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4)不同坡度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似且均可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随着坡度的增大,土壤侵蚀随雨强增大而增加的越明显;(5)裸坡次降雨侵蚀经验模型为多元幂函数统计方程,裸坡条件下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最大,坡长与坡度的影响基本大体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采取不同措施增加地面覆盖、停止陡坡耕种、截断坡地径流是治理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裸坡 土壤侵蚀过程 坡度 坡长 雨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历史与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牛振华 王占礼 黄新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69-173,共5页
回顾了我国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历史。简要总结了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坡面侵蚀定量研究进展。最后对土壤侵蚀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 黄土地区 土壤侵蚀 研究历史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人工林土壤的斥水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6
作者 王晋波 李那 +2 位作者 高志丽 陈治豪 黄新会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影响滇中地区土壤斥水性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昆明市3种典型人工林(桉树林、柏树林和桉柏混交林)不同灌草盖度(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的表层土壤(0~10 cm)为研究对象,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土壤斥水性,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关键因子,探究土壤斥水性对灌草盖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桉树林的土壤斥水性最强,平均滴水穿透时间(t)为混交林和柏树林下土壤的1.6~2.7倍,3种林分土壤整体表现出无斥水性(t<5 s),部分表现为轻微斥水性(5 s≤t<60 s);相同林分下,3种盖度之间的t均无显著差异,3种盖度下,柏树林的t均极显著低于桉树林和混交林(P<0.01)。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pH值、水解氮含量、体积含水量和植物盖度为影响土壤斥水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含量和体积含水量主要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土壤斥水性,而土壤pH值和灌草盖度主要以间接效应发挥作用。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林分和灌草通过调节土壤pH值、体积含水量和水解氮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间接影响土壤斥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斥水性 人工林 灌草盖度 土壤理化性质 表层土壤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中国西南特大干旱灾害:从生态学视角的审视 被引量:9
7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王克勤 田昆 段昌群 于福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2-287,292,共7页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 从生态学视角审视2010年发生在中国西南五省(区、市)历史罕见的跨季度、持续性特大干旱灾害。主要探讨了3个重要科学问题:(1)旱灾的成因。综合不同社会群体如公众、政府、学者、媒体等关于此次旱灾形成的认识,分析了此次旱灾的成因,阐明了笔者对此次旱灾成因的见解。指出西南特大旱灾不是单纯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旱灾的影响。主要包括:①旱灾对自然环境的直接破坏和潜在威胁;②旱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巨大损失;③旱灾对社会经济的广泛冲击。(3)旱灾的启示。主要包括:①短视行为的惨痛代价及生态理念的强化与普及;②灾害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及其跟进与深化;③灾害防范长远规划的缺失及其制定与落实。强调在相关研究领域应重点探索几个重要科学问题,分别是:水资源大省总缺水的根本性原因,区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区域典型人工植被的生态需水,灾区生态退化机理与植被恢复技术。以期对西南特大干旱灾害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 特大干旱灾害 成因 影响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过程及模型研究主要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黄新会 王占礼 牛振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揭示水文过程,发展水文模型不仅在暴雨洪水预报及坝库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研发土壤侵蚀物理模型必须的基础性工作。从入渗、产流和汇流等水文物理过程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水文过程与水文模型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建立基于GI... 揭示水文过程,发展水文模型不仅在暴雨洪水预报及坝库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研发土壤侵蚀物理模型必须的基础性工作。从入渗、产流和汇流等水文物理过程出发,综述了国内外水文过程与水文模型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建立基于GIS的分布式水文过程模型是水文模型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模型 人渗 产流 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季节性旱灾的评述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新会 李小英 +4 位作者 穆兴民 袁华 梁启斌 姚平 于福科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 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域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进而导致旱害。同时分析了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为以植被生态需水计算为基础的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进展缓慢且成果缺乏,作为水分适宜性评价基础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对云南省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及其生态需水与区域干旱的关系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植被 水分适宜性 生态需水 中国西南 季节性旱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滞紫茎泽兰种群扩散的生态屏障--蓝桉人工林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新会 于福科 +2 位作者 何勇 王富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调查分析了蓝桉人工林中入侵种群紫茎泽兰的相关生物学指标(密度、高度、生物量)的空间变化。结果显示:(1)紫茎泽兰植株因受蓝桉人工林影响而出现部分死亡。从蓝桉人工林边缘地带至其纵深部位,存活紫茎泽兰植株密度逐渐下降,而死亡紫茎... 调查分析了蓝桉人工林中入侵种群紫茎泽兰的相关生物学指标(密度、高度、生物量)的空间变化。结果显示:(1)紫茎泽兰植株因受蓝桉人工林影响而出现部分死亡。从蓝桉人工林边缘地带至其纵深部位,存活紫茎泽兰植株密度逐渐下降,而死亡紫茎泽兰植株密度逐渐增大。(2)紫茎泽兰植株高度因受蓝桉人工林影响而下降。越向蓝桉人工林纵深部位扩散的紫茎泽兰,其植株(较高、次高、较矮植株)高度越小。(3)紫茎泽兰植株生物量因受蓝桉人工林影响而出现波动。从蓝桉人工林边缘地带向其纵深部位延伸,存活紫茎泽兰植株生物量逐渐下降,而死亡紫茎泽兰植株生物量先缓慢下降后又缓慢上升。预示蓝桉人工林对紫茎泽兰入侵种群扩散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该研究对紫茎泽兰的预防控制、桉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桉 紫茎泽兰 入侵扩散 生态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民县6种桉树人工林地表土壤主要养分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新会 于福科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8期191-193,共3页
测定了云南省富民县6种桉树人工林和云南松人工林(对照)地表(0~20cm)土壤的N、P、K养分含量。结果显示:①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较云南松林地低,除全磷含量与云南松林地相当外,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钾速效磷、速效钾... 测定了云南省富民县6种桉树人工林和云南松人工林(对照)地表(0~20cm)土壤的N、P、K养分含量。结果显示:①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较云南松林地低,除全磷含量与云南松林地相当外,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低于云南松的含量水平。②桉树人工林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较低。6种桉树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较缺(4级)为主、全氮和水解性氮含量水平中等、全磷较为丰富、速效磷含量多处于中等水平、全钾和速效钾都较为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土壤养分 云南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新会 于福科 《现代农业科技》 2013年第13期162-163,共2页
桉树—紫茎泽兰复合系统为近年在云南省出现的一种新生物入侵现象。基于其成因探析、风险评估、演替预测的多重需要,研究了紫茎泽兰入侵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入侵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出季节差异,... 桉树—紫茎泽兰复合系统为近年在云南省出现的一种新生物入侵现象。基于其成因探析、风险评估、演替预测的多重需要,研究了紫茎泽兰入侵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茎泽兰入侵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出季节差异,即在干季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含量(重度入侵的阴坡样地除外),在雨季则具有降低土壤水分含量的作用。该研究将为生物入侵条件下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与科学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桉树 土壤水分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3
作者 于福科 黄新会 +1 位作者 王克勤 段昌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3-398,共6页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3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 针对近年关于桉树人工林生态环境效应的争论,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在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与恢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形成3点认识: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通常表现为林地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和生产力下降,而林地水土流失、人类不合理活动及桉树的化感作用是导致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桉树人工林的生态恢复必须采取科学的技术对策,如开展水土保持、保护生物多样性、调控林地生产力;未来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退化及其恢复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能是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和在分子、细胞水平上研究桉树的生态适应性与生态环境效应,其重点是探索桉树与其他外来植物的生态学关系。本文为桉树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及客观、科学地评价其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生态退化 生态恢复 化感作用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芝芹 黄新会 +3 位作者 涂璟 陈楚楚 马建刚 王克勤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9-924,共6页
在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且发挥着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以云南高原退化山地头塘小流域人工林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5种主要林分类型人工林标准地林下枯落物归还量、贮量... 在退化山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枯落物是联系植被和土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且发挥着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以云南高原退化山地头塘小流域人工林地为研究地点,通过对5种主要林分类型人工林标准地林下枯落物归还量、贮量和土壤持水能力和过程的定量测定,比较分析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结果表明,(1)5种林分类型枯落物归还量为1 785.69~3 869.42 kg·hm^-2·a^-1;枯落物层总蓄积量为4.68~12.0 t·hm^-2,枯落物归还量和贮量都表现出从针阔混交林到针叶林到阔叶林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2)最大持水量为11.49~41.02 t·hm^-2;有效拦蓄量为9.92~41.71 t·hm^-2。(3)初始1 h内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均迅速增大,半分解层枯落物浸泡8 h已基本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10h基本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4)枯落物在浸水的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2 h后速率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综合分析得出,华山松(P.armandi)+云南松(P.yunnanensis)+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混交林枯落物持水量最大,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其水文生态效应是5种林分类型中最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 林分类型 枯落物 储量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5
15
作者 刘芝芹 黄新会 王克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62,共6页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采用环刀法测定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过程,分析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经营多年的果园和灌木地土壤入渗性能最好,其次为草地,旱地土壤入渗...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采用环刀法测定4种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的入渗过程,分析不同利用类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入渗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经营多年的果园和灌木地土壤入渗性能最好,其次为草地,旱地土壤入渗性能最差。果园地表下40-60cm土层稳定入渗速率为0.28mm/min,而旱地地表下40-60cm土层为明显的入渗阻滞层,其40-60cm土层稳定入渗速率为0.08mm/min,不到果园40-60cm土层稳定入渗速率的1/3。利用3种公式对入渗过程进行拟合,效果以通用经验公式为最佳,拟合结果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均按照果园、灌木林地、草地、旱地的顺序递减。相关分析表明,容重、有机质、孔隙状况以及水稳性团聚体是影响干热河谷坡地土壤入渗性能的重要因素。灌木林地和草地开垦为旱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稳定性降低,容重增大,入渗性能也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土壤水分 入渗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沙打旺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化感作用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于福科 黄新会 马永清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76-83,共8页
研究了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成熟期沙打旺(3年生)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时期沙打旺各个部位(如根、茎、叶)及其植株的水提液(1∶60 g/mL,下同)均对受体萝卜的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活性。表明沙打旺释放化感物质... 研究了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成熟期沙打旺(3年生)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1)不同生长时期沙打旺各个部位(如根、茎、叶)及其植株的水提液(1∶60 g/mL,下同)均对受体萝卜的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活性。表明沙打旺释放化感物质可能有多种途径(如地上部淋溶、根系分泌等)。2)各个生长时期沙打旺的不同部位及其植株的水提液通常对受体植物的幼苗生长显示化感抑制作用,而且以叶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表明叶片是整个生长周期内集中表现沙打旺化感作用的特定部位。3)沙打旺的单一部位(地下部除外)及其完整植株的水提液在花果期的化感作用较成熟期强烈,而成熟期的化感作用强度又较营养生长期为高。表明花果期可能是沙打旺表达化感作用的关键时期。本研究对农业生产实践中沙打旺草地的管理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打旺 生长时期 不同部位 植株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楚楚 黄新会 +4 位作者 刘芝芹 王克勤 涂璟 宋维峰 马建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82-87,共6页
[目的]研究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流域湿地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素,为该流域湿地综合治理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双环法进行测定,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数据。[结果](1)不同覆被土壤入渗性能存... [目的]研究滇西北高原碧塔海流域湿地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因素,为该流域湿地综合治理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双环法进行测定,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数据。[结果](1)不同覆被土壤入渗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林样地入渗性能最好,其次为阔叶林地,旱地最弱;(2)利用3种模型对入渗速率与时间进行模拟,考斯加科夫公式拟合效果为最佳;拟合结果表明,各地类初始入渗率和入渗速率大小均表现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草甸>旱地;(3)有机质、容重、孔隙度、>5mm水稳性大团聚体、砂黏比与土壤入渗性能关系显著,其中有机质、容重、>5mm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影响碧塔海湿地保护区入渗性能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结论]有林地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应重视宜林旱地的育林造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塔海 土壤入渗 影响因素 覆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中5种化学成分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夏虹 黄新会 +1 位作者 何勇 于福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6-391,共6页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泛滥成灾,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极为迫切。以往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 spp.)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广泛应用前景。为了探索桉树的化学成分对紫茎泽兰...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泛滥成灾,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极为迫切。以往研究表明桉树(Eucalyptus spp.)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广泛应用前景。为了探索桉树的化学成分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室内生物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桉树的5种重要化学成分即1,8-桉叶油素、α-蒎烯、α-松油醇、柠檬烯和龙脑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用5种化学成分在10,50,100 mg/L时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综合作用均表现为抑制作用,综合效应指数介于-0.04~-0.96。其中,α-松油醇各浓度溶液对紫茎泽兰萌发和生长各参数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导致受体种子发芽率极低及萌发种子胚根、胚轴生长停止直至最后死亡,综合效应指数的绝对值达到0.95以上;1,8-桉叶油素、α-蒎烯、龙脑对紫茎泽兰萌发和生长参数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增强;柠檬烯在50 mg/L时抑制作用较弱,在10,100 mg/L时抑制作用较强。表明桉树的5种化学成分对紫茎泽兰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研究有望为紫茎泽兰的防治和植物源农药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紫茎泽兰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荆人工林植被稀少的成因——基于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勇 黄新会 +2 位作者 史晓莹 于福科 夏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83,94,共6页
从植物化感作用的影响与效应入手,研究了黑荆Acacia mearnsii人工林植被稀少的成因。用室内生物模拟实验法,测定了黑荆叶片的水提液原液(料液比1∶50)及其5倍、10倍、15倍稀释液对受体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白三叶Trifoliu... 从植物化感作用的影响与效应入手,研究了黑荆Acacia mearnsii人工林植被稀少的成因。用室内生物模拟实验法,测定了黑荆叶片的水提液原液(料液比1∶50)及其5倍、10倍、15倍稀释液对受体植物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干扰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黑荆叶片水提液原液及其稀释液对四种受体植物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存在抑制作用,综合效应指数S EI介于-0.246到-0.002。其中,对紫茎泽兰及白三叶的抑制作用有较明显的规律性,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液稀释倍数增加而减弱,原液对紫茎泽兰的抑制作用的S EI达到-0.246;对大叶桉、赤桉的抑制作用没有规律性,原液和10倍稀释液处理组的抑制作用较其他两组明显,5倍稀释液处理大叶桉的S EI值为-0.002。得出研究结论:黑荆人工林植被稀少可能是黑荆植株水溶物的化感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荆人工林 植被稀少成因 植物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湿地碧塔海周边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楚楚 刘芝芹 +4 位作者 王克勤 涂璟 黄新会 贺斌 马建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226,232,共6页
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碧塔海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贮水量及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贮水能力、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针叶林、阔叶林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对自然含水率也存在较大影响。(2)... 对滇西北高原湿地碧塔海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下贮水量及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土壤贮水能力、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针叶林、阔叶林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对自然含水率也存在较大影响。(2)旱地及草甸对促进贮水量的能力较小,远不及针叶林、阔叶林和灌丛。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存在显著影响,而自然含水率、容重只与饱和贮水量、吸持贮水量有显著关系。(3)不同覆被类型土壤入渗性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林地表现出最好的入渗性能,阔叶林地次之,旱地最弱。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质、容重、>5mm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影响碧塔海流域水分入渗的重要因子。(4)Green—Ampt入渗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碧塔海流域不同覆被类型下土壤的入渗过程,在该区的实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湿地 植被类型 土壤贮水能力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