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泸县6.0级地震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与震害机理分析
1
作者 潘毅 张兰林 +1 位作者 林旭川 张彪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7-986,共10页
结合建筑群震害调查与精细化数值仿真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群的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泸县6.0级地震中泸县县城的建筑群震害仿真模型,并采用现场震害调查数据,从典型小区、城市整体两个层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基于震害仿真... 结合建筑群震害调查与精细化数值仿真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群的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了泸县6.0级地震中泸县县城的建筑群震害仿真模型,并采用现场震害调查数据,从典型小区、城市整体两个层面,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基于震害仿真模型,选取4条具有不同持时和频谱特性的地震动,比较不同地震动对泸县建筑群的破坏力特征,研究不同地震动破坏力随时间和峰值加速度(PGA)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对不同层数、不同类型建筑具有选择性破坏作用,进而影响城市建筑群损伤程度与分布;不同地震动在不同时刻破坏力差异很大,进而导致建筑群损伤发展速度差异明显,前期破坏力较低的地震动仍可能对在后期对建筑群产生严重破坏;对地震动的PGA进行归一化,当PGA较小时,不同地震动造成的建筑群损伤程度接近,随着PGA的放大,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建筑群损伤差异不断增大,其损伤指数差异可达数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震害模拟 泸县地震 弹塑性时程分析 震害机理分析 震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eans算法的建筑群震害分析模型缩减方法
2
作者 陈夏楠 张令心 +1 位作者 林旭川 王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基于建筑群模型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精细化城市震害模拟技术能够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为了减小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建筑群模型缩减方法。该方法采用K-means聚类... 基于建筑群模型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精细化城市震害模拟技术能够为防震减灾及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为了减小城市建筑群震害模拟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聚类算法的建筑群模型缩减方法。该方法采用K-means聚类算法,首先基于建筑结构属性向量对建筑群进行聚类,将相似的建筑结构聚为一组;然后从每组选取一个代表建筑组成建筑群缩减模型,通过减少需要分析的建筑结构数量来减少建筑群震害模拟的计算量。本文对传统的K-means算法进行改进,通过设定组内建筑结构的差异上限自动调整聚类分组数量;提出将具体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地震损伤指数作为结构属性向量进行聚类,并通过算例对比分别采用两种缩减模型,即基于损伤指数聚类的缩减模型与基于结构力学模型参数聚类的缩减模型,计算结构损伤状态准确程度。对比结果表明:在聚类分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基于损伤指数的分组明显优于基于模型参数的分组,采用模型缩减方法能够在保证足够计算精度前提下显著减少建筑群震害模拟计算量和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群 K-MEANS算法 模型缩减 结构模型参数 地震损伤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位置信息的高精度动态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
3
作者 姚迪 袁小祥 +2 位作者 林旭川 丁香 余思汗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3-1500,共8页
破坏性地震通常造成大量生命损失,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口空间数据是影响震后生命损失快速评估的重要因素。为克服以往静态格网数据的滞后性,以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手机位置数据作为来源,提出改进的统计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在不损失统计空间单... 破坏性地震通常造成大量生命损失,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口空间数据是影响震后生命损失快速评估的重要因素。为克服以往静态格网数据的滞后性,以近年来广泛应用的手机位置数据作为来源,提出改进的统计人口数据空间化方法,在不损失统计空间单元总体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将人口统计数据转化为动态人口空间分布,并以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人口统计数据的高精度快速空间化,对于通信设施较为完善的城镇区域,能够精细刻画人口空间的现势特征,满足破坏性地震的生命损失快速评估,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位置信息 人口热力 人口空间格网化 地震生命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eld survey and analysis on near-fault severely damaged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in 2022 M6.9 Menyuan earthquake
4
作者 lin xuchuan Liu Fuxiang Shan Wenche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4年第4期1043-1055,共13页
The 2022 M6.9 Menyuan earthquake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which was designed for high-speed trains running at speeds of above 250 km/h and is located right next to the fault.Bridges of this ... The 2022 M6.9 Menyuan earthquake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which was designed for high-speed trains running at speeds of above 250 km/h and is located right next to the fault.Bridges of this type have been widely used for rapidly constructing the high-speed railway network,but few bridges have been tested by near-fault devastating earthquakes.The potential severe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on the high-speed railway is not only the safety of the infrastructure,trains and passengers,but also economic loss due to interrupted railway use.Therefore,a field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o collect time-sensitive data.The damage to the bridge was carefully investigated,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bridge failure.It was found that seismic a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bridge’s longitudinal direction caused severe damage to the girders and rails,while none of the piers showed obvious deformation or cracking.The maximum values of transverse displacement,out-of-plane rotation and twisting angle of girders reached 212.6 cm,3.1 degrees and 19.9 degrees,respectively,causing severe damage to the bearing supports and anti-seismic retaining blocks.These observations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s located in near-faul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yuan earthquake field survey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near fault seismic da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防护结构受力机理研究综述 被引量:6
5
作者 严加宝 张令心 +1 位作者 林旭川 王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共12页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不仅具有省模板、少支模等施工便捷性,而且具有抗渗性好、变形能力强、抗冲击与抗爆性能突出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核设施、近海工程设施等防护抗灾结构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除了抵御极端荷载外,防护结构在常规荷载...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不仅具有省模板、少支模等施工便捷性,而且具有抗渗性好、变形能力强、抗冲击与抗爆性能突出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核设施、近海工程设施等防护抗灾结构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除了抵御极端荷载外,防护结构在常规荷载下的良好受力性能对其维持正常使用功能、减少日常事故风险以及避免次生灾害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防护结构的工程应用与研究现状,着重总结了各类新型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构件与连接的受力机理与性能,并以近年相关理论分析、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研究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内容主要涉及双钢板-混凝土组合防护结构中剪力连接件受剪与受拉性能、平面及曲面双钢板-混凝土组合梁斜截面抗剪与正截面抗弯性能、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墙(板)面外局部荷载作用下冲切性能与墙体受压性能、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壳面外冲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结构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受力机理 连接件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泸定6.8级地震工业厂房典型震害及其启示 被引量:7
6
作者 潘毅 任宇 +2 位作者 郭瑞 林旭川 刘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3,共11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对当地工业厂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产业链中断和能源、给水等生命线系统功能失常,阻碍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掌握工业厂房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灾区草科乡...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M_(s)6.8级地震,对当地工业厂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产业链中断和能源、给水等生命线系统功能失常,阻碍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掌握工业厂房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灾区草科乡、磨西镇等9个乡镇开展了震害调查,从地震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2个方面,对工业厂房的震害特征和破坏原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对2个典型震害案例进行详细说明。调查结果表明:工业厂房建筑非结构构件及生产设备震害明显重于主体结构;高烈度区的地基有不均匀沉降和附属结构存在破坏的情况;部分非结构构件和生产设备的破坏,对生产任务的正常进行产生影响;地震引发了较多的地质次生灾害,其对工业厂房的建筑主体结构、建筑非结构构件、附属结构和生产设备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厂房难以修复。根据震害特征和原因,从城乡抗震韧性与产业链安全的角度,对老旧工业厂房的加固、非结构构件的抗震安全、设备的抗震性能和建筑场地的选址提出4点工业厂房抗震设计与减灾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震害调查 工业厂房 直接灾害 次生灾害 抗震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甸地震宏观震中建筑群震害分析与抗震韧性评估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旭川 刘雪艳 +1 位作者 胡仁康 张令心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9-455,601,共8页
2014年的鲁甸地震使其宏观震中龙头山镇遭受毁灭性破坏,整理龙头山镇城区(龙泉社区)192栋建筑信息,并识别每栋建筑损伤情况。从区域防灾角度,对龙头山镇建筑群的震害特点、致灾机理与减灾策略进行分析,对该区域震后避难场所分布情况和... 2014年的鲁甸地震使其宏观震中龙头山镇遭受毁灭性破坏,整理龙头山镇城区(龙泉社区)192栋建筑信息,并识别每栋建筑损伤情况。从区域防灾角度,对龙头山镇建筑群的震害特点、致灾机理与减灾策略进行分析,对该区域震后避难场所分布情况和恢复重建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基于提出的区域建筑群功能完整度指标,对龙头山镇地震破坏与灾后重建各个阶段的功能完整度与恢复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鲁甸地震表现出的“小震大灾”特征,主要与地震动局部异常以及房屋整体抗震能力有关,局部异常严重的震害也可能对全局震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当规则建筑具备必要的设防水准后,往往可避免其在远超越设防水准地震下倒塌;提出的结构功能完整度可比较合理地描述区域建筑群恢复的过程,可为抗震韧性分析提供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群 城镇抗震韧性 鲁甸地震 地震破坏 区域防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库的城市地震灾害情景快速匹配算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夏楠 张令心 +1 位作者 林旭川 陆新征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6-83,共8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变得越发复杂而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地震灾害风险。快速精准的建立复杂城市系统的地震灾害情景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基于结构震害矩阵的灾害情景构建方法,计算简便、迅速,但难以充分考虑地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变得越发复杂而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地震灾害风险。快速精准的建立复杂城市系统的地震灾害情景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基于结构震害矩阵的灾害情景构建方法,计算简便、迅速,但难以充分考虑地震动与结构特性;基于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相对精细化震害模拟方法,可进一步考虑地震动和结构特性差异的影响,但计算量大。文中基于地震动库与震害模拟数值平台(城市震害模拟器)建立大量城市地震灾害情景,并采用不同匹配算法直接寻找与目标地震动最匹配的情景。地震灾害情景匹配方法保留了弹塑性时程分析模拟的优点,而匹配计算时间相较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大幅减少,非常适用于精细化的应急快速评估。文中给出了3种地震灾害情景匹配算法,包括单波法、多波拼接法以及多波叠加法,并对其特点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算例的对比分析表明,文中建议的地震灾害情景匹配的方法具有较好可行性,而3种匹配算法中多波拼接法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震害 建筑群 地震动库 灾害情景 匹配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建筑破坏状态智能评估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黄永 于建琦 +2 位作者 林旭川 钟江荣 李惠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地震发生后需要对震害区域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快速评估,以便于震后辅助决策和应急救援。通过分析建筑物外立面震害照片数据,挖掘不同建筑破坏等级与其立面图像特征潜在的映射关系,建立基于震害图像数据的建筑破坏状态智能评估深度学习方... 地震发生后需要对震害区域建筑物破坏等级进行快速评估,以便于震后辅助决策和应急救援。通过分析建筑物外立面震害照片数据,挖掘不同建筑破坏等级与其立面图像特征潜在的映射关系,建立基于震害图像数据的建筑破坏状态智能评估深度学习方法,并应用于都江堰的地震调查数据。首先,训练获得了DeeplabV3+图像语义分割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在震后复杂背景下的建筑物外观整体的分割提取。进一步,利用迁移学习进行ResNeXt网络参数训练用于图像分类,实现建筑物地震破坏等级的评估。分析了都江堰地震现场调查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较精细地将建筑破坏划分为基本完好、损坏和倒塌三类,准确率达到90.33%。评估模型可直接应用于震后建筑状态的较精细评估,且对外立面图像拍摄角度无较高要求,对图像背景鲁棒,可避免环境因素影响。相较于人工判断,研究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缓解了调查者主观性判断带来的离散性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地震破坏 深度学习 震害照片 图像分割 图像分类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区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加宝 骆艳丽 +3 位作者 林旭川 罗云标 张令心 刘青峰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02-410,共9页
寒区土木工程设施建设为组合结构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为研究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低温轴压性能,开展了寒区低温下10个采用Q690、Q960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轴压试验,揭示了该组合柱低温轴压下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 寒区土木工程设施建设为组合结构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本文为研究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低温轴压性能,开展了寒区低温下10个采用Q690、Q960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轴压试验,揭示了该组合柱低温轴压下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极限抗压承载力以及延性等力学性能,分析了低温、钢管壁厚、及钢管强度等参数对该组合柱轴压性能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环境下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破坏形态为钢管局部屈曲、混凝土压碎及钢管角部焊缝开裂.低温下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荷载-位移曲线与其常温曲线相似,包括线性、非线性和衰退阶段.在构件达到峰值承载力时发生混凝土压碎;在荷载-位移曲线衰退阶段,高强钢管发生局部屈曲以及角部焊缝开裂.低温水平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极限抗压承载力及刚度均有改善,但削弱其延性.增加高强钢管壁厚及提高钢管材料强度可改善方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低温轴压性能.该研究构建了考虑低温影响的方高强钢管-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该有限元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高强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低温轴压性能.最后,该研究基于国内外规范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了高强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极限抗压承载力,发现中国规范(GB 50936—2014)对承载力的评估偏于保守,而美国规范(AISC 360-10)的计算结果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低温 轴压试验 高强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令心 钟江荣 +5 位作者 林旭川 孙利民 公茂盛 纪晓东 鲍跃全 何浩祥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3期1-19,共19页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口与财富高度集中,城市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在地震面前变得越发脆弱,而我国多数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灾害风险迅速攀升。充分借鉴国际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先进理念,结合当今智能技术,开展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口与财富高度集中,城市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在地震面前变得越发脆弱,而我国多数城市位于地震高危险区,灾害风险迅速攀升。充分借鉴国际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先进理念,结合当今智能技术,开展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已成为我国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区域与城市地震风险评估与监测技术研究"以研发高性能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监测及组网观测技术为手段,建立融合工程结构性态、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信息的区域与城市大震风险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技术和软件系统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区域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科学化、精准化和动态化评估,为显著提升我国抗御地震灾害风险能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研究,设计并生产了MEMS加速度计样品,提出了观测网络优化布置方法、典型结构台阵优化布设方案和改进的数据多跳路由算法数据传输模式;构建了RC构件可视损伤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Damage-Net,引入强跟踪滤波算法,实现了建筑结构体系时变物理参数的有效追踪,并建立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数据异常探测方法、桥梁结构基于弹塑性耗能差率的损伤指数模型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图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建立了桥梁地震破坏监测和性态评估标准Benchmark模型;分别建立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建筑物提取技术、单体建筑结构和区域建筑群结构性能水平恢复函数模型和结构恢复能力计算方法,构建了区域和城市大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动态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物联网大震灾害监测系统总体架构、考虑多损伤状态的参数化桥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开发了建筑群地震灾害仿真系统;初步完成了示范建筑地震监测方案设计,完成了示范桥梁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和三河市多元信息的数据库建设;初步设计了三河市区域地震灾害监测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与城市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监测技术 多元信息 动态 智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杜浩国 林旭川 +3 位作者 张方浩 汤筱麒 卢永坤 曹彦波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101,共13页
为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快速有效的选址方法,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传统的选址方法为基础,结合无人机遥感数据以及选定的8个选址指标,以ArcGIS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智能蚁群优化算法,建立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 为研究应急避难场所快速有效的选址方法,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传统的选址方法为基础,结合无人机遥感数据以及选定的8个选址指标,以ArcGIS地理空间为基础,采用智能蚁群优化算法,建立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应急避难场所选址模型。以云南红河县城区作为研究区进行模型选址,并采用穷举法与实地调研方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选址模型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急避难场所 选址方法 选址指标 无人机遥感技术 蚁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河县城区房屋地震灾害三维仿真模拟方法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杜浩国 陈亮 +7 位作者 林旭川 卢永坤 张方浩 杨琪 邓树荣 和仕芳 曹彦波 余庆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8-229,共12页
对云南省红河县城区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设防等级、楼层、层高、面积、外观形状及所处地形等进行调查,并采用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对红河县城区进行地震灾害三维仿真模拟评估,得出不同烈度下... 对云南省红河县城区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设防等级、楼层、层高、面积、外观形状及所处地形等进行调查,并采用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三维仿真建模技术,对红河县城区进行地震灾害三维仿真模拟评估,得出不同烈度下城区房屋的破坏程度及分布情况。最后将评估结果与滇南地区历史地震造成的房屋破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红河县城区三维仿真与滇南地区历史地震房屋面积破坏比相近,地震灾害三维仿真系统在房屋破坏动态可视化方面优势明显,因此使用该方法模拟评估地震灾害对房屋造成的影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三维仿真建模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高原山地 无人机航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灾区建筑物信息识别与震害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杜浩国 张方浩 +3 位作者 卢永坤 林旭川 邓树荣 曹彦波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90-498,共9页
以无人机获取的震后区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SM数字表面模型为基础,提出多源遥感影像的建筑物震害精细化识别方法。对影像中的地物进行多尺度分割,剔除其它地物,提取出建筑物,并依据光谱、纹理、形状特征进行震后建筑物震害、结构类型... 以无人机获取的震后区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DSM数字表面模型为基础,提出多源遥感影像的建筑物震害精细化识别方法。对影像中的地物进行多尺度分割,剔除其它地物,提取出建筑物,并依据光谱、纹理、形状特征进行震后建筑物震害、结构类型以及楼层数识别。将该方法应用于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灾区建筑物震害识别,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人工震害调查相比,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建筑物信息识别方法速度快、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建筑物震害识别 灾害损失评估 DSM数字表面模型 高分辨率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一点探索——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姜慧 郭恩栋 +4 位作者 林旭川 刘智 卢邦华 刘爱文 张移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68-880,共13页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初步成果,分析了湾区城市群地震环境、承灾体分布和场地特点,提出了两种确定地震输入的设定地震原则,即潜在震源区设定地震原则和最大风险设定地震原则,按照这两种原则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群地震...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的初步成果,分析了湾区城市群地震环境、承灾体分布和场地特点,提出了两种确定地震输入的设定地震原则,即潜在震源区设定地震原则和最大风险设定地震原则,按照这两种原则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城市群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地震灾害风险表达式,探索了适合三维模拟非一致激励地震动输入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灾害风险评估中考虑场地影响的思路,为客观地评估城市群地震灾害和损失风险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设定地震 地震灾害 场地效应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基于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单文臣 周绪红 +2 位作者 林旭川 呼辉峰 相瀛昌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6-34,共9页
我国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通常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进行设计。与一般RC框架相比,在相同竖向承载力条件下的截面尺寸和抗弯刚度较小,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将影响结构的经济性能和建筑功能。因此,文章根据我国规范设计了典型的CFT框架-RC... 我国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通常按照双重抗侧力体系进行设计。与一般RC框架相比,在相同竖向承载力条件下的截面尺寸和抗弯刚度较小,按双重抗侧力体系设计将影响结构的经济性能和建筑功能。因此,文章根据我国规范设计了典型的CFT框架-RC剪力墙双重抗侧力体系结构模型,采用一致倒塌风险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对单重抗侧力体系设计的要求,设计了相应的CFT框架-RC剪力墙单重抗侧力体系结构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单重和双重抗侧力体系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和罕遇地震结构倒塌概率和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结果表明,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相比,单重抗侧力体系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大震倒塌概率相近,均满足“大震不倒”抗震要求,而单重抗侧力体系的结构抗地震倒塌安全储备较大,且用钢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T框架-RC剪力墙结构 增量动力分析 单重抗侧力体系 一致倒塌风险 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震后避难空间快速提取模型研究——以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杜浩国 林旭川 +4 位作者 卢永坤 张方浩 张笑笑 徐俊祖 和仕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7,共12页
震后避难空间是居民遭遇地震时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重要区域。以无人机影像为基础,采用影像面向对象分类与GIS栅格化的分析方法,构建震后避难空间评价指标,建立基于遥感影像的震后避难空间快速提取模型,并以2021年云南漾濞M_(S)... 震后避难空间是居民遭遇地震时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重要区域。以无人机影像为基础,采用影像面向对象分类与GIS栅格化的分析方法,构建震后避难空间评价指标,建立基于遥感影像的震后避难空间快速提取模型,并以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为例,将避难空间提取的结果与震后居民实际选取的避难空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共计提取可用避难空间70个,根据目标函数F得到最优避难空间5个,其中每个避难空间在漾濞M_(S)6.4地震中实际帐篷数量分别为72、55、54、30、44顶,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影像 避难空间 面向对象分类 GIS栅格化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震前高分影像和震害仿真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 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袁小祥 林旭川 +4 位作者 窦爱霞 王书民 张雪华 肖本夫 刘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38-1447,共10页
精细化的建筑物震害评估,对震后应急救援和烈度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因震后高分辨率影像缺乏导致无法快速开展建筑物震害评估的实际需求,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提出基于震前高分影像和震害仿真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方法.首先通... 精细化的建筑物震害评估,对震后应急救援和烈度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解决因震后高分辨率影像缺乏导致无法快速开展建筑物震害评估的实际需求,以四川泸定6.8级地震为例,提出基于震前高分影像和震害仿真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方法.首先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提取灾区建筑物空间信息,在收集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基础上,结合精细化的建筑物震害仿真方法,对震中部分村镇的建筑物震害及地震烈度进行了快速评估,并与震后获取的无人机影像解译结果、现场调查烈度及余震等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磨西镇烈度估计达到Ⅸ度,其他地点的估计结果与发布的烈度图进行比较,其衰减较为一致,且与余震发生空间较为重合,进一步证明该方法可作为震后大范围影像缺失的"盲区"的建筑物震害快速评估的有效方法,为现场应急、灾害调查和烈度评定提供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建筑物震害 高分影像 震害仿真 快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可更换保险丝典型钢框架的地震损伤控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行 林旭川 +2 位作者 张令心 朱柏洁 谢贤鑫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46,共11页
结构地震损伤控制保险丝(以下简称保险丝)不仅具有控制结构损伤的功能,而且更换方便,有助于加快震损结构修复速率。从结构体系角度对带保险丝钢框架的损伤控制性能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新型保险丝的构造和工作机理,建立了带保险丝结构的数... 结构地震损伤控制保险丝(以下简称保险丝)不仅具有控制结构损伤的功能,而且更换方便,有助于加快震损结构修复速率。从结构体系角度对带保险丝钢框架的损伤控制性能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新型保险丝的构造和工作机理,建立了带保险丝结构的数值仿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合理性验证。采用静力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带保险丝钢框架的损伤机理、层间变形和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带保险丝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受保险丝性能控制,中、大震作用下,结构损伤集中于保险丝,主体构件避免受到损伤;保险丝强度阈值应小于1.00,建议取0.85;保险丝的应用可改变结构的损伤机制,其可更换功能提升了结构的可恢复性;当结构遭遇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达2.1%时,更换17%的保险丝即可恢复结构功能;带保险丝高强钢框架的残余变形更小,更易修复,可恢复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保险丝 钢框架 抗震性能 弹塑性分析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筑物情景构建及地震风险评估——以玛曲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小平 林旭川 +4 位作者 朱瑞 孙艳萍 陈文凯 张灿 赵怀群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5,共10页
利用大疆M300无人机对玛曲县城区建筑物进行全覆盖、高精度航拍,建立三维模型,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对城区建筑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构建玛曲县城区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情景,并对其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利用大疆M300无人机对玛曲县城区建筑物进行全覆盖、高精度航拍,建立三维模型,结合高分遥感影像对城区建筑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构建玛曲县城区建筑物在不同地震烈度下的震害情景,并对其进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型城市城区高层建筑物结构类型解译工作中,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能够全天时获取成像清晰、质量较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更好地高精度分辨城区高层建筑物结构类型、层数等基础信息,能为震害情景构建和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烈度为Ⅶ度时,城区建筑物以轻微破坏和中等以下破坏为主,地震灾害风险不大;烈度为Ⅷ时,城区建筑物以中等及以上破坏为主,地震灾害风险较大;烈度为Ⅸ度时,城区大部分建筑物都会出现严重及以上破坏,地震灾害风险很大。研究结果将会为该地区精确实施建筑物加固、重点隐患排查等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对该地区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地震灾害 风险评估 情景构建 玛曲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