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型耦合的流域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研究
1
作者 曹一鸣 姬翠翠 +5 位作者 裴向军 李霞 陈立川 梁丹 陈茂霖 潘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37-6052,共16页
濑溪河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而现有模型几乎只考虑了流域尺度上的坡面和河流侵蚀过程,或者是坡面和流域尺度的基本结合,导致对土壤侵蚀全过程的物理模拟产生高度不确定。为此提出不同尺... 濑溪河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力侵蚀,同时伴随着水土流失分布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而现有模型几乎只考虑了流域尺度上的坡面和河流侵蚀过程,或者是坡面和流域尺度的基本结合,导致对土壤侵蚀全过程的物理模拟产生高度不确定。为此提出不同尺度模型相互耦合的水土流失监测体系,从三级顺序“坡-沟-河”结构,全面反演流域水沙的时空动态迁移过程。基于多模型耦合体系的流域应用表明:①单一模型在濑溪河流域都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RUSLE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侵蚀规律高度吻合,SWAT模型参数率定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和决定性系数(R^(2))均达到0.6以上,模拟预测结果鲁棒性较好。②不同侵蚀模型的特征反演相互关联程度都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WEPP和SWAT模型间R^(2)为0.96,RUSLE和WEPP模型间R^(2)为0.77,RUSLE和SWAT模型间R^(2)为0.58,分析表明坡面、细沟和河道尺度下的侵蚀物理过程是紧密耦合的。③多模型耦合的水土流失全过程风险评价较单一模型更为全面。通过对土壤侵蚀物理过程的空间耦合,实现流域土壤侵蚀、细沟冲刷和河道沉积等相关侵蚀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利于从不同尺度全面反演流域水沙输移的时空动态迁移过程和预测侵蚀风险发生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多模型耦合 水文模型 SWAT模型 RUSLE模型 WEPP模型 土壤侵蚀模数 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多孔结构制备及响应面优化
2
作者 何凯 裴向军 +5 位作者 张晓超 李强 候谦儒 王萌琪 黄山松 蒙明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8-218,共11页
多孔结构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结构,目前依然存在制备材料最佳配比不准确、结构材料与植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应用。为确定制备多孔结构最佳材料配比,提高其力学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植生空间,文章采用轻质多孔火山石作为粗骨料,水泥、粉煤... 多孔结构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结构,目前依然存在制备材料最佳配比不准确、结构材料与植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应用。为确定制备多孔结构最佳材料配比,提高其力学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植生空间,文章采用轻质多孔火山石作为粗骨料,水泥、粉煤灰、拌合水搅拌而成的胶凝浆体作为胶结剂,制作轻质多孔材料,开展相关的多孔结构制备试验并探究其不同单因素水平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合理的配合比范围,并采用响应面进行优化,得到满足一定抗压强度、具有良好植生空间及透水性能的最佳材料配合比。结果如下:(1)抗压强度随着水灰比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佳水灰比约0.35,骨料粒径越小,多孔结构抗压强度越高,但为了满足多孔性和透水性,选取2 cm左右的骨料较为适宜;(2)胶凝浆体中胶凝材料由质量占比75%的水泥与25%的粉煤灰组成,并含有0.1%的减水剂,应控制浆体含量为15%~25%,且不应超过30%;(3)根据响应面优化分析,制备多孔结构最优化配合比为:骨料粒径约2 cm,水灰比0.377,胶凝材料体积含量20.7%,在该配比下孔隙率、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分别为:38.3%、33.5%、2.98 cm/s。最佳配比下的多孔结构既满足其力学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植物相容性,研究成果可为多孔结构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 边坡防护 抗压性能 孔隙率 透水性能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发射频谱的次生胶结岩体加卸载损伤特性
3
作者 朱凌 崔圣华 +3 位作者 裴向军 孙平贺 梁玉飞 孙梦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63-2779,共17页
斜坡岩体裂隙中广泛存在后期次生胶结物,地震过程中次生胶结岩体极易发育密集微裂纹。开展单轴静荷载和加卸载试验,通过声发射频谱演化特征研究荷载条件下次生胶结物对岩体微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荷载下小尺度裂纹、微... 斜坡岩体裂隙中广泛存在后期次生胶结物,地震过程中次生胶结岩体极易发育密集微裂纹。开展单轴静荷载和加卸载试验,通过声发射频谱演化特征研究荷载条件下次生胶结物对岩体微裂纹扩展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荷载下小尺度裂纹、微小裂纹、沿晶裂纹和穿晶裂纹贯穿整个试验过程,低频高频信号对应的大尺度裂纹主要产生在不稳定扩展阶段,加卸载条件下声发射主频演化类型受到次生胶结物面积的影响,次生胶结物对岩体损伤起主要控制作用,降低了造成岩体损伤的应力阈值,加卸载作用下次生胶结物与岩石性质差异造成的非协调变形是造成损伤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胶结岩体 加卸载 声发射频谱 渐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黏性土含量对改良碎石土水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朱锦宇 裴向军 +3 位作者 肖维阳 张晓超 张文翔 王益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9,85,共11页
[目的]分析九寨沟2017年“8·8”地震后崩坡积碎石土和当地沉积黏性土不同比例混合体的土壤水分特性,选出适宜研究区植物生长的最佳改良碎石土,为九寨沟地区灾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九寨沟当地黏性土与九寨沟地区碎... [目的]分析九寨沟2017年“8·8”地震后崩坡积碎石土和当地沉积黏性土不同比例混合体的土壤水分特性,选出适宜研究区植物生长的最佳改良碎石土,为九寨沟地区灾后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九寨沟当地黏性土与九寨沟地区碎石土以不同体积比进行混合,通过土水特征曲线试验、水分常数试验、土柱试验来探究不同比例下土壤水分特性,挑选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混合土比例。[结果]①van Genuchten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改良碎石土的土水特征曲线,土壤进气值随着黏性土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参数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进气值的状态。②改良后的碎石土使吸湿系数、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等都随着黏性土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于碎石土,添加黏性土的改良碎石土可用水量增大22.26%~50.00%,最大有效水量增大70.96%~131.46%,更加有利于植物生长。③3种模型对比下,Philip模型对土壤水分入渗模拟效果最好,吸渗率S大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初始入渗速率的变化趋势。[结论]综合对比不同比例改良碎石土水分特性可见,当下覆土层为储水层,可选择碎石土与黏性土比例为7∶3作为改良碎石土最佳配比;当下覆土层为非储水层,无法储存水分时,可选择碎石土与黏性土比例为3∶7作为改良碎石土最佳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碎石土 水分特性 黏性土含量 九寨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何姝蕊 赵润英 +5 位作者 王晓东 张平 裴向军 赖长鸿 宋放 唐晓鹿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0-286,293,共8页
[目的]开展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为阐明隧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青藏高原某隧道工程建设为依托,在隧道建设影响区与对照区设置半径为10 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隧道建设对表层土... [目的]开展青藏高原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为阐明隧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青藏高原某隧道工程建设为依托,在隧道建设影响区与对照区设置半径为10 m的固定监测样地,研究隧道建设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短期影响。[结果]隧道开建1 a后隧道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76.84,25.90和3.15 g/kg,对照区分别为52.91,15.60和3.18 g/kg;隧道开建3 a后隧道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92.63,28.65和3.41 g/kg,对照区分别为94.81,23.11和3.34 g/kg;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短期内隧道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无影响。隧道影响区的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开建1 a后和3 a后与对照区差异均不显著(p>0.05),隧道影响区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开建1 a后有显著降低(p=0.02),但在开建3 a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隧道影响区和对照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隧道建设对土壤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结论]隧道工程建设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短期内无显著影响,主要由于隧道建设过程对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等无明显影响所致,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建设 森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EPS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在渣土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贺湘睿 裴向军 +3 位作者 李强 陆建国 候谦儒 张晓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7-688,共12页
探究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菌株的渣土改良性能,为解决客土资源缺乏的弃渣改良问题提供新的修复措施及菌种资源。从渣土中原位分离筛选出3株高产EPS土壤细菌,并将3株菌株作为供试复合菌剂,以渣土配比、颗粒级配、菌剂浓... 探究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菌株的渣土改良性能,为解决客土资源缺乏的弃渣改良问题提供新的修复措施及菌种资源。从渣土中原位分离筛选出3株高产EPS土壤细菌,并将3株菌株作为供试复合菌剂,以渣土配比、颗粒级配、菌剂浓度和菌剂用量为正交试验因素进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盆栽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优化种植基质配比,遴选出土壤资源合理化利用的的最优修复基质配比。结果表明:3株菌株分别为耐寒短杆菌(Peribacillus frigoritoleran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渣土改良基质的最优配比为营养土∶渣土=7∶3,渣土颗粒级配5 mm,菌剂浓度0.6(OD600),菌剂用量150 mL·kg^(-1)。施用高产EPS菌剂是实现干旱区渣土改良的有效措施,但其应用效率受土壤质地及结构特征的影响。高产EPS菌剂可有效改善渣土结构、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并帮助植物抵御干旱胁迫影响,在弃渣土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多糖 细菌 土壤改良 弃渣场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演化特征离心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7
作者 穆成林 张御阳 +3 位作者 裴向军 马浩 周昕 李林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获取坡体受力和变形参数,同时结合PFC数值模拟成果,展示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并讨论破裂面的形成机理。结果...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获取坡体受力和变形参数,同时结合PFC数值模拟成果,展示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并讨论破裂面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首先在坡体内部产生压剪裂隙,随后向中下部扩展,坡体压剪分区;(2)裂隙向中上部发展,破裂面初步形成,深部坡体发生弯折;(3)浅层裂隙完全贯通,形成由坡顶至坡脚的完整破裂面Ⅰ,内部潜在破裂面(Ⅱ、Ⅲ)中上部近似平行坡面,下部合并后至坡脚,而稳定受压区域与弯折区分界潜在破裂面Ⅳ呈阶梯形,同时浅层存在3条次级破裂面;(4)斜坡的变形破坏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岩层差异性受力,在压剪、拉剪及弯折作用下,裂隙由预制裂隙尖端萌生、扩展,最终贯通形成破裂面。重力是内在原因,而坡体结构特征是基础条件。研究成果可以为反倾层状斜坡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层状斜坡 破裂面 演化特征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糯米灰浆材料流变性及其结石体力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文俊 裴向军 +3 位作者 周立宏 杜杰 张济宁 黄琪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314,共12页
2017年九寨沟“8·8”地震导致火花海钙华坝受损,而针对自然遗产地的加固材料须为生态环保材料,研发的糯米灰浆采用支链淀粉团聚石灰、石膏与硅粉,达到了加固钙华坝的目的。为满足九寨沟钙华地区坝体加固对注浆材料的要求,在传统糯... 2017年九寨沟“8·8”地震导致火花海钙华坝受损,而针对自然遗产地的加固材料须为生态环保材料,研发的糯米灰浆采用支链淀粉团聚石灰、石膏与硅粉,达到了加固钙华坝的目的。为满足九寨沟钙华地区坝体加固对注浆材料的要求,在传统糯米灰浆中加入外加剂、硅灰、石膏改善其流变性与力学性能。改变糯米灰浆中石灰/石膏质量比(0、0.11、0.25、0.43、0.67),通过常规剪切(0.01~100 s^(-1))与循环剪切(0.01~300 s^(-1))测定流变曲线,分析改性糯米灰浆的流变性与触变性。此外,对改性糯米灰浆结石体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石体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石灰/石膏质量比由0变化到0.67,浆液最大黏度降低了84.7%~91.3%,其对应剪切速率逐渐增大;改性糯米灰浆属于带屈服值的假塑性流体材料;与Bingham模型相比,Herschel-Bulkley模型能更好地描述改性糯米灰浆的流变性;改性糯米灰浆具有触变性,石灰组份的掺入导致浆液的触变性降低,与黏度受影响规律相仿;触变性受剪切历史控制,呈现出随剪切循环次数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改性糯米灰浆结石体28 d的抗压强度可达9.78 MPa;随着石灰/石膏质量比的增大,改性糯米灰浆结石体的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宏观破裂方式由脆性破坏过渡到延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糯米灰浆 注浆材料 流变性 触变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alin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arid areas,China
9
作者 LIU Yufang YANG Qingwen +5 位作者 pei xiangjun LI Jingji WANG Shuangcheng HUANG Zhenfu HAN Wei ZHENG Tianlia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1344-1364,共21页
The Hotan Prefecture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China belongs to arid desert climate,with significant soil salinization issues.The study selected six rivers in Hotan Prefecture(Pishan,Qaraqash,Yurungqash,Cell... The Hotan Prefecture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China belongs to arid desert climate,with significant soil salinization issues.The study selected six rivers in Hotan Prefecture(Pishan,Qaraqash,Yurungqash,Celle,Kriya,and Niya rivers)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salinization in this area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Sampling was conducted along each river's watershed,from the Gobi in the upper reaches,through the anthropogenic impact area in the middle reaches,to the desert area in the lower reaches.Soil physical-chemical indicators,including total soluble salts,pH,K+,Na+,Ca2+,Mg2+,SO42-,Cl-,CO32-,HCO3-,organic matter,availabl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and available potassium,were tested,along with 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contents in anthropogenic impact are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obi and desert areas,while the pH and total soluble sal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Gobi and desert areas.The ions in the soil of the study area were primarily Cl-,SO42-,K+,and Na+,and the ion concentration of soil sal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Overall,the study area exhibited low soil water content,low clay content,infertile soil,and high soil salinization,dominated by weak to moderate chloride-sulfate types.Compared with Gobi and desert areas,the soil in anthropogenic impact area had higher soil water content,lower pH,lower soluble salts,and higher nutrients,indicating that human farming activities help mitigate salinization.These findings hav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guiding the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salinization in the arid areas and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salinization human activities spatial distribution Hotan Prefecture soil soluble salt soil nutr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触发黄土滑坡流滑机理的试验研究——以宁夏党家岔滑坡为例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晓超 裴向军 +2 位作者 张茂省 孙萍萍 贾俊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9-1226,共8页
针对地震触发低角度、长距离流态化黄土滑坡的问题,以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触发的西吉县党家岔滑坡为典型案例,开展较为详细的现场勘查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并结合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党家岔滑坡特殊的形成机制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在... 针对地震触发低角度、长距离流态化黄土滑坡的问题,以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触发的西吉县党家岔滑坡为典型案例,开展较为详细的现场勘查与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并结合室内试验研究,揭示了党家岔滑坡特殊的形成机制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震过程中,马兰黄土的原始结构遭到摧毁性的破坏,上层非饱和黄土震裂损伤,后缘拉裂,底部潜在滑带的高饱和黄土层内超孔隙水压力骤增,并产生明显液化,强度骤减,塑性变形急剧累积,剪切面逐渐贯通;之后坡体在地震力水平抛射作用下,高速启动,几个滑块先后沿着295°、300°、80°方向滑向中间沟槽,然后碰撞变向顺沟而下;液化层呈泥流状向前运移,表现为典型的"剪切稀化"流体,达到极低的稳态强度和表观动力黏度,浮拖上部滑体产生低角度、长距离运移,冲出沟口后受到对面山体阻挡,转向沿着堡玉沟往下游侧扩离,整个滑程长达3 km。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强震条件下流态化滑坡的形成机制,对于防控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家岔滑坡 黄土液化 稳态强度 剪切稀化 表观动力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开挖卸荷力学响应与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子东 裴向军 +3 位作者 张晓超 张硕 袁广 师伟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4-693,共10页
开挖黄土边坡诱发的黄土滑坡频繁发生,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严重阻碍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认识开挖卸荷过程中黄土边坡的力学响应机制及变形破坏过程,是对此类型滑坡进行防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基于此,开展... 开挖黄土边坡诱发的黄土滑坡频繁发生,对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严重阻碍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认识开挖卸荷过程中黄土边坡的力学响应机制及变形破坏过程,是对此类型滑坡进行防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基于此,开展饱和黄土常规三轴剪切试验和卸荷路径下的三轴剪切试验(卸荷三轴试验),着重分析在两种应力路径下饱和黄土的力学响应及变形特征,并以兰州上洼子滑坡为例对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在三轴试验中,相比于常规条件,侧向卸荷条件下,虽然孔压增长幅度较低,但卸荷导致侧向压力大大降低,因此孔压比快速增长,有效应力持续降低,对边坡的稳定更为不利;(2)侧向卸荷条件下试样达到峰值强度时所需应变更小(1%~2%),表明卸荷条件下边坡更易失稳破坏且具有突发性;(3)两种应力路径下饱和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有显著差异,与标准三轴剪切试验相比,卸载三轴剪切条件下,c'值降低62.32%~76.92%,且接近于零,有效内摩擦角φ'值增大26.92%~29.77%;(4)采用FLAC-3D对上洼子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选取侧向卸荷三轴剪切试验结果更符合土体真实应力路径,揭示了上洼子滑坡的破坏模式为"后退渐进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开挖卸荷 应力路径 力学参数 力学响应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雍高诱发黄土滑坡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裴向军 张硕 +4 位作者 黄润秋 张晓超 王思铎 常志璐 范珊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3,共9页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雍高条件下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失稳的机理,以黑方台焦家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在离心模型后部安置排水挡板和临时水箱,其能较好得模拟灌溉水通过集中通道快速入渗补给坡体地下水,再现地下水位雍高诱发黄土滑坡变形破...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雍高条件下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和失稳的机理,以黑方台焦家滑坡为地质原型。通过在离心模型后部安置排水挡板和临时水箱,其能较好得模拟灌溉水通过集中通道快速入渗补给坡体地下水,再现地下水位雍高诱发黄土滑坡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此外,在离心模型试验期间,对边坡的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变形演化特征进行实时监测和研究。研究表明:地下水雍高造成底部黄土层软化,潜蚀作用和不均匀沉降致使边坡产生塑性流动,从而导致滑坡的顶部形成不同程度的平行错拉裂缝。造成这类滑坡的后壁形态大多呈现直立状。地下水位雍高造成坡体内土体的局部剪缩变形导致孔隙水压力持续以及急剧增高,最终诱发此类滑坡发生突发性破坏,呈现出高速泥流破坏特征。因此地下水位雍高诱发滑坡的形成机理过程为:牵引式蠕滑-半坡以及后缘拉裂-锁固段累进性滑移剪断-滑带贯通高速溃滑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方台 地下水雍高 离心模型试验 黄土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在爆破地震波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杜瑞锋 裴向军 +2 位作者 贾俊 张晓超 杨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06,共12页
为探求地质工程中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设计由混凝土基座和边坡模型组成的物理模拟试验,采用雷管和乳化炸药施加爆破地震波,开展考虑爆破孔位置和炸药量影响的多次爆破试验。首先,对速度、加速度响应分别进行... 为探求地质工程中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设计由混凝土基座和边坡模型组成的物理模拟试验,采用雷管和乳化炸药施加爆破地震波,开展考虑爆破孔位置和炸药量影响的多次爆破试验。首先,对速度、加速度响应分别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希尔伯特—黄变换(HHT),两者的频谱结果均表明符合爆破地震波的特征;然后,对各次爆破地震波下边坡顶部的三个方向速度响应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相似的爆破条件下将产生相似的速度响应。针对两个方向的加速度响应,将边坡模型简化为平面应变模型,对比硬岩层、软岩层之间峰值加速度矢量沿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具有"吸能"和"减震"效应,软弱夹层之上的硬层具有"放大"效应,并通过定义峰值加速度影响系数来量化加速度响应的差异性。最后,构建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宏观受力模型,分析边坡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滑动机理。试验结果不仅为天然地震触发滑坡的机理做出更加合理的力学解释,而且为爆破作业矿区的斜坡或边坡在爆破地震波作用下的稳定性评价和治理工作等提供一定的试验参考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工程 软弱夹层 爆破地震波 峰值加速度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倾岩坡倾倒变形结构面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张御阳 裴向军 +3 位作者 唐皓 王东坡 谷虎 董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形态有明显规律性影响,陡倾裂隙倾角越陡,发生倾倒破坏的初始破坏部位逐渐偏浅,破坏面积相对减小,破裂面从近直线型逐渐转变成近弧形;缓倾裂隙的赋存,使陡倾裂隙顺尖端开裂增长并且相互沟通形成贯通的破裂面过程更加快捷;主破裂面上覆层状岩体在倾倒变形时,会在其中部产生反向弯曲折断;通过定量分析,发现随着陡倾裂隙倾角增大,岩坡倾倒变形破坏幅度降低,而主破裂面无论是长度还是反映迹线复杂度的分维值亦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坡 倾倒变形 陡缓裂隙 底摩擦试验 结构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纤维素类聚合物固沙剂的吸附力学及崩解特性试验 被引量:6
15
作者 袁进科 裴向军 +2 位作者 叶长文 杨晴雯 陈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44-150,共7页
沙土边坡遇水容易发生坡面侵蚀、水土流失、坡体坍塌等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危害。为了研究新型固沙剂加固沙土的吸附力学和抗侵蚀性,首先选取新型固沙剂与沙土按照不同质量比(1:1~1:4)配制加固土,分别按照不同静置时... 沙土边坡遇水容易发生坡面侵蚀、水土流失、坡体坍塌等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危害。为了研究新型固沙剂加固沙土的吸附力学和抗侵蚀性,首先选取新型固沙剂与沙土按照不同质量比(1:1~1:4)配制加固土,分别按照不同静置时间(10~360 min)进行了吸附试验,在2 400 r/min转速下振荡10 min,并对吸附液进行量取和烘干。结果表明:1)在液固质量比1:3时新型固沙剂达到最优吸附量,平衡吸附量为84 mg/g。2)新型固沙剂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方程,属于化学吸附。依托研发的崩解试验装置(由支架、吊篮、数显式拉力计和数据接收系统等组成)按照加固土不同养护时间(3~28 d)进行了崩解性试验和水稳性测定,水解时间24 h,获得崩解率和水稳性数据。研究表明:1)养护3 d时试样崩解率为34%,7 d为18%,14 d为11%,28 d未崩解。养护时间越长,加固土的胶结强度越高,稳定性越好。2)水稳性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1~5 mm之间,>5 mm粒径的质量分数达到30%。1~0.25 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从养护3 d的21%下降到养护14 d的19%,而>1 mm的团聚体质量分数从养护3 d的74%上升到养护14 d的80%。3)随养护时间增加,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从养护3 d的2.91 mm增加到养护14 d的3.29 mm,几何平均直径从养护3 d的2.01 mm增加到养护14 d的2.32 mm。研究成果可为沙土流失地区的水土保持提供改性纤维素类聚合物固沙剂的应用经验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 固沙 吸附 纤维素 固沙剂 崩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原状黄土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及其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范珊 张晓超 +3 位作者 裴向军 张硕 常志璐 崔雪婷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4-161,共8页
我国黄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从空间平面上把握其非饱和特性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Ⅰ带—兴县、Ⅱ带—富县和Ⅲ带—西安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黄土不同含水率条件对应的基质吸力,对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土水特征曲线变化规... 我国黄土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从空间平面上把握其非饱和特性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Ⅰ带—兴县、Ⅱ带—富县和Ⅲ带—西安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黄土不同含水率条件对应的基质吸力,对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土水特征曲线变化规律,并利用干燥过程的土水特征曲线对一维无限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兴县、富县、西安原状黄土土水特征曲线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沿兴县—富县—西安,黄土土样进气值逐渐减小,降湿率呈减小趋势,残余含水率呈增加趋势; Van Genuchten模型对黄土原状土样拟合效果比Gardner方程更好,简化的Van Genu-chten模型对各地区黄土均能较好地拟合;随着深度的增加,边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同时随着饱和度的降低,边坡稳定性系数逐渐增加;同时兴县黄土边坡较为稳定,主要是兴县黄土的基质吸力项对抗滑力的贡献要明显大于富县和西安黄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黄土 土-水特征曲线 边坡稳定性 工程地质灾害 土壤水饱合度 孔隙水压力 土体渗透变形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家拉分盆地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裴向军 李天涛 +1 位作者 黄润秋 王双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8-286,共9页
为了探明巧家盆地的性质、成因以及其演化过程,通过详细野外调查,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巧家盆地展开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掌握了研究区基本地质背景条件以及盆地表面的沉积特征;进而,对盆地中心区域进行了钻孔勘测,... 为了探明巧家盆地的性质、成因以及其演化过程,通过详细野外调查,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对巧家盆地展开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工作,掌握了研究区基本地质背景条件以及盆地表面的沉积特征;进而,对盆地中心区域进行了钻孔勘测,得到了盆地内部结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盆地结构特征,对其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为典型的拉分断陷盆地,主要受小江走滑断裂带的控制;盆地内部结构主要包括了5个地层层序,从下到上分别为古河流冲积层、昔格达组地层、静水沉积层、泥石流洪积层以及河流阶地,并解释了各层成因;首次发现在距盆地下游边界3 km处曾发生过大规模堰塞堵江事件;堰塞事件发生于距今3万年左右;初步推测该拉分盆地形成于第三纪晚期,后期又经历了断陷湖沉积、堰塞沉积、泥石流洪积以及河流冲积等作用;区域断块阶段、局部拉分断陷阶段、断陷湖相沉积阶段、堰塞沉积阶段、堰塞消亡阶段以及不均匀升降阶段为盆地形成的6个阶段,与盆地内部土层层序有较好的对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 拉分盆地 古滑坡 堰塞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的滚石冲击棚洞垫层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东坡 刘浩 +3 位作者 裴向军 孙新坡 周良坤 刘彦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46-253,共8页
在棚洞结构顶部覆盖一层砂土缓冲垫层能有效减小滚石对棚洞顶板的冲击力,以往多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展研究,无法考虑砂土垫层离散特征,研究手段有待改进。以棚洞垫层物理模型试验为原型,考虑砂土颗粒离散性和棚洞混凝土结构的连续性,采用... 在棚洞结构顶部覆盖一层砂土缓冲垫层能有效减小滚石对棚洞顶板的冲击力,以往多采用有限元方法开展研究,无法考虑砂土垫层离散特征,研究手段有待改进。以棚洞垫层物理模型试验为原型,考虑砂土颗粒离散性和棚洞混凝土结构的连续性,采用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算法,其中离散元模拟砂土垫层,有限差分法模拟棚洞混凝土结构,在充分发挥两种模拟方法优势下,开展滚石以不同角度、不同速度冲击棚洞垫层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受冲击棚洞支座反力、棚洞顶板位移、滚石冲击力分析,揭示棚洞结构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对支座反力影响显著,冲击角度增大,支座反力随之增大。相对而言,在较小冲击角度下,支座反力受冲击角度的影响较大,而较大冲击角度下,冲击速度的影响则更明显;冲击力方面,伴随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增大,滚石冲击力随之增大,较大冲击角度下,角度的增大对冲击力的提升更加明显;棚洞顶板中心处竖向位移值随冲击角度和冲击速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且在较小冲击角度下,冲击角度对顶板位移的影响更大,而较大冲击角度下,冲击速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石 棚洞 冲击角度 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击实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杜瑞锋 裴向军 +2 位作者 张晓超 李爱君 张振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24,共6页
指出了土工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和成果表现的不足之处。基于36个击实试验实例,探索了不同插值法以及多项式拟合法在处理击实试验数据中适用性等问题。结果表明,插值法中分段3次Hermite适用性最好,能有效地消除数据处理中的数值振荡现象;拟... 指出了土工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和成果表现的不足之处。基于36个击实试验实例,探索了不同插值法以及多项式拟合法在处理击实试验数据中适用性等问题。结果表明,插值法中分段3次Hermite适用性最好,能有效地消除数据处理中的数值振荡现象;拟合法中3次多项式最佳,2次以及大于3次多项式的适用性不强。并提出了一种击实试验数据处理方案。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可使击实试验数据处理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实试验 数值法 插值 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质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能量响应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杜瑞锋 裴向军 +2 位作者 张晓超 贾俊 陈俊宇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15,共11页
目前应用能量原理研究岩体结构的破坏、变形及稳定性是岩石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泥质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3类能量——单位体积能、单位体积弹性能和单位体积耗散能的响应规律,开展了考虑动应力频率、围压和动应力幅值影响的循... 目前应用能量原理研究岩体结构的破坏、变形及稳定性是岩石力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为了研究泥质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3类能量——单位体积能、单位体积弹性能和单位体积耗散能的响应规律,开展了考虑动应力频率、围压和动应力幅值影响的循环加卸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类能量在同一频率、不同围压下具有相同的能量响应规律。随着频率的增加,单位体积能、单位体积弹性能和单位体积耗散能随循环次数的响应规律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性;累计单位体积能和单位体积弹性能随循环次数近似线性发展,而累计耗散能呈现出更强的非线性特点。采用了能量速率指标来衡量3类能量的变化程度,频率越高,3类能量的变化速率越大。在能量速率-时间曲线中存在明显的突变点,初步分析为岩样内部或表面裂缝发展的阈值点。通过对影响耗散能的因素分析可知,耗散能与围压、动应力频率和动应力幅值之间均为正增长趋势。结合相关文献的分析结果,综合分析了从循环开始到岩石最终破坏之间全部周期内的3类能量的响应规律,阐明了岩样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响应规律,有助于深化对泥质砂岩能量响应规律、损伤及破坏的认识,为应用能量原理分析岩体工程的稳定性提供试验依据和应用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砂岩 弹性能 耗散能 能量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