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52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1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劳动逻辑——基于马克思劳动观的思考
2
作者 芮飞军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马克思劳动观深刻阐发了劳动范畴的科学内涵,凸显劳动主体的历史地位,并以劳动范畴为基石推论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从而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存在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者作为历史主体,具有一定... 马克思劳动观深刻阐发了劳动范畴的科学内涵,凸显劳动主体的历史地位,并以劳动范畴为基石推论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从而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具体存在作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者作为历史主体,具有一定层次的劳动主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劳动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我们应以马克思劳动观为基本视域,从劳动辩证逻辑、社会劳动分工和劳动主体意识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劳动辩证逻辑、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理性 劳动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
3
作者 彭海红 甘婷婷 《观察与思考》 2025年第2期97-107,共11页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丰富、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指导和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不断检验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自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丰富、成熟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指导和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不断检验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自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后,邓小平理论一直鲜明地写在党的旗帜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属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指引着中国不断前进,同时又深刻影响着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榜样认同的样态变化及其引导策略
4
作者 陈万球 刘奇 《长沙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榜样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一个人锐意进取的动力。榜样认同作为榜样教育的关键切入点,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榜样认同发生了从一元价值取向到多元价值取向、从崇拜“权威”到寻找同辈榜样、从被动认... 榜样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是一个人锐意进取的动力。榜样认同作为榜样教育的关键切入点,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代大学生榜样认同发生了从一元价值取向到多元价值取向、从崇拜“权威”到寻找同辈榜样、从被动认同到主动选择、从“可敬”到“可学”等样态变化。榜样认同的样态变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冲突、榜样人物的选树标准难度加大、盲目崇拜的不良风气等问题。新形势下,提升榜样认同效果,应从旗帜引领、合力灌溉、实践育人三个维度同向发力,推动榜样认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榜样认同 样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文化思想前后的发展及其诗学路径研究
5
作者 温玉林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30-133,共4页
马克思早期的文化思想是启蒙性文化思想;后来的文化思想是交往性文化思想。马克思文化思想有规律性、超越性、层次性、公共性的特点,带来了启蒙诗学、交往诗学、历史唯物主义诗学、客体诗学、主体诗学、文化诗学等诗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文化思想 诗学 路径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解析
6
作者 任秋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3,共3页
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实践,本文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性研究,提出了弘扬伟大精神的鲜明特质、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分析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重点人群和时代要求,创新探索了中国共... 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实践,本文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性研究,提出了弘扬伟大精神的鲜明特质、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分析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础、重点人群和时代要求,创新探索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意义输出、价值传导的途径和方法,为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提出了现实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时代价值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林锋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4-86,共1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作品。值得肯定的是,该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初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初步...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一部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理论作品。值得肯定的是,该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创性贡献,具体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初步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初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初步阐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社会形态演进学说的初步表述,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观的初步阐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理论的初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 原创性理论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内涵、目标及特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昕桐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1,154,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表征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主题的出场。根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文化实践的内涵可被界定为:以时代和民族文化为主题需求,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反思的文化活动。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实践秉承着主体创造性原则、客体现实性原则、辩证总体性原则,旨在实现文化整合和文化创新,从而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融、磨合与批判中,凝聚对人类生活有所规范的、对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共善意义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实践 精神生产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纪律问题的哲学思考
9
作者 李维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毛泽东从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起就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不仅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党的纪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党的纪律具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为有着马克思主... 毛泽东从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起就重视党的纪律建设,不仅从一般意义上阐明了党的纪律要求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党的纪律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党的纪律具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成为有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的规范和要求。这一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唯物史观出发思考中国共产党的纪律问题;二是阐明党性与个性的辩证法;三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纪律的自觉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纪律之所以能成为铁的纪律,之所以能获得广大党员的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是与党的纪律具有这种哲学基础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 纪律 唯物史观 辩证法 自觉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与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申辩
10
作者 张秀华 姚梦豪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 马克思立足新唯物主义和现代实践哲学,以“具体主体”为逻辑起点,在实践-过程思维下,依循感性活动论确证了人之生命的本质所在。他在批判和解构实体论的本体论哲学范式及其二元对立的抽象思维方式基础上,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回归现实世界并直面人们的生活过程本身,基于肉体组织的生命需求通过劳动和物质生产实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现实的个人与他者、自然、社会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彰显活生生的个体这一新主体性原则,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实现实践人学的变革,借此开显出人之生命力量的多个维度以及从生命活动的异化到扬弃生存异化的历史进程。因此,深刻领会和阐释马克思的生命思想,切实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做以成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把生产物与塑造人统一起来,对摆脱当下现代性急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生命 具体主体 实践-过程思维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11
作者 张卫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土地国有。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特别是由于连年战火的摧残,以及中外统治势力的联合压榨,广大农村地区日趋萧条,农民日益贫困。为了解决农村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比较早地关注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土地国有主张,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是解决近代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农村土地兼并和农民两极分化,还可以为平均地权,进而实现耕者有其田创造条件。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土地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传播 土地国有 农村 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
12
作者 王晖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46-48,共3页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工人运动之一,其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重要起点。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探讨了这...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工人运动之一,其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篇章,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重要起点。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探讨了这一运动如何彰显了阶级斗争理论、革命领导权和暴力革命理论、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因此,这一运动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一页,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源路矿 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早期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
13
作者 刘同舫 张乾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F0002,共9页
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研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有利于把握中国文化获得现代属性并重新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非单向决定论,而是呈现为双向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生产... 从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变革研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前提,有利于把握中国文化获得现代属性并重新引领世界文化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并非单向决定论,而是呈现为双向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生产方式变革对文化形态发展的根本性推动作用,并理解文化形态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历史性飞跃奠定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既包括现代传媒的发展为文化形式的代际变迁提供技术性支撑,也包括机器体系和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为文化内容的时代转换厚植生产性前提。生产关系的历史性变革激发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主体自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构能够重塑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促使人民群众自觉批判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态和资本主义文化形态的弊病,激发其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 历史性变革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实践前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形式及其意蕴
14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 考之百余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交合互动的历史,其会通形式大致可概括为同质会通、补位会通、诠释会通、载体会通、实践会通等五种形式。同质会通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中具有“同质性”内容进行会通;补位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互相补充对方的缺陷以实现会通;诠释会通是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诠释,以使二者相契的思想元素实现会通;载体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通过载体(主体)的介绍、传播与接受而实现会通;实践会通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指导和总结革命实践中实现会通。五种会通各具内涵、各具特性、各具价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在内容上表现为深刻性、在思想上表现为关怀性、在理论上表现为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形式 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关于精神主动思想演进的历史考察
15
作者 王冠中 邓姣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围绕着实践中主体如何振奋精神状态、克服消极懈怠危险展开过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精神主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青年求学时代,对“心之力”的推崇,标志着这...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围绕着实践中主体如何振奋精神状态、克服消极懈怠危险展开过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毛泽东关于精神主动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青年求学时代,对“心之力”的推崇,标志着这一思想已破土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掌握实践主动权为目标指向,系统回答什么是精神主动、为什么要精神主动,以及如何实现精神主动等问题,标志着这一思想渐趋成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思想经历了从完善到遭遇挫折的曲折发展历程。系统考察毛泽东关于精神主动思想的演进历程,重点在于明确以精神主动赢得实践主动权这一思想精华,毫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新征程上激发中国人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踔厉奋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精神主动 实事求是 实践主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微观权力问题
16
作者 陈飞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7,共9页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不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客观事实,而且还从主体意识的角度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承担者是如何认同和接... 拜物教批判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不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支配的客观事实,而且还从主体意识的角度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承担者是如何认同和接受这一客观事实的。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拜物教蕴含着导致人的存在方式深层异化的微观权力形态。由商品、货币、资本等拜物教形式构成的微观权力体系呈现为一个自我规范、自我相关、自我拓展的资本化结构,使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人都处于其规训和控制之下。从微观权力这一视角切入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具有深远的思想史效应,诸多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在其理论形态的建构中都曾以不同方式触及这一问题,大大深化和拓展了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理解,但是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理论内部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仍需要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物教 微观权力 人的存在方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现实表现——《资本论》中的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探究
17
作者 杨洪源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F0002,共10页
揭示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产生原因,从中找出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为此,他在《资本论》中先后分析了资本的不同层面、资本再生产的循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再生产的... 揭示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及其产生原因,从中找出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一个重要落脚点。为此,他在《资本论》中先后分析了资本的不同层面、资本再生产的循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过程等,分别得出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间的差异、资本的价值增殖循环同物的形式循环的矛盾、基于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对抗性社会结构、资本周转的中断根源等结论,深刻揭示出资本自我否定辩证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专门剖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的主要解决方案,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深刻根源所在,为扬弃资本逻辑内在矛盾之后果,提供了合理而充足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内在矛盾 经济危机 自我否定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物化批判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基于“物-活动-关系”图式及其理论效应的分析
18
作者 翁寒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济范畴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前提。这一理论图式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初具雏形,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获得其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在《资本论》中通过经济范畴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横向联系以及经济范畴之间从抽象到具体的纵向联系,从“生产与表现”两个维度呈现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生成与社会历史规定的辩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化批判 唯物史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19
作者 段治文 张元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思政课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具体表现为:从理论上对思政课的地位、本质与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思政课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其具体表现为:从理论上对思政课的地位、本质与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新的阐发,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在实践上大力推动思政课全课程协同、全学段贯通与全要素拓展,开辟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 原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现实指向探析
20
作者 李敏 黄浩 《兵团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逻辑起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其逻辑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其逻辑旨归。二者在新时代共...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逻辑的关联,具体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是其逻辑起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其逻辑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其逻辑旨归。二者在新时代共同指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刻把握党带领人民开辟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中国式现代化 内在逻辑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