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04篇文章
< 1 2 1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探赜
1
作者 张步中 覃伟津 《深圳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15-25,共11页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是一个涵盖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国家代表力、政府公信力、社会驱动力、人才凝聚力、制度约束力和科技辅助力等多重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整体上可划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动力,是一个涵盖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国家代表力、政府公信力、社会驱动力、人才凝聚力、制度约束力和科技辅助力等多重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整体上可划分为主导型、参与型和保障型三大动力类型。这些动力类型的协调运转,主要通过外力汇聚输入型、动力整合输出型以及动力输出反馈型三种模式驱动。外力汇聚输入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外部汇聚输入的各类动力要素所形成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参与型动力和保障型动力。动力整合输出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中对各种动力要素进行处理和转化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内生动力协同、外生动力吸收、内外动力整合输出三个方面。动力输出反馈型驱动模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的动力输出环节对动力系统进行科学评估以促进系统灵活运作的一种驱动模式,主要包括动力输出过程和结果的反馈。基于此,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系统的整合优化,既要在动力输入层面设置“红绿灯”和化阻力为动力,也要在动力输出层面注重系统方法嵌入和动力衔接转化,还要在动力输出反馈层面做好信息反馈和考核评估,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形象 国际传播 动力要素 动力运行 动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其世界性意义——基于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视野
2
作者 袁祖社 葛轶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指向。伴随着数智技术的深入发展,哈特穆特·罗萨以“加速”重新指认现代性,“加速现代性”成为现代性的时代表征。加速逻辑联袂资本逻辑,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重塑和颠覆着现代性本身,但同时引发了时间的贫困、经验的缺失、人与周遭世界的脱节等潜在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有效应对、破解、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悖论,冲破资本逻辑和加速逻辑的藩篱,为加速现代性设置合理边界。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也是建构崭新现代性的基础与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关于“人屈从于物”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并有力地回击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谬论,促进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观的生成逻辑、主要内涵与时代价值
3
作者 任中义 耿心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32-40,49,共10页
老一辈革命家普遍重视家风建设,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和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观。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一辈革命家普遍重视家风建设,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和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观。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内涵主要包括:传承红色魂脉家风,铸就为国献身家风,锻造廉洁奉公家风,锤炼革命意志家风,秉承勤俭节约家风。老一辈革命家红色家风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孕育淳朴的社风民风,熏陶浓厚的家国情怀,赓续勤劳奋斗精神品质的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一辈革命家 红色家风观 生成逻辑 主要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对“现实的人”的价值回应与现实关切
4
作者 邹佰峰 袁梦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在与黑格尔派及费尔巴哈的论战中,马克思拨开了“抽象世界”的迷雾,指出“现实的人”是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统一整体。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和贯彻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观点,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按照“立足人、为了人、依靠人... 在与黑格尔派及费尔巴哈的论战中,马克思拨开了“抽象世界”的迷雾,指出“现实的人”是实践性、社会性、历史性的统一整体。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和贯彻了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观点,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按照“立足人、为了人、依靠人”的人学逻辑潜心涤虑于人的现代化,开创了探寻现代化道路的新范式。立足人,即立足处于一定历史阶段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为了人,即为解决“现实的人”现实需求黾勉从事;依靠人,即依靠人民奋斗为实现“自由的人”的终极目标汇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实的人 人民群众 人民奋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
5
作者 邱爽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3,共8页
作为一种植根于欧洲地域和文化传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解和接受的双重障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但相对忽视其作为异质... 作为一种植根于欧洲地域和文化传统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解和接受的双重障碍。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进程、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但相对忽视其作为异质文化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困境,因此,需要借助跨文化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与跨文化传播中的语义逻辑相结合进行考察。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依据语义规律进行了多种传播方式和策略的探索,这一探索最终被毛泽东总结和升华为建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这一传播方案与理论成果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迈向新高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以跨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为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既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研究,也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和国际形象塑造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早期传播 跨文化 语义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与追求——以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中心
6
作者 曾荣 《深圳社会科学》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入中国,中国知识人士围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级乎”“中国到自由之路”等议题,掀起了富有学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争论,由此对“跨越”理论进行了初...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入中国,中国知识人士围绕“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不经过资本主义阶级乎”“中国到自由之路”等议题,掀起了富有学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争论,由此对“跨越”理论进行了初步体认和考察。随着1921年前后罗素访华所作“中国到自由之路”的演讲产生广泛影响,李达、陈望道、袁振英等早期共产主义者以《新青年》杂志为话语阵地,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的实际情形,对列宁、日本学者山川均关于“跨越”理论的阐述作了对比考察,开启了对中国步入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深入探索。在此过程中,早期共产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等各派人士基于对现代化道路的向往,相互之间进行了富有学理性的对话,逐渐形成观点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开展以社会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创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革命行动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反映了早期共产主义者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追求,揭示其从初步考察到深入探索,再到不断升华的演进历程与基本逻辑,对于当前奋进新征程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无政府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社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
7
作者 李包庚 王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8-13,20,共7页
西方式现代化受资本逻辑支配,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与人的单向度发展、全球生态危机与全球生态治理困境、欺凌剥削他国、逆全球化思潮、西方中心主义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原则,追求全体人... 西方式现代化受资本逻辑支配,颠倒了人与物的关系,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与人的单向度发展、全球生态危机与全球生态治理困境、欺凌剥削他国、逆全球化思潮、西方中心主义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原则,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统筹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世界不同文明相互尊重交流互鉴,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全面历史性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时代旨归,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出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推进世界共同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 资本逻辑 人民至上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代自觉的内生机理探微
8
作者 张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近代自觉有其内在的意识变化过程,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和民族认同的整体觉醒是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最终得以形成的。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奠定了国人的内在认知框架和视域融合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自...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近代自觉有其内在的意识变化过程,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和民族认同的整体觉醒是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最终得以形成的。近代中国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奠定了国人的内在认知框架和视域融合结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自觉是中华儿女作为认识主体基于中国历史实践的道德理性的自知自证,同时是先进的思想文化在存有论上向本体界的贯通融入。主体意识结构理论的迥异是中西观念分殊的底层逻辑,道德直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制,人格信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根脉,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人格力量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 自觉 内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9
作者 卢德友 姜婧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活方式,也是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精神生活。马克思从社会生产的整体性视角对精神生产加以观照,不仅使其成为理解现实社会、构建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范畴,而且还对精神生产的未来发展路向作出科...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生活方式,也是更高级社会形态的精神生活。马克思从社会生产的整体性视角对精神生产加以观照,不仅使其成为理解现实社会、构建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范畴,而且还对精神生产的未来发展路向作出科学预判。精神生产在人的认知活动、人的主体存在、人的历史过程维度上,都展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新时代的精神生产要增强精神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做到固本培元、返本朝元、因时而新以及因势而动,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精神生产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尔巴哈论》中关于调查研究思想的当代启示
10
作者 林辉 陈婧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调查研究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诸多经典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作为晚年恩格斯捍卫、梳理、总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的诸多内容和表... 调查研究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诸多经典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作为晚年恩格斯捍卫、梳理、总结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的诸多内容和表述均立基于调查研究实践,彰显了调查研究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因此,结合党中央提出的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攻坚克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总体要求,耙梳《费尔巴哈论》对调查研究实践的当代启示,既是对这部经典著作的重温和致敬,又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调查研究思想的继承和辟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费尔巴哈论》 调查研究思想 当代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意蕴
11
作者 于泉蛟 许青青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着重突出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价值,这意味着我们在领悟和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直接强调其积极、主动、作为、担当等层面的精神内涵,而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所包含...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着重突出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价值,这意味着我们在领悟和践行历史主动精神的过程中,绝不能仅仅直接强调其积极、主动、作为、担当等层面的精神内涵,而应该进一步挖掘其所包含的哲学意蕴:是透彻明晰历史被动进而转向历史主动的辩证认识,是对历史发展反思的理性自觉和批判审查,更是对历史客观规律的有效遵循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终极价值意义的求索。深度挖掘历史主动精神的哲学意蕴,对于持续、深入、有效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历史主动精神 哲学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破解西方文明困境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文 杨正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超越资本逻辑并指向未来的开创性文明形态。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推... 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超越资本逻辑并指向未来的开创性文明形态。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中华文明向更高形态跃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扬弃资本逻辑并批判借鉴资本主义文明优秀发展成果,创造了后发国家依靠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不断赶超的文明新形态。新质生产力是超越西方单一工业化的生产力发展新路径,可以打破西方文明主导下的不平衡世界市场体系,突破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悖论,开启人类文明演进新征程。为此,应建立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地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世界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2
13
作者 莫雷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及必然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两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赓续和更新中华文明。但这不是对特殊性的片面强调,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定位中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自主探索具有普遍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 特殊性 具体的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14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志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 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基本论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郇庆治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八个基本论题,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经济与社会政治重要性的认知高度和境界,展现了党和政府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治智慧——科学治理、依靠法治、人民中心、全球视野,从而构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一致性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话语理论(论题)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话语理论(论题) 美丽中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 环境人文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宁 《政工学刊》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创造性运用,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 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创造性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7,共8页
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论述中内含着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这一分析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的物理空间、生活的物理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意识形态空间四个领域。在“社会空间结构”视野下,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 马克思关于空间的论述中内含着关于“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这一分析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生产的物理空间、生活的物理空间、社会交往空间和意识形态空间四个领域。在“社会空间结构”视野下,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主体是“资产阶级”,而不是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或抽象的资本逻辑,这构成马克思的“社会空间结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重大区别。在马克思“社会空间结构”的分析中,西方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以资本为经济工具,以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为暴力手段,以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西方文明为文化载体,进行全球资本主义空间统治和扩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及理论成果,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性塑造”这一关键问题的理论解答,为解决资本主义全球空间生产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空间结构 资本主义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
19
作者 黄爱教 《理论与现代化》 2025年第1期36-47,共12页
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后继者关于机会平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三种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机会平等的观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这三种形态之间既有相关联的观点,又... 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后继者关于机会平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主要包括三种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机会平等的观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这三种形态之间既有相关联的观点,又有不同的观点。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有助于为分析和解决社会机会不平等问题提供理论工具和方法论,有助于在实践中制定和实施合理公正的促进机会平等的法律与政策,并为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机会平等的实现提供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西方政治哲学 机会平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理解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重维度
20
作者 韩升 阚京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立场、思想方法、话语原则和实践旨归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上超越了西方纯粹工具理性导致单向... 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立场、思想方法、话语原则和实践旨归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上超越了西方纯粹工具理性导致单向度物质文明和维护资本利益的社会治理价值偏差,实现了“人”的价值理性的回归;秉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治理模式和传统社会治理范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拓展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空间;坚持自信自立,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话语创新,消除对西式话语的依赖,强化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做到既不封闭僵化,也不食洋不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社会治理价值共识,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共享社会治理发展成果,筑牢社会治理道路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至上 守正创新 自信自立 共建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