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1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生发逻辑——基于“两个结合”视域的分析
1
作者 金鑫 代宏丽 李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沃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魂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根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中国特色。三者共同在“两个结合”的理论界域内,形成并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塑路径——基于云南大理上村的调查
2
作者 胡曼云 李若青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经济交往、文化基础和党的民族政策产生的趋合力与趋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了超越宗族意识的村落认同,超越民族边界的深度交融,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化共享,超越个体利益的经济共生等,为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发现,村落主体自觉的内部行动逻辑和国家在场的外部制度逻辑合力形塑了村落共同体的中国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居 村落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身份、名字、梦想:“四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及多维阐释
3
作者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论述,生动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行动主体、内生动力、未来远景。“四个共同”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座基、道德根基和使命路基。情感维度上,... 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论述,生动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行动主体、内生动力、未来远景。“四个共同”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座基、道德根基和使命路基。情感维度上,通过“四个共同”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刻反映了各族人民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和情感相亲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道德维度上,坚持“四个共同”是集体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更是个体修齐治平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合格中国人的基本靶标。责任维度上,对“四个共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是“身份认同”,“共同家园”要唤醒各民族的自豪感,“共同名字”要激扬中国人的自强精神,“共同身份”要迸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为意识,“共同梦想”要确证各族儿女的自信。“四个共同”有机地将历史与未来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内视角与对外视角相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家园 共同身份 共同名字 共同梦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封建斗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转型
4
作者 郑大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9,共9页
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要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既要反对帝国主义,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下解放出来,也要反对封建主... 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华民族要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既要反对帝国主义,把中华民族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下解放出来,也要反对封建主义,把人民大众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解放出来。反帝与反封建,亦即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型。作为旧式农民阶级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转型的推动作用是间接的;作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和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转型的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转型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封建 中华民族共同体 “自觉”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互促机制及路径
5
作者 李忠斌 付泽 林蕾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地区村落的价值和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又要适应村民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要让历史的物化成果在当下活化利用...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保护和利用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地区村落的价值和功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又要适应村民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要让历史的物化成果在当下活化利用,把丰富的文化价值契入现代产业之中,通过产业发展给村民带来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回报,提升村民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积极性,在活化利用中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进而丰富乡村振兴的方式和内涵,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传统村落 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以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研究
6
作者 李生 陈旖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49-59,共11页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进入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 社会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进入新时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通过促进就业、推进社会服务均等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和社会综合治理等举措,推动构建社会生活共同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充分证明,以社会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持促进各民族全方位互嵌,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重点做好暖民心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营造稳定的环境,使各族人民安心生活、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社会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 实践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7
作者 陈坤 刘晴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6-77,共12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各族群众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应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厘清城市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各族群众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应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厘清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基点,以有形、有感、有效为基本方法,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凝聚社会共识、厚植情感认同、完善社区治理上的价值意蕴。城市社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要在社区共同体建设、社会资源引入、文化活动丰富上创新“有形”;要以构建互信、互容、互合、互助邻里关系、提升优质有效社区服务为重点增强认同“有感”;要加强党建引领力量、构建常态化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果“有效”,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落地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城市民族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宗祠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中心
8
作者 段丽 李良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00,共10页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 以清代及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宗祠为研究对象,以碑刻和族谱文献为主要史料,探讨宗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聚焦宗祠建设的主体与举措,分析族众合建、富商捐建及宗祠管理者在集体动员、资本介入与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揭示祭祀祖先、纂修家谱、文化教育等举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作用。同时,从区域比较视角出发,剖析西南地区宗祠在政治整合、文化调适及移民融合等方面的多维特征,并与中原、东南地区宗祠的礼制传承、经济理性及边疆语境中的国家认同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西南地区宗祠通过实证血脉相融、彰显理念相同、体现文化相通及筑牢情感相依,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为深化西南地区宗祠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史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西南地区 宗祠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建筑看湖北恩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9
作者 黄柏权 黄天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制承载的文化符号来看,恩施的传统建筑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散落在恩施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恩施传统建筑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迁徙流动、中央权力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濡染、开放包容的心态等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传统建筑 文化符号 文化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之维
10
作者 罗柳宁 江涛 赵海鑫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历史凝结,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标识、象征及符号体系。红色文化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情感逻辑,二者能够唤起中华民... 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的具象表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历史凝结,具有独特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标识、象征及符号体系。红色文化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情感逻辑,二者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体现共享的价值追求、串联共融的历史传承和建构共鸣的情感纽带。红色文化符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之维,需要激活红色文化符号,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触发情感共鸣;融合红色文化符号,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认同,深化价值共振;建构红色文化符号,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再现集体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共鸣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符号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路径
11
作者 马慧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 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桥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统合的交集。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导向下,共享文化符号呈现出统一性、共通性、规范性的特征,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逻辑理路。为此,从中心、对象、历史传承、空间区域、产业化五个维度,突出国家层面总体性的符号象征,强化民俗符号的全民性特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力,彰显区域文化符号的共性,推动文化符号旅游的发展,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创新实践与路径选择——以四川成都三个社区为例
12
作者 赵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微观场域。文章聚焦多民族移民混居社区普遍面临的三大治理困境,即公共利益分散化、邻里关系陌生化、社区文化碎片化,选取四川成都市三个典型社区为个案,构建了“利益—结构”“关系...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微观场域。文章聚焦多民族移民混居社区普遍面临的三大治理困境,即公共利益分散化、邻里关系陌生化、社区文化碎片化,选取四川成都市三个典型社区为个案,构建了“利益—结构”“关系—网络”“情感—文化”三维互嵌分析框架,系统考察其从多民族混居到互嵌式社区共同体形成的治理创新实践及路径。研究发现,政府引导介入下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通过整合行政力量、市场、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辖区单位及各民族居民等治理主体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治理网络,突破了传统由行政单一主导的治理方式,有助于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共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民族互嵌式治理共同体,也为多民族移民社区面临的治理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互嵌 民族互嵌式社区 社区治理 多元主体共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活态化保护发展的价值探赜
13
作者 李英 舒乙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156,共9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发展对保存村落原生态风貌、传承中华文明与守护精神家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极大地助力弘扬民族文化并...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文明,有着丰富而深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发展对保存村落原生态风貌、传承中华文明与守护精神家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期极大地助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带领多民族走向现代化,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台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传统村落 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主要依据、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14
作者 张琳 李会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共8页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要以唯物史观、大历史观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遵循,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历史支撑。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 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要以唯物史观、大历史观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遵循,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历史支撑。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强化主体历史认知、增进历史认同、坚定历史自信、担负历史使命的价值功能。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要以“系统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3+4+N”丰富教育内容,以“人工智能+”优化教育方式,以“家校社”协同育人健全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历史观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个共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阐释
15
作者 冯菀珩 李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共同”重要论述,拓展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范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各民族“共同”意义的阐释。正确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从词源及语义本体对这一复合性概念进行剖析...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的“五个共同”重要论述,拓展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内涵范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各民族“共同”意义的阐释。正确认识和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从词源及语义本体对这一复合性概念进行剖析,明确何为“正确的”,为何强调“正确的”;要从疆域共拓、国家共造、历史共写、文化共创、精神共育五个维度展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解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保障,以拓展历史资源为抓手,以“五史”共融为内容聚焦,以议题设置为现实观照,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共同”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动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红色资源的三重逻辑关系
16
作者 董仲磊 高培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35-42,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精神坐标,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智慧结晶;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宝贵的革命实践资源和革命文化基因,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力量,互动视域下的二者具有清晰而深刻的逻辑关系。一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精神坐标,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智慧结晶;红色资源是中华儿女宝贵的革命实践资源和革命文化基因,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力量,互动视域下的二者具有清晰而深刻的逻辑关系。一是聚合共通关系:内核生成贯通、目标归旨同向和历史演进一致。二是耦合共生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养了红色资源创新发展的根,红色资源守护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魂。三是融合共进关系:植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红色资源创新发展;立足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探究和剖析二者关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红色资源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色资源 互动视域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基层实践与启示——基于南宁市F社区的调查
17
作者 陈海思 许廷雲 《管理学家》 2025年第5期37-39,共3页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途径,做好社区治理有利于社区内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以及对其他民族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以...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统一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途径,做好社区治理有利于社区内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以及对其他民族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以南宁市F社区为调查对象,深入剖析其治理实践。F社区在空间上优化布局打造交往空间,在文化上强化宣传促进交融,在经济上打造格局推动合作,在社会上党建引领创新治理,在心理上加强建设培育认同观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研究发现,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需政治引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情感纽带创建居民深度参与环境,通过文化融合,营造多元文化融合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 基层实践 社区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被引量:3
18
作者 阳宁东 鲍黎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140,共12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增强国民精神动力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本文从“家”的概念、认同基础、时代内涵和文化共同体四个方面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现实路径,包括遴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非遗旅游情境中的多重文化叙事体系,凸显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及宣传非遗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强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家园意义等,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新的动能和现实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主张的地方性刻写——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遗存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旭东 张孜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写过程。石刻标语是一种革命的文本形式,其背后承载着书写与刻画的行为何以表达革命主张,进而成为实现地方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书写刻画充分展示出革命时期社会全面动员的状况,既是红军宣传革命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群众表达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份红色记忆的历史遗存,也承载着社会转型的文化表达。作为理解中国革命的“线索”,红军石刻标语因其独特的社会科学价值,应当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标语 红色记忆 书写刻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