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人一策”:一种中国式公共政策调适机制
1
作者 陈丽君 王慧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一人一策”是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发展出的具有普遍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政策理念。“一人一策”的有效性在于,政府面对多变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客体,坚持人本导向,将一种灵活性强、灵敏度高的“需求—决策—资源”动态对接机制嵌入政... “一人一策”是中国政府在公共管理实践中发展出的具有普遍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政策理念。“一人一策”的有效性在于,政府面对多变的政策环境和政策客体,坚持人本导向,将一种灵活性强、灵敏度高的“需求—决策—资源”动态对接机制嵌入政策方案,于常态化运行中实现了对三种张力的调节:一是政策议程的滞后性与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紧迫性之间的时间张力;二是行动者作为集体的一般性公共需求与个体化公共需求之间的利益张力;三是公共资源配置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价值张力。文章梳理了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一人一策”的演进历程,分析了“一人一策”如何对公共政策进行有效调适,提出了政策调适分析框架,探讨了未来发展议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人一策” 公共政策 政策调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中亚地区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预测——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
2
作者 王皓 金柳柳 杜向然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35-38,共4页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乌兹别克斯坦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在深入剖析乌兹别克斯坦信息技术人才市场供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和加强中乌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鲁...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乌兹别克斯坦信息技术人才需求进行了定量预测。在深入剖析乌兹别克斯坦信息技术人才市场供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和加强中乌国际合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鲁班工坊的建设及数字经济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兹别克斯坦 信息技术人才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科创中心建设的都市人才集聚路径研究——以深圳的政策性实践为例
3
作者 张宇 任福兵 《中国人事科学》 2025年第1期33-43,共11页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决定性因素,创新全球性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成为都市建设科创中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科创中心国内外三个生产空间的交互关系及人才需求供给与效能管理内在逻辑,构建一个融合时空...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性、决定性因素,创新全球性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成为都市建设科创中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选择。本文基于科创中心国内外三个生产空间的交互关系及人才需求供给与效能管理内在逻辑,构建一个融合时空的动态发展系统结构框架,并以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性实践为典型案例,立足市域汇集、区域联动以及全球配置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强化市域引-育-用协同、深化区域城际共享、助推海外就地用才的都市建设科创中心人才集聚路径管理建议,为都市实现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更加有效地助力中国建设世界科教强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科创中心 全球城市区域 人才集聚路径 系统性创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应用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4
作者 刘松博 张晓雅 +1 位作者 曾湘映 艾昕 《中国人事科学》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趋势,数字化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确定这类人才的胜任力特征有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5家数字化转型企业的34名员工进行访谈,提炼出31个胜任特征项目,并用问卷调查法对...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趋势,数字化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确定这类人才的胜任力特征有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5家数字化转型企业的34名员工进行访谈,提炼出31个胜任特征项目,并用问卷调查法对920份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字化应用人才胜任力模型,包括数字化赋能、数字化思维、数字化学习、数字敏锐性四个维度,由信息储存与提取、主动学习更新、信息需求识别、长期视角等13个胜任要素组成。本研究通过对数字化应用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验证,以期为胜任力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数字化应用人才的选拔、配置、培养和评价提供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应用人才 胜任力模型 行为事件访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价专家评审工作的评估研究——以气象部门为例
5
作者 张健 刘艺 乐青 《中国人事科学》 2025年第2期26-36,共11页
专家评估能够客观监督检验专家评审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保障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价的公平公正。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同行评议反评估的标准,为同行评议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支撑。为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成效,本研究... 专家评估能够客观监督检验专家评审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效保障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价的公平公正。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同行评议反评估的标准,为同行评议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支撑。为提高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成效,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经验,根据气象部门分组评审与合组审议的评审机制,设计了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审专家评估指标,并据此构建了专家评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期客观反映专家在评审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与贡献。运用相关指标,对2020年至2023年气象科技创新人才选拔评价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专家评审结果总体有效性和准确性较高,分组评审与合组审议的评审机制展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同时,研究也揭示了专家评估的积极作用,可根据专家评估结果更好地遴选专家和动态优化专家库。此外,针对个别专家评分偏差较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体操计分法优化评分方法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提升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 选拔 专家 绩效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内涵、动因、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洪宇 李东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共13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要求。从内涵、动因、路径出发,深入领会其精神,具...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新论断和“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要求。从内涵、动因、路径出发,深入领会其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内涵丰富,包含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基本战略路径的具体要求以及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国内国际局势、党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把握以及党对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实践经验的发展决定了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只有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人才引领驱动,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建立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才能有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教育科技人才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员工可雇佣能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调节中介模型
7
作者 凌玲 章璐璐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1,共9页
知识员工是职场的主力军,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该群体的高离职率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可雇佣能力的视角探索知识员工离职,以职业成长为中介变量、工作资源为调节变量,... 知识员工是职场的主力军,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该群体的高离职率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从可雇佣能力的视角探索知识员工离职,以职业成长为中介变量、工作资源为调节变量,通过对311名知识员工两阶段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知识员工可雇佣能力与离职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的U形关系,职业成长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工作资源在两者之间起调节作用。研究厘清了可雇佣能力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预测知识员工离职的新思路,为组织干预知识员工离职、提高雇佣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员工 可雇佣能力 离职倾向 职业成长 工作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五届自贸港建设与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研讨会综述
8
作者 许能锐 厉聪聪 +1 位作者 伍中信 吴锡皓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8,共4页
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两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即IFRS S1和IFRS S2;同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4年九方面重点任务中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找寻一... 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两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即IFRS S1和IFRS S2;同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4年九方面重点任务中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为了找寻一条“先立后破”“西为中用”的创新路径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探索和应对公共管理部门、企业、教育部门以及从业人员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2024年3月17—18日,海南大学会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加拿大T.P.E.I教育基金会、海南新金帆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和《会计之友》杂志社在海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五届自贸港建设与国际会计人才培养研讨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人才培养 海南大学 公共管理部门 国际财务报告 教育基金会 可持续发展 IFRS 创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背景下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西安工业大学为例
9
作者 邓祥辉 王睿 +2 位作者 丁潇 郭庆军 国亮 《高教学刊》 2025年第5期76-78,84,共4页
“一带一路”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而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因此,有效利用高校和校外企业资源,在实际工程项目中... “一带一路”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产教融合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而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载体和关键环节。因此,有效利用高校和校外企业资源,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专业硕士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以西安工业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例,在充分分析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行业高级应用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依托高校和企业双平台,以提升“学生、教师、企业”三个主体能力为目标,实现校企资源的四个融合,构建土木水利专业硕士产教融合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土木水利专业硕士 产教融合 实践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课程”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10
作者 冷雪 贾连群 +2 位作者 刘慧慧 杜莹 王琦 《高教学刊》 2025年第8期163-167,共5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内核,学位授权点是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学位的场所,代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质量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支撑学科和学位建设的基础。在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础上,围绕学科特色加强学位点...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内核,学位授权点是高等教育机构授予学位的场所,代表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质量和能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是支撑学科和学位建设的基础。在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基础上,围绕学科特色加强学位点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系统化建设,深入探索内涵式发展,实现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与课程建设在培养体系、师资队伍、育人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展,探索中西医结合学科—学位—课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路径,形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相互支撑的贯通式育人体系,协同提升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学科—学位—课程 一体化 育人体系 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类人才生态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1
作者 王学刚 孙占学 +3 位作者 周仲魁 郭亚丹 陈井影 吕朋 《高教学刊》 2025年第6期75-78,共4页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境类人才的生态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该文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核行业发展对环境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凝练“重生态素养、厚基础理论、强创新实...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环境类人才的生态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该文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核行业发展对环境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人才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凝练“重生态素养、厚基础理论、强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新理念,重构“素质链-知识链-能力链”交叉融合的课程建设新体系,创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校内校外”特色资源新平台,构建“视野拓展-创赛融合-校企联动”创新实践新途径等举措,有效提升环境类人才的生态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环境工程 生态素养 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制度优化与培养质量的实践探索
12
作者 肖文清 赵向华 +2 位作者 余少华 林晓欢 丁姣 《高教学刊》 2025年第1期168-171,共4页
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具有生命线的意义,而且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障并提高农林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 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具有生命线的意义,而且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推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障并提高农林院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对国家、社会和青年学生应尽的责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提高全日制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从招生选拔动员机制、导师遴选、奖助制度、过程管理和申述奖惩评判制度等方面,探索和实践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妥善解决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营造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激发师生创新成果的涌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院校 研究生培养 制度优化 培养质量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领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3
作者 杨锡运 李新利 +2 位作者 吕游 杨国田 孟令卓超 《高教学刊》 2025年第6期39-42,共4页
碳中和碳达峰对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提出迫切要求。基于华北电力大学的自动化类学科优势,对自动化类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专业培养为发展导向,从明确“双碳”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人才需求特征,加强相关学科融合,... 碳中和碳达峰对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提出迫切要求。基于华北电力大学的自动化类学科优势,对自动化类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以专业培养为发展导向,从明确“双碳”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人才需求特征,加强相关学科融合,基于“双碳”理念设计全新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完善“双碳”目标下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强“双碳”背景下新能源领域自动化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各相关学科作用,立足高校学科特色,为国家新能源领域行业发展输送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新能源领域 自动化 教学体系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战略下煤炭高校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14
作者 王辉 程建华 +1 位作者 赵宇 孙现军 《高教学刊》 2025年第4期29-33,共5页
为适应国家绿色战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煤炭高校应及时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理念,努力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机结合。该文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和达成度评价3个... 为适应国家绿色战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煤炭高校应及时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理念,努力实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有机结合。该文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从培养目标设定、课程体系构建和达成度评价3个方面,凝练“两强、两重、两融合”的专业培养特色,构建“两平台、四模块、五融合”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提出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以2022届毕业生为例,综合课程及问卷达成结果进行应用效果分析。通过撬动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及评价一体化通道,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多学科交叉 “双碳”战略 煤炭高校 一流本科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赛促学激发科研创新以“生命+考古”为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15
作者 谭雪梅 许小娟 +1 位作者 孙群 原海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5年第10期1-4,共4页
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从组建生命科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开放实验室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形... 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养成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出发点,从组建生命科学和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团队、开放实验室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该模式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提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养成了科研思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了教育维度的价值,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竞赛 多学科交叉 科研兴趣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研究生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6
作者 莫崇勋 唐岗 +3 位作者 陶洪辉 孙桂凯 杨云川 李雪芳 《高教学刊》 2025年第7期171-174,共4页
在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下,研究生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广西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协同行业领军企业,探索思政引领、学科协同、校企融合、“三维”驱动和质量为本的水利工程研究生卓越复合... 在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下,研究生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广西大学水利工程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特色,协同行业领军企业,探索思政引领、学科协同、校企融合、“三维”驱动和质量为本的水利工程研究生卓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创新示范和有效路径,可为新时代水利工程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 水利工程研究生 广西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学大类研究生跨学科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17
作者 朱军 曹云刚 +3 位作者 赖建波 谢亚坤 胡亚 李维炼 《高教学刊》 2025年第1期71-75,共5页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尤其轨道交通领域的高速发展对地学行业的创新提出更深层次的需求,地学大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与创新。该文分析目前地学大类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在专业划分、培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尤其轨道交通领域的高速发展对地学行业的创新提出更深层次的需求,地学大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与创新。该文分析目前地学大类研究生跨学科培养在专业划分、培养过程、培养责任制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并基于地学大类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地学大类研究生跨学科创新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以期为地学大类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大类 创新能力 跨学科 人才培养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学历”真的那么重要吗?——基于2011—2023年两院院士的实证分析
18
作者 李玲玲 王晓嘟 梁晶晶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在当今“学历社会”的加持下,“第一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顶尖人才,关注其学历背景及其工作情况对于中国优秀科研人才的遴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3年高校... 在当今“学历社会”的加持下,“第一学历”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两院院士作为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方面的顶尖人才,关注其学历背景及其工作情况对于中国优秀科研人才的遴选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3年高校系统当选院士为对象,分析其第一学历背景及其成长历程。结果发现,第一学历对院士成长周期长短没有显著影响;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弥补第一学历短板的重要方式;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背景是成为院士的优势条件。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早期培养和有效遴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学历 两院院士 高校系统 高等教育 成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科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
19
作者 马文英 陈功 +2 位作者 陶健 方睿 丁小珊 《高教学刊》 2025年第7期175-178,183,共5页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是高校能够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该文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通过明确思政培养目标、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模式,逐层递进地给出...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是高校能够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该文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通过明确思政培养目标、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模式,逐层递进地给出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在思政教学模式中,该文提出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实现路径,专业课程对思政目标支撑矩阵、专业思政案例库和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等环节形成一体化的闭环式思政育人模式。该文所提出的建设路径对其他工科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科专业 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 教学模式 育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材料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20
作者 田娜 于晓婧 +2 位作者 游才印 刘和光 汤玉斐 《高教学刊》 2025年第3期171-174,共4页
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该文以与多种产业密切相关的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为对象,以立德树人为引领,融入专业思政,探索“以产明学,以产促学,以产评学”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旨在积极应变顺势,培养知... 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该文以与多种产业密切相关的材料类专业生产实习为对象,以立德树人为引领,融入专业思政,探索“以产明学,以产促学,以产评学”的产教融合实践育人模式,旨在积极应变顺势,培养知识、能力和价值素养全面过硬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产教融合 实践育人 专业思政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