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自由与平等之间——罗尔斯分配正义的理想境界及其现实困境
1
作者 敦鹏 胡晓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出发,力图以差别原则来消除客观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因素带给人们的影响,进而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罗尔斯对“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模糊界定,使得对实质平等的追求...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解决自由与平等的冲突出发,力图以差别原则来消除客观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因素带给人们的影响,进而实现从形式平等到实质平等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罗尔斯对“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的模糊界定,使得对实质平等的追求有可能转化为对起点平等的追求,这与罗尔斯坚持的“自由优先”势必陷入难以化解的矛盾之中。从长远来看,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设计并非强调结果的平等,其最终目的与实质是最大程度改善最不利者的境况,从而在客观上发挥了缩小贫富差距,防止动荡,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因此,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蜕变为一种分配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正义 自由 平等 差别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促进机会平等的政策体系及其优化
2
作者 黄爱教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61-68,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形成一套结构严谨、内部协调的体系,具有政策主体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同构、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性、政策治理机制的协调性等特点。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政策制定... 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成员机会平等,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形成一套结构严谨、内部协调的体系,具有政策主体的“一元”主导与“多元”同构、政策工具选择的综合性、政策治理机制的协调性等特点。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政策制定与选择的偏差、政策执行力度与环境差异、政策透明度不够等问题。为更好促进机会平等价值目标的实现,应从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及加强政策公开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政策 中国共产党 机会平等 政策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及其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平 李家磊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5,162,共17页
对当代中国民族现象和民族关系的认知务必注意,不论是中华民族、国内各民族还是民族间关系,均在历史演变基础上经过了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过程。其间,历史形态的中华民族,一方面经由人口国民化和国民整体化而形成了国民共同体,另一方面... 对当代中国民族现象和民族关系的认知务必注意,不论是中华民族、国内各民族还是民族间关系,均在历史演变基础上经过了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过程。其间,历史形态的中华民族,一方面经由人口国民化和国民整体化而形成了国民共同体,另一方面又经由自我构建的各个民族的凝聚而成为一个更大的多族聚合体,实现了现代构建。同时,历史上众多的民族群体,则经过民族构建而成为国内的56个民族。在此过程中,国家因素、国族因素和各族互动三个方面相结合,造就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这样的民族构建,中华民族、国内56个民族以及民族关系有了今天的形态、面貌和性质。因此,要对当代中国的民族现象和民族关系形成准确的把握,就必须对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进行认真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国家 民族构建 民族关系 民族问题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野—历史—国家: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逻辑——以“家户制”概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振华 杨瑞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215,216,共12页
概念建构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田野政治学是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建构为路径。以“家户制”概念为例,田野政治学概念建构内含三重逻辑:一是基于田野调查的概念建构,注重从丰... 概念建构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田野政治学是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建构为路径。以“家户制”概念为例,田野政治学概念建构内含三重逻辑:一是基于田野调查的概念建构,注重从丰富的田野事实中提炼概念;二是基于历史根基的概念建构,强调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生成概念;三是基于国家治理的概念建构,侧重于从国家的微观基础视角产生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以立足中国场景为前提,其既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渐进发展过程。未来,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还需在发展概念家族、强化现实取向、构建理论体系方面继续深化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田野政治学 概念建构 家户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事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政治学史研究的概念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向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4-77,共4页
历史研究特别警惕从概念出发,用概念或理论裁剪过往事实,因此它采取叙事而非分析的写作模式。然而,在处理学科史的研究对象时,它仍然有可能落入从概念出发的窠臼。这里的概念是指后来形成的研究对象的名称或符号,历史学研究者由此研究... 历史研究特别警惕从概念出发,用概念或理论裁剪过往事实,因此它采取叙事而非分析的写作模式。然而,在处理学科史的研究对象时,它仍然有可能落入从概念出发的窠臼。这里的概念是指后来形成的研究对象的名称或符号,历史学研究者由此研究对象名称而回溯其早期发展过程。殊不知,此符号本来就是一个概念或历史建构的产物,由此符号出发,已经无意识地陷入前面所说明的从概念出发的研究过程,使历史研究变成用概念裁剪过往事实的学术过程。因此,史学研究强调不断的“再历史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模式 概念建构 历史建构 学科史 裁剪 符号 无意识 史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康纳生产性正义思想的生成、要义及批判
6
作者 胡培艺 李国选 《济宁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生产性正义是奥康纳生态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思想植根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发展于其独创的“双重危机”理论之中,在对分配性正义的批判过程中逐步成熟。奥康纳提出生产性正义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资产阶级推崇的分配性正义。生... 生产性正义是奥康纳生态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这一思想植根于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发展于其独创的“双重危机”理论之中,在对分配性正义的批判过程中逐步成熟。奥康纳提出生产性正义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资产阶级推崇的分配性正义。生产性正义是正义实现的唯一形式,生态学社会主义是实现生产性正义的唯一路径,生产性正义应全面取代分配性正义,这便是其思想的三大命题。奥康纳的生产性正义思想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正义实现形式的单一性、正义实现途径的空想性、分配性正义否定的片面性。但奥康纳生产性正义思想以环境史为研究视界,具有浓厚的历史视野、强烈的批判意识、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正义 分配性正义 消费性正义 生态危机 生态学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特点、危害及应对
7
作者 燕妮 李亚员 《传媒》 2025年第4期94-96,共3页
智能媒体在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不断重塑着历史虚无主义赖以扩散蔓延的媒介环境。伴随信息生成与传播的碎片化、网络化、智能化、泛媒介化,历史虚无主义借“算法黑箱”炮制虚假历史、凭“情感计算”煽动网民情绪、用“虚拟在... 智能媒体在深度嵌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不断重塑着历史虚无主义赖以扩散蔓延的媒介环境。伴随信息生成与传播的碎片化、网络化、智能化、泛媒介化,历史虚无主义借“算法黑箱”炮制虚假历史、凭“情感计算”煽动网民情绪、用“虚拟在场”麻痹辨伪官能、依“数据驱动”固化群体偏见,呈现出“潜形匿迹”的传播特征,产生了弥漫性的后果。对此,应通过筑牢制度屏障、抢占舆论高地、增强技术赋能、整合教育资源等关键举措协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时代 历史虚无主义 情感计算 算法黑箱 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会平等的公平性与目标指向:基于罗尔斯和斯坎伦的比较分析
8
作者 高景柱 李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55-68,共14页
那种依赖制度的实质机会平等,在增进社会正义的过程中要求机会平等的产生条件和结果指向的公平性。该目标的实现可以因政府看待程序公平和实质机会的关系之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正当性结果。罗尔斯提出程序公平应当是五种价值共同作用的产物... 那种依赖制度的实质机会平等,在增进社会正义的过程中要求机会平等的产生条件和结果指向的公平性。该目标的实现可以因政府看待程序公平和实质机会的关系之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正当性结果。罗尔斯提出程序公平应当是五种价值共同作用的产物,目标之一是构建纯粹程序正义的标准,实质机会应当排除自然和社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以补偿性和预防性措施保障平等的公民权。斯坎伦提出程序公平在于没有人能够合理抱怨择优录用的个体是通过不平等的能力获得自己的职位,实质机会在于制度通过供应好的条件使优势职位向具有同等能力的个体开放。分析表明,斯坎伦解释的合理性在于从起始平等到结果正义的道德动机上,在程序公平和实质机会以并列关系促成更大的合理边界内,以及个体在民主价值的认知倾向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的机会平等 程序公平 实质机会 约翰·罗尔斯 托马斯·斯坎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9
作者 张道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22,240,共14页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杨度、康有为等人,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复辟运动 帝制 共和 康有为 民国初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尔斯应得论述不对称性的两种辩护路径
10
作者 陈安邦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罗尔斯在应得的相关论述中并没有承诺关于应得基础的一般性原则。在前正义应得问题上,罗尔斯在分配正义和惩戒正义领域持有不对称的主张。学界对该种不对称性存在两种辩护路径:第一种路径通过阐明分配正义与惩戒正义间的差别来论述此种... 罗尔斯在应得的相关论述中并没有承诺关于应得基础的一般性原则。在前正义应得问题上,罗尔斯在分配正义和惩戒正义领域持有不对称的主张。学界对该种不对称性存在两种辩护路径:第一种路径通过阐明分配正义与惩戒正义间的差别来论述此种不对称的合理性;第二种路径通过对罗尔斯文本进行新的阐释来消解不对称性,该辩护称这种不对称性其实是误解。上述两种辩护均存在一定合理性,第一种辩护侧重对正义环境的经验性命题和能动主体在不同领域的规范性差异进行探索,第二种辩护尝试对罗尔斯前后期文本进行融贯解读。上述两种对不对称议题的辩护路径揭示了正义理论建构的复杂性与罗尔斯理论丰富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正义应得 惩戒正义 分配正义 不对称性 辩护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其创造性转化
11
作者 王岩 孙伟超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成型于先秦诸子,在各个朝代的应用中得以完善,于明清之际初具民主色彩,但其本质是以“天下为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民贵君轻”为核心的为君之道。虽然其内含民有民享之意,主张重民惠民,但既无民治又无对君权的制约监...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成型于先秦诸子,在各个朝代的应用中得以完善,于明清之际初具民主色彩,但其本质是以“天下为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民贵君轻”为核心的为君之道。虽然其内含民有民享之意,主张重民惠民,但既无民治又无对君权的制约监督,这些理论局限是由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文化决定的。要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滋养,就必须将其不明确的天下为公明确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将其不彻底的立君为民和低层次的政在养民转化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执政目的,将以君为主体的圣人政治转化为以人民为主体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以良法德治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思想 历史演变 理论透视 创造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治理:数字时代的新兴治理范式
12
作者 李子浩 李天云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计算治理是数字时代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治理范式。计算治理思维生成、工具开发、议题汇聚、时空扩展是计算治理范式的基本样态。计算治理具有促进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对象清晰化、问题防治源头化、权力监督透明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 计算治理是数字时代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治理范式。计算治理思维生成、工具开发、议题汇聚、时空扩展是计算治理范式的基本样态。计算治理具有促进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对象清晰化、问题防治源头化、权力监督透明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治理体系韧性化的鲜明优势,但也可能滋生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算法歧视、信息茧房、决策专断、技术失灵等风险隐患,因而内在地要求辨证施治的引导策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计算治理理念,在党政部门统筹下健全完善计算治理的风险防治体系,提升社会公众技术素养与民主治理能力,以“法德合治”培育发展良性向善的人机共治生态,构成计算治理向善规制逻辑。在中国治理现代化关键时期,应持续推动计算治理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发挥党的领导统筹优势,实现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之间的最优平衡,以智慧且安全的计算治理构建治理领域的崭新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计算治理 治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应对理路
13
作者 董乃涵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0,共7页
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对青年价值观、认知和政治信仰等都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键期,历史虚无主义极易乘虚而入,对现有社会价值形成破坏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意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否定,达到否... 智媒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对青年价值观、认知和政治信仰等都造成不良影响。中国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键期,历史虚无主义极易乘虚而入,对现有社会价值形成破坏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意在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否定,达到否定革命、否定党的领导这一政治目的,极易迷惑历史知识缺乏的青年,对青年思想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为消解不良影响,应从思想理论和科学实践的双重维度,着力于主体培养、客体甄别、方法提升等方面,加强青年“五史”教育,强化唯物史观教育,提升理论辨别水平;进行大历史观教育,帮助青年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思辨能力进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教育 历史虚无主义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反思
14
作者 曹龙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0,I0004,共10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转向”的整体效应影响,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主学科中学术地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从而也被视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人文社会科学“语言学转向”的整体效应影响,政治思想史研究出现了“语言学转向”的变化趋势。这一趋势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政治思想史研究在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主学科中学术地位不断下降的背景之下,从而也被视为政治思想史研究积极寻求研究范式创新的重要体现。通过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以发现,虽然“语言学转向”拓展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议题思路,并提供了新的方法资源,但政治思想史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也存在创新有效性有限、学科主体性困境更为突出以及无法解决“理论贫困”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后半叶以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科危机问题异常复杂,除了知识层面的议题拓展、方法创新等问题外,还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定位,甚至与政治学、历史学等政治思想史所根植的相关主学科的研究取向变化等紧密相关,如何让政治思想史研究重获新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思想史 语言学转向 剑桥学派 概念史 新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历史政治学的过程追踪之道
15
作者 刘伟 李昊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215,共12页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史的时间与情境。然而,尽管历史政治学一直尝试发掘时间性因果机制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但历史政治学在当前研究中却呈现出时间性因果机制缺位的问题。该问题进一步导致历史政治学知识累积的进度与理想状态存在距离。因此,基于过程追踪方法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贡献知识增量、转化知识存量和追溯重大现实问题历史渊源方面的价值,本文提出将过程追踪法带入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同时,本文对于方法论的探索并未仅停留于价值的探讨,而是围绕“情境”“时间”“行动者”三要素,探寻体现历史政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怀的过程追踪之道,进而推动历史政治学方法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过程追踪 因果机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创新
16
作者 王新刚 王煜尧 《理论导刊》 2024年第8期48-54,共7页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重民”“利民”“教民”理念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民为邦本”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化思想。传承发展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其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文化根脉,打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广阔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民为邦本” 人民主体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先导:稷下学宫与帝国治理的法家蓄势
17
作者 任剑涛 《管子学刊》 2025年第1期16-33,F0002,共19页
自春秋战国时代,中国面临从王国治理走向帝国治理的大转变。这中间存在一个分合的过程:春秋是由统一中央王权走向分离的诸侯王分治的阶段;战国则是从诸侯王治理逐渐趋向统一帝制的过程。诸侯的争胜,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自觉。齐国的稷下学... 自春秋战国时代,中国面临从王国治理走向帝国治理的大转变。这中间存在一个分合的过程:春秋是由统一中央王权走向分离的诸侯王分治的阶段;战国则是从诸侯王治理逐渐趋向统一帝制的过程。诸侯的争胜,正是对这一趋势的自觉。齐国的稷下学宫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令人瞩目:从政治的角度看,稷下学宫将不同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聚合在一起,为形成一个足以引导已经呈现轮廓的新型国家即帝国的治理聚集思想资源,让政治思想服务于政治需要的趋势有了浮现而出的契机。从思想的角度看,稷下学宫为不同思想流派的相与争锋提供了场所,一改此前不同场域的彼此攻讦局面,为主流思潮的出场蓄积了思想势能。其间,法家思想借助稷下学宫的主潮即黄老思想而储备了观念资源,仰仗前期法家的思想积累而磨砺了观念锋芒与发现了政治切入口。从观念与政治的互动史来看,三次主导稷下学宫的荀子理念,为法家形成引导帝国治理的思想确定了方向。稷下学宫这个观念与政治互砺的场所,是先秦仅见的为帝国治理蓄势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学宫 法家 思想竞争 政治出场 帝国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罗尔斯国际正义理论的内在缺陷
18
作者 孙一令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继提出国家内部的正义原则之后,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讨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义原则。罗尔斯在国际层面两次运用“原初状态”提出国际正义的八项原则,罗列了万民社会的五种人民形态;通过组织有序的人民对贫困国家的“援助义务”以及... 继提出国家内部的正义原则之后,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讨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义原则。罗尔斯在国际层面两次运用“原初状态”提出国际正义的八项原则,罗列了万民社会的五种人民形态;通过组织有序的人民对贫困国家的“援助义务”以及对法外国家发动“正义战争”来论证保护人权的理论目的,从而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的终极目标。罗尔斯虽然将“人民”作为国际正义理论的主体,但是仅仅对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侧面描述并未给予明确的定义,这种主体模糊性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罗尔斯虽然以“人民”这一集体主义概念作为理论主体和出发点,但是以“人权”这一个人主义观念作为理论目的和落脚点,导致国际正义理论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罗尔斯为了使大多数国家认可和接受“万民法”而选择妥协,将作为理论目的的基本人权清单设置得极为简单,表明他所谓的国际正义理论更注重和平而非正义。罗尔斯的国际正义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没有跳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通过超时代、超阶级的分析来评价社会问题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民法 国际正义 罗尔斯 人民 人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民本治理理念的历史演进与“双创”路径研究
19
作者 张冬利 《信阳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儒家民本思想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构建了“以民为本”“政在养民”“贤能政治”三大核心内容,分别对应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合法性基础及参与模式。把握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冲突与重构,明晰民本社会... 儒家民本思想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构建了“以民为本”“政在养民”“贤能政治”三大核心内容,分别对应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合法性基础及参与模式。把握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冲突与重构,明晰民本社会治理理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由价值判断向事实论证的转化,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治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社会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湖湘红色资源与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策略
20
作者 柳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5年第2期078-081,共4页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湖湘红色资源,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湖湘红色资源的挖掘,并将其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湖湘红色资源,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教育实践中强调湖湘红色资源的挖掘,并将其与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融合,这会让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获得显著性加强。当然。湖湘红色资源与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与部署,这样,相关教育工作的现实效果才能够更加的突出。文章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实践提供指导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湖湘红色资源 思政教育 融合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