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行动网络视域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机制研究——基于湖北省D村的工作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方伶俐 彭宜红 胡梓瑜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7,共9页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搭建-拓展”分析框架,以湖北省D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对D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梳理各行动者在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角色与作用。结果表明: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搭建-拓展”分析框架,以湖北省D村“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为样本,运用质性分析方法对D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梳理各行动者在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角色与作用。结果表明: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在核心行动者主导下,通过行动者网络“关系重塑-利益联结-动态调适”实现异质行动者行动一致的治理样态,其关键在于核心行动者借助行动者网络联盟创造公共价值,以高度的利益关联和情感联结夯实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基础,以持续的动态调适保障乡村治理共同体的长效。据此,建议通过核心行动者构建异质行动者网络、多维度满足异质行动主体利益诉求、动态调整行动主体及其目标等途径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共同体 共同缔造 公共价值 行动者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数字治理的逻辑、模式及路径探析——基于浙江实践的多案例考察
2
作者 吴彬 李林烨 +1 位作者 董维倩 徐旭初 《世界农业》 2025年第1期31-43,共13页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渐成趋势。本文基于浙江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以“治理动力治理功能治理方案治理效能”为逻辑框架,选取德清、龙游、萧山和建德四个典型县域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和比较研究,提炼总结了乡...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渐成趋势。本文基于浙江的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以“治理动力治理功能治理方案治理效能”为逻辑框架,选取德清、龙游、萧山和建德四个典型县域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和比较研究,提炼总结了乡村数字治理实践的典型模式并揭示了乡村数字治理的基本路径。研究发现,浙江四个县域案例的实践分别代表了乡村数字治理的四类模式,分别包括以德清为代表的全域整体智治模式、以龙游为代表的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模式、以萧山为代表的智能综治模式和以建德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同时,乡村数字治理呈现资源数据化、管控精准化、服务在线化、决策科学化、参与全民化、监督线上化、积分激励化七条基本路径,并体现出管控性、服务性、参与性、回应性、智能性五大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数字治理 乡村数字治理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三生宜居性测度与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泰来县为例
3
作者 王蕾 陈媛媛 +6 位作者 翟雅琳 李泽玉 贾佳 张心语 张泽雨 周霁涵 姚允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93,共12页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目标与模拟的三生空间宜居性整治框架。结果表明:泰来县综合宜居性平均得分为71.25,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宜居区域聚集在西南部中心城区,中宜居空间连续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内,低宜居空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泰来县三生宜居性中度协调及优质协调区域占比为59.6%,全域三生宜居性协同一般,空间分布和综合宜居性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东部三生冲突强度显著高于西部。进一步设置生产宜居优先、生态宜居优先、生活宜居优先以及三生协调宜居4种情景,结果显示4种情景下均是生活空间增量最多,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因情景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是提升区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而三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与协调是促进多功能协调宜居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 宜居性 耦合协调 多情景模拟 空间宜居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的演化逻辑与运行机制
4
作者 陈桂生 蒋双情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数字乡村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乡村转型的产物,也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就其生成而言,数字技术虽然赋能了乡村共同体场景应用的繁荣,但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数字赋能“失能”梗阻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为此,锚... 数字乡村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乡村转型的产物,也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就其生成而言,数字技术虽然赋能了乡村共同体场景应用的繁荣,但从“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数字赋能“失能”梗阻也程度不同地存在。为此,锚定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共同体建设,应视为走出乡村赋能发展困局的逻辑密码。就其运行而言,可从“内—外—聚—合”的四维去解读诸如数字驱动、治理调适、组织吸纳以及行动共识等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机制;相应地,数字化放大协同动能、共建自适应性循环、引领制度创新以及共享组织价值等乡村共同体行动,有利于推进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能 共识 数字乡村 乡村共同体 乡村振兴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组织”的行动:乡村居民集体文化活动对公共性的重塑
5
作者 孙九霞 周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共11页
在快速城市化和国家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遭遇人口流失、公共空间衰败和价值观念失落等公共性问题。相对而言,“国家-社会”传统研究视角忽视了乡村居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制度-生活”研究视角能够立足村庄本位,结合村落... 在快速城市化和国家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中国乡村遭遇人口流失、公共空间衰败和价值观念失落等公共性问题。相对而言,“国家-社会”传统研究视角忽视了乡村居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主体性,而“制度-生活”研究视角能够立足村庄本位,结合村落需求,所以更能有效回应乡村面临的公共性问题。宁波Q村与Y村组织举办的集体文化活动说明,乡村文化活动在生活需求主导与制度在场的框架下走向组织有序供给模式,并通过多维激励、关系动员和典型示范等路径有效重塑起乡村公共性,实现乡村社会从个体性到社区公共性乃至社会公共性的转变。研究构建的“主体-行动-价值”分析框架揭示了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由谁供给、乡村公共性如何重塑等问题,凸显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在促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乡村文化振兴 公共性 社会参与 制度-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敏捷治理革新及其新质生产力驱动理路——基于云潭镇“一网统管”案例的探究
6
作者 张立荣 房世杰 张振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0,F0002,共10页
敏捷治理不仅是对传统科层治理等的扬弃,而且彰显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多重应用。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目标-结构-过程”的理论框架,透视“一网统管”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云潭镇的“一网统管”模式通过敏捷识别、协... 敏捷治理不仅是对传统科层治理等的扬弃,而且彰显了数字化技术在乡村的多重应用。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目标-结构-过程”的理论框架,透视“一网统管”模式的运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云潭镇的“一网统管”模式通过敏捷识别、协同与反馈,革除了传统科层制中的“部门化”“孤岛化”“迟滞化”顽疾。具体而言,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政府将技术手段和敏捷理念嵌入乡村治理实践,围绕农民需求增强了乡村治理目标的精准性和适应性,打破了科层制的条块分割结构,促进乡村多元主体协同联通,通过平台建设和算法设计达成乡村治理过程的快速响应和智慧控制。“数据”“平台”“算法”分别对数字乡村的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进行精准感知、系统重组和智慧控制。因此,数字乡村敏捷治理的本质是新质生产力驱动治理范式的革新,具体表现为“数据”驱动治理目标精准感知、“平台”驱动治理结构系统重组和“算法”驱动治理过程智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敏捷治理 新质生产力 驱动理路 “一网统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中农民参与的动力因素及行动逻辑——基于曹县D村试点实践的案例考察
7
作者 武小龙 王涵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8,共8页
基于山东省曹县D村数字乡村试点典型案例,运用参与式治理理论和CLEAR模型,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法,实证分析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因素及行动逻辑。结果表明:作为建设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农民参与数字乡村... 基于山东省曹县D村数字乡村试点典型案例,运用参与式治理理论和CLEAR模型,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法,实证分析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因素及行动逻辑。结果表明:作为建设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受“自愿做、被邀请做、使能够做、能够做、作为回应做”等五大微观动因的影响;受五大因素驱动,农民主体重点遵循“数字认同-数字赋权-数字参与-数字协商”的行动路径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且形成一个参与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闭环过程,但在参与实践中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参与困境。据此,建议进一步激发农民参与的内生意愿、保障农民参与的渠道畅通、提升农民参与的能力素养及维护农民参与的协商环境,从而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参与 数字乡村 数字参与 CLEAR模型 参与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治融合”视域下农村微腐败问题治理研究
8
作者 王丽 吴钒汇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背景下,基层小微权力的腐败问题却屡禁不止。现阶段,农村微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腐败主体以村两委成员为主、利益目标多重复合、涉事领域众多、贪腐金额巨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腐败机会成本低廉、村干部“边际人”...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背景下,基层小微权力的腐败问题却屡禁不止。现阶段,农村微腐败问题主要表现为腐败主体以村两委成员为主、利益目标多重复合、涉事领域众多、贪腐金额巨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腐败机会成本低廉、村干部“边际人”心态、农村社会资本弱化、激励保障措施缺位、组织信息沟通不畅。有鉴于此,在“五治融合”视域下,应从政治引领、自治强基、依法治国、德治教化、智治赋能等五个维度有效治理“微腐败”,营造更加风清气正的农村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治融合” 微腐败 基层政府 村级组织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9
作者 葛扬 余晋晶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共12页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乡村地区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新道路。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需要乡村传统生产力逐步向新质生产力过渡,以新要素、新科技、新动能为出发点加快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长效机...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乡村地区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新道路。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需要乡村传统生产力逐步向新质生产力过渡,以新要素、新科技、新动能为出发点加快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长效机制。当前乡村产业体系薄弱、结构单一、农业大而不强、先进要素缺乏均是主要症结。因此,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需要在三个方面重点突破:推进要素重组与优化,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依托数字经济、县域城乡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与融合发展;挖掘乡村生态文化价值,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同时,更要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促使形成的新型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产业融合发展 新型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发展与治理资源的耦合效应研究
10
作者 衡霞 向洪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国家治理的两大核心任务。近年来,多项顶层设计与公共政策将乡村发展与治理进行集成耦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乡村只有发展无治理,或重视发展而悬浮治理的现状,通过发展与治理从资源的耦合设计... 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国家治理的两大核心任务。近年来,多项顶层设计与公共政策将乡村发展与治理进行集成耦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乡村只有发展无治理,或重视发展而悬浮治理的现状,通过发展与治理从资源的耦合设计推动乡村振兴,运用2012−2022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从输入型、内生型、输出型三种资源入手,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估乡村发展资源与治理资源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发现,双螺旋耦合结构在时间序列上是一种动态耦合和间断均衡,在不同的梯度能量作用下使耦合区间呈现多种形态;两大子系统双螺旋耦合迭代功能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协调度指数的作用;乡村发展与治理资源耦合系统的响应速度在内外部环境的作用下越来越慢,但系统的稳定性越强。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和可能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乡村振兴和治理现代化等目标的顺利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发展 乡村治理 资源耦合 时序适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治理与社会支持如何促进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基于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考察
11
作者 杨琳 饶金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化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治理韧性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梳理逻辑结构,选取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自主... 建构乡村治理共同体既是化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效能、增强治理韧性的关键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基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梳理逻辑结构,选取陕西省TF村人居环境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解析自主治理和社会支持的演进逻辑和发生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遵循汇聚共识—集体行动—常态督导这一逻辑理路。自主治理强化了村民作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力量,社会支持拓宽并巩固了治理共同体的外围,自主治理与社会支持的耦合协同进一步激发治理效能,并产生倍增效应,进而加速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泛在化的数字媒介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自主治理体系的“黏合剂”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编织机”角色,并发挥了相应功能。以民主协商为基础的观念转变、以激励约束为导向的制度供给、以成本分担为动力的共同建设、以共治共享为目的的赋权增能等四项机制确保了治理共同体的效能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治理 社会支持 乡村治理共同体 乡村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乡村人居环境现代化治理的影响因素、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12
作者 张健 蔡峰 李婷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0-83,共4页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治理点。在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影响因素、潜在问题及应对方面构建系统的治理策略,...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治理点。在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现状、影响因素、潜在问题及应对方面构建系统的治理策略,政府应增加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更多的支持,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资金保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确保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结合地域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治理方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尊重并传承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乡土文化,改善不利于环境治理的传统习惯;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培训、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激发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环境 现代化治理 影响因素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合意式民主:农村选举的主体行动逻辑
13
作者 王友叶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选举为践行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提供了“民主试验”。围绕农村选举的民主性问题,通过对2021年A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性考察发现,农村选举存在高参选率、高投票率与高得票... 村民自治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选举为践行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提供了“民主试验”。围绕农村选举的民主性问题,通过对2021年A省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证性考察发现,农村选举存在高参选率、高投票率与高得票率的民主生态。基于主体合意视角,构建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与发展意图和村民的公共理性选择之间的合意性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形成该选举民主的主体行动逻辑。农村选举的主体合意性主要呈现为行政主体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意图、村级主体服务乡村发展的理性思路以及村民主体发家致富的主观愿望之间的契合与互应机制。合意性视角下农村选举,彰显出“合意式民主”这一理论创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生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农村选举 合意式民主 主体合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14
作者 王雪梅 马佳琳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39-46,共8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技术逻辑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治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高度契合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实际需求,给予乡村治理广阔的赋能空...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技术逻辑与创新思维为乡村治理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数字治理作为一种有效手段高度契合乡村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的实际需求,给予乡村治理广阔的赋能空间。从治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空间和治理主体等四个维度明晰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框架,针对我国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现实困境,提出完善数字治理规则、构建多方协作包容共治模式、重塑空间治理新形态、培育数字型治理主体等优化路径,以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激活乡村发展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协理员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15
作者 李晶 陆芸 韦顺国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52-254,258,共4页
近年来,招募乡村振兴协理员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由于仍处政策初步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乡村振兴协理员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协理员的角色转变之困、动力激发之困、能力提升之... 近年来,招募乡村振兴协理员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当前,由于仍处政策初步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乡村振兴协理员助力乡村振兴仍面临协理员的角色转变之困、动力激发之困、能力提升之困,阻碍了预期成果的实现。为做好乡村振兴协理员参与乡村振兴的有效保障,可从塑造时代品质、健全保障机制、优化培育机制3方面入手,来解决和提升协理员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同时为协理员的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协理员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青年毕业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山东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
16
作者 牟莹 王甜甜 郭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0-33,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快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进程,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山东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乡村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快我国文化强国建设进程,有助于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山东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乡村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传承动力、未能充分发挥出乡村文化阵地的积极作用、针对乡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制体制等难题。从注重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塑形铸魂,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机制体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组建高素质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聚力赋能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化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 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执行视角下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绩效提升的基本逻辑
17
作者 丁辉侠 《行政科学论坛》 2025年第2期8-10,共3页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驻村第一书记20多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力量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驻村第一书记20多万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已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他们也必然会继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乡村全面振兴阶段,随着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目标任务发生变化,党对其制度绩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村第一书记 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战略 脱贫攻坚 绩效提升 制度绩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类推进江苏乡村治理清单制的双重路径
18
作者 李辉 《唯实》 2025年第1期89-91,共3页
乡村治理中的清单制,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在... 乡村治理中的清单制,是指在党组织领导下,将基层管理服务事项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细化为清单,编制操作流程,明确办理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乡村治理方式。自2021年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农经发[2021]4号)以来,清单制受政策驱动在各地广泛运用,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驱动 乡村振兴 清单制 分类推进 和谐稳定 基层管理 规范化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意蕴与实现路径
19
作者 康钊 陈凤鹃 +1 位作者 赵亮 朱茂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4期168-172,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保证中华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基因,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核心血脉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命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促成文化振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保证中华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基因,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核心血脉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命脉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促成文化振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应当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意蕴,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科学引领,充分调动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乡村民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科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以早日达成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全面振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文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征程农民精神富裕的时代内涵、现实阻滞及实现路径
20
作者 吴大兵 杨云玲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6-124,共9页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农民精神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当前,农民精神富裕的实现还存在部分农民主体认知观念上的误解、价值追求上的偏离,...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农民精神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当前,农民精神富裕的实现还存在部分农民主体认知观念上的误解、价值追求上的偏离,以及精神文化产品供需失衡、主流价值引领不够、新兴网络意识和多元消极文化冲击与消解等多重困境。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的审视,促进农民精神富裕,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引人,又要不断加强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和品质提升,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既要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以营造优良的精神文化社会环境,又要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农民精神富裕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富裕 农民 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化产品 乡村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