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9,3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数据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逻辑维度、现实限度与实践向度
1
作者 陆昱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2,共8页
大数据能够依靠自身独有的技术优势渗透、解构、再造城市治理决策机制,为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已成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大数据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的理论机理体现为二者在主体层面、... 大数据能够依靠自身独有的技术优势渗透、解构、再造城市治理决策机制,为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提供了重要机遇,已成为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大数据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的理论机理体现为二者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结构层面、过程层面展现出的契合性。当前,城市治理决策机制面临着精英控制导致的城市治理决策主体单一、认知局限造成的城市治理决策理念陈旧、科层壁垒引发的城市治理决策结构臃肿、程序冗繁带来的城市治理决策过程缓慢等困境。鉴于此,城市治理主体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从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理念科学化、决策结构扁平化、决策过程高效化等方面促进城市治理决策机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城市治理 决策机制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构建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2
作者 王圆圆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公共危机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全新的国家安全理念,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提... 公共危机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全新的国家安全理念,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公共危机管理对于提升国家安全治理能力与公共安全至关重要。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各类危机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此,文章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指导意义,分析现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策略,旨在革新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共治网络型危机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国家安全观 构建 公共危机 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研究:以养老数据为例
3
作者 袁莉 王丹 《情报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17,共9页
[目的/意义]公共数据是数据要素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有助于考察我国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发挥情况,剖析影响其成效发挥的原因,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界定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的概念内涵,构建多维度... [目的/意义]公共数据是数据要素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有助于考察我国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发挥情况,剖析影响其成效发挥的原因,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界定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的概念内涵,构建多维度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对样本平台的养老主题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公共数据乘数效应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效应以及冗余不足率。[结果/结论]我国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存在三方面问题:管理和技术水平滞后所导致的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规模不足所导致的产出收益较低;配置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冗余和不足。由此提出建议:提升管理效能、协同开放运营,加强政策制度保障、扩大资源投入规模,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生态,以全面提升公共数据乘数效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公共数据 乘数效应 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街道治理:调适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4
作者 容志 刘伟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一直以来对于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乃至发展走向等问题难以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形成了“过渡论”和“情景论”两类取向,但很难解释...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一直以来对于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乃至发展走向等问题难以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形成了“过渡论”和“情景论”两类取向,但很难解释街道体制的异质性和模糊性。引入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分析,街道体制事实上成为国家与社会间的“调适装置”,它通过发挥转换传导、政治统筹、社会团结和情感连接等功能的方式,促成了国家与社会的有机统合。在实际运行中,街道体制的功能通过制度刚性、平台粘性、治理柔性和组织弹性四个机制实现。在中国迈向国家与社会有机统合的历史进程中,街道体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一种“中间”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有机统合 街道体制 组织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
5
作者 佘宇 单大圣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共9页
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人才资源。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涌现,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属于早期培养阶段,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 拔尖创新人才是最宝贵、最稀缺的人才资源。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涌现,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教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属于早期培养阶段,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至关重要。总体上看,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前期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但也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为教育理念有待改进、教育多样化欠缺、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存在偏差、教育评价存在扭曲等。有鉴于此,整个教育体系需要进行适应性变革,即形成保护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教育形态;扩大教育体系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和协同培养;改革考试招生和教育评价制度;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激励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强国 教育体系 早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工计划中的政府监管与中介授权——以中越跨境劳务合作为例
6
作者 黄岩 王彬彬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61,199,200,共18页
跨境劳务合作计划自2017年正式落地广西后便取得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政策红利引进越南工人,以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30天签证政策的严格约束,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工企业、中介公司共同维持了一个动态... 跨境劳务合作计划自2017年正式落地广西后便取得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政策红利引进越南工人,以承接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30天签证政策的严格约束,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用工企业、中介公司共同维持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用工管理模式。在安全化和商业化的双重目标指引下,越南客工的超短期签证政策得到了严格执行,客工的脱离监管和逾期不归现象远少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并且客工的劳动权益也得到保障。引进外国劳工对于中国各级政府而言,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政策学习过程。论文所呈现的案例其政策创新之处在于,地方政府通过充分向中介公司授权并施以严格监管,制造了一个动态的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这种动态监管引导中介公司和用工企业良性竞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基于利益平衡达成的政策,有效推进了安全化和商业化目标的实现,超越了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客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劳务合作 客工 安全化 商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制度性均衡: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及其实现
7
作者 尹利民 张洁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7,共9页
迈向制度性均衡即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治理结果与过程的均衡以及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均衡,是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方向。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呈现一种策略性均衡的现象,即治理以任务为导向,但忽略民众实际需求;偏好治理的结果,并通... 迈向制度性均衡即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治理结果与过程的均衡以及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均衡,是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型方向。但当前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呈现一种策略性均衡的现象,即治理以任务为导向,但忽略民众实际需求;偏好治理的结果,并通过追求治理技术来实现,却忽略治理的过程;倚重非正式规则的广泛运用,而忽略正式规则的作用。这种策略性均衡,其实质是一种制度性失衡,它难以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因此,基层治理必须实现由策略性均衡向制度性均衡转型,以民众需求为导向,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利益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村基层治理 制度性均衡 策略性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保障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笔谈)
8
作者 林闽钢 何文炯 +1 位作者 关信平 席恒 《社会保障评论》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中,切实遵循社会保障制度的常识和规律。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要求在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中,切实遵循社会保障制度的常识和规律。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约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闽钢、何文炯、关信平、席恒以笔谈的方式,对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福祉 全面深化 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社会公平正义 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与发展 笔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风险治理的中国式现代化适切与契洽——生态型秩序要素功能凝聚及模式建构
9
作者 胡锐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23,共16页
日益凸显的社会风险复杂性对既有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构社会风险治理的生态政治模式或将是一种创榛辟莽的新径。其逻辑基础在于历史所印、理论所证和实践所需。建构路径即根据社会秩序原... 日益凸显的社会风险复杂性对既有的治理理念和实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建构社会风险治理的生态政治模式或将是一种创榛辟莽的新径。其逻辑基础在于历史所印、理论所证和实践所需。建构路径即根据社会秩序原理,借鉴生态法则所投射的自然法则,对社会秩序的构成要素加注生态性含量并实现其功能的凝聚:秩序载体上,建设生态型组织并提升其自我净化、自我修复功能;秩序规范上,增强生态型制度的韧性与弹性;秩序力上,强化生态型权力生长目标、生长路径和生长动力导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险 生态型 载体 规范 秩序力 功能凝聚 模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治理”何以可为——基于政府治理能力视角的多案例比较分析
10
作者 季乃礼 张煜彬 《求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3,M0004,M0005,共15页
生活治理愈发成为党和国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政府权力对于个人生活的介入,而政府的治理能力是生活治理得以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与关键。当前,我国生活治理丰富的实践形态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 生活治理愈发成为党和国家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治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政府权力对于个人生活的介入,而政府的治理能力是生活治理得以推进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与关键。当前,我国生活治理丰富的实践形态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基于多个实践案例的比较分析,从治理场域主要处于公共空间还是私人空间、治理活动的形式手段偏向约束型还是引导型两个维度区分不同类型的生活治理。政府的强制能力、建制能力、动员能力和协作能力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活治理,也代表了政府公共权力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多元互动关系;在生活治理的过程中,不同治理能力不断优化、调适,形成此消彼长、相互融合的动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治理 政府治理能力 强制能力 建制能力 动员能力 协作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超特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场景建设:问题面向、技术应用与绩效改进
11
作者 吴建南 马太平 张阿城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8,157,共16页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最有感”体现,关键在于亮点应用场景的打造和创新。本文利用《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蓝皮书》103个案例进行内容分析,揭示超特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的问题面向、技术应用与绩效改...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成效的“最有感”体现,关键在于亮点应用场景的打造和创新。本文利用《中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蓝皮书》103个案例进行内容分析,揭示超特大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的问题面向、技术应用与绩效改进。研究发现:应用场景建设解决的现实问题包括“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置一件事”,智慧政务、智能交通、智慧社区与智慧城管是主要领域,智慧环保、智慧安防相对较少。政企协同是应用场景建设中广泛采取的合作方式,市民合供和智库参与的重要性在逐步提升;客观技术类型呈现多样化应用趋势,聚焦在人工智能、物联感知监测技术;技术应用方式覆盖基础设施层、功能层和应用层,侧重于发挥不同技术组合效应为城市治理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现有案例中的应用场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维度实现了绩效改进。本文将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由宏观建设内容探讨拓展至微观应用场景分析,为超特大城市建设高绩效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数字化转型 应用场景 技术应用 文本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实现路径研究
12
作者 盛朝迅 吴迪 荣晨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5,共13页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 经济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综合实力、创新发展、经济体系、运行模式、运行保障五个方面看,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经济实力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新水平高、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质量优、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循环畅、形成新发展格局,安全保障有力、安全发展能力全面加强。要聚焦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国内需求、开放合作、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短板,着力“强创新、优结构、促开放”,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积攒经济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成现代化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 中等发达国家 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型国家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基本经验、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13
作者 薛二勇 张俊姣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2,共11页
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在稳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找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着力点、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推进国家通用... 立德树人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推进立德树人体系建设,在稳步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找准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着力点、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及统编教材实施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要素特点及其组合的变化,立德树人面临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高质量开展、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如何协同推进、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如何融合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与教材体系建设如何协力开展的挑战与问题。要一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统筹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构建学生成长支持体系;深化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融合,拓展育人内容与载体;推动高质量教材建设与国家语言文字推广的协同发展,以此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教育强国 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发展 教育综合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中的算法治理:兴起、风险与规制
14
作者 黄新华 王力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影响力的治理变革和全新的治理类型,算法治理被视为21世纪公共管理的新形态。以算法技术驱动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复合化和复杂化公共管理实践变革的需求,但公共管理中的算法治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权... 作为一种具有颠覆性影响力的治理变革和全新的治理类型,算法治理被视为21世纪公共管理的新形态。以算法技术驱动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是应对复合化和复杂化公共管理实践变革的需求,但公共管理中的算法治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权力隐性扩张和公众权利被侵占,算法“黑箱”与可问责性难题增大,以及算法歧视与算法“囚徒”的风险。这些负面影响一部分源于技术自身应用的潜在风险,另一部分则源于技术应用于治理过程中的内生风险。消除算法治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求算法治理的善治之道,必须发展出一些制度和框架来鼓励技术向善,通过有效规制促进算法治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算法治理 风险与规制 敏捷治理 善治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财政与技术基础变迁背景下县域治理的新议题及其实践路径
15
作者 赵聚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随着人口持续非均衡流动、财政压力加剧和数字治理时代的降临,县域治理的人口、财政和技术基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治理议题。论文将因县域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变迁所引发的“农政”与“市政”并行格局概括为“双轨治... 随着人口持续非均衡流动、财政压力加剧和数字治理时代的降临,县域治理的人口、财政和技术基础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并由此带来一系列新的治理议题。论文将因县域人口规模和空间布局变迁所引发的“农政”与“市政”并行格局概括为“双轨治理”,而将因财政压力诱发的非常规治理现象界定为“保运转行政”。以人口结构和财政基础变迁为分析起点并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基础性影响,可进一步从职能、结构、体制、过程四个维度,梳理推动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新议题及其实践路径,推动大县治理重心调整、探讨小县重组的可能性、数字技术重塑县乡政府职责体系和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治理 双轨治理 人口结构 财政压力 数字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回政府:新时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新任务
16
作者 杨立华 武楷彪 唐力博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96,共26页
继往而开来,守正而创新。自1986年恢复重建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已走过30余年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学科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论文基于文献计量及可视化方法对30余年的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最近10年来,作为学... 继往而开来,守正而创新。自1986年恢复重建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已走过30余年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学科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论文基于文献计量及可视化方法对30余年的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最近10年来,作为学科内核和其合法性基础的政府行政研究却在整体研究中被显著边缘化。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有:政学互动匮乏导致的研究条件制约,西式治理范式崛起导致的研究话语和范式替代,社会环境变化导致的学界注意力转移。但是,扎实的政府行政研究不仅是学科独立建科和发展的需要,是其更好服务于国家和政府管理实践的需要,而且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需要。因此,在新时代,学科研究迫切需要“找回政府”。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政学互动,打开政府“黑箱”,为政府行政研究创造现实基础;必须破除西式治理范式迷思,认识政府关键作用,突破学科范式窠臼;必须科学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坚守政府行政内核,适时正本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学 政府行政 研究主题 学科发展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17
作者 李玉红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黄河流域在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重心向防风固沙扩展、从“林”向“草”递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机结合。坚持“四水四定”,以水资源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刚性约束;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辅相成;统筹治田和治沙,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产业绿色转型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水资源 防风固沙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功能与涨落:社区治理韧性何以演进
18
作者 陈桂生 秦梓晨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社区作为“中国之治”的基础性治理单元,其韧性治理目标与“韧性城市建设”战略图景一致。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社区韧性治理是一个关乎社区耗散结构何以生成的自适应性循环过程。由此,以结构、功能与涨落三要素为社区韧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 社区作为“中国之治”的基础性治理单元,其韧性治理目标与“韧性城市建设”战略图景一致。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社区韧性治理是一个关乎社区耗散结构何以生成的自适应性循环过程。由此,以结构、功能与涨落三要素为社区韧性系统的主要控制参量,在正反馈、自我强化与放大效应等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下来考察城市社区这一“耗散结构”是可行的。在其运行逻辑上,社区空时结构与韧性功能的动态交互、韧性功能与社区涨落的治理调适以及社区空时结构与涨落的持续放大效应,共同推进社区治理韧性发展。在路径设计上,以有序“熵流”优化社区空时结构、有效“识别-响应-放大”社区涨落变动的非线性机制以及动态调适社区系统功能等韧性演进,应纳入耗散结构理论范式下韧性社区建设的政策工具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结构 韧性治理 社区治理 功能 涨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何以产生基层治理“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
19
作者 娄文龙 王晓萌 王晓慧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2,共14页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政府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形态,但是也导致了治理的“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通过B市C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产生基层治理“负能”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政府已经成为基层治理的新形态,但是也导致了治理的“负能”。基于“技术-制度-组织”的分析框架,通过B市C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案例,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产生基层治理“负能”的具体表现及其深层原因。研究发现:基层治理“负能”表现为技术规制下的“重压”、制度运行中的“重负”以及组织执行中的“重忧”,使得数字技术未能取得预设的效果。而治理“负能”的生成机理在于数字技术未能匹配原有的治理制度和组织要素,导致了基层治理场景适配的技术洼地、数字治理适应性调整的制度短板和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组织瓶颈。基于此,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适配,推动基层治理的制度改革,以及推动组织执行与治理效能同步提升,从而推动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数字治理 技术洼地 制度短板 组织瓶颈
原文传递
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数字政府建设的规制路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阈
20
作者 傅建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与能力跃迁契合了数字政府转型中的多维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提供在政府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强化、政府运作效率优化与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亲切度与参与度提升等方面的助力。从风险社会的理...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与能力跃迁契合了数字政府转型中的多维需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为数字政府的建设提供在政府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强化、政府运作效率优化与成本降低、政务服务的亲切度与参与度提升等方面的助力。从风险社会的理论出发,信息时代的风险网络更为复杂、治理更加困难,需要引入三维视角从而综合施策。回归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入数字政府建设的场景来看,存在着复杂算法引发的数据安全与信息保密风险、资本力量解构行政权力公共属性的风险、数据处理导致的公民数据权利被侵犯风险。数据分类分级、算法伦理审查、技术问责能够成为应对上述风险的有效规制路径,而针对上述路径,能够以数据多维审视为基点、以行政机关义务为途径、以算法应用监管为场景,提出可操作性更强的细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政府 风险社会 法治对策 算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