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属东印度华侨蒙难与国民政府的护侨交涉(1945—1948)
1
作者 余秋文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83-92,共10页
论文梳理了二战后国民政府保护荷印华侨的外交实践,分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动机与战略考量,进而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爆发了独立战争。在此期间,荷属东印度华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论文梳理了二战后国民政府保护荷印华侨的外交实践,分析了其背后的复杂动机与战略考量,进而揭示了战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复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荷属东印度爆发了独立战争。在此期间,荷属东印度华侨遭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当时国民政府尚未与印尼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只能依靠当地英军保护华侨,但护侨效果不彰。随后,文登地区爆发了大规模屠杀华侨的事件。国民政府试图联合英、美、澳等国进行争端调解,但因各国意见不一而暂时搁置。不久,国民政府派出以李迪俊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荷属东印度宣慰华侨。然而,荷印华侨在“第一次警察行动”中再次遭受重创。国民政府随即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护侨交涉,促使荷兰与印尼共和国采取多项措施保护华侨。这一系列护侨交涉不仅体现了战后国民政府在外交与侨务方面的特点,也反映出中国在战后世界秩序重建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国民政府 侨务 护侨 宣慰华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学堂到三语学校——论印度尼西亚现代华文学校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量:8
2
作者 梁英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共12页
论文回顾了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1901—1930年是现代华校初创时期;1931—1966年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1967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走向衰落。认为华侨爱国精神高涨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华文教育的衰落不能简... 论文回顾了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1901—1930年是现代华校初创时期;1931—1966年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1967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走向衰落。认为华侨爱国精神高涨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华文教育的衰落不能简单归结为苏哈托推行反共政策和同化政策,而是印度尼西亚华侨转变为华裔公民的必然结果;三语学校的创立并不是华文学校的"复活",而是适应印度尼西亚社会需要而诞生的新型多语文教学机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不应混为一谈;华裔公民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理应拥有保留自己语言与文化传统的权利,同时也应努力摒弃中华文化优越论的狭隘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华文教育 华文教学 三语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棉兰的华人:历史与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宏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40-46,共7页
论文以调查和访谈资料为依据,阐述了印尼棉兰华人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棉兰华人因受周边华人社会影响,兼及殖民种植经济传统与移居型城市特点而形成的独有社会特征:政治参与具有华人社会传统特性;坚守中华传统... 论文以调查和访谈资料为依据,阐述了印尼棉兰华人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棉兰华人因受周边华人社会影响,兼及殖民种植经济传统与移居型城市特点而形成的独有社会特征:政治参与具有华人社会传统特性;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并吸收了西方文化、土著文化;闽南语或普通话日常使用较普遍;经济上居于印尼社会和华人群体的边缘,实力有限;与其他族群相处较为融洽;以横向分化为主的华人社会,各群体间互动频繁,边界较为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 棉兰 华侨华人 历史研究 华人社会 社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尼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转型与新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吴崇伯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华人企业集团受到致命打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华人企业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重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迄今这一进程仍在继续进行中。伴随着所在国经济的复苏,华人企业集团已开始走出经营低谷,竞争优势... 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华人企业集团受到致命打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华人企业集团进行了一系列战略重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迄今这一进程仍在继续进行中。伴随着所在国经济的复苏,华人企业集团已开始走出经营低谷,竞争优势逐渐得到恢复并有新的发展。虽然金融危机结束了华人企业集团经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由于华人企业集团的经济转型近年出现许多有利条件,可以预期,印尼华人企业集团将通过不断调整内部经营结构和经营策略,逐步摆脱困境并重新获得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金融危机时代 印尼华人企业集团 经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印尼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5
5
作者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74,共4页
印尼新政府重建经济,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新政府对中国友好,开始善待华人,给华人进一步融入当地社会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但由于印尼社会还存在排华因素,华人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关键词 印尼华人 融入当地社会 机遇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棉兰华人“肃坛持戒”仪式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郑一省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62-69,共8页
笔者曾于2008年1月、8月和2010年4—5月前往印尼棉兰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以三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以印尼棉兰华人"肃坛持戒"仪式为例,探讨当地华人与道教文化传承的关系。本文认为,棉兰华人既是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笔者曾于2008年1月、8月和2010年4—5月前往印尼棉兰进行田野调查。本文以三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以印尼棉兰华人"肃坛持戒"仪式为例,探讨当地华人与道教文化传承的关系。本文认为,棉兰华人既是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繁荣当地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建构者和促进者。"肃坛持戒"仪式活动既是棉兰华人遵守传统、恪守信仰的结果,也是人们叙述历史、不忘本源的产物,同时它还是建构华人文化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棉兰 华人 肃坛持戒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尼西亚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及其民族融合问题:历史与现实 被引量:3
7
作者 梁英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4期1-9,共9页
文章就中国侨民与祖国关系的性质和华裔公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性质区别及其转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对正确理解当今印度尼西亚华人民族主义精神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民族融合问题提出四点看法:(一)华裔公民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应促进实... 文章就中国侨民与祖国关系的性质和华裔公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性质区别及其转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对正确理解当今印度尼西亚华人民族主义精神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民族融合问题提出四点看法:(一)华裔公民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应促进实现印度尼西亚民族融合和民族建设的进程;(二)华裔公民的利益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华人社会不可能出现"重新中国化"问题;(三)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华人问题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国家关系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四)严格区分中国对待华侨与华人的政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关系基于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不要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划分华人社会的不同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华侨华人 祖籍国 爱国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郑一省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71-76,共6页
以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生活习俗,以及华人社团的宗旨及活动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印尼棉兰华人族群目前已处于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中,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田野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生活习俗,以及华人社团的宗旨及活动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棉兰华人族群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印尼棉兰华人族群目前已处于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中,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一个缓慢渐进的社会过程。这种融入是一个非强制性的行为,是双向的、群体性的运动,其程度和速度受时空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调查 华侨华人 棉兰华人 印尼 棉兰 华人社会 华人族群 族群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华人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3
9
作者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56-60,共5页
印尼华人经济遭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华人企业集团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许多企业负债累 累,资产大减,不少企业濒临破产。新政府成立后,政局趋于稳定,华人中小企业尽管在经济复苏中做出了贡献,但华人 企业集团仍困难重重。本... 印尼华人经济遭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和破坏,华人企业集团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许多企业负债累 累,资产大减,不少企业濒临破产。新政府成立后,政局趋于稳定,华人中小企业尽管在经济复苏中做出了贡献,但华人 企业集团仍困难重重。本文认为,华人经济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现代化中做出新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经济 印度尼西亚 亚洲金融风暴 华人企业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团、社团领袖与华人社会——以印尼棉兰市为个案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宏云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66-73,共8页
本文以笔者赴印尼棉兰华人社区的个案考察为依据,把棉兰华人社团、社团领袖按经济实力、社会活动能力做了划分,并就各层次的社团与社团领袖的关系,分析了棉兰华社的内部结构,以期探讨这一有特色的印尼华人社区。
关键词 社团 社团领袖 华社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在何方:21世纪的印尼华人——对当今印尼华人分离分治的一种文化学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启光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3年第2期50-55,共6页
本文运用文化学原理,剖析了当今的印尼华人依然分离分治的现实,并指出这决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所致,而是印尼华人“两集团四群体”一体多元状态的深刻反映,是印尼华人文化一体性与多元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美... 本文运用文化学原理,剖析了当今的印尼华人依然分离分治的现实,并指出这决不仅仅是少数人的行为所致,而是印尼华人“两集团四群体”一体多元状态的深刻反映,是印尼华人文化一体性与多元化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美好愿望为转移的一种文化运作机制所致。因此,大可不必为世纪之交印尼华人大联合大团结之昙花一现而悲观失望、横加指责。不过,鉴于凡印尼华人大联合大团结之际,便是其合法权益得以保障、社会地位得以改善之时,因此,又不可对当今印尼华人的分离分治无动于衷、顺其自然。文章依据印尼华人及其文化的本体性征和运动态势认为,印尼华人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印尼民族民主运动所给予的最好机遇,在坚持投身于印尼政治改革、经济重振、文化重构、民族重组、国家重建的过程中,努力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以真正实现华人的大联合大团结,而自觉理性地践履、建构、完善印尼华人文化则是其千头万绪之纲、百废待兴之领,因为印尼华人文化是印尼华人消除派性的“基本建设工程”,又是印尼华人整合为一的“求同存异之本”,还是印尼华人得以顺时应变、与时俱进、绝处逢生、千秋万代的“安身立命之道”,归根结底,是面临挑战与机遇、分化与重组的21世纪印尼华人进行“部族”建设,最终实现以“华族”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印尼华人 文化学 民族民主运动 华人文化 分离分治 印度尼西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的华人同化政策评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小民 《东南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2,共4页
二战后新独立的印尼采取对华人进行同化的政策,目的是要把当地华人同化成印尼土著,消灭民族差别。为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其特点是强制同化。这种同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体上被证明是失败的。文化多元政策... 二战后新独立的印尼采取对华人进行同化的政策,目的是要把当地华人同化成印尼土著,消灭民族差别。为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其特点是强制同化。这种同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体上被证明是失败的。文化多元政策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只有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实行自然同化和民族融合才是正确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化 认同 文化多元 民族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专卖到公营——荷印殖民政府鸦片经营策略的转变及其对爪哇华人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沈燕清 《八桂侨刊》 2009年第4期23-28,共6页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荷兰殖民政府曾先后在鸦片经营上实行专卖包税制度和公营局制度。这两种制度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分别对爪哇的华人社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 荷印殖民政府 鸦片包税制度 鸦片公营局制度 爪哇 华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泗水华侨交涉案研究
14
作者 张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51-59,共9页
在收集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的基础上,描述了民国时期荷属东印度泗水地区华侨升旗案的发生和交涉过程;分析了其给海外华侨对中国认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发展变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总结了本涉侨案件的三点历史... 在收集整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的基础上,描述了民国时期荷属东印度泗水地区华侨升旗案的发生和交涉过程;分析了其给海外华侨对中国认同、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发展变化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总结了本涉侨案件的三点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泗水 民国政府 历史事件 涉侨案件 升旗案 华侨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以《公案簿》第13、14辑资料为中心的分析
15
作者 吴宏岐 宁力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61-70,共10页
论文主要依据《公案簿》第13、14辑的资料,从吧城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原因、基本程序和吧国公堂经营房屋典当的风险控制、相关收益等方面,梳理研究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情况。结果显示,当时巴达维亚华人... 论文主要依据《公案簿》第13、14辑的资料,从吧城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原因、基本程序和吧国公堂经营房屋典当的风险控制、相关收益等方面,梳理研究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情况。结果显示,当时巴达维亚华人典当房屋的情况较为普遍,其与爪哇的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及荷印殖民者长期实施的殖民剥削政策对吧城华人的经济生活所造成的双重压力有关;华人典当房屋给吧国公堂的程序较为复杂;吧国公堂采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为其开展房屋典当经营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活动,不仅对稳定当地华人社会起到了正面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堂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经费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属东印度 巴达维亚 华人社团 吧国公堂 《公案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还会发生种族冲突吗?
16
作者 芮立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44,55,共4页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种族主义 华人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
17
作者 赖伯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6-140,共5页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为印尼文学的产生带了头,在马来文学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涉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表现各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为印尼文学的产生带了头,在马来文学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涉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表现各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反映社会底层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艺术形式多样,语种丰富,读者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印西亚 华人外文文学 印尼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95-1937台湾地方社会的教育和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读台湾乡土文献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翔鹤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3年第3期9-16,共8页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日据时期殖民当局推行同化政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殖民当局通过教育进行精神灌输和日语普及以达其同化台湾人的目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但施行于城市之中 ,而且遍布乡间僻壤 ,在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当中起了重...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日据时期殖民当局推行同化政策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殖民当局通过教育进行精神灌输和日语普及以达其同化台湾人的目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但施行于城市之中 ,而且遍布乡间僻壤 ,在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当中起了重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 同化政策 地方社会 日据时期 台湾人 精神 施行 社会教育 目的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雅加达华人中生代的考察与分析——兼论各次文化群体在“印尼华人文化”建构中的作用与使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启光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4年第4期72-78,共7页
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从印尼华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资料重释的途径,具体剖析了雅加达华人中生代这一印尼华人重要的次群体,展示了印尼华人在印尼独立后的自我调适情况,分析了印尼华人今后的发展... 本文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从印尼华人的实际出发,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和资料重释的途径,具体剖析了雅加达华人中生代这一印尼华人重要的次群体,展示了印尼华人在印尼独立后的自我调适情况,分析了印尼华人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其在印尼社会重构和印尼民族重组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加达 次文化群体 华人 印度尼西亚 原住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爪哇韩氏家族:企业精神与政治舞台(18-19世纪) 被引量:1
20
作者 克劳婷·苏尔梦 周南京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54-70,共17页
本文通过对韩氏家族两个支派的华文和马来文族谱和相关地方文史资料的研究,分析阐述了18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爪哇韩氏家族的人物关系、社会结构、融合情况及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旨在更好地了解东南亚华人移民家族的融合与文化适应模式。
关键词 印尼 爪哇 泗水 印尼华人 韩氏家族 企业精神 穆斯林 甲必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