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08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共同富裕: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1
作者 周绍杰 耿瑞霞 胡鞍钢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61,共13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破解发展不平衡、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要求。文本从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共同富裕。从价值逻辑看,共同富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党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破解发展不平衡、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要求。文本从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阐释共同富裕。从价值逻辑看,共同富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目标和人民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认知与价值追求;从理论逻辑看,文本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不平等的论述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探索;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不同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持续追求共同富裕目标,接续推动共同富裕社会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民生保障、完善分配体系等重点领域推动落实共同富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新发展理念 人民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2
作者 徐阳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71,共4页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社交模式,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情感表达、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社交模式,影响他们的生活习惯、消费行为、情感表达、社会参与等方方面面。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更多地把握数字技术、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培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数字赋能为牵引,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以价值观培育所达到的育人目标为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以更加主动的意识,积极借助人工智能等各类数字化技术,赋能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引领,以数字化呈现并表达大学生日常生活化的需要,以数字化的活动方式与交往方式为载体,注重发挥大学生应对数字异化的能动性,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构建日常生活化的教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赋能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
3
作者 穆海涛 郭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48,65,共4页
一个国家的发展,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凝聚着青年的力量。正确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应从“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才之要、成功之道”四个维度把握其本质要求,并将其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的全过程,凝聚起广... 一个国家的发展,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凝聚着青年的力量。正确理解新时代好青年的内涵意蕴,应从“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成才之要、成功之道”四个维度把握其本质要求,并将其贯穿于青年成长成才和青年工作的全过程,凝聚起广大青年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好青年 内涵意蕴 本质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把握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六对辩证关系
4
作者 路海玲 孔令婷 吕坤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0,24,共4页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要准确把握其内蕴的几对重要关系。要明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推陈出新;统筹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坚持共同思想基础上引领多元思潮;厘清务... 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需要准确把握其内蕴的几对重要关系。要明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中推陈出新;统筹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坚持共同思想基础上引领多元思潮;厘清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在“虚实结合”中坚持“实干为要”;协同内宣与外宣的关系,在内外结合中注重一体发展;平衡鲜度与温度的关系,在把握时代脉搏中融通“民心”;协调教育引导与群众自发的关系,在“双向赋能”中构建宣传思想文化共同体,从而创新推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维度构建
5
作者 肖克 李溪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 生态危机的哲学根源来自西方二元主义所导致的对立与异化。二元主义由本体论扩展到认识论,再到政治哲学,在政治关系的两个维度上展现对立:权利绝对优先于权力,导致作为权利主体的人类与作为权力工具的自然万物的对立;权力支配度的不同,导致生态资源在人群中分配极度不均。资本主义政治哲学试图在两个层面维护二元对立,结果加剧生态危机:一方面,主流政治哲学竭力维护异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改变社会偏好,异化转移,将生产的异化转变为需求的异化。很多人认识到生态危机的这一根源,力求调节和缓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办法就是弱化人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沿这一路径从政治哲学角度探讨生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三类,即生态保守主义、生态激进主义和生态国家主义,这些理论并未根本解决二元对立哲学的弊端。只有生态马克思主义既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克服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又通过对“类解放”目标的坚守而确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主体地位,将权利与义务统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真正提出生态文明得以建立的根本途径:生产领域,停止过度生产;需求领域,遏制无度消费;分配领域,调节生态资源的代内与代际分配;伦理领域,由群体本位走向类本位;制度领域,坚持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生态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重大论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6
作者 郇庆治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共14页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而在实践层面可以意指或规约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持续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处在政治与理论自觉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自我革新完善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很可能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个主要阶段不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绿色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7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具中国话语权的自主知识体系:思政的存在形态及其学术殿堂建设论要
8
作者 张澍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1,F0002,共12页
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中国话语权的自主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是这一知识体系的集中呈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成就样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创立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具中国话语权的自主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是这一知识体系的集中呈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成就样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唤醒性存在形态”,将其“工作性存在形态”发挥到极致,而且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创造其“专业性存在形态”“学科性存在形态”,创新性地打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殿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建设的质量,需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着手,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境性方法论原则、学术性方法论原则、学理性方法论原则以及学究性方法论原则。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及其学术殿堂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和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殿堂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路径探赜
9
作者 黄志斌 姜慧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7,共13页
全面而深入地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需要遵循“点线面”三重逻辑。三“点”着手,确立问题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关要,以把握受众特质来打通传播堵点,以选配传播符号来打造传播亮点,以搭建新兴平台来拓展传播站点... 全面而深入地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需要遵循“点线面”三重逻辑。三“点”着手,确立问题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关要,以把握受众特质来打通传播堵点,以选配传播符号来打造传播亮点,以搭建新兴平台来拓展传播站点。三“线”着眼,展开方法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叙事,以历时性为经线构建其文明叙事,以共时性为纬线构建其国家叙事,以营造“在场感”为主线构建其共情叙事。三“面”着力,彰显目标导向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意义,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层面国际合作,以生态文明制度对接展示政治层面的中国智慧,以人与自然共生新篇展现文化层面的中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国际传播 三重逻辑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创、共享与共情: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村赛”经验及其价值意蕴
10
作者 李生柱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5,共11页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 近两年在黔东南兴起的“村BA”“村超”以赛事为载体、以人民为主体、以民族文化为资源、以快乐生活方式分享为路径、以融合创新与流量赋能为手段,力促移风易俗,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共创、共享与共情的精神文明创建之路。“村赛”展现的价值理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等契合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自信,可被视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样态,亦开辟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地域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BA” “村超” 群众性文化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诚信建设的价值重构与功能完善
11
作者 马飞 黄怡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诚信建设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诚信建设能够引领创新主体遵循诚信价值准则,帮助企业提升创新竞争力,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诚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面对... 诚信建设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诚信建设能够引领创新主体遵循诚信价值准则,帮助企业提升创新竞争力,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诚信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诉求,在诚信制度建设、诚信文化培育、商务诚信建设以及创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进行价值重构和功能完善。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诚信建设的价值重构主要体现在诚信建设的价值认知提升、价值导向拓展和价值实践延伸等方面,通过强化诚信建设支持保障功能、深化创新成果权益保护功能、优化征信体系数据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诚信建设功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建设 新质生产力 价值重构 功能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核心要义、涵育价值与实践进路
12
作者 吴云志 许嘉诚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86,共5页
青年是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社会力量,国家和民族将希望与未来寄托于青年。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履行使命职责的精神支撑,其核心要义具体体现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与担大任。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既关乎青年个人成长成才,也事关... 青年是最积极、最富生气的社会力量,国家和民族将希望与未来寄托于青年。担当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履行使命职责的精神支撑,其核心要义具体体现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与担大任。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既关乎青年个人成长成才,也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涵育要以创建和谐的涵育环境为切入点,发挥家庭涵育的助力作用以及依托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最终落脚于青年自身对担当精神的认知及提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青年 担当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创新及逻辑构建
13
作者 余成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是在历史经验里建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的基础,从现实困境中明确生态文明实践的重心,在发展大势下作出生态文明实践战略决策的过程。在实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中国的宏伟目标过程中,要把握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是在历史经验里建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的基础,从现实困境中明确生态文明实践的重心,在发展大势下作出生态文明实践战略决策的过程。在实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中国的宏伟目标过程中,要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的逻辑脉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创新以战略层面的思维革新为根本起点,推动了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创新、生态体系创新以及适应新时代形势的特色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创新的丰富内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思想 实践创新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旗文化”进高校的四维探索
14
作者 曾祥耿 郜会远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国旗文化”涵括着科学的内涵和崇高的象征意蕴,充分表达了国家精神和民族气节,能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强化人民的本国文化意识。高校工作者通过弘扬国旗精神文化、丰富国旗物质文化、完善国旗制度文化和活跃国旗行为文化等四维探索途... “国旗文化”涵括着科学的内涵和崇高的象征意蕴,充分表达了国家精神和民族气节,能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强化人民的本国文化意识。高校工作者通过弘扬国旗精神文化、丰富国旗物质文化、完善国旗制度文化和活跃国旗行为文化等四维探索途径,全方位推进“国旗文化”进高校校园,在理论和实践中加强高校师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在高校事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国旗文化”进高校校园的教育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旗文化 高校 四维 国家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雷锋精神 助力培根铸魂工程
15
作者 文炳勋 单湘丽 《新湘评论》 2025年第5期50-50,共1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积极传承雷锋精神,努力培育具有“雷锋气质”的青年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积极传承雷锋精神,努力培育具有“雷锋气质”的青年人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锋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 高等学校 人才培养 深刻把握 铸魂工程 人才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论涵养“爱国”价值观的民族传统与当代启迪
16
作者 邓心强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构成,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与文化渊源,表现为基于家族血缘产生的忠君伦理、农耕定居形成的故园情怀,以及天人合一传统理念下对自然的依恋。在三千余年的中国传统文...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构成,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有着深厚的民族根基与文化渊源,表现为基于家族血缘产生的忠君伦理、农耕定居形成的故园情怀,以及天人合一传统理念下对自然的依恋。在三千余年的中国传统文论史中,“爱国”情怀、“爱国”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彰显着鲜明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与忠君思想紧密关联并深受影响;在字里行间深切缅怀古代爱国伟人、追忆爱国人士;对经世致用孜孜以求,具有包容开放的特征。用中国传统文论涵养爱国价值观,对于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传承中华先民对山水和家乡的热爱、把德育融入美育中潜移默化地结合展开,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 文化渊源 民族传统 当代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化解研究
17
作者 王鲜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40-142,共3页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意识形态的斗争从“传统”转向“虚拟”,从“线下”转为“线上”,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通过对... 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意识形态的斗争从“传统”转向“虚拟”,从“线下”转为“线上”,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通过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运用危机管理的4R理论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包括建立网络风险应对体系提升缩减力、通过加强技防和人防来提升预备力、建立完善的网络风险保障体系提升反应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危机风险总结提升恢复力。通过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深入分析,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管理上应做到预防为主、科学研判、主动出击和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 网络 意识 风险 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性
18
作者 于春洋 白鹏雁 《天中学刊》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现代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国家”基础上的国家形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也日趋复杂,民族国家普遍面临国家认同被侵蚀和消解的压力。国家建构被视为民族国家维持和巩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国家建构... 现代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国家”基础上的国家形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也日趋复杂,民族国家普遍面临国家认同被侵蚀和消解的压力。国家建构被视为民族国家维持和巩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国家建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外观建构,它是由统治阶级依托国家政权力量主导的、为建立民主政治体制而进行的国家政治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国家建构和国家认同相伴而生,国家建构通过廓清国家主权边界、明确国家认同的对象和载体,帮助个体认同特定国家,为国家认同提供政治基础;通过健全现代政治制度体系,确保国家有效运行和管理,为国家认同提供治理框架;通过确立现代民主政治,使个体平等参与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为国家认同提供合法性资源。廓清现代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性,是民族国家维持和巩固国家认同的学理基础与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建构 国家认同 民族国家 全球化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基于历史文化的家校社育人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19
作者 阮涛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大教育观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家校社育人的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着必然性和迫切性。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厚...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大教育观以及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家校社育人的有机衔接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有着必然性和迫切性。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厚的育人思想理念,也是维系着家校社一体共育的文化纽带,更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手段。其在涵养家国情怀、追求崇高理想、重视品格养成、磨砺奋斗意志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在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文化自信、站稳群众立场、培育创新意识中对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历史文化 家校社 意识形态 家国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兵团精神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0
作者 卿涛 扈晓冰 《兵团党校学报》 2025年第2期138-144,共7页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所积累的珍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兵团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精神源泉。学术界有关兵团精神的研究涵盖了其哲学意蕴、基本内涵、形成与发展历程、时代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等五个方面。然而,当前兵团精神研究... 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所积累的珍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兵团事业持续向前发展的精神源泉。学术界有关兵团精神的研究涵盖了其哲学意蕴、基本内涵、形成与发展历程、时代价值以及实践路径等五个方面。然而,当前兵团精神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研究资料相对稀缺、研究内容重复性较高以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深化兵团精神研究需紧密结合实践需求,强化多学科综合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推动兵团精神研究向更深层次迈进,为兵团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与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团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