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6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需求与未来思考
1
作者 刘冬梅 陈钰 +2 位作者 胡月 谭天骄 玄兆辉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战略性区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对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和科技创新合作进展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科技指标数据,全面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和节点城市的不同层次,综合提出构建长江科技创新带的战略构想。具体而言,基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综合水平和战略需要,强化上海、武汉和成渝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提升长江科技创新带3个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合肥、长沙、南昌、绵阳、贵阳、昆明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支点城市,作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活动外溢的核心承接点,支撑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选取常州、南通、嘉兴等15个城市作为省级科技创新节点,带动省域内整体创新水平提升。最后,提出构建分层多元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区域共性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与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科技创新带 科技创新 科技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与时空演进——基于粗糙集与未确知模型
2
作者 王韶华 张学娇 张伟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2,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维度构建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引入时间加权的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地区差异及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地区间差异始终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消失;除云南外的1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等级不断提升,且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态势。研究结论可以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发展 长江经济带 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时空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机理与双效测度研究
3
作者 陈敏灵 路子盈 薛静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9,共9页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对于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成要素、演化过程、反馈机制进行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的机理分析,厘...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对于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成要素、演化过程、反馈机制进行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的机理分析,厘清“四链”内在逻辑关系,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2012~2022年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效果进行测度,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进行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效率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四链”融合是主体、资源、环境要素的聚集和互动协同,其融合过程存在四阶段的融合模式,即初融期的带动融合模式、整合期的协同融合模式、拓展期的融合网络模式及成熟期的融合创新生态模式,各融合模式分别对应完全不协同、低级协同、中级协同、高级协同的融合效果;装备制造业单链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受资金链发展波动下降影响,“四链”融合效果不尽理想,与单链发展不匹配,总体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在完全不协同与低级协同之间变化;纯技术效率有效年份居多,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的影响呈现多年无效状态。在此基础上,从突破链条短板、政府部署资源、借助创新平台、加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链”融合 有序度 协同度 超效率D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匹配视角下的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建设策略
4
作者 张可云 黎思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需要推动北京市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环京区县的合作。但环京区县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与北京产业匹配度不高和产业投资联系不强的问题。两地发展差距过大、市郊铁路建设滞后和环... 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举措,需要推动北京市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与环京区县的合作。但环京区县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与北京产业匹配度不高和产业投资联系不强的问题。两地发展差距过大、市郊铁路建设滞后和环京区县营商环境不良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未来应当根据产业匹配度建立对口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市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营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环京区县 产研一体 高新技术企业 上市公司异地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三重锈带”为“四新突破”东北“加力振兴论”探讨
5
作者 常修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东北转型通论»基础上,针对原提出的“三重锈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东北“加力振兴论”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变“三重锈带”为“四新突破”的主张.其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加力振兴首先往体制上“加”... 在2020年出版的«中国东北转型通论»基础上,针对原提出的“三重锈带”,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对东北“加力振兴论”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变“三重锈带”为“四新突破”的主张.其要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加力振兴首先往体制上“加”———切实推进东北体制的“基因再造”,真正构建起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结构锈带”,建议以“四拓”(即“拓需”“拓数”“拓区”“拓绿”)为基本思路,着力开拓创新四方面经济结构;加力振兴往开放上“加力”———以“向北开放”为契机,把东北打造成国家“对外开放的新前沿”;针对“文明方式锈带”,以培育新时代文明为战略取向,在东北切实促进中外文明包容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三重锈带”说 加力振兴论 四新突破 “基因”再造 向北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与战略选择
6
作者 孙久文 张泽邦 殷赏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过区域经济规模与水平同步增长、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平衡加剧、空间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过区域经济规模与水平同步增长、区域经济空间分布不平衡加剧、空间发展多中心模式等特征。进入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等新特征。然而,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合作不够紧密、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差距过大等现实问题。为此,要明确区域发展战略的中长期思路,通过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等路径实现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 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 超大规模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7
作者 刘云中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6,共9页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明晰区域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要素流动、统一市场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举措缩小差距。具体而言,要优化“3+N”主体功能分区体系,推动功能区动态调整与复合功能协同,并强化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科创产业融合。此外,通过培育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省际交界地区新增长极、重构地方竞争机制、增强次区域韧性等路径,构建更均衡、安全的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布局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安全 区域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产业链脆弱性测度分析
8
作者 王华 李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6,共12页
鉴于台湾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深度参与,源于其外部风险敬口的产业链脆弱性问题值得关注。基于供应链风险理论和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构造包含外部风险散口大小、结构以及贸易伙伴风险水平三类要素的测度指标。实际测度结果表明,台湾地... 鉴于台湾地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深度参与,源于其外部风险敬口的产业链脆弱性问题值得关注。基于供应链风险理论和投入产出模型,可以构造包含外部风险散口大小、结构以及贸易伙伴风险水平三类要素的测度指标。实际测度结果表明,台湾地区的产业链脆弱性水平相对较高,其中外部风险口大小和结构两类要素的影响要强于贸易伙伴风险水平的影响,电子和光学设备、化学品及化学制品、金属及金属制品等制造业是影响整体产业链脆弱性水平的关键产业,而中国内地对台湾地区产业链脆弱性的演化发挥着主导作用。据此判断,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失衡潜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但其通过转变贸易流向来分散外部风险的策略又因扭曲经济原则而前景不明。当下唯有正视两岸关系,不断降低两岸政经风险,才有望实质性地降低产业链脆弱性,并增进其经济稳续发展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产业链脆弱性 全球生产网络 供应链风险理论 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实践场域与优化路径
9
作者 罗强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是部分地区、部分民族的富裕,而是涵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富裕。边疆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场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巨大,返贫...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不是部分地区、部分民族的富裕,而是涵盖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整体性富裕。边疆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场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巨大,返贫的风险较高,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公共服务不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参差不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张力依然存在,边疆治理与周边外交关系错综复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边疆地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防止出现大规模返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强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育边疆地区现代文明,通过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实现生态富民,形成以发展促和平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边疆地区 共同富裕 实践场域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研究——以福州都市圈为例
10
作者 张丽萍 郭海婷 郑庆昌 《发展研究》 2025年第2期72-77,共6页
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都市圈有其演进逻辑,一般经历发育、成长、成熟三个阶段。网络化发展是都市圈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当前,我国都市圈大多处于成长阶段。福州都市圈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都市圈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都市圈有其演进逻辑,一般经历发育、成长、成熟三个阶段。网络化发展是都市圈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当前,我国都市圈大多处于成长阶段。福州都市圈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都市圈,具有典型性。应加快核心城市福州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构建与周边市县的网络化发展格局,推进“软硬联通”,这对于全国成长型都市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都市圈 演进逻辑 网络化发展 硬联通 软联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的难点挑战与路径选择
11
作者 鲍家伟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共7页
探索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破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促进区域间科创产业对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互融、互促、互利、共赢,有利于更好释放区域战略多重叠加效应,推... 探索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破除区域壁垒和市场分割,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促进区域间科创产业对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现互融、互促、互利、共赢,有利于更好释放区域战略多重叠加效应,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现阶段,我国推动区域间联动融合发展面临若干难点和挑战,要进一步明确主要思路和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发展,深化区域间合作机制,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区域间合作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区域合作 联动融合 一体化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中国沿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12
作者 孙久文 虎琳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十五五”时期,沿边经济问题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体系。深入研究“十五五”时期中国沿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沿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于其联通内外的区位优势、区域... “十五五”时期,沿边经济问题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体系。深入研究“十五五”时期中国沿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沿边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在于其联通内外的区位优势、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以及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路径。当前,沿边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经济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但与非沿边地区差距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因此,“十五五”时期沿边经济发展具有新动向,政策重点应当聚焦提升跨国际和跨区域经济联动性,注重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供应韧性与维护能源体系稳定性,发展跨行业、跨地域、多层次的复合型经济,凸显沿边经济兴国稳边的功能“。十五五”时期沿边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推进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加大对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沿边经济与内陆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优化沿边经济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边经济 兴边富民 “十五五”时期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
13
作者 王家庭 王浩然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3,共12页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 区域一体化政策有助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发展。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视角,探究以国家级城市群建设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城市群建设对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中发挥了更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集聚、协同创新、产业升级在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协同创新效应占比最高。在促进本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周边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由此,优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布局,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政策 国家级城市群 新一代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4
作者 刘贤赵 王一笛 +3 位作者 肖海 陈铸 王天浩 罗政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84,共16页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和GWR模型分析了都市圈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且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各区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从空间上看,都市圈碳亏损从中部向四周呈减少的格局,碳盈亏重心持续向几何中心的西北方向移动,县域碳盈亏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集聚特征。(3)在影响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的因素中,年太阳辐射(ASR)、经济发展(PGDP)和能源强度(EI)是影响碳盈亏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PS)、城市化水平(UL)、产业结构(IS)和绿化覆盖面积(GCA)也影响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中PGDP和ASR对碳盈亏的影响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PS、IS和EI的影响则呈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而GCA和UL的影响逐年下降。各因素对碳盈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PGDP、EI、UL和IS对碳亏损起促进作用,ASR和GCA则起抑制作用。GCA对碳亏损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最强,EI的空间异质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都市圈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盈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耦合互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5
作者 董慧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分支,是关于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双向互动的科学。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使命担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 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经济学分支,是关于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双向互动的科学。建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自觉使命担当,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所需。从实践来看,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进程是经济与人文互动渐强的过程,人文经济学的出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人文经济学也将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理论来看,人文经济学既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超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拓展。在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坚持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实践观,实现人文经济学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耦合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绿色共富:逻辑、障碍与路径
16
作者 胡剑波 樊国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绿色共富,体现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共富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认知不充分、技术支撑不充足、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为此,亟须深化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认知,加快技术研发,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绿色共富目标的达成,为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共富 乡村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形成、基本内涵及内在逻辑
17
作者 魏鹏举 冯星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初心回归。文章从理论角度探讨了人文经济学的起源、含义和内在逻辑。研究认为:(1)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人文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化,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发展理念,是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初心回归。文章从理论角度探讨了人文经济学的起源、含义和内在逻辑。研究认为:(1)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人文思想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化,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文思想;(2)人文经济学强调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观和发展理念,人文价值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关键;(3)人文价值是文化和经济的纽带,对两者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塑造人文价值,推动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又为文化和人文价值提供物质支持,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整体。人文经济学发展需要突出人文思想以注重人文价值,发掘文化内涵以注重文化价值,理论联系实际双向多维矫正,提升国际接受度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文化与经济 人文价值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战略叠加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8
作者 姜玲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重战略叠加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多重战略在空间上的有机对接、协同与增强,促进区域间融通互补,优化区域经济布... 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重战略叠加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于通过多重战略在空间上的有机对接、协同与增强,促进区域间融通互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培育新的增长极,提升区域发展活力。叠加优势的实现,有赖于我国多层次区域战略体系的科学构建及其功能定位的精准化和协同性。未来需进一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通过“战略目标-政策机制-行动路径”的有机协同,确保战略、政策、行动的一致性与协同性,增强多重战略叠加的系统性、衔接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叠加 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19
作者 唐珏岚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求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还要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失衡的现象,原因在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堵点”,造成要素跨区域流动受阻;“内卷式”恶性竞争制约多重区域战略叠加效应发挥;激励不相容致使“行政区经济”尚未真正破壁。究其根源,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畅。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发展新动能,关键在于建立激励相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资源配置 生产力布局 激励相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开发的战略擘画与发展跃迁
20
作者 张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1,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引导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一轮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淘汰东部地区的落后产能,而是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内推动中西部地区对其进行接棒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引导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一轮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淘汰东部地区的落后产能,而是在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期内推动中西部地区对其进行接棒升级,从而成为承载更多就业、提升人民群众收入的产业载体。新时代新征程,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产业跨区域有序转移的体制机制,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联通和物流体系畅通,加大对产业升级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持续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和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创造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使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得出、留得下、能长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有序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战略腹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