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5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CPSC通过消费品安全标准ASTM F2057-23
1
《产品安全与召回》 2023年第3期43-43,共1页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通过了一项新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免受和梳妆台、衣橱、衣柜、其他衣物储存有关的家具(装置)发生倾倒(Tip-over)问题的伤亡。在最近的立法会议中,委员会投票通过了ASTM F2057-23自愿标准作为...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通过了一项新的消费品安全标准,主要是保护消费者免受和梳妆台、衣橱、衣柜、其他衣物储存有关的家具(装置)发生倾倒(Tip-over)问题的伤亡。在最近的立法会议中,委员会投票通过了ASTM F2057-23自愿标准作为强制性安全标准,以保护幼儿免受家具倾倒事件的伤害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品安全 ASTM 保护消费者 梳妆台 家具 强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GF208.1-2008《定配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解读
2
作者 赵杰 《中国计量》 2010年第9期125-126,共2页
CCGF208.1-2008《定配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于2008年7月22日经国家质检总局以第一批公告发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一、CCGF208.1-2008的主要内容1.检验依据GB10810.1-2005《眼镜镜片第1部分:单光和多焦点镜片》GB10810.... CCGF208.1-2008《定配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于2008年7月22日经国家质检总局以第一批公告发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实施。一、CCGF208.1-2008的主要内容1.检验依据GB10810.1-2005《眼镜镜片第1部分:单光和多焦点镜片》GB10810.3—2006《眼镜镜片及相关眼镜产品第3部分:透射比规范及测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监督抽查 眼镜镜片 产品 解读 国家质检总局 测量方法 检验依据 透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发经济中备老人群消费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希哲 陈倩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8,F0002,共12页
银发经济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领域,发展银发经济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发力。银发经济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文本关注银发经济中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备老人群呈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文化教育水平较... 银发经济已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领域,发展银发经济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发力。银发经济有特定的年龄针对性,文本关注银发经济中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备老人群呈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预期寿命持续延长,文化教育水平较高、消费观念开放包容,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消费个性化、注重悦己等群体特征,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备老人群的消费将为银发经济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深入理解并满足备老人群的消费需求,对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良性循环、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发经济 备老经济 高质量发展 良性循环 消费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程风险防治的食品安全研究与监管协同提质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可先 董旭珍 +1 位作者 哈玥 曾琳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2期271-278,共8页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内容,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监管实践,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体系、方法标准和监管策略。传统的食品安全工作主要以方法学研究、安全检测与风险... 食品安全是关系民生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内容,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与监管实践,已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食品安全理论体系、方法标准和监管策略。传统的食品安全工作主要以方法学研究、安全检测与风险监测为主,以法律、法规与标准等为监管依据,以宣传、教育、服务与科普为辅助手段,整治与提升并举。由于食品安全涉及人与食品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存在着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区域性等诸多特点,且食品安全研究与监管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食品安全工作仍需大量创新探索、实践与新质生产力赋能。本文基于前期的食品安全研究、教学、调研与监管实践,立足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从全程风险防治的角度总结与思考当前的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未来食品安全研究、教学与监管可以重点关注的方向,助力全域精准防控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科学研究 市场监管 挑战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互促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5
作者 张纪海 郭祺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共9页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而新质战斗力则是军事力量发展的新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作战方式的变革,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域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等特...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而新质战斗力则是军事力量发展的新方向,强调科技创新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和作战方式的变革,具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全域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等特征。本研究界定了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的内涵、特征,系统讨论了新兴领域中战略能力生成的机理,借鉴系统耦合理论,提出了新质生产力与新质战斗力融合互促的“非直接耦合、要素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五种发展模式,提出夯实法治基础、健全组织保障、创新工作机制、打造工业载体及激发科技动力等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推进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融合互促,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质战斗力 生成机制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6
作者 徐君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1期24-26,共3页
本文研究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包括源头污染、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的风险因素,探讨构建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原则,并提出构建该体系的具体框架,涵盖风... 本文研究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包括源头污染、生产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环节的风险因素,探讨构建淮安市食品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的原则,并提出构建该体系的具体框架,涵盖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方法与模型以及风险评估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机制等内容,以期为淮安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提升淮安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市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创新引领哈尔滨产业全面振兴
7
作者 朴松花 《北方经贸》 2025年第1期7-10,共4页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主战场,产业振兴必须走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之路。哈尔滨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去”工业化过早,制造业比重偏低,新兴技术产业成长虽快但规模不大,且缺乏大规模消费品工业支撑。目前,哈尔滨市...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主战场,产业振兴必须走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之路。哈尔滨市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去”工业化过早,制造业比重偏低,新兴技术产业成长虽快但规模不大,且缺乏大规模消费品工业支撑。目前,哈尔滨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协同创新模式落后、先进技术自给率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陷入产业链“低端锁定”和高端“人才流失”的双重陷阱。创新驱动发展和结构调整是一体两面,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推动制造业振兴为着力点,坚持“开放+产业”、深耕“科技+产业”,不断集聚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促进产业链高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制造业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
8
作者 苗红 王浩桐 +4 位作者 李伟伟 耿国桐 连佳欣 王艳 吴菲菲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研究目的]场景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路径,如何基于不同场景识别前沿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以专利、论文为数据源,基于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 [研究目的]场景驱动创新是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路径,如何基于不同场景识别前沿技术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方法。首先以专利、论文为数据源,基于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指标体系初步筛选前沿技术主题;其次以科技报告为数据源,基于技术-关系-技术(Technology-Relationship-Technology,TRT)结构的语义分析,分析技术应用场景;最后,构建专利、论文数据与科技报告的相似性矩阵,建立技术与场景识别结果的关联,据此进一步筛选前沿技术主题,并结合专家知识,识别出面向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主题,提供了场景驱动实践探索的新方法。[研究结果/结论]以无人机目标识别与跟踪领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面向情报、监视与侦察(Intelligence,Surveillance,and Reconnaissance,ISR)、物资运输、医疗补给等14个应用场景的前沿技术识别结果显示,目标识别与跟踪算法设计、视觉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任务规划技术、无线通信技术4项技术为该领域的前沿技术,验证了该识别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场景 前沿技术 技术识别 主题识别 科技报告 无人机 TRT语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9
作者 段晓梅 章程 +1 位作者 李松青 甘晓丽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8,共7页
探索岩溶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利于岩溶碳汇生态价值变现为经济价值,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前人对岩溶碳汇产品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重点监测法测算我国现有岩溶碳汇总量,按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成交... 探索岩溶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利于岩溶碳汇生态价值变现为经济价值,有利于“双碳”目标实现。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前人对岩溶碳汇产品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重点监测法测算我国现有岩溶碳汇总量,按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成交均价对我国现有岩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市场评估。基于岩溶碳汇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进一步探究岩溶碳汇产品市场化的条件,构建岩溶碳汇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出推进岩溶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建议构建科学规范的岩溶碳汇标准体系,创新发展碳金融以激活岩溶碳汇市场,推进岩溶碳汇交易试点示范,促进中国岩溶碳汇产品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碳汇 经济价值 岩溶碳汇交易 岩溶碳汇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战略升级能否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与赋能
10
作者 刘素荣 徐文昊 霍江林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83,共19页
环境战略升级(从被动的反应型向主动的前摄型转变)有助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转型在驱动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同时,还能通过降本增效赋能企业环境战略升级。采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22年的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 环境战略升级(从被动的反应型向主动的前摄型转变)有助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数字化转型在驱动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同时,还能通过降本增效赋能企业环境战略升级。采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3—2022年的数据,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环境战略升级企业比环境战略未升级企业具有更高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环境战略升级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化转型水平提高对企业环境战略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企业环境战略升级具有更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驱动和赋能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会弱化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驱动作用、增强环境战略升级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而“重污染”的生产属性会限制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发挥。因此,应以数字化转型加快企业环境战略升级,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战略升级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并重点助推重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环境战略 战略转型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创新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诉讼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全球ICT企业的实证研究
11
作者 张利飞 姜晓 +1 位作者 贺景景 张运生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2,共8页
专利诉讼已逐渐成为IC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策略。选取2008—2021年全球57家IC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诉讼角色下企业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和被动诉讼经历丰富的企业,均会对技术创新活动... 专利诉讼已逐渐成为ICT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工具和策略。选取2008—2021年全球57家ICT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不同诉讼角色下企业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础回归研究结果表明,主动和被动诉讼经历丰富的企业,均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这些企业更倾向于增加研发投资和专利产出以提升市场竞争力。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主动专利诉讼对市场领先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促进作用更大,市场追随型企业在经历被诉后则同时增加创新投入和专利产出,主动专利诉讼经历对高融资约束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更明显的激励效果,相比ICT服务企业,ICT制造企业的诉讼经历对技术创新更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诉讼 技术创新 主动诉讼 被动诉讼 ICT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
12
作者 孙燕芳 张淑惠 王勇 《统计与信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100,共12页
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和价值共创,同时国内外理论分析中均默认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 新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系统强调产学研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互补和价值共创,同时国内外理论分析中均默认了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正面作用。因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对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选取创新生态视角下6个关键变量,以基于产学研协同的区域创新效率为结果,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与动态定性比较分析(QCA)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产生结果的多条等效组态路径及其阶段性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第一,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共生耦合、协同作用才可产生区域高效协同创新,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环境—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互联网助力下的主体—资源驱动型”两类模式共3条组态路径;第二,其他因素相同时,前因条件或条件组合之间存在潜在替代关系,体现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协同创新效率之间的“因果复杂性”;第三,在多时段比较分析中,区域高协同创新效率组态路径存在着动态演化,数字化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为相关管理者实现本地高效协同创新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差异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协同创新效率 定性比较分析 必要条件分析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及脱钩努力效应研究
13
作者 郭文强 于忠萍 +2 位作者 雷明 张雯苹 高雅琪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9,共11页
准确把握我国整体碳排放发展现状,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究碳排放脱钩的内在机制演变,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GDIM分解模型对我国2000-2022年的整体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Tapio脱钩... 准确把握我国整体碳排放发展现状,分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究碳排放脱钩的内在机制演变,对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GDIM分解模型对我国2000-2022年的整体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Tapio脱钩模型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各驱动因素的脱钩努力效应,以评估我国减排政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我国整体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30.03×10^(8)t增至105.77×10^(8)t,累计增加了75.74×10^(8)t,碳减排工作面临较大挑战;空间上,碳排放分布不均,呈现出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特征,且东西差距逐渐缩小。②技术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驱动力,同时经济规模、能源规模及人均碳排放因素也有明显贡献,而技术碳强度是降碳的关键因素,其次是经济碳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③2012年起,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指数始终保持在-0.3~0.8的范围,以弱脱钩状态为主。④经济碳强度、技术碳强度、能源碳强度及能源强度均可促进碳排放脱钩,其中,尤其显著的是技术碳强度,其脱钩努力指数大于1的频率高达63.64%。但是,在大多数年份下总脱钩努力指数仍为负值,表明总体脱钩努力尚不足以抵消经济效应带来的碳排放增长。因此,为加强我国碳排放治理及脱钩努力效应,应重点关注碳排放控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以及碳减排政策的完善与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GDIM Tapio脱钩模型 脱钩努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与进路
14
作者 金珺 陈泰伦 +2 位作者 赵苑婷 尹西明 陈劲 《研究与发展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4,共11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善为核心路径,需要发挥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赋能作用。然而,现有文献未能解答何以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效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社会—技术—环境”的体制视角,阐释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实现高效协同进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逻辑和过程逻辑。研究发现,产业“双转型”需要以“双转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依托,围绕“双转型”场景开展“双转型”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绿色模式、品类、赛道与业态的涌现。从过程来看,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开始于产业创新范式“双转型”,经过场景驱动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最后以“社会—技术—环境”体制的转型直接作用于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共演发展。结合中国汽车产业“双转型”的典型案例,进一步为产业“双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洞见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场景驱动创新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社会—技术—环境”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供需失衡的衡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5
作者 王蕾 王振霞 尚梦飞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9,176,共13页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系统总结能源安全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包含供求、低碳和清洁等含义的综合性指标,以全面地衡量能源供给短缺和供求失衡。实证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低碳和清洁要求后,我国面临较为...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系统总结能源安全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包含供求、低碳和清洁等含义的综合性指标,以全面地衡量能源供给短缺和供求失衡。实证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低碳和清洁要求后,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能源安全形势。从省际层面看,2010—2021年面临能源短缺问题的省份数量增加至21个,短缺严重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从城市层面看,样本期内165个城市中,85个城市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能源供需紧张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检验了能源供给短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频繁出现的能源供给短缺显著抑制经济增长。为此,在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的转型过渡期,尽可能保持能源供给稳定对保障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能源短缺 机器学习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
16
作者 陈黎明 赵元元 谢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7,共13页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在样本期间内有所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显著增长。在国家层面,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越南、土耳其、波兰、沙特阿拉伯等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较大。建筑业,纺织业,电机与机械业,教育、卫生与其他服务业是“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影响中国能源强度的主要渠道。中国能源强度在样本期间内大幅下降,部门能源强度效应是驱动其下降的主要力量,而国内和“一带一路”国家的最终需求效应,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的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中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强度 投入产出 乘性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17
作者 李刚 黄苗苗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5,共10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这不仅关乎其自身生存发展,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基于2009~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这不仅关乎其自身生存发展,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本文基于2009~202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且估计结果十分稳健;(2)数字化转型通过增强内部能力、提高外部市场关注和增加政府补贴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3)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国有企业和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区域,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为理解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经验证据,并为我国推动数字化转型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绿色技术创新 内部能力 外部市场关注 政府补贴 高维固定效应 双碳 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赋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
18
作者 赵巧芝 郭紫晴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4,共13页
通过数字化转型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剖析数字化转型驱动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理,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 通过数字化转型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剖析数字化转型驱动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理,为赋能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长期与短期影响存在差异,短期表现为提升整合、配置及运用资源能力,长期表现为增强其创新变革的感知、抓取与转化能力;(2)实证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其中,短期影响的正向作用显著,长期影响不显著。不仅如此,市场竞争强度的正向调节作用不容忽视;(3)根据异质性效应结果,东部地区影响显著为正,中部与西部地区则较为微弱;国有企业的驱动效应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样本。研究结论为提升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提供了新的赋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制造业 新质生产力 资源基础论 动态能力理论 赋能机制 市场竞争强度 异质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规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影响
19
作者 殷红 左舒雅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5,共14页
数据规制作为缓解数据市场失灵和提升数据安全的政策工具,加速数字经济对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融合,促进制造业参与生产分工机会的公平化与多元化,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数据规制能否成为增... 数据规制作为缓解数据市场失灵和提升数据安全的政策工具,加速数字经济对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融合,促进制造业参与生产分工机会的公平化与多元化,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数据规制能否成为增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制度保障成为重要议题。基于2007—2021年38个国家的数据规制政策条款,测算出这些国家的数据规制水平。基于价值链长度等数据,从安全性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测算出这些国家16个制造行业的GVCs韧性。利用该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定量分析数据规制对制造业价值链韧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规制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韧性,但提升效果存在着边际递减特征,该结论在替换核心变量衡量指标、引入制度遗漏变量、考虑政策传递时滞、进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稳健。数据规制政策对制造业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具有异质性,该驱动作用在商业数据与知识产权数据流通量较大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市场与创新环境处于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更注重数据主体隐私维护的欧式和中式规制的国家中更为显著,且管制国内数据对价值链韧性所产生的影响大于管制跨境数据。数据规制可增强企业间的数据信任,通过网络连接效应和生产协同效应对制造业价值链韧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贸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三种渠道间接提升制造业价值链韧性。因此,为有效推进数据治理及维护价值链安全,应规范数据交易规则与收益分配,促进数据有效流通;完善数据治理的功能性配套措施和精细化管理,发挥数据要素规模对价值链韧性的倍增作用;坚持参与国际数据规则的制定,建立有效的跨境数据安全评级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规制 全球价值链韧性 市场规模 贸易成本 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
20
作者 王奇 姜明栋 黄玉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 基于减污降碳协同视角构建美丽中国建设绩效评估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1—2021年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构建Dagum基尼系数分解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绩效值的分布趋于向高水平区间集中。(2)长三角城市群的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的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南京、杭州、合肥、上海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美丽中国建设绩效在研究期内的提升幅度最大,而马鞍山、铜陵等传统资源型城市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时面临较大压力。(3)省际差异是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美丽中国建设绩效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且其贡献率在研究期内由46.98%上升至72.23%,其中,苏-皖组间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据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美丽中国建设 绩效评估 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