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8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法理基础、现实检视与未来展望
1
作者 王召收 易招娣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8-33,共6页
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权责意识相统一的未来公民的关键举措。社会契约精神、当代中国人权观、公民教育与道德发展理念等共同构筑了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法理... 新时代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权责意识相统一的未来公民的关键举措。社会契约精神、当代中国人权观、公民教育与道德发展理念等共同构筑了新时代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法理基础。现阶段中小学法治教育总体发展良好,但在法治信仰、法律知识、法治情感与法治实践的教育方面还存在引导不深入、系统性不足、效果不显著、平台不完善的问题。建议:筑牢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思想根基,凝聚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情感共识,推进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路径,汇聚社会合力,提升中小学法治教育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新媒体时代基于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新发展与新路径
2
作者 王鹏 王昆 +1 位作者 朱志梅 朱晓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年第2期037-040,共4页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接受度极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采用旧有的教育方法,教和学之间依然是缺乏良好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已... 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的接受度极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是采用旧有的教育方法,教和学之间依然是缺乏良好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实际生活,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网络信息时代,满足不了大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对他们做出正确的引导。新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文章据此给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新媒介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政策脉络、实践问题与发展对策
3
作者 刘光华 王旭鹏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为社会培育新一代法治公民的基本工作。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政策经历了出台有关法制宣传教育纲领性文件、明确法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三个重要阶段。深入实践层面发现,中小学法治教育... 中小学法治教育是为社会培育新一代法治公民的基本工作。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政策经历了出台有关法制宣传教育纲领性文件、明确法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三个重要阶段。深入实践层面发现,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与形式落后、家庭和社会参与度低的问题。建议健全中小学法治教育体系,强化政策、研究和实践的整体推进;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完善岗位培训激励;更新中小学法治教育理念,创新法治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家社参与度,推动家校社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课程 法治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与“德育”:概念探源与考辨
4
作者 刘建军 刘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6,共7页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 正确理解和把握“德”与“德育”概念,直接关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在中国语境下,“德”无论是作为文字形态还是作为观念形态,都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内在彰显着中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基因与传承,又体现出不断与现代文明相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意涵。考察和探析中国古代的“德”意流变历史以及“德”的现代涵义,实质是要解释和审视中国“德育”的本源含义及其思想流变的历史,深刻辨析中国“德育”不同于西方“德育”的理论内容,并以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视角明晰“德育”的范围边界和时代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概念考辨 立德树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5
作者 饶丰 张吴寒 +2 位作者 彭湃 张宇灏 刘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5年第1期041-044,共4页
地方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红色印记。在高校育人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有利于培根铸魂,引导大学生“敢闯、会创”。本研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入地方红色资源,通过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载... 地方红色资源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红色印记。在高校育人中融入地方红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知中国,服务中国;有利于培根铸魂,引导大学生“敢闯、会创”。本研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引入地方红色资源,通过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六要素的融合,构建具有强大亲和力和特殊乡土味、学生喜闻乐见的思创融合课程,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一条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红色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 思创融合 课程教学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高职定位与能效发挥
6
作者 段浩伟 彭国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铸魂育人的价值接续功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理念上践行“大思政课”善用之,在教育对象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机制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好... 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铸魂育人的价值接续功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理念上践行“大思政课”善用之,在教育对象上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机制上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好课,在教育举措上坚持系统观以问题导向补短板的集中体现。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层次、职业类型、融生发展”三重属性,高职思政课也势必体现上述特征,立足“高等、职业、融生”等教育职能定位,做好上下学段相接、前后学程相继、内外学时相融,从师资、教材、教法、资源、实践、研究等方面一体化推进,建章立制,发挥高职思政课整体育人能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高职教育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核心要义、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
7
作者 莫世亮 林思思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年第8期46-50,共5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寻求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以主流价值观传递为本质要求,具有以主体为核心、以故事为依托、以话语为载体的基本样态。为了整合...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寻求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法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以主流价值观传递为本质要求,具有以主体为核心、以故事为依托、以话语为载体的基本样态。为了整合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在追求主体间性、辩证思维与话语间性的基础上,创设主体有交互、故事有维度、话语有力量的叙事方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叙事 主体 故事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六个坚持”的方法论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8
作者 田鹏颖 刘颖晴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方法,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系统观念。这些方法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方法,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坚持系统观念。这些方法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实践运用和时代创新,它既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保驾护航。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运用好“六个坚持”方法论,为做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提供行动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六个坚持 方法论 二十届三中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媒体的思政课教师胜任力重塑
9
作者 林瑞青 赖秋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智媒体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精准、便捷、精细、个性及互动的信息获取与消费体验。然随之而来的技术理性膨胀、信息茧房困境、智媒体上瘾以及信息陷阱、技术依赖等问题,却悄然影响着思政课对青年学... 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智媒体赋予人类前所未有的精准、便捷、精细、个性及互动的信息获取与消费体验。然随之而来的技术理性膨胀、信息茧房困境、智媒体上瘾以及信息陷阱、技术依赖等问题,却悄然影响着思政课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正面引领,干扰着思政课教学秩序和育人实效,进而对思政课教师的胜任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直面智媒体冲击,思政课教师胜任力可从四个维度进行重塑:一是超越技术理性局限,强化基于价值理性的教学技术融合力;二是打破信息茧房壁垒,优化基于多元贯通的教学内容供给力;三是创设智慧教学场景,深化基于过程体验的教学手段创新力;四是突破人机交互限制,强化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效能实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媒体 思政课教师 胜任力 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怀的力量:校园欺凌的防治及具体路径
10
作者 沈辉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关怀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形成的关爱关系为取向的行为准则。在分析关怀四个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欺凌学生友善之德性缺失、受欺凌学生个体特性的尊重被漠视、欺凌与受欺凌学生关系断裂和校园环境失洽等关怀缺... 关怀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形成的关爱关系为取向的行为准则。在分析关怀四个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欺凌学生友善之德性缺失、受欺凌学生个体特性的尊重被漠视、欺凌与受欺凌学生关系断裂和校园环境失洽等关怀缺失特征,这些特征彰显关怀防治的需要。从善的动机、个体性、关爱关系、和谐发展四个维度探讨校园欺凌关怀防治的具体路径,即以关怀认知消解欺凌学生的冷漠道德认知,以差异化教育培育受欺凌及易受欺凌学生的自我认同,以尊重和责任重塑欺凌与受欺凌学生的价值观,以关怀环境营造安全校园,消融欺凌与受欺凌学生之间的对立关系状态,将能有效防治校园欺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怀 校园欺凌防治 关怀防治需要 关怀防治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视域下学科德育的内涵表征与实践路径探析
11
作者 李菲 曹楠楠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2期4-9,共6页
从德育渗透到学科德育,德育在教学中的发生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科德育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学科德育的价值旨归、实践取向及运行状态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思考。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学科德育因而有了新的内涵表... 从德育渗透到学科德育,德育在教学中的发生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科德育的效果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学科德育的价值旨归、实践取向及运行状态等问题仍有待深入思考。2022年新课标的颁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契机,学科德育因而有了新的内涵表征,表现为学科育人成为学科德育的价值旨归,内容育德与实践育德相统一,学科德育在学科间形成协同聚力。基于此,新课标视域下学科德育应以学科育人为指引,重构学科德育的实践理念;以知识多维价值的实现为着眼点,促使启智与育德相统一;积极发挥学科实践的德育价值;主动完善专业素养,创新学科德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学科德育 学科育人 学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廉校园背景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路径探索
12
作者 欧融 《科教导刊》 2025年第6期128-130,共3页
高校创新持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必然之需,是党建工作的延伸发展,对于清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深化内容建设、抓好课堂建设、分类群体建设、凝练品牌建设等创新举措,把握清廉... 高校创新持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必然之需,是党建工作的延伸发展,对于清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通过深化内容建设、抓好课堂建设、分类群体建设、凝练品牌建设等创新举措,把握清廉高度、宽度、温度和深度,实施崇廉、力行、持戒和守廉工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爱岗、敬业、奉献、忠诚、担当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廉校园 大学生 廉洁教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泰两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与启示
13
作者 李寒梅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91-95,共5页
中泰两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中泰两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背景、理念、内容、途径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些结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 泰国 核心价值观教育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14
作者 何毅 杜明堂 《科教导刊》 2025年第1期48-50,共3页
文章旨在探讨非遗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实施策略。通过分析非遗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阐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在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以提高... 文章旨在探讨非遗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实施策略。通过分析非遗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阐述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在传承非遗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文化自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实践
15
作者 王建宏 李宝国 《大学》 2025年第3期161-164,共4页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体系,丰富了“四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以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的支撑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历史专业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体系,丰富了“四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以“四史”为导向的课内外实践中,通过打破学科界限、红色遗迹现场教学、读书会和家史撰写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史”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 课程思政 历史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位一体:“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空间探究
16
作者 宋晔 李倩倩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1期11-15,共5页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的重要成长空间。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空间的格局,使教育空间愈加富有稳定性秩序、全方位结构和一体化载体等空间特质。然而,在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 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的重要成长空间。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实施校家社协同育人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空间的格局,使教育空间愈加富有稳定性秩序、全方位结构和一体化载体等空间特质。然而,在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中,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仍旧存在教育责任纠纷、情感联系疏离以及资源投入不均等现实问题,进而引发教育空间的失序、割裂和失衡。鉴于教育空间具有可塑性和建构性,可建立空间规则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空间联系以深化协同关联、优化空间布局以促进资源共享。通过探寻教育空间的变革路径构建起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于一体的三方协同教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 教育空间 三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治家格言创编:弥合家长教育理念分化的有力媒介
17
作者 刘长海 闫一帆 《中小学德育》 2025年第2期35-38,共4页
家长教育理念分化是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衍生于中国古代家庭家教家风传统的治家格言是指引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有力媒介。仿照朱柏庐所撰《治家格言》文体,将当代中国教育方针、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 家长教育理念分化是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衍生于中国古代家庭家教家风传统的治家格言是指引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的有力媒介。仿照朱柏庐所撰《治家格言》文体,将当代中国教育方针、先进教育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编的《新治家格言》,对于帮助过分强调应试的家长、纵容放任的家长、撒手不管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着指导作用。校家社协同育人应重视教育格言创编,让符合时代特点、得到广泛传播的教育格言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发挥指引、凝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 治家格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网络安全教育融合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18
作者 何旭 《科教导刊》 2025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两者融合的重要价值,揭示了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剖析了当前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教育内容单一、... 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分析两者融合的重要价值,揭示了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进一步剖析了当前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教育内容单一、资源分散、师资力量薄弱及学生素养差异等。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系列融合策略,旨在通过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施差异化教学,有效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思政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视域 网络安全教育 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欣 张涛 +2 位作者 李健爽 柳春波 张萍 《卫生职业教育》 2025年第2期21-24,共4页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预防医学作为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预防医学作为维护公众健康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课程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承载着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任。通过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探讨,结合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教学实践,探索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如何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有效实施课程思政,为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预防医学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动态演变及生态系统模型建构——基于三轮大样本实证调查
20
作者 孙彩平 葛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12,共17页
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2016、2019、2022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 道德情感是品德现实化的动力因素,是考察儿童知行统一性的关键点。基于2016、2019、2022年中国儿童道德发展的大样本整体动态数据(77953,77367,79914),采用回归分析、夏普里值分解发现中国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1)类型不均衡,同情心表现需要关注;(2)水平随年龄的增高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发展趋势,10岁为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点;(3)存在性别和城乡区域的结构差异;(4)按因素影响强度呈现独特的生态系统逻辑,从高到低排列为“个体-学校-社会支持-家庭”;生活满意度、了解儿童的人、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是高影响因素;不同因素对不同性别和学段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影响存在差异。由上发现提出,中国儿童道德情感培育要重视道德情感类型的发展失衡、群体发展的差异和关键影响因素,优化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生态系统,抓住发展的关键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侧重点,提升针对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 道德情感 发展动态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