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9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教师的代际变迁及价值实现——专访郑新蓉教授
1
作者 向蓓莉 《教师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在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为奠基基础教育、接续文化、传播现代观念、促进教育公平等作出重大贡献。郑新蓉教授多年从事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研究,在访谈中,她从历史视角、性别视角、民族视角系统分析了乡村教师的代际变迁,表明... 在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师为奠基基础教育、接续文化、传播现代观念、促进教育公平等作出重大贡献。郑新蓉教授多年从事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研究,在访谈中,她从历史视角、性别视角、民族视角系统分析了乡村教师的代际变迁,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教师在扫盲教育、乡村初等教育普及、乡村儿童公平发展、乡土文化守护、乡村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大价值。郑教授期望乡村教师代际变迁中沉淀的优秀遗产能够在当今得到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代际变迁 现代乡绅 特岗教师 领导力 乡村女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韧性坚守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基于六位优秀乡村教师的叙事探究
2
作者 谭佳欣 罗曼 +2 位作者 戴韵格 刘日微 周碧琼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该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研究方法,以六位优秀乡村教师为典型个案,深入探究乡村优秀教师韧性坚守的动因,研究发现成就乡村教师韧性坚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外部的认... 该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研究方法,以六位优秀乡村教师为典型个案,深入探究乡村优秀教师韧性坚守的动因,研究发现成就乡村教师韧性坚守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外部的认可与积极的学校文化以及持续激励政策五个方面。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加强乡村教师的德性自觉,增进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信念的培育,为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建设提供支持,构建合作的学校文化,出台乡村教师发展支持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坚守 影响因素 叙事探究 自我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教育:挑战与展望
3
作者 李子建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6,86,共7页
发展乡村教师教育是我国成为教育强国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地方性、脉络和空间的视角,展示乡村教育的多元性,同时指出教师发展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社会企业与乡村,在农村学生录取、合办课... 发展乡村教师教育是我国成为教育强国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地方性、脉络和空间的视角,展示乡村教育的多元性,同时指出教师发展对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社会企业与乡村,在农村学生录取、合办课程、科研基金、使用教育科技等方面加强合作。乡村教育应与产业和科研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并重视培养学童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地方性 教师发展 可持续发展 课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县域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4
作者 贾东超 程程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解决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现实困境对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36份政策、新闻、报告等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出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困境状态,建立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现状理论模... 解决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现实困境对于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义重大。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236份政策、新闻、报告等文本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出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困境状态,建立中国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现状理论模型,以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主线,依次聚焦于区域间、校际间和教师间3个维度的义务教育师资基本现状,进行师资配置的模型解释。从区域、校际和教师3个视角,通过政策差异、执行差异和最佳实践的具体案例来阐释模型中的信息发布者、信息接收者以及风险沟通保障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师资非均衡困境解决策略。其中,区域间师资非均衡是在政策设计、资源配置等宏观层面导致出现非均衡困境的背景,校际间师资非均衡是在中观层面具体执行和操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主要特征,教师间非均衡是在微观层面教师个体选择、流动动机以及心理状态变化的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县域 义务教育 师资非均衡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破刻板印象:短视频中乡村教师的精神成长形象及其价值——基于哔哩哔哩“乡村教师日记”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5
作者 余凤燕 《教育科学论坛》 2025年第5期35-41,共7页
自媒体时代,教师通过短视频记录校园生活和工作,以数字化实践的方式构建教师形象。丁玉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师,其哔哩哔哩视频账号“乡村教师日记”展现了不一样的乡村青年教师形象——精神成长形象,打破了乡村刻板印象。通过以批... 自媒体时代,教师通过短视频记录校园生活和工作,以数字化实践的方式构建教师形象。丁玉玲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师,其哔哩哔哩视频账号“乡村教师日记”展现了不一样的乡村青年教师形象——精神成长形象,打破了乡村刻板印象。通过以批判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对“乡村教师日记”系列短视频进行分析,认为短视频体现了丁老师“精神自觉”的乐观者形象、“精神传递”的跨越者形象、“精神超越”的使命者形象、“精神解放”的反思者形象。丁老师的“乡村教师日记”系列短视频也展示出巨大价值:革新了家校沟通、校社沟通的方式,真实呈现了乡村日常生活,唤起了观众与乡土、与童年校园的情感回忆,打破了对乡村教育的刻板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青年教师 短视频 精神成长形象 刻板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
6
作者 郭耀扬 马多秀 +1 位作者 杨一鸣 白银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5年第1期24-28,共5页
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在对乡村教育形成理解、热爱、忠诚等精神品性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职场生活中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融入社会、自我成长而生成的以教育爱为核心的正向情感体验。以此内涵界定作为... 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在对乡村教育形成理解、热爱、忠诚等精神品性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职场生活中的教学活动、师生交往、融入社会、自我成长而生成的以教育爱为核心的正向情感体验。以此内涵界定作为研究主题的概念牵引,乡村教师教育情怀表现为乡村儿童维度的尊重与关怀、乡村教育维度的热爱与承诺、乡村社会维度的责任与投入、乡村教师维度的体悟与享用。价值意蕴的澄清则阐述了新时代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培育价值所在,可滋养乡村儿童生命成长,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重塑乡村文化自信,涵育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在内在自主与外在激励力量和谐交融下铸就的,因而,培育乡村教师教育情怀一方面要构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外部支持系统,另一方面要激发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内部生长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育情怀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下教师素养发展的困境、坚守与创新
7
作者 袁媛 《大学》 2025年第1期144-147,共4页
数智科技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创新性的变革,包括场域、资源和方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素养的更新发展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胜任力面临知识思维钝化、... 数智科技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创新性的变革,包括场域、资源和方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素养的更新发展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职业胜任力面临知识思维钝化、师生关系淡化、教师角色异化等困境。教师要重视自身素养的基础改进,坚守教育的人文精神和职业原则,更要通过创新力促推“人—技”和“术—道”的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实现卓越教师素养的有效路径,包括重生知识能力、重构师生关系、重塑职业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教师 教师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种激励政策更有助于乡村教师留任——基于5省(自治区)10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涛 刘善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留得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诉求,教师激励是促进乡村教师留任的重要手段。对5省(自治区)10县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尊师重教氛围、生活待遇提升度、职称评聘难度、荣誉感提升度、社会地位提升度、能力素质提升度、地方津补贴... “留得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诉求,教师激励是促进乡村教师留任的重要手段。对5省(自治区)10县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尊师重教氛围、生活待遇提升度、职称评聘难度、荣誉感提升度、社会地位提升度、能力素质提升度、地方津补贴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效应依次递减;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提供周转宿舍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影响不显著;编制身份、学段、经济区域等个体特征、学校特征及区位特征因素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促进乡村教师留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保障性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性激励政策,探索补偿性激励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激励政策 留任意愿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资配给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路径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红 罗小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6,共12页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与引流。长期以来,政府出台的师资配给政策举措在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当前由于乡村师资供给“主渠道”不清晰,乡村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仍难以稳定。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将政府主导的师资配给作为乡村师资主要来源渠道。通过师资配给优化乡村教师队伍,要“以省为主”前瞻规划乡村师资配给计划,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责主业,赋予乡镇中心学校分配乡村师资的权力以及优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配给制度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育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海平 张诗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7期70-77,共8页
“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基于2023年在全国11省12市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比较“双减”前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过... “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基于2023年在全国11省12市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比较“双减”前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13小时;参加了课后服务的教师、女教师、班主任教师、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更重。与“双减”前相比,“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和结构都有明显变化,教师教学性事务时间增加显著。教师工作负担受到教师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多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建议,即合理分配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落实“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的休息时间;落实教师工作负担监测机制,关注不同身份教师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教师工作负担 工作负担结构 教师减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视野中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化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毛菊 梁军丽 王路路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社会加速转型更加凸显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在地化成为亟须高度关注的话题。从空间视野审视教师在地化是现实的诉求与研究的趋势。对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发放15116份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 社会加速转型更加凸显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在地化成为亟须高度关注的话题。从空间视野审视教师在地化是现实的诉求与研究的趋势。对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发放15116份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总体上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化处于由“深度嵌入”转向“初步融入”阶段。精神空间对教师在地化影响最大;生存空间中的消费与户籍距离对教师在地化具有显著影响;离散的交往空间对教师在地化的影响微弱;权利空间中的社会参与正向作用于教师在地化。由此,针对问题提出通过组织情感促进精神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社会资本加速交往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宜居宜业兜底生存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二次分权为主保障权力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县域 新生代乡村教师 教师在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2035的基础教育教师需求规模预测——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晓清 吴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5,共12页
基于2003—2021年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3—2035年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和师资盈缺情况进行预测,发现基础教育教师总体需求规模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其中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师需求持续下降,初中... 基于2003—2021年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3—2035年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和师资盈缺情况进行预测,发现基础教育教师总体需求规模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其中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师需求持续下降,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教师需求呈先增后减趋势。这一期间,师资需求振幅较大,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师资需求将出现阶段性短缺或过剩,这对教师资源的供给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上发现,管理部门应稳定部署师范生招生计划,推进教师供需均衡;加强教育体系内贯通协作,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催生社会需求新业态,激励教师多元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师需求 师资盈缺 BP神经网络模型 20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转化的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晖 闫丽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7,共5页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是卓越乡村教师成长的关键。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存在乡土人文浸润环境未能成型、知识类型结构有待优化、知识转化过程未获重视等问题。借鉴动态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乡土人...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是卓越乡村教师成长的关键。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存在乡土人文浸润环境未能成型、知识类型结构有待优化、知识转化过程未获重视等问题。借鉴动态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乡土人文浸润环境,重视经验型知识资产的映射;建立深度交流沟通桥梁,推进概念型知识资产的获得;重视培养课程设置整体性,促进系统型知识资产的融合;认识乡村教育的复杂情境脉络,内化高层次惯例型知识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本土化 知识转化 知识资产 SEC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留任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学敏 尹春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8,共11页
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脊梁,“留得住”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留不住”问题仍然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观点和实地调研分析,提炼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16个关键因素,并依据ISM解释结... 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脊梁,“留得住”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留不住”问题仍然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观点和实地调研分析,提炼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16个关键因素,并依据ISM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层级关系图,厘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留”还是“不留”受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遵循多级递阶的逻辑关系:位于表层的教育情怀及工作满意度是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直接因素,影响作用路径最短;中间层由团队帮扶、教研平台、薪资待遇和教育热情等多因素构成,以多条路径作用于表层因素并对乡村教师留任产生影响;由物质保障、学科匹配、教学环境组成的根本因素,通过中间层逐步作用于表层的教育情怀和工作满意度,形成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深层因素。因此,留住乡村教师应从夯实乡村教师留任保障基础、优化乡村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涵养乡村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方面发力,从而强化乡村教师的留任意愿,助力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留任因素 ISM解释结构模型 乡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及应然路向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红 陈铭津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4,共4页
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审思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并探究其应然路向,是当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乡村教师培训具有生成性和博弈性的特征。培训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既有惯习... 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审思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并探究其应然路向,是当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乡村教师培训具有生成性和博弈性的特征。培训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既有惯习和乡土立场,处理好场域内和场域间的博弈关系。然而,乡村教师培训存在主体迷失和认知错位、联动不足和场域割裂等问题。因此,乡村教师培训应是“重塑惯习—变革场域—反思实践”的过程,即在联动教师个体知识中生成动态思维,在构建协作学习社区中回归乡土情境,在探寻自我中提升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实践理论 乡村教师培训 惯习 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扎根乡村:生命历程视野下乡村教师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康晓伟 吕冰欣 田国秀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87,共8页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着力点。探究乡村教师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揭示乡村教师成长规律,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六位乡村教师的自传,发现从童年求学、...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着力点。探究乡村教师成长路径及影响因素、揭示乡村教师成长规律,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基于生命历程理论,本研究通过分析六位乡村教师的自传,发现从童年求学、师范学习到工作发展,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是影响乡村教师选择扎根乡村的重要外界环境,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是乡村教师选择扎根乡村的重要推手,个人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乡村教育的内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三点建议:改善乡村教师的发展环境,保障教师职业发展的稳定性;优化乡村教师的培养模式,保障教师的本土化培养;培养乡村教师的发展韧性,保障教师的情感满足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生命历程 乡村教育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乡村教师政策的历史回溯与发展进路
17
作者 王钢 蒋亦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3-78,共6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政策现象、政策问题、政策价值负载等三个维度解读,意境显著不同。未来的政策设计应重新划分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强化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乡土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政策现象、政策问题、政策价值负载等三个维度解读,意境显著不同。未来的政策设计应重新划分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强化乡村教师职前培养的乡土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政策、评职评优的制度设计和培训的政策设计,持续优化乡村教师政策的呈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政策 政策设计 制度设计 乡土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乡”与“离乡”:认同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缘何流动
18
作者 苗学杰 李盼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2,共8页
自我认同、社会结构和组织环境是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业青年基于受到同辈群体就业代入影响、在保守选择下进行自我信心塑造、直面就业困境催生求稳心态、对教师职业连带福利的认可,主动选择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但入职后,... 自我认同、社会结构和组织环境是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业青年基于受到同辈群体就业代入影响、在保守选择下进行自我信心塑造、直面就业困境催生求稳心态、对教师职业连带福利的认可,主动选择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但入职后,乡村青年教师依然对家庭亲密关系具有依赖性,职业地位、工作压力和薪资收入等低回报引发了教师群际之间的消极比较,产生了职业群体内部的信任危机和内群吸引力的退潮,造成乡村青年教师内部心理归属弱化,社会认同发生了降阶式的转变,导致其流动意愿产生并进一步“离乡”。从认同视角下探析乡村青年教师的心路转变,对于进一步探明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原因、保持乡村青年教师队伍稳定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青年教师 流动意愿 社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多源流机理与路向前瞻
19
作者 方红 姚品俊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3-17,共5页
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以组织建设性政策为主,初步构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能力建设性政策为主,逐步完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权威性与激励性政策并重,基本形成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探寻乡村教师... 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以组织建设性政策为主,初步构建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能力建设性政策为主,逐步完善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以权威性与激励性政策并重,基本形成乡村教师政策体系阶段。运用多源流理论探寻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变迁机理发现,经过三大源流之间嵌套、耦合与汇聚,政策议程建立,政策变迁随之发生。为提高政策效益、提升源流耦合精准性,实现问题源流与政治源流精准嵌套、提高政策源流对问题源流覆盖程度、增强三大源流破窗动力,实现政策科学化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补给政策 多源流理论 乡村教师 政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情本体”路向
20
作者 于影丽 江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人世情感为人生的根本依托、归宿之意,对促进情感性“内驱逻辑”的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审美情感的主体,提升师德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情本体”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以师德情感为根本依托,师德情感的主体性、直觉性、多元动态性、愉悦性、时间性可克服外驱逻辑下师德发展的局限,并且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增强师德培养的新鲜感以及美感,鼓励教师充实个人生活,关怀教师的情感,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关注教师道德成长的时间性等方式来完善新时代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建设 “情本体” 情感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