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2,0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I2类中文图书著录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贾宇群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2-43,共2页
文章从编目工作的实际出发,对编目中新出现的网络小说和与电视电影同名小说的著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图书著录 中文图书 文学图书 网络小说 电影剧本 电视剧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图法》(电子版)的类级看“I236地方剧”的设置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承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55,64,共2页
以《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的类级为依据 ,从《中图法》第四版“I2 36地方剧”的修订内容出发 ,对其类号配置中存在的违反与中国地区表的一致性 ,违反层累制配号规律性 ,违反广义借号法配号规律性等问题进行了辨析 ,并提出了具体修改建议。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电子版 类号配置 层累制 借号法 地方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小说在拉丁美洲的译介与接受
3
作者 游瑞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39-141,共3页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现当代小说在拉丁美洲的译介与接受情况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梳理相关译介历程、分析接受现状,并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旨在为中国文学在拉丁美洲的广泛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小说 拉丁美洲 译介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清代文人知识积累与智识养成场域的家族
4
作者 罗时进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4,123,共15页
“智识”与“知识”其间具有交叉递进、相滋互成关系,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使之成为家族文化、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解工具”。其基本逻辑是:既然知识是对客观对象分门别类认识,智识是对客观对象通透的认知,那么在“何以为学”“何以... “智识”与“知识”其间具有交叉递进、相滋互成关系,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使之成为家族文化、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解工具”。其基本逻辑是:既然知识是对客观对象分门别类认识,智识是对客观对象通透的认知,那么在“何以为学”“何以达智”“何以通理”“何以成就”这些“成人之道”方面,家族显然具有重要的“智识养成”作用,而父系、母系、兄弟作为知识传授通道,其目标指向既关乎“识”,更关乎“智”。家族小历史是社会大历史的基石,对作为知识积累与智识养成形成场域的“家族”,必当予以更充分的重视。不但应关注家族中“知”的因素,而且应关注“智”的自觉,这也许是今后突破家族文化、家族文学研究瓶颈的有效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文人 文化家族 知识教育 智识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水语》景观设计
5
作者 方美清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11-I0011,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设计效果图
6
作者 彭鸿坤 王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7-I0007,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摄影作品
7
作者 张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5-I0005,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衣女孩》动漫IP设计
8
作者 廖琼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简》室内设计
9
作者 彭鸿坤 宋文超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5-I0005,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轩影》文创产品设计
10
作者 胡瑶 胡杏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13-I001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象》摄影作品
11
作者 张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6-I000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作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法——广义“新东北文学”论纲
12
作者 金钢 王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北文学”。新东北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其局部性和特殊性,将东北作为方法,可以使新东北文学获得超乎其本来存在范围的意义,承载思想交流的使命,从而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振兴,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互动、地方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新东北文学超越区域限制的诸多想象,以及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东北文学 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角下古诗人资源多维知识发现研究
13
作者 张强 高颖 +2 位作者 黄燕梅 朱繁 陈涛 《图书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5,共13页
本研究立足数字人文视角,将多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古诗人研究,对古诗人资源在“人”与“文”、“时”与“空”、“远”与“近”等维度展开多维知识发现研究,旨在与传统古诗人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学史与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构... 本研究立足数字人文视角,将多种数字技术应用于古诗人研究,对古诗人资源在“人”与“文”、“时”与“空”、“远”与“近”等维度展开多维知识发现研究,旨在与传统古诗人研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学史与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首先,构建古诗人知识本体模型,为后续数据层提供模式定义;其次,将抽取的古诗人知识依据模式定义分别存储于图数据库Neo4j、GIS数据库ArcGIS Pro、Gephi软件中,完成古诗人知识的存储;最后,分别实现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发现,包括知识检索、知识关联、知识推理;基于时空轨迹的知识发现,包括时空分布、时空轨迹、时空发现;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发现,包括整体网络、个体网络、关系发现。通过对唐代4位著名诗人的案例研究,多维度地展现了古诗人的生平、作品及其社交背景,为传统人文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人 知识图谱 时空轨迹 社会网络 知识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情与抵抗:迟子建小说的生命叙事
14
作者 于文秀 李慧军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根植于东北大地,以其独特的目光和生命体验彰显了她的东北书写的厚重。她关于生命的叙事体现了她悲悯而不绝望、坚韧而不激进的生命哲学,她将个体生命置于自然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直面生命的脆弱与苦难,拒绝沉湎于悲...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根植于东北大地,以其独特的目光和生命体验彰显了她的东北书写的厚重。她关于生命的叙事体现了她悲悯而不绝望、坚韧而不激进的生命哲学,她将个体生命置于自然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直面生命的脆弱与苦难,拒绝沉湎于悲观,书写生命的韧性与尊严,用根植于东北地域文化土壤的生命叙事温情地抚慰人间悲苦,抵抗当下现代性带来的文明失范。迟子建书写前现代文明主导下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状态,反衬工业文明带来的生命的异化与精神家园的失落。通过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特别是对边缘群体在生命的困境中的选择,彰显出生命的尊严与韧性:一方面抚慰个体命运的生命创伤,赋予生命以希望之光;一方面抵抗现代性带来的生命的异化,催生生命的新芽。通过死亡叙事去书写生命的超越,生命强大的内在力量弥合了生与死的界限,消解了生死的对立,让生命具有了诗性和神性。迟子建的生命叙事是对现代性造成的人的生存困境的应答,实现了对现代性暴力的温情抵抗和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子建 生命叙事 温情 抵抗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曲感人至深的东北颂歌——评老藤的长篇小说《北爱》
15
作者 徐立平 王卫平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北爱》是老藤继《刀兵过》《战国红》《北地》《北障》《铜行里》等有影响的长篇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作者延续了他擅长的东北书写,文笔饱蘸对东北的深情,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故土的挚爱和深情,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东... 《北爱》是老藤继《刀兵过》《战国红》《北地》《北障》《铜行里》等有影响的长篇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作者延续了他擅长的东北书写,文笔饱蘸对东北的深情,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故土的挚爱和深情,整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曲感人至深的东北颂歌,“振兴东北”成为该小说的时代强音。在艺术上,作者守正创新、孜孜以求、追求卓越,在不断寻求自我超越的努力下,使《北爱》成为一部精致、纯正、典雅又略带诗意的文学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藤 《北爱》 东北颂歌 精致 典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世纪初俄国文坛的新旧文体之争
16
作者 刘文飞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38,共21页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文坛爆发了一场新旧文体之争,以希什科夫为首的传统派坚持文学和语言的民族立场,以斯拉夫传统抗衡所谓的“法国崇拜”,以卡拉姆津为首的革新派则主张让文学和语言接近日常生活和欧洲现代文学潮流。这场争论既是文学语... 十九世纪初的俄国文坛爆发了一场新旧文体之争,以希什科夫为首的传统派坚持文学和语言的民族立场,以斯拉夫传统抗衡所谓的“法国崇拜”,以卡拉姆津为首的革新派则主张让文学和语言接近日常生活和欧洲现代文学潮流。这场争论既是文学语言和文学风格之争,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之争,吸引了当时俄国几乎所有的著名作家加入。这场争论标志着俄国作家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由此成熟并开始腾飞,而关于这场争论的学术史讨论自身也构成了一种能折射俄国思想史和社会史变迁的学术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文学 新旧文体之争 卡拉姆津 希什科夫
原文传递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17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代批评”——兼作“开栏主持人语”
18
作者 杨庆祥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6,共3页
2024年6月,《当代文坛》主编杨青女士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主持一个栏目,“同时代批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对杨青女士的信任以及《当代文坛》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同时代批评”这一概念有特... 2024年6月,《当代文坛》主编杨青女士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主持一个栏目,“同时代批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对杨青女士的信任以及《当代文坛》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同时代批评”这一概念有特别的认同。这一认同甚至是自动性的,我从来没有对“同时代批评”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界定和概念史的梳理,我甚至从来没有将“同时代批评”作为一个“客观对象”进行思考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坛》 概念史 理论界定 自动性 方法论 客观对象 主持人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圆桌讨论
19
作者 朱羽 王鸿生 +5 位作者 贺照田 王光东 毛尖 张炼红 李雪梅 蔡翔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5年第1期4-17,共14页
蔡翔老师《1980年代:小说六记》^(1)于2024年夏出版,其接续并发展了《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2)中的相关思考,尤其是提出了“退后一步”这一极具方法论意味的观点。此书广泛涉及“1980年代”从哪些核... 蔡翔老师《1980年代:小说六记》^(1)于2024年夏出版,其接续并发展了《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2)中的相关思考,尤其是提出了“退后一步”这一极具方法论意味的观点。此书广泛涉及“1980年代”从哪些核心方面“退后”以及如何“退后”,更辩证地探讨了1980年代与“前三十年”之间的关联,为我们重思1980年代文学—文化提供了崭新的视野,也为我们反思文学研究界的“重返80年代”潮流提供了契机。有鉴于此,上海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于2024年9月21—22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了“‘退后一步’与1980年代文学研究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以下所录是本次会议的“圆桌讨论”发言部分^(3),特刊于此,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研究界 上海大学 蔡翔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圆桌讨论 前三十年 学术研讨会 相关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读邱华栋《空城纪》
20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时代人们对爱和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蕴含着民族和谐和文明发展的内在价值观念。作品建构于作者对地方的深厚感情和翔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也传达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更呈现出过人的艺术想象力,是一次对古西域历史的卓越文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城纪》 西域 文学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