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作为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方法——广义“新东北文学”论纲
1
作者 金钢 王璐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 新时代以来,东北文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综合考察其内涵与外延,是认识其价值较为客观的途径。如果将“铁西三剑客”等东北青年作家创作定义为狭义的“新东北文学”,那么本文讨论的则是新时代以来反映东北区域社会人生的广义的“新东北文学”。新东北文学作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具有其局部性和特殊性,将东北作为方法,可以使新东北文学获得超乎其本来存在范围的意义,承载思想交流的使命,从而理解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与振兴,新世纪以来的城乡互动、地方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新东北文学超越区域限制的诸多想象,以及认识和解释世界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新东北文学 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同时代批评”——兼作“开栏主持人语”
2
作者 杨庆祥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76,共3页
2024年6月,《当代文坛》主编杨青女士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主持一个栏目,“同时代批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对杨青女士的信任以及《当代文坛》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同时代批评”这一概念有特... 2024年6月,《当代文坛》主编杨青女士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想请我主持一个栏目,“同时代批评”,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对杨青女士的信任以及《当代文坛》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对“同时代批评”这一概念有特别的认同。这一认同甚至是自动性的,我从来没有对“同时代批评”进行过相关的理论界定和概念史的梳理,我甚至从来没有将“同时代批评”作为一个“客观对象”进行思考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坛》 概念史 理论界定 自动性 方法论 客观对象 主持人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与突围——论中国新世纪非虚构写作
3
作者 洪治纲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可谓异军突起,备受关注。它既迥异于传统的虚构类写作,又不同于惯常的报告文学,全程融入了创作主体极为丰富的个人感受与思考,且以可证伪的方式,呈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重要事实,并为人们展示了文学创作的各种...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可谓异军突起,备受关注。它既迥异于传统的虚构类写作,又不同于惯常的报告文学,全程融入了创作主体极为丰富的个人感受与思考,且以可证伪的方式,呈现了诸多耐人寻味的重要事实,并为人们展示了文学创作的各种异质性空间。可以说,中国新世纪非虚构写作对于传统叙事文学而言,具有某种变革性的意义。这种变革性,几乎涵盖了从作家创作到文本接受的各个重要环节,包括主体身份、叙事内容、叙事方法、文本形态、审美接受等,值得我们从整体性上进行全面审度与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学 个人感受 审美接受 叙事方法 新世纪 叙事内容 报告文学 变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4
作者 杨姿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86,共9页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种两极化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应对时代的弹性,实际上,也固化了新时期文学自身的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叙事建构 现代与传统 两极化 阐释模式 对内改革 国际交流 当代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到未来:重写城市“中间阶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5
作者 张屏瑾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8,共8页
一、问题的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晚年研究中,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他预言会出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城市的联盟,地球上的居民将随着世界城市的到来,进入一个单一社会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使目前所有主权国家形成一个全... 一、问题的提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晚年研究中,发现了城市的重要性,他预言会出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世界城市的联盟,地球上的居民将随着世界城市的到来,进入一个单一社会的时代:“未来的世界城市将会使目前所有主权国家形成一个全球性的联邦,这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历史学家 主权国家 中间阶层 汤因比 全球范围 问题的提出 必要性与可能性 必要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
6
作者 王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内嵌着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特质的现实主义精神。它秉承写实性与反思性的经典现实主义传统,以形象化的方式再现现实社会与人生百态,凸显在场观照与反思精神;它融合极具和谐性与建设性意味的温情(温暖)现实主义要素,探寻现实洪流里中国人与中国文化遗存的命运、价值和尊严,呈现独具温情底色和人本关怀的人文精神;它凝聚着充满完美性和理想性的积极现实主义内核,其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蕴含着崇尚真善美的理想精神,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思精神、人文精神和理想精神构成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现实主义精神的三个支柱,最终达成具有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当下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融合的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非虚构文艺 现实主义精神 反思精神 人文精神 理想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文学表达——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
7
作者 杨建军 崔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3,共12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在人流与河流的互动中,呈现了黄河流域的百年流动景观,探索了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与情感表征。传统家元共同体消散,熟人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伦理消解,黄河流域的流动者们建构了命运与... 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的黄河叙述,在人流与河流的互动中,呈现了黄河流域的百年流动景观,探索了乡土中国走向流动中国的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与情感表征。传统家元共同体消散,熟人社会的血缘与地缘伦理消解,黄河流域的流动者们建构了命运与共且情感相通的流动共同体,经由黄河形成了现代水缘伦理,涌现着流动的乡愁情感。黄河叙述呈现了“地之子”与“水之子”“乡土性”与“流动性”融合的新观念,开拓了讲述流动中国故事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流动中国 乡土中国 水缘伦理 流动乡愁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网络文学到IP衍生:后期现代语境中民俗符号的表达转向
8
作者 孙金燕 王世灿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 后期现代已成为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重要话语语境。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是“现代学”民俗的两个重要领域。随着融合媒介的成熟,按照其所蕴涵的三层逻辑,网络文学及其IP衍生两个领域中的民俗符号在技术层、主体层、空间层分别发生了表达转向。民俗符号化再现媒介从由语言系统规训的网络文学这一需要深读的“记谱媒介”转换为IP衍生中更符合当今图像化追求的“感官性媒介”;民俗话语主体发生变动,网络文学作者群作为民俗符号表达的话语主体在文学范围外让位于商业精英群,民俗文化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宽;民俗符号是文化空间中具有民俗性和艺术性的符号,其经由审美从网络文学“准不可能世界”化入实在世界的“日常生活”,使民众达到“超脱庸常”的境界。“现代学”层面的民俗符号在将来会激活更多意想不到的妙处,而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新尺度和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IP衍生 后期现代 民俗符号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书广播、连环画作和影视改编——论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的跨媒介传播
9
作者 张明 聂茂 《城市学刊》 2025年第1期101-108,共8页
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自1948年出版以来,经历了文本以外的长篇评书广播、连环画改编和影视剧演绎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体现出经典所具有的多重可生产性。长篇评书的广播,以说话的艺术诉诸于听众,实现了声音美学的声临其境之感;连环画... 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自1948年出版以来,经历了文本以外的长篇评书广播、连环画改编和影视剧演绎的跨媒介传播过程,体现出经典所具有的多重可生产性。长篇评书的广播,以说话的艺术诉诸于听众,实现了声音美学的声临其境之感;连环画的改编,以静态图画产生出动态效果,构筑了视觉美学的如临其境之感;影视剧的演绎,以荧幕的视听立体融合,营造了混合美学的身临其境之感。由此,文本的跨媒介形式,大大拓宽了小说《暴风骤雨》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风骤雨》 评书广播 连环画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伦理研究
10
作者 纪秀明 王清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0-175,182,共7页
叙事伦理并非伦理法则在文本中的简单映射,而是伦理与叙事的互动互为。小说伦理的表达借助叙事得以实现,叙事形式技巧中又隐藏着伦理取向。《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鄂温克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迟子建没有止步于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描摹,... 叙事伦理并非伦理法则在文本中的简单映射,而是伦理与叙事的互动互为。小说伦理的表达借助叙事得以实现,叙事形式技巧中又隐藏着伦理取向。《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鄂温克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迟子建没有止步于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描摹,而是更加注重挖掘日常表征下的伦理与价值。迟子建通过叙述视角转换、叙述者干预、叙事时空设置,别出心裁地将伦理意识和价值追求隐藏于不同的叙事形态中,从而寻求叙事形式与伦理诉求的完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河右岸》 叙事伦理 叙述者 视角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殆得‘飞’之机者”——冯玉雷小说《野马,尘埃》叙事艺术论
11
作者 朱忠元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8,共7页
冯玉雷的作品《野马,尘埃》构成了一副野马般狂野驰骋和尘埃般纷杂多维的意象化历史文化图景,这一图景已具备了时与空、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特质与品格,在叙事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均有非凡之处。其叙事艺术呈现为结构... 冯玉雷的作品《野马,尘埃》构成了一副野马般狂野驰骋和尘埃般纷杂多维的意象化历史文化图景,这一图景已具备了时与空、虚与实、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特质与品格,在叙事的艺术性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均有非凡之处。其叙事艺术呈现为结构的“飞”跨、意象的“飞”腾、语言的“飞”动,一言以蔽之,“殆得‘飞’之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马 尘埃》 结构 意象 语言 “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初长篇公安侦破小说的共性及叙事得失
12
作者 张友文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21世纪初的长篇公安侦破小说的叙事特点,即聚焦“人治”与“法治”的内在冲突,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对案件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是颂扬平凡英雄、抨击假丑恶。在叙事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一定程度提升了公安侦破小说的文学性,使其成为雅... 21世纪初的长篇公安侦破小说的叙事特点,即聚焦“人治”与“法治”的内在冲突,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对案件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是颂扬平凡英雄、抨击假丑恶。在叙事技术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一定程度提升了公安侦破小说的文学性,使其成为雅俗共赏的文本。不足之处在于写暴露多于建设、写卑鄙多于高尚、写“人治”多于“法治”,意识形态过于凸显、情节“突转”过于频繁、宏大话语和议论话语过多,表明公安侦破小说的文学性还有提升的空间、人性的深度还有进一步开掘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公安文学 侦破小说 叙事模式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志写作范式流变——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为例
13
作者 殷娟 陈雨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石,自19世纪以来其写作范式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变化。该文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为脉络,从不同流派及跨学科角度,通过专题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试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对于民族志写作范式的... 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石,自19世纪以来其写作范式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变化。该文以《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为脉络,从不同流派及跨学科角度,通过专题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试论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界对于民族志写作范式的讨论及具体写作实践流变。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传统人类学研究力图构建民族志书写的权威与“参与式观察”的研究范式,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强调其写作的客观真实性,而随着现代与后现代以来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思潮不断发展,笔者的研究取向与书写模式日益成为民族志写作中不容忽视的主观因素,因而该文将以民族志写作中的诗学修辞与政治学立场为重点关注对象,完成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民族志写作范式的“元研究”,最终发现当代民族志写作中的多元化、实验性趋向与文化研究的共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写作范式 写文化 诗学 政治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与隐喻:徐小雅小说中的身体书写
14
作者 黄艺红 《武陵学刊》 2025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徐小雅的小说注重通过对都市女性的身体与疾病书写,揭示人物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作者重视“身体”的表意功能,女性遭受的生理疾病如肥胖、牙病、乳癌、流产、双身等,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隐喻内容。作品中客观物象在主体心理的映射,往往对... 徐小雅的小说注重通过对都市女性的身体与疾病书写,揭示人物所遭遇的生存困境。作者重视“身体”的表意功能,女性遭受的生理疾病如肥胖、牙病、乳癌、流产、双身等,均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隐喻内容。作品中客观物象在主体心理的映射,往往对应着人物与疾病相关的病痛体验,以及特定家庭结构中个体的情感冲突和关系危机。在徐小雅笔下,这些罹患疾病的女性经历了身心的创痛与主体的迷失后,试图在身体符号的祛魅中重塑自我,实现个体的成长和自我救赎。这是一种新型的女性主体言说体系,彰显了徐小雅作为“80后”女性作家,与前代作家不同的、相对温和又较为隐秘的性别与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小雅 疾病隐喻 身体书写 主体创伤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村记忆与共同体建构——以盐城籍作家为例
15
作者 夏正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16-124,共9页
穿越记忆的迷障,抵达有别于现实的浪漫、理想、美好的乡村共同体,是新世纪盐城乡土小说的基本叙事路径。小说中的乡村共同体,以传统乡村美德为要素,以家庭化、田园化为表征,以现代理性为话语表达方式,这显示出新世纪盐城籍作家尝试与社... 穿越记忆的迷障,抵达有别于现实的浪漫、理想、美好的乡村共同体,是新世纪盐城乡土小说的基本叙事路径。小说中的乡村共同体,以传统乡村美德为要素,以家庭化、田园化为表征,以现代理性为话语表达方式,这显示出新世纪盐城籍作家尝试与社会现实对话的自觉意识。新世纪盐城籍作家重构乡村记忆,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乡土共同体,探索可与现代文明对话的新的文化脉络的尝试,为反思现代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乡村记忆 共同体 盐城籍作家 传统乡村美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与复调:毕飞宇小说《欢迎来到人间》的都市书写策略
16
作者 栗军 刘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小说《欢迎来到人间》中,毕飞宇聚焦都市空间中的“身体—疾病”这一复杂的社会性与生命性存在问题,将拯救作为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反思当代商业化社会的个体生存。毕飞宇通过再现都市空间,书写当代都市中权力、资本与空间的密切关系;... 小说《欢迎来到人间》中,毕飞宇聚焦都市空间中的“身体—疾病”这一复杂的社会性与生命性存在问题,将拯救作为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反思当代商业化社会的个体生存。毕飞宇通过再现都市空间,书写当代都市中权力、资本与空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吊诡的方式书写身体,以疾病隐喻都市中的社会关系,进一步反思当代都市商业化带来的人主体性缺失问题。小说文本的复调性不仅呈现出反讽的叙事特点,还起到建构主体的作用,并借此书写出主体无法逾越的孤独之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飞宇 《欢迎来到人间》 都市书写 社会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豆腐西施”——一个文学原型的生成与流变考
17
作者 陈浩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豆腐西施”从一则民间俗语上升为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具有符号性功能的人物原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在借助该词携带的文化意涵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创作实践,围绕“豆腐西施”的原型叙事形成了诸多文本“变奏”,共同... “豆腐西施”从一则民间俗语上升为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具有符号性功能的人物原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在借助该词携带的文化意涵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创作实践,围绕“豆腐西施”的原型叙事形成了诸多文本“变奏”,共同建构了大众文化对于这一典型人物的集体想象。可以说,“豆腐西施”是一个通过在文艺作品中一次次再现不断完成意蕴的丰富和积累最终被“制造”出来的文学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腐西施” 原型 民间俗语 文化意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文艺创造之谜,洞察人生价值境界——蔡毅学术生涯自述
18
作者 蔡毅 《艺术广角》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学者的生涯,就是读书写作。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背后都站立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他的喜怒哀乐、性情爱好、心性追求都必然流露其间,难以掩饰。他的问题思索、现实关怀、内心趋向全直接或曲折地体现于文字书稿。因此他... 学者的生涯,就是读书写作。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背后都站立着一个真实的自我。他的喜怒哀乐、性情爱好、心性追求都必然流露其间,难以掩饰。他的问题思索、现实关怀、内心趋向全直接或曲折地体现于文字书稿。因此他的人生价值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他的文字和书稿中。学术研究是长跑,比马拉松更漫长更艰苦,得有毅力有韧劲,才能长期坚持;必须矢志不渝,才可能摘取甜美的金苹果,赢得在学术界或思想史上的点滴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寻 文艺创造 人生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阳高腔之文化价值与艺术个性探析
19
作者 张敏桦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松阳高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探秘南戏之稀有媒质,也是戏曲的活化石,同时还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松阳高腔形成于元末明初,历经六百余载而至今仍活跃于戏剧舞台,一定程度上有赖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别具一格的单声腔剧种、芬... 松阳高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仅是探秘南戏之稀有媒质,也是戏曲的活化石,同时还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松阳高腔形成于元末明初,历经六百余载而至今仍活跃于戏剧舞台,一定程度上有赖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别具一格的单声腔剧种、芬芳浓郁的地域情调、丰富多彩的表演面具、别开生面的表演程式、同中见异的唱腔艺术,正是它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阳高腔 文化价值 艺术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史料中的版本问题研究
20
作者 黄亚清 《南都学坛》 2025年第1期62-70,共9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工程中,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是“特定时代里社会影响最大的作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版本现象。同时,现代发达的出版体系和传播技术的支撑使当代文学版本情况相对稳定,并为批评研究及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基础史料...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料的系统工程中,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作品是“特定时代里社会影响最大的作品”,由此形成了丰富的版本现象。同时,现代发达的出版体系和传播技术的支撑使当代文学版本情况相对稳定,并为批评研究及文学史书写提供了基础史料。但随着史料工作的推进,因为政治体制、艺术完善、新媒介技术等的影响,当代文学版本谱系不断扩张,导致传统版本观念捉襟见肘、版本乱象和批评错位、电子版本的有限性及其与研究者主体性的复杂关系等问题,所以从版本观念、版本研究方法、技术与人的关系等三个层面探讨提升当代文学版本研究的方法,可以夯实文学史书写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史料 版本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