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深圳视角的超大城市气候风险与早期预警应对展望
1
作者 巢清尘 邱宗旭 +7 位作者 冯爱青 韩振宇 杨红龙 韩钦梅 刘远 王秋玲 秦云 王阳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的气候风险已成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点。文章以深圳为例,分析其历史气候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对关键领域的风险。结果表明,70年来深圳的气温快速上升、降水年际波动大,但风速整体下降。高温、极端降水及台风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极端性变化明显,并且未来将进一步加剧,导致城市气候风险更为复杂。气候变化对深圳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能源负荷及基础设施都带来一定风险,总体上弊大于利。旱涝灾害影响植被生长,珠江流域西部径流减少,加剧水资源管理压力;热浪对居民健康构成高度风险,尤其是城市西部地区;温湿度上升推高居民用电需求,增加能源负荷;极端降水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面临更大内涝风险,对基础设施承载力带来挑战。此外,极端灾害的跨系统风险传导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经济损失。早期预警是有效应对气候风险的措施之一。深圳气候风险评估及其应对模式对全国大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启示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全国气候风险评估工作,推动灾害普查与隐患排查的制度化,完善跨部门协同的早期预警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气候适应的韧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关键领域 影响与风险 早期预警 深圳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空间天气要素与雷暴强度的关系
2
作者 李文斌 潘志豪 许春林 《广东气象》 2025年第1期48-52,82,共6页
分析雷暴大气电场强度与降雨强度、气温、相对湿度、空间天气要素(高能质子通量、电子通量、地磁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阵雨雨强等级(0.2 mm≤R_(h)≤9.9 mm)出现的雷暴次数最多,平均强度最大。20℃气温为弱雷暴与中等强度以上... 分析雷暴大气电场强度与降雨强度、气温、相对湿度、空间天气要素(高能质子通量、电子通量、地磁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阵雨雨强等级(0.2 mm≤R_(h)≤9.9 mm)出现的雷暴次数最多,平均强度最大。20℃气温为弱雷暴与中等强度以上雷暴发生的临界温度;气温在20℃以下时发生中雷暴强度以上的概率为0。空气相对湿度小于90%时雷暴强度均为弱到中等强度。在相似地面气象要素的状况下,高能质子通量和地磁活动的增强能显著增强雷暴大气电场强度。建立雷暴电场强度订正方程来推算雷暴发生的概率和强度,以提高雷雨预测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 空间天气 雷暴 大气电场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夏季中国气候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 2024年夏季,中国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全国平均气温22.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高温天气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降水空间分布上呈“东多西少”分布,东北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和西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夏季台风生成个数和登陆个数均偏少。2023年5月开始的中等强度El Nino事件在2024年5月结束并向冷海温发展,2023/2024年冬季以来,热带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均为历史同期最暖,热带三大洋的异常海温分布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将充沛的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输送到中国东部,使得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强降水过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 季节内变化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西风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因和可预报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俊虎 赵语欣 +3 位作者 贾小龙 张涵 熊开国 曾宇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9,共13页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 利用全国2374个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研究了2024年2月华东和华中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和可预报性。结果表明:2024年2月上旬和下旬这两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发生地区重叠度高,冰雪灾害严重;影响两次过程的副热带和中高纬环流系统配置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稳定偏强和偏西,西伯利亚高压、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阶段性同步偏强,形成较强的协同作用,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冷空气南下,副高、南支槽和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同步增强则为华东和华中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的El Nino事件,冬季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三大洋海温异常共同导致了副高持续偏强,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阶段性发展和增强,为2月的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次季节模式对两次过程的预报时效在1~2周左右,起报时间在2周以上时,目前模式无法准确预测欧亚中高纬环流系统的异常特征,导致对两次过程的预测能力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冻雨 El Nino 成因 次季节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学家林而达先生学术思想与贡献
5
作者 许吟隆 韩雪 +3 位作者 李迎春 马欣 郭李萍 李玉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林而达先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技研究与发展工作,是中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早的专家,是IPCC第1~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林先生在国内率先开展... 林而达先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长期致力于我国农业气象与气候变化科技研究与发展工作,是中国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早的专家,是IPCC第1~5次评估报告的主要作者。林先生在国内率先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关键脆弱领域的影响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以及国家农业温室气体核算和减排固碳技术及潜力研究,组织领导了我国多领域跨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工作,组建我国第一支涉及农、林、水、人体健康、海岸带的跨领域气候变化研究队伍,开创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究工作的先河,建立了与欧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气候变化合作交流渠道,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家 气象与气候 亚洲开发银行 交流渠道 气候变化影响 海岸带 影响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源区气象条件分析
6
作者 王聪 陈旻 +3 位作者 张陵蕾 李嘉 安瑞冬 李永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0,73,共10页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缓解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源区的水资源供给和分配,目前对水源区气象特征缺乏整体的认知,其内部气象变化的时空差异和敏感性也需进一步阐明。因此,基于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水源区降水和气温进行趋势、突变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化趋势来看,水源区气象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降水量以16.14 mm/10 a的速度显著增加,接近我国平均速度的3倍;气温上升速度为0.26℃/10 a,与全国平均速度持平。从时空分布来看,水源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内分布变差系数为0.91,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2%;多年平均气温为3.62℃,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年内气温介于-16.7与16.4℃之间。同时,水源区内部气候敏感性存在差异,降水变化敏感区为水源区靠近两河口和双江口区域,清水河、石渠和色达为气温变化敏感站;敏感站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气象条件可能同时剧变,配水策略应避免风险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特征 变化敏感区 相关性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7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8
作者 赵琳 姜允迪 +16 位作者 钟海玲 李想 陈鲜艳 李修仓 邹旭恺 王依然 曾红玲 崔童 尹宜舟 王有民 周星妍 朱晓金 代潭龙 乔琦 陈逸骁 吕卓卓 章大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9-357,共9页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 2024年中国暖湿气候特征明显。全国年平均气温创1951年以来历史新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全国有7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暴雨过程;高温过程出现早、极端性强,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的大范围高温过程;秋台风活跃且极端性强,台风摩羯严重影响海南、广东和广西等地;旱情总体偏轻但阶段性明显,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冷空气过程偏多,强对流天气频发,沙尘影响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极端性 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效果评述及先兆信号分析
9
作者 李想 郑志海 韩荣青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8,共11页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 2024年汛期,国家气候中心准确预测了我国夏季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的特征,对东部季风区降水偏多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同时,准确预测了汛情的阶段性特征:7月中旬前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汛情重,7月中旬后松辽流域、海河流域汛情重。对“夏季全国气温偏高,初夏华北、黄淮等地高温过程多以及盛夏南方地区高温过程多”的预测与实况相符。预测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台风偏少背景下影响华南降水的极端性估计不足。动力气候模式对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环流形势预测与实况比较一致,对我国东部大范围降水偏多、全国气温偏高的趋势预测也与实况基本相符。文章从年代际和年际等时间尺度,对2024年汛期气候预测的先兆信号进行分析和评估,2023/2024年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样、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的海温异常均非常显著,而积雪和极冰的异常程度相对较弱,因此重点考虑三大洋海温的分布对汛期气候的影响。实况表明,三大洋的海温异常有利于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使得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大范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高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先兆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岩溶湿地沉积记录的中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变化
10
作者 周建超 殷建军 袁道先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004,共14页
重建我国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对于理解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及预测其未来变化十分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对我国华南地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本文在广西桂林岩溶湿地八仙岩获取了一连续沉积剖面(BX),对其开... 重建我国东部季风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历史对于理解东亚夏季风的驱动机制及预测其未来变化十分重要,然而,迄今为止,对我国华南地区全新世水文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本文在广西桂林岩溶湿地八仙岩获取了一连续沉积剖面(BX),对其开展了AMS^(14)C定年及粒度分析,探讨了该区域中全新世以来的水文气候变化。通过端元模型分析(EMMA)提取了具有明确环境指示意义的三个粒度端元(EM1-3),其中,EM1代表了湿地水位变化,间接指示季风降水;EM3指示极端水文事件。据此,恢复了研究区8.5 ka BP以来湿地演化及季风降水变化历史。结果表明,8.5 ka BP以来区域降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8.5~6.35 ka BP,区域降水丰富,八仙岩发育浅水湖泊;6.35~4.15 ka BP,区域气候逐渐变干,八仙岩退化为湖沼湿地,其中在6.25~6 ka BP、5.2~4.9 ka BP和~4.5 ka BP发生了三次极端水文事件;4.15~0.15 ka BP,湿地水位持续降低,但在1.3~0.7 ka BP有短暂回升。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八仙岩沉积记录的季风降水变化历史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周期分析还表明,太阳活动是我国华南地区季风降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此外,低纬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如ENSO)对我国华南地区的季风降水也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岩溶湿地 粒度 全新世 水文气候变化 极端水文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等级及时空特征
11
作者 谷秀杰 田金华 +2 位作者 王友贺 齐伊玲 郭紫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 利用河南1991—2020年冬半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确定低温阈值,明确低温雨雪冰冻过程及持续时间,计算各个站气象指数并进行等级划分。对分级结果进行时空特征统计及典型个例分析,结果表明:豫西山区为低温雨雪冰冻高发区,豫西南盆地和豫西北为低发区;所有站点从轻度到特重等级多年平均频次均为依次递减趋势;纬度高低与低温雨雪冰冻发生频次和等级并不是正相关关系,低纬度站点发生特重等级的频次甚至多于高纬度和山区站点。2001年低温雨雪冰冻站次最多且强度大,2007年站次最少且均为轻度,2018年低温雨雪冰冻较严重;1月累计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站次为各月之首,其次是2月。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低温雨雪冰冻的关键因子,气温低、降水量大有利于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温度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累计降水量是影响平原地区冰冻等级的主要因子。天气系统位置、强度及移动速度决定着低温雨雪冰冻发生区域、等级和持续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气象等级 时空特征 典型个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沿线湖泊及其与铁路最小距离演变研究
12
作者 于涛 张圣杰 +3 位作者 文莉娟 王梦晓 郑景元 牛瑞佳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7,共15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青藏高原湖泊近年来变化剧烈,充分了解湖泊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保护沿湖重大工程设施有重要意义。基于青海湖与错那湖的Landsat遥感影像、面积数据和水位观测数据,本文对两湖演变及其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进行了细致研究,进一步结合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揭示了影响两湖水位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1956-2004年青海湖呈退缩态势,2004年水位和面积达到最低值后转为逐渐增加,2004-2020年水位年均增长率为0.20 m·a^(-1),2004-2022年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9.20 km^(2)·a^(-1)。2000-2018年的错那湖水位与从20世纪70年代至2022年的面积均呈轻微波动变化,水位和面积的年际最大变化值分别为0.60 m和9.98 km^(2)。(2)1990-2022年青海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先增加后减小,2004年后二者最小距离以19.6 m·a^(-1)的速率缩短,至2022年最小距离为74.3 m;2004-2022年错那湖与青藏铁路最小距离变化趋势不明显,至2022年二者最小距离为32.3 m。(3)青海湖的水位变化受风速、年降水量、向下短波辐射、向下长波辐射和比湿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8%、24%、20%、14%和4%;错那湖水位变化主要受年降水量影响,其余气象因子与水位变化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错那湖 青藏铁路 面积变化 水位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2月湖北省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特征及海温影响分析
13
作者 吴瑶 郭广芬 +3 位作者 史瑞琴 夏智宏 秦鹏程 梁之辰 《暴雨灾害》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2024年2月湖北省连续发生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其中冻雨造成的灾害尤其严重,为深入分析这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利用湖北省82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以来逐日观测、再分析及海温和环流指数资料,基于改进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强度综合指数,将这... 2024年2月湖北省连续发生两次雨雪冰冻天气,其中冻雨造成的灾害尤其严重,为深入分析这两次雨雪冰冻天气的成因,利用湖北省82个国家气象站1961年以来逐日观测、再分析及海温和环流指数资料,基于改进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强度综合指数,将这两次过程与2008年最强雨雪冰冻天气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这两次过程的环流异常特征及海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4年2月两次过程雨雪相态更复杂、冻雨范围和极端性均强于2008年,但持续时间和积雪深度不及2008年;(2)5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为有利于降水的典型“西低东高”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异常增强,配合东路冷空气,形成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第一次过程具有更深厚的暖层条件和更强的西南水汽,以降冻雨为主;第二次过程冷空气相对更强,但西南水汽减弱,以冰粒和霰为主,期间夹杂冻雨,雨雪相态更为复杂;(3)2024年2月两次过程发生于一次中等偏强厄尔尼诺事件达到峰值并开始衰减的海温背景下,印度洋异常增暖且呈“西暖东冷”分布,导致后冬西太副高异常增强、南方水汽充足;(4)我国黄海至日本海附近异常暖海温在日本海上空强迫出异常反气旋环流,阻挡西风带气流东移,冷空气南下与增强的西太副高输送的南方水汽交汇,形成持续雨雪冰冻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雨雪冰冻 湖北省 环流异常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特征及极寒天气分析
14
作者 孙鹏飞 曲哲 +5 位作者 张磊 张礼宝 吴岩 谢玉静 李兴权 李瑶 《冰川冻土》 2025年第1期85-97,共13页
为探究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变化和极寒天气特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选取黑龙江省84个国家气象站1961/1962—2022/2023年冬季逐日气温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极端气温... 为探究黑龙江省冬季气温变化和极寒天气特征,应对极端气候事件,选取黑龙江省84个国家气象站1961/1962—2022/2023年冬季逐日气温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发生极端气温时的大气环流进行探讨,并筛选出对冬季气温有较好指示意义的大气环流指数。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冬季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随纬度呈南高北低分布,且均呈升温趋势,极寒天气呈减少趋势,但极寒天气的最长持续时间和最大影响范围并没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极寒天气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北部,其中大兴安岭占总极寒日数的68.7%,小兴安岭占27.6%,其他地区仅占3.7%。极寒天气多发生在1月,占冬季极寒天气总数的56.9%,12月次之(24.5%),2月最少(18.6%)。冬季平均气温和极寒站次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而极端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与北极涛动(AO)、东亚大槽强度以及秋季北极海冰面积的突变较为一致。黑龙江省冬季气温主要受极地环流影响,极涡偏南可能导致黑龙江省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极寒天气。黑潮区海温指数(KCSST)、东亚槽强度指数(EATI)和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指数(SCA)与黑龙江省冬季气温相关性较好,对预测未来极端气温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冬季气温 极寒天气 极涡 大气环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农业干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周建琴 李蒙 +2 位作者 陶云 窦小东 王玉尤婷 《干旱气象》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研究农业干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可以明确气候因子影响干旱灾害的关键期,有效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对提高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利用云南农业干旱灾害统计数据、降水、平均气温及... 研究农业干旱灾害演变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可以明确气候因子影响干旱灾害的关键期,有效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对提高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水平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利用云南农业干旱灾害统计数据、降水、平均气温及有效灌溉面积等数据,首先分析农业干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然后研究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探讨干旱灾害变化的可能成因,最后构建基于关键期多气候因子的干旱灾害评估模型。结果表明:1978—2022年云南农业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分别为0.49%·(10 a)^(-1)和0.09%·(10 a)^(-1),在2004年和2013年左右分别发生了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突变。2005—2013年干旱灾害较为严重,云南有14个州(市)干旱综合损失率比1996—2022年平均偏多2%~6%,2014—2022年全省大部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减轻。云南5月降水、5月平均气温及1—3月和5—9月气象干旱对农业干旱灾害损失至关重要,其影响明显大于年尺度的同类气候要素,是影响云南农业干旱灾害的关键期气候因子。2014年以后,云南5月降水总体偏少、平均气温偏高,1—3月、5—9月气象干旱总体偏强,但农业干旱灾害偏轻,重要原因之一是水利设施增多,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干旱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基于关键期多气候因子构建的拟合模型对云南农业干旱灾害估算具有较好的效果,其拟合关系明显好于与年尺度的同类气候要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农业干旱灾害 演变特征 气候因子 关键影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疆阿尔泰山地区融雪期季节冻土冻融状态研究
16
作者 张晓慧 汤萃文 +3 位作者 张伟 沈永平 贺斌 毛炜峄 《冰川冻土》 2025年第1期71-84,共14页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 积雪是北疆地区季节冻土冻融循环的主要控制因素,季节冻土又通过改变浅层土壤的冻融相态来影响积雪融水的下渗,但该地区消融季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并不清楚,致使难以从机理层面准确评估积雪和冻土协同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1961—2011年阿尔泰山地区6个气象站点的积雪与冻土地面监测数据,应用高斯模型和玻尔兹曼模型进行分析,在划分多雪年、少雪年和正常年的基础上,分析了北疆地区积雪和季节冻土的基本特征,详细探讨了消融期浅层土壤的冻融状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站点的多年平均积雪持续期为123.2 d,多年平均最大雪深为29.7 cm;季节冻土多年平均冻结期为150.9 d,平均最大冻结深度为120.3 cm。总体上,积雪呈现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雪深的增加;而冻土则呈现退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冻结期缩短和最大冻结深度减少。不同类型积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和积雪消融结束时间的对比分析显示,70%的多雪年和60.5%的正常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分别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早8.2 d和5.5 d;而少雪年冻土融化结束时间则比积雪消融结束时间晚13.2 d。总体上,所有站点的结果表明,随着积雪的增加,消融期季节冻土处于融化状态的概率也将显著增加,积雪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能力增强,这将导致积雪融水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延长,积雪-冻土的这种协同机制将显著影响积雪融水的入渗并改变积雪水文的产汇流过程,使更多的积雪融水补给土壤,并加强融雪水与地下水的交换,有利于干旱区积雪融水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阿尔泰山 积雪融水 季节冻土 冻融状态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近50年绿洲与荒漠气候变化对比分析
17
作者 郭金强 吴春霞 +1 位作者 郭璇 王肖娟 《石河子科技》 2025年第1期10-12,共3页
利用1971-2021年石河子绿洲区和荒漠区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生态区域近50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为0.30℃·(10a)^(-1)、0.21℃·(10a)^(-1)和0... 利用1971-2021年石河子绿洲区和荒漠区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生态区域近50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绿洲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分别为0.30℃·(10a)^(-1)、0.21℃·(10a)^(-1)和0.43℃·(10a)^(-1);荒漠区则分别为0.38℃·10a)^(-1)、0.16℃·(10a)^(-1)和0.69℃·(10a)^(-1);绿洲区和荒漠区降水分别以5.9mm·(10a)^(-1)和6.9mm·(10a)^(-1)的增长速率增加,荒漠区增长率较绿洲区略高,2001-2010年是绿洲区和荒漠区暖湿化最明显的10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荒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金融实践与发展建议
18
作者 吕学都 陈佳琪 +1 位作者 葛慧 朱乙丹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 本文从气候金融的定义及起源出发,分析了气候金融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重点剖析了多边开发银行气候金融的创新实践及借鉴意义。最后对促进中国未来气候金融发展提出了7条建议,即完善气候金融政策体系、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气候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高质量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气候金融量化方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金融 绿色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高寒荒漠与高寒草甸地表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特征
19
作者 颜玉倩 李甫 +2 位作者 陈奇 杜华礼 孙树娇 《干旱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30,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过程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认知不同植被覆盖地表热通量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位于青海三江源区沱沱河高寒荒漠和隆宝高寒草甸地表热通量涡动观测及梯度微气象观测,分...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物地球物理过程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认知不同植被覆盖地表热通量变化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通过位于青海三江源区沱沱河高寒荒漠和隆宝高寒草甸地表热通量涡动观测及梯度微气象观测,分别估算感热及潜热输送系数;重建基于气象站观测数据的1981—2020年沱沱河与玉树地表感热、潜热通量月值,探讨地表感热、潜热通量与气象要素间的关系及与再分析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对比总体输送法计算的热通量值与野外站涡动观测值,两个站点的地表感热通量相关性要优于地表潜热通量,不论是地表感热通量还是地表潜热通量,其相关性沱沱河站要优于隆宝站。(2)不同下垫面类型地表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并不一致。地表潜热通量、地表感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在高寒荒漠均呈现出微弱减小趋势,但在高寒草甸均呈上升趋势。(3)地表感热通量和地表潜热通量的多年月平均值在沱沱河站和隆宝站均反映出单峰值,地表感热通量在5月达到最大,地表潜热通量在7月达到最大。地面热源在两站略有不同,沱沱河站地面热源表现为单峰值,在6月达到最大,而在玉树站表现双峰值,在5月和8月达到峰值。(4)沱沱河站的热通量计算值与再分析资料的相关性要优于玉树站。玉树站地表感热通量存在明显的高估和低估,玉树站地表潜热通量在2008年前计算值低于再分析值,在2008年后高于再分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地面热源 三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年极端降水风险概率评估
20
作者 杨歆雨 张容焱 +1 位作者 徐翃 吴迪茜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4,共12页
根据1961—2022年福建6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选取日降水量大于50 mm的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构建年极端降水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极端降水指数二维联合超越概率和EOF方法,分析灾害的风险概率。结果表明:福建极端降水呈东北—... 根据1961—2022年福建66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选取日降水量大于50 mm的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构建年极端降水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极端降水指数二维联合超越概率和EOF方法,分析灾害的风险概率。结果表明:福建极端降水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极端降水多,中部内陆较少,前汛期极端降水主要出现在西北内陆山区,台风季极端降水高值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区域;东南部沿海和西北部山区的极端降水量和极端降水日数均较高,东北部沿海极端降水量大,但极端降水日数较少;武夷山主脉、鹫峰山脉东侧、闽江流域、九龙江下游、汀江流域和漳州发生罕见极端降水的频次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高风险极端降水显著增多,2005年极端降水风险最高,2016年次之。多年灾情损失与极端降水风险等级对应关系较好,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反映福建年降水异常以及极端降水因子组合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风险概率评估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