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像学极似脑膜瘤的颅内平滑肌瘤1例
1
作者 黄燕涛 冷媛媛 文娟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205-206,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2小时”入院;发作时呼之不应、四肢强直、四肢不自主抖动,伴有双眼凝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偶有小便失禁,每次持续约1分钟可自行缓解。既往无手术史、外伤史等,未去过其他地方病或传染...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因“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2小时”入院;发作时呼之不应、四肢强直、四肢不自主抖动,伴有双眼凝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偶有小便失禁,每次持续约1分钟可自行缓解。既往无手术史、外伤史等,未去过其他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地区及其接触情况。入院时查体:昏睡状态,偶有对答,查体不合作;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无明显深浅感觉障碍;闭目难立征睁眼阴性、闭目难立征闭眼阴性,双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正常,双侧Babinski征、Chaddock征、Gordon征、Oppenheim征阴性。颈软,Kernig征及brudzinski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血管平滑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emmel综合征胰腺炎Balthazar分级影像诊断
2
作者 欧幼宽 林初昕 +1 位作者 杨奕谆 杨元锰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5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Lemmel综合征胰腺炎的Balthazar CT分级影像血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9例Lemmel综合征导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大小、分型、内容物与Balthazar CT分级情况。... 目的探讨Lemmel综合征胰腺炎的Balthazar CT分级影像血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3年12月晋江市医院收治的89例Lemmel综合征导致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大小、分型、内容物与Balthazar CT分级情况。结果89例患者小型憩室31例,中型50例,大型8例;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包绕型23例,边缘型21例,周围型45例;憩室单纯含气43例,含食物、气液46例。Balthazar CT分级低危组9例,高危组80例,其中A级1例,B级8例,C级31例,D级31例,E级18例。不同Balthazar CT分级的憩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althazar CT分级的憩室分型、内容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lthazar CT分级反映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憩室提高了高危组的发病风险,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憩室及胆总管下段情况,对临床治疗Lemmel综合征导致胰腺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MMEL综合征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急性胰腺炎 Balthazar CT分级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联合脑脊液TBA诊断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李志伟 王金日 +4 位作者 曾繁娟 吕佳洋 刁建恩 黎永晨 吴俊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2期204-205,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行为异常1周,意识不清6小时,抽搐2次入院,浅昏迷,Glasgow评分6分(不能睁眼、不能言语、刺痛躲避),精神差,对光反射迟钝。外院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炎症。血常规白细胞14.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行为异常1周,意识不清6小时,抽搐2次入院,浅昏迷,Glasgow评分6分(不能睁眼、不能言语、刺痛躲避),精神差,对光反射迟钝。外院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炎症。血常规白细胞14.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免疫球蛋白A 6.98mg/L↑,葡萄糖5.37mmol/L↑,其余项目均在正常范围;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测定、抗酸染色(-);脑脊液培养未见细菌、真菌,痰培养肺炎克雷伯菌,血清自免脑炎抗体6项抗体谱阴性,TBA检测小鼠大脑、小脑切片镜下未见明显阳性荧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MR) 自身免疫性脑炎 基于组织底物的实验(T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的价值
4
作者 王素雅 詹鹏超 +4 位作者 邢静静 梁盼 岳松伟 张永高 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 目的:基于CT影像组学及临床特征建立可无创性评估胃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63例经病理确诊为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ER-2阳性患者49例,阴性214例。将所有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85)和验证集(n=78)。基于3D Slicer软件和门脉期CT图像手动勾画病灶感兴趣区(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比较HER-2阳性与阴性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建立临床模型。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分数(Radscore)。结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和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根据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评价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采用决策曲线(DCA)分析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肿瘤厚径(OR=1.04,P=0.033)、cT分期(OR=2.39,P=0.038)、cN分期(OR=2.15,P=0.046)为HER-2阳性表达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在训练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711(0.626~0.795)、0.852(0.787~0.917)和0.872(0.808~0.936);在验证集中,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胃癌HER-2阳性表达的的AUC分别为0.698(0.534~0.861)、0.818(0.698~0.938)和0.853 (0.747~0.959)。校准曲线显示联合模型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之间的一致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联合模型可为胃腺癌患者提供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CT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可用于治疗前无创性评估胃腺癌的HER-2表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表达状态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异位分布的定量影像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永利 袁涛 +1 位作者 张伟 全冠民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 异位脂肪分布是2型糖尿病(T2DM)重要的体质异常,与T2DM发生、发展、并发症及预后密切相关。新型降糖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可改善T2DM患者异位脂肪分布。DXA、CT及MRI已实现对T2DM患者肝、胰、体腔等部位异位脂肪的影像定量分析,有助于T2DM血糖状态判断、心血管疾病(CVD)并发症预测以及GLP-1RAs疗效评估。本文对T2DM及GLP-1RAs治疗后脂肪定量影像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异位脂肪 脂肪影像定量 预后 双能X线吸收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6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对睾丸病变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韦苇 康巍 +2 位作者 赵阳 杜杏芬 阳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CT联合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对睾丸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62例(64侧)睾丸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等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睾丸恶性肿瘤及慢性炎... 目的:探讨CT联合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对睾丸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62例(64侧)睾丸病变患者的CT影像资料、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等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睾丸恶性肿瘤及慢性炎症均可表现为边界不清晰、强化不均匀、瘤内坏死、精索静脉曲张等;但慢性炎症的静脉期CT值高于精原细胞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慢性炎症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显著高于精原细胞瘤、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同时慢性炎症的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低于精原细胞瘤,预后营养指数(PNI)低于精原细胞瘤及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结论:CT联合肿瘤标志物、外周炎症指数有助于提高睾丸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个性化及标准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病变 睾丸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周炎症指数 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多期增强双能量成像对肺癌及肺炎性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
8
作者 李洁 刘婷 +4 位作者 郭开灿 谢非 邹庆 张仕勇 马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8,103,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多期增强双能量成像在鉴别肺癌与肺炎性结节/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肺结节或肿块患者行双能量平扫及肺动脉期(PP)、主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增强扫描。测量感兴趣区的平扫CT值、PP、AP、VP及DP的标... 目的:探讨双源CT多期增强双能量成像在鉴别肺癌与肺炎性结节/肿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肺结节或肿块患者行双能量平扫及肺动脉期(PP)、主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增强扫描。测量感兴趣区的平扫CT值、PP、AP、VP及DP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及40 keV、100 keV图像CT值,计算PP、AP、VP及DP的40 keV图像净增CT值(d_(CT))和40~100 keV区间的能谱曲线斜率(λ_(HU))。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或通过临床诊治过程明确诊断,肺癌组22例、炎性组20例。PP、AP、VP及DP的NIC值、CT值40 ke V、CT值100 ke V炎性组均高于肺癌组;AP、VP及DP的d_(CT)值及λ_(HU)炎性组高于肺癌组,PP的d_(CT)值及λ_(HU)炎性组略低于肺癌组;炎性组与肺癌组比较,VP及DP的NIC值、d_(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期增强双能量成像对肺癌与肺炎性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增强直方图分析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
9
作者 韩蕾 马鸣岳 +6 位作者 董燕 刘红生 孙鹏峰 张巧莹 高明 刘晓岚 邬小平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直方图参数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PA与35例B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运... 目的:探讨基于CT增强直方图参数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基底细胞腺瘤(BCA)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PA与35例BC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CT增强扫描,运用Fire Voxel软件对肿瘤实质全域勾画并进行直方图分析,获得相应的直方图参数(平均值、变异度、偏度、峰度及第1、10、50、90、99百分位数)。比较腮腺PA与BCA组间各直方图参数的差异,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直方图参数对PA与BCA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1)BCA组在平扫第1百分位数、动脉期平均值、动脉期变异度、动脉期第10、50、90、99百分位数、静脉期平均值均显著大于P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在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直方图参数比较中,动脉期直方图参数显示出更优的诊断效能;其中,动脉期第90百分位数具有最优的鉴别诊断效能,当截断值为132.00×10-6mm2/s时,曲线下面积为0.876;此时,鉴别PA与BCA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0.50%、84.00%。结论:基于CT增强直方图分析对鉴别PA与BCA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
10
作者 邓琳 梁萍 +2 位作者 黄仲奎 朱定娇 陈更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 目的 探讨斜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OC-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CT门静脉血管成像(CTPA)用于诊断脾/胃-左肾分流(S/sLK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TIPS治疗的6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于TIPS前门静脉期增强CT以OC-MIP和VR技术重建获得CTPA,以之诊断S/sLKS并进行分型。以TIPS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见为标准,评估OC-MIP和VR图像诊断S/sLKS的效能及其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DSA显示,62例中,14例(14/62,22.58%)存在S/sLKS、48例(48/62,77.42%)未见S/sLKS。OC-MIP及VR图诊断S/sLK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一致,分别为92.86%(13/14)、95.83%(46/48)、95.16%(59/62);其诊断结果与DSA的一致性均较高(Kappa均0.865)。14例S/sLKS中,DSA显示1例(1/14,7.14%)为脾-肾分流(SRS),1例(1/14,7.14%)为胃-肾分流(GRS),7例(7/14,50.00%)为脾-胃-肾分流(SsRS),4例(4/14,28.57%)SRS与GRS并存(SRS&GRS),1例(1/14,7.14%)为SRS&GRS+SRS双分流道。1例GRS 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分流道;4例SRS&GRS中,2例DSA显示各1支脾静脉(SPV)属支较细小,而OC-MIP及VR图均未显示;其余病例OC-MIP及VR图所示来源静脉均与DSA一致。结论 OC-MIP及VR重建CTPA对诊断S/sLKS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 CT血管成像 脾-肾分流 胃-肾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肺下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探讨
11
作者 王娟 郭龙军 +2 位作者 滕佳岐 陈玉昆 贺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结合重建5mm轴位MIP图,选择三个重点观察平面,辨识对应各分型。结果V6根据干的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干(88%)、双干(12%),单干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S6和S10之间存在独立节段S^(*),有独立的节段性支气管(B)和动脉(A)。双下肺基底静脉的特点是放射状排列。内侧基底段静脉(V_(7))大部分分支管径纤细。前基底节段、外侧基底节段和后基底节段静脉(V_(8),V_(9),V_(10))分支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组合类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V_(10)型、V_(8)+V_(9)/V_(9)+V_(10)型,各型占比率各有不同。结论肺静脉解剖分型及引流模式图可作为解剖识别常规手段,为肺段切除术前肺静脉精细解剖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作为3D-CT图像的补充,为肺段切除术靶静脉及支气管精细解剖了解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下叶 静脉引流 支气管 多层螺旋CT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人群内脏脂肪面积与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的相关性
12
作者 李鑫 周阳 +5 位作者 邹智 周菁 张潇琳 屈敏 李昊 李永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目的基于定量CT(Q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BMI)人群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8名接受QCT体质成分测定且BMI正常的健康成年体检者,根据QCT所测VFA将其分为正常内脏脂肪组(正常组,VFA<10... 目的基于定量CT(QCT)分析正常体质量指数(BMI)人群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58名接受QCT体质成分测定且BMI正常的健康成年体检者,根据QCT所测VFA将其分为正常内脏脂肪组(正常组,VFA<100 cm^(2),n=509)、轻度内脏脂肪蓄积组(轻度组,100 cm^(2)≤VFA<150 cm^(2),n=431)及重度内脏脂肪蓄积组(重度组,VFA≥150 cm^(2),n=418)。分别以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观察20~40、41~60及61~90岁BMI正常男、女性一般资料、体质成分与TyG指数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BMI正常人群TyG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各年龄段BMI正常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谷丙转氨酶(GPT)、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FA)与TyG指数呈弱-低度正相关(r=0.143~0.459,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TyG指数呈弱-低度负相关(r=-0.410~-0.222,P均<0.05)。各年龄段BMI正常女性LDL-C、VFA及SFA与TyG指数呈弱-低度正相关(r=0.206~0.495,P均<0.05)。谷丙转氨酶(GPT)、TC、VFA及肝脏脂肪含量(LFC)均为BMI正常人群TyG指数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HDL-C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BMI正常人群VFA与TyG指数呈正相关;基于QCT测量腹部体质成分联合血脂指标对预测腹型肥胖人群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成分 脂肪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搏动性耳鸣识别及高致病区域
13
作者 田山 王治文 +2 位作者 曹学鹏 苏磊 刘兆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2,共8页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 搏动性耳鸣(PT)的病因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测,但病因众多,缺乏普适性强、机制明确的诊断标准。基于搏动性耳鸣患者和无耳鸣人群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横截面图,提出一种高精度的耳鸣识别神经网络模型,并自动标示高致病区域,辅助临床诊断。使用迁移学习Resnet-v1-50模型,取骨窗颞骨中部水平截面样本进行分类学习,并以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CAM)方法对分类高权重区域自动标注;统计CT截面大图(全颅)、中图(双侧颞骨)、小图(右侧颞骨)3种数据集的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涉及的解剖结构,逐步细化感兴趣区域,提高分类高权重区域标注分辨率。实验结果显示:包含双侧颞骨的中图数据集分类精度最好,测试集精度达到100%。搏动性耳鸣分类高权重区域集中于双侧或单侧颞骨部位,主要包括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上鼓室等部位。搏动性耳鸣与颞骨及附近骨质结构有密切关系;搏动性耳鸣患者在双侧颞骨或耳鸣对侧颞骨均有较大概率存在区别于无耳鸣人群的结构异常;颞骨蜂房、鼓窦、乙状窦骨板、鼓室等结构均有较高概率包含搏动性耳鸣的高致病区域。以上影像分析结论与搏动性耳鸣生物力学研究结论实现了相互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搏动性耳鸣 机器学习 可视化策略 CT影像 神经网络模型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不典型孤立性纤维瘤1例
14
作者 缪卓利 黄燕涛 冷媛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5年第1期204-205,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头晕头痛不适、视物较模糊1年,头晕头痛加重+月、偶有呕吐”就诊。查体:神志清晰,眼球运动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脑膜刺激征阴性。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部混杂密度占位,最大径约2.1cm,其...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头晕头痛不适、视物较模糊1年,头晕头痛加重+月、偶有呕吐”就诊。查体:神志清晰,眼球运动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脑膜刺激征阴性。颅脑CT平扫示:左侧额部混杂密度占位,最大径约2.1cm,其内散在多发钙化(图1),考虑肿瘤性病变(脑膜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孤立性纤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CT血管成像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15
作者 沈文婷 徐怡 +3 位作者 王云飞 殷凡 施夏韵 朱晓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患者升主动脉局限性内膜撕裂(limited intimal tear,LIT的影像特点,比较LIT与其他AAS病变的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12例升主动脉AAS和212例正常对照组的主动脉CT血管成像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120例,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52例,LIT 40例。影像学参数包括病变处和无病变处升主动脉、相应层面降主动脉的长短径和管腔面积;计算主动脉重构指数(长径/短径)。结果:LIT组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大于AD组、IMH组(P均<0.05),病变处管腔重构指数也高于AD组、IMH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无病变处升主动脉长径是发生LIT的独立预测因子(OR=1.533,P<0.001)。结论:LIT的影像学参数与其他AAS病变存在差异;当怀疑AAS患者的升主动脉长径>40.5 mm时,临床需警惕L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局限性内膜撕裂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壁内血肿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微波消融术中疼痛的风险评估
16
作者 王丽娜 刘建 +3 位作者 史宏璐 韩旭健 窦卫涛 王学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55-59,共5页
目的评估经皮肺微波消融术的疼痛效应并探讨导致消融相关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性选取接受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的肺肿瘤或肺结节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93例)和轻度或无疼痛组(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特征和消融... 目的评估经皮肺微波消融术的疼痛效应并探讨导致消融相关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性选取接受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的肺肿瘤或肺结节患者,分为中重度疼痛组(93例)和轻度或无疼痛组(8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特征和消融参数的差别,评估上述因素与消融所致中重度疼痛相关性。结果与轻度或无疼痛组相比,中重度疼痛组的病灶深度[(10.1±5.2)mm vs(19.4±6.2)mm;P=0.009]和穿刺深度[(29.5±6.7)mm vs(40.3±7.3)mm;P=0.012]更浅,总消融时间[(7.3±2.7)min vs(5.1±2.6)min;P=0.031]更长,胸膜受累发生率(35.5%vs 20.0%;P=0.015)和多针消融使用率(20.4%vs 8.2%;P=0.00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病灶深度[OR 0.69(95%CI:0.53~1.57);P=0.011]、穿刺深度[OR 0.63(95%CI:0.34~2.21);P=0.016]和使用多针消融[OR 4.14(95%CI:1.12~10.33);P=0.023]与消融所致中重度疼痛显著相关。结论病灶靠近胸膜、穿刺深度过浅和使用多针消融会增加消融相关疼痛的风险,影响肺微波消融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微波消融 疼痛 穿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在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耳蜗径线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徐重洋 郭修玉 +3 位作者 何华 张祥宝 蔡楚逸 王磊灵 《现代实用医学》 2025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用于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耳蜗径线定量分析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SNHL患者200例(观察组),将同期来本院健康体检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HRCT检查,测量双侧横断位耳...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用于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患者耳蜗径线定量分析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SNHL患者200例(观察组),将同期来本院健康体检者20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HRCT检查,测量双侧横断位耳蜗底周长径、底周管腔内径、耳蜗顶中周高度,冠状位底周管腔内径及耳蜗顶中周高度等数据。结果观察组左侧及右侧横断位耳蜗底周长径、底周管腔内径与耳蜗顶中周高度,冠状位底周管腔内径及耳蜗顶中周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横断位耳蜗底周长径、底周管腔内径及耳蜗顶中周高度,冠状位底周管腔内径及耳蜗顶中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NHL轻度患者横断位耳蜗底周长径、底周管腔内径、耳蜗顶中周高度,冠状位底周管腔内径、耳蜗顶中周高度均低于中度与重度患者(均P<0.05)。结论HRCT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优先用于SNHL的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音神经性耳聋 听觉丧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耳蜗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分析
18
作者 于晋辉 张士伟 +1 位作者 马天宇 王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70-171,175,共3页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确诊的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40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检查,分析其特征表现。结果X线摄影、CT检查显示骨膜反应分别为15例、12例;骨皮质增厚分别为14例...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确诊的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40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检查,分析其特征表现。结果X线摄影、CT检查显示骨膜反应分别为15例、12例;骨皮质增厚分别为14例、11例;脓肿样囊腔分别为2例、2例;窦道分别为1例、2例。同时在死骨方面,X线摄影、CT检查分别显示4例、10例;软组织肿胀CT显示28例(Ⅰ度12例、Ⅱ度10例、Ⅲ度6例)。结论断指再植术患者,在术后发生骨髓炎方面,X线检查只能作为基本检查,而CT检查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后 骨髓炎 X线摄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人工智能模型对急性阑尾炎分类的多中心研究
19
作者 左宗叶 张琪 +5 位作者 黄国权 杨光 张林杰 章婷婷 胡宪林 杨兰英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腹部CT平扫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急性单纯性和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效能,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6例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临床及CT平扫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急性单... 目的探讨基于常规腹部CT平扫影像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急性单纯性和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的诊断效能,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3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6例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临床及CT平扫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09例和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227例。按8∶2的比例随机将病人分为训练集(268例)和独立测试集(68例),并采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将训练集进一步分为训练子集(214例)和验证子集(54例)。基于密集连接卷积网络121(Densenet 121)构建模型,并进行训练和测试。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精确度-召回率(PR)曲线和混淆矩阵来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并分别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PR-AUC)等。结果Densenet 121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子集、验证子集、独立测试集中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急性非单纯性阑尾炎分类的诊断效能俱佳,模型的AUC分别为0.999、0.895、0.894,PR-AUC分别为0.999、0.831、0.813。混淆矩阵显示,模型在3个数据集中对急性单纯性和非单纯性阑尾炎均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分类效果良好。结论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急性阑尾炎CT分类诊断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诊断效能,可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下肢静脉成像优化:模体研究
20
作者 王诗耕 浦仁旺 +3 位作者 刘义军 方鑫 魏巍 李贝贝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目的:基于模体研究优化能谱下肢CT静脉成像(CTV)方案。方法:在能量CT质控模体的内部孔洞中放置测试插件以模拟临床场景。使用4 mgI/mL碘棒模拟下肢静脉增强;将大小不同的鸭血块放入4 mgI/mL的碘溶液试管中,模拟下肢静脉内的大小血栓。采... 目的:基于模体研究优化能谱下肢CT静脉成像(CTV)方案。方法:在能量CT质控模体的内部孔洞中放置测试插件以模拟临床场景。使用4 mgI/mL碘棒模拟下肢静脉增强;将大小不同的鸭血块放入4 mgI/mL的碘溶液试管中,模拟下肢静脉内的大小血栓。采用Revolution CT对置入碘棒和试管的模体进行CT常规成像(A组)和能谱成像(B组)。A组成像参数: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自动调节技术(100~600 mA),噪声指数(NI)为10,采用后置40%的多模型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进行图像重建;B组成像参数:能谱成像(GSI)模式,管电压80/140 kVp瞬切,管电流采用GSI Assist技术,并根据NI=10、11、12设置3个扫描组。在每个扫描组中重建40~70 keV间隔10 keV的单能量图像,每个单能量图像分别结合后置40%、60%、80%ASIR-V进行图像重建,共得到36组图像。A组和B组其他成像参数均一致。扫描完成后记录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ED),计算两组碘棒对比噪声比(CNR),评估两组主观图像质量以及识别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结果:B组NI设置为11和12的ED分别比A组低21.5%和32.2%。B组NI为10和11的扫描组中,除了70 keV结合40%ASIR-V和60 keV结合40%ASIR-V的图像外,其余图像的碘棒CNR均高于A组。B组碘棒边缘锐利度得分最高的组别是NI为10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40%、60%ASIR-V的图像,以及NI为11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60%ASIR-V的图像,这3组图像得分均为5(4,5)且优于A组得分3(3,4)。A组图像识别大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65.0%和30.0%;识别小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55.0%和50.0%。B组NI为10和11的扫描组中,50 keV结合60%ASIR-V图像识别血栓的效能最佳并优于A组,其中识别大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90.0%和5.0%,识别小血栓的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80.0%和5.0%。结论:将NI设置为11,并重建50 keV结合60%ASIR-V的单能量图像是能谱下肢CTV的最佳成像方案,可在模体研究中实现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CT 静脉血栓形成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