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0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ow to select favorable and promising alleles and genotypes for breeding:A case study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s in South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Xing Wang Jinyan Wang +8 位作者 Yaling Zhang Yongxiang Yao Ying Sun Liping Lin Xuemei Ye Rongbai Li Zhibin Liang Yizhen Deng Qinghua Pan 《The Crop Journal》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Asian rice comprises two major subspecies:Xian(X)and Geng(G),and the diverged resistance genes(R)have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improved cultivars to control rice blast disease.After conducting two-phase alle... Asian rice comprises two major subspecies:Xian(X)and Geng(G),and the diverged resistance genes(R)have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breeding improved cultivars to control rice blast disease.After conducting two-phase allele mining using six updated FNP marker systems,the functional haplotypes at Pit,Pib,and Pi63 strictly diverged into the X-populations and were defined as X-R loci,while those at Pi54,Pi37,and Pi36 into the G-populations as G-R loci.The genic diversity at the three X-R loci(16 alleles)was twofold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three G-R loci(8 alleles),and the allelic diversity in the Southern region(21 alleles)was nearly double that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11 alleles).Both observations reflec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tic diversity between X-and G-populations,and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ive R-gene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X-subspecies.Based on the allelic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a set of 10 parameters,8 and 16 alleles were respectively recognized as favorable and promising ones for the regional breeding programs.The genotypic structures of the two regional populations were almost different,indicating that the diverged alleles have been further assembled into two series of regional genotypes through long-term breeding programs,despite the presence of one-third of region-common alleles.The genotypic diversity in the Southern region(55 genotypes)was nearly twice as high as that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28),which perfectly reflects the aforementioned differences in both genic and allelic diversities.After analyzing the genotypic structures using a set of 13 parameters,4 and 23 genotypes,respectively,can be recommended as the favorable and promising ones for the regional breeding programs.The case study serves as a concrete sample of how to identify the favorable and promising alleles and genotypes,and beneficial parents based their comprehensive population structures for gene-designed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blast Xian and Geng type resistance genes Allelic and genotypic population structures Favorable allele and genotype Promising allele and geno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coupling of nutrient metabolism and cellular redox by cytosolic routing of the mitochondrial G-3-P dehydrogenase Gpd2 causes loss of conidiation and pathogenicity in Pyricularia oryzae
2
作者 Wenqin Fang Yonghe Hong +4 位作者 Tengsheng Zhou Yangdou Wei Lili Lin Zonghua Wang Xiaohan Zh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5年第2期638-654,共17页
Oxidation of self-stored carbohydrates and lipids provides the energy for the rapid morphogenetic transformation during asexual and infection-related development in Pyricularia oryzae,which results in intracellular ac... Oxidation of self-stored carbohydrates and lipids provides the energy for the rapid morphogenetic transformation during asexual and infection-related development in Pyricularia oryzae,which results in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 of reducing equivalents NADH and FADH_(2),requiring a cytosolic shuttling machinery towards mitochondria.Our previous studies identified the mitochondrial D-lactate dehydrogenase MoDld1 as a regulator to channel the metabolite flow in conjunction with redox homeostasis.However,the regulator(s)facilitating the cytosolic redox balance and the importance in propelling nutrient metabolite flow remain unknown.The G-3-P shuttle is a conserved machinery transporting the cytosolic reducing power to mitochondria.In P.oryzae,the mitochondrial G-3-P dehydrogenase Gpd2 was required for cellular NAD^(+)/NADH balance and fungal virulence.In this study,we relocate the mitochondrial G-3-P dehydrogenase Gpd2 to the cytosol for disturbing cytosolic redox status.Our results showed overexpression of cytosolic gpd2^(Δmts)without the mitochondrial targeted signal(MTS)driven by Ribosomal protein 27 promoter(PR27)exerted conflicting regulation of cellular oxidoreductase activities compared to theΔModld1 deletion mutant by RNA-seq and prevented the conidiation and pathogenicity of P.oryzae.Moreover,overexpression of gpd2^(Δmts)caused defects in glycogen and lipid mobilization underlying asexual and infectious structural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cellular NADH production and weakened anti-oxidation activities.RNA-seq and non-targeted metabolic profiling revealed down-regulate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ies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and lower abundance of fatty acids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in RP27:gpd2^(Δmts).Thus,our studies indicate the essential role of cytosolic redox control in nutrient metabolism fueling the asexual and infection-related development in P.oryz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icularia oryzae mitochondrial G-3-P dehydrogenase NAD+/NADH balance fungal virulence mitochondrial targeted sign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籼稻骨干亲本稻瘟病基因检测与抗性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睿 陈子强 +3 位作者 凌波 农雯 田大刚 陈建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6-398,共13页
选用Pi2、Piz-t、Pi9、Pi25、Pi5、Pita、Pia、Ptr、Pi1、Pikm、Pi54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华南稻区近年育成的90个籼稻骨干亲本进行抗性基因鉴定与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抗性等级达到高抗、抗、中抗、中感、... 选用Pi2、Piz-t、Pi9、Pi25、Pi5、Pita、Pia、Ptr、Pi1、Pikm、Pi54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华南稻区近年育成的90个籼稻骨干亲本进行抗性基因鉴定与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抗性等级达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及高感的亲本分别为0份、3份、35份、38份、14份和0份,且年度间表现较为一致。不同鉴定时期的稻瘟病抗性级别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苗瘟与叶瘟、苗瘟与穗颈瘟以及叶瘟与穗颈瘟的抗性级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对上述11个抗性基因在90个亲本中的分布进行检测,发现除Pi9基因以外,其他10个抗性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6%(Pi54)、70.0%(Pi5)、47.78%(Pi2)、31.11%(Pi25和Pia)、20.0%(Ptr)、15.56%(Pi1)、13.32%(Pita)、4.44%(Pikm)和1.11%(Piz-t)。11个抗性基因在不同省际间育成亲本中的分布频率差异较大。进一步结果表明,随着聚合抗性基因数量的增加,亲本抗性水平呈相应提升趋势,但不同抗性基因组合对于提升水稻亲本抗病性的贡献呈现明显差异。本研究为华南稻区新育成籼型常规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抗稻瘟病基因的育种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稻瘟病 基因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调控水稻稻瘟病抗性的机理 被引量:1
4
作者 刁志娟 陈立喆 +6 位作者 王勋 鲁玲 刘燕 张静 夏娜 唐定中 李生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593-4606,I0001,共15页
【目的】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OsBSK1-2在水稻稻瘟病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通过对OsBSK1-2进行互作蛋白筛选,获得候选蛋白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验证OsBSK1-2与OsCBSX4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OsCBSX4在水稻... 【目的】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OsBSK1-2在水稻稻瘟病抗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期通过对OsBSK1-2进行互作蛋白筛选,获得候选蛋白胱硫醚-β-合成酶OsCBSX4。验证OsBSK1-2与OsCBSX4之间的相互作用,解析OsCBSX4在水稻抵抗稻瘟病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免疫共沉淀、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OsBSK1-2与OsCBSX4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分析OsCBSX4的表达特征及蛋白定位;利用CRISPR/Cas9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构建OsCBSX4敲除和过量表达植株,并通过接种稻瘟菌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同时,通过ROS爆发测定和DAB染色分析,明确oscbsx4突变体中稻瘟菌和chitin诱导的免疫反应变化;此外,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光素酶互补试验验证OsCBSX4与OsRbohB之间的相互作用,用离体接菌法分析OsCBSX4的代谢产物对水稻抵抗稻瘟菌的影响,揭示OsCBSX4的免疫功能和作用机制。【结果】免疫共沉淀、荧光素酶互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均表明OsBSK1-2与OsCBSX4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敲除OsCBSX4降低了水稻对稻瘟菌的抗性,喷雾接种稻瘟菌后,与野生型相比,oscbsx4突变体病斑数量更多;打孔接种稻瘟菌后,oscbsx4突变体较野生型病斑面积更大,稻瘟菌生长量更多。同时,OsCBSX4的功能缺失也降低了稻瘟菌侵染所诱导的病程相关基因OsRP5、OsPR10的表达和H2O2的积累,以及chitin诱导的ROS爆发。而过量表达OsCBSX4则提高了水稻的稻瘟病抗性,打孔接菌后,与野生型相比,过量表达OsCBSX4植株病斑面积更小,稻瘟菌生长更少。同时,OsCBSX4能够与介导水稻ROS产生的关键蛋白OsRbohB互作。此外,用OsCBSX4的代谢产物L-胱硫醚处理水稻,并不影响水稻的稻瘟病抗性。【结论】OsCBSX4为OsBSK1-2信号通路中的重要组分,正调控水稻的稻瘟病抗性及免疫反应,OsCBSX4可能是通过与OsRbohB互作而影响ROS的产生,进而调控水稻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胱硫醚-Β-合成酶 OsCBSX4 OsBSK1-2 OsRbohB 稻瘟病 免疫共沉淀 双分子荧光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及其无毒基因分析
5
作者 颜群 岑贞陆 +5 位作者 农倩 李焜华 张月雄 韦丽丽 晏卫红 韦善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1287,共7页
【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使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 【目的】探究广西稻瘟病菌的致病力、优势种群和优势生理小种,分析其无毒基因,了解其生理小种及无毒基因组成与分布情况,为水稻抗性育种和品种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使用7个我国统一鉴别品种和2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室内苗期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2021年从广西南部(桂南)、中部(桂中)、北部(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生态稻作区分离得到的128株稻瘟病单孢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60.16%供试稻瘟病菌菌株表现出强致病力,128株稻瘟病菌株被划分为7个种群26个生理小种,ZB群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为69.53%,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出现频率分别为25.00%、14.84%。供试菌株对26个抗病基因的毒力频率为28.12%~100.00%,其中,供试病菌对Pik、Pikm、Pi1、Pi9基因的毒力频率较低,分别为28.12%、28.91%、35.94%、37.50%。供试的广西稻瘟病菌含有与测试抗病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其中15个无毒基因在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均有分布,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Avr-Pi19(t)出现频率均低于20.00%。携带有5、6、7、8、10个无毒基因组合的菌株较多,其在供试菌株中占比分别为19.53%、11.72%、11.72%、15.63%、10.16%。【结论】2021年广西稻瘟病菌致病力强,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B_(13)和ZB_9,无毒基因Avr-Pia(1)、Avr-Pia(2)、Avr-Pii、Avr-Pik^(s)、Avr-Pib、Avr-Pit、Avr-Pish(2)、Avr-Pi3(t)、Avr-Pi5(t)、Avr-Pi12(t)和Avr-Pi19(t)出现频率较低,在水稻抗病育种与品种布局中,与之对应的抗病基因应慎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性 无毒基因 出现频率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适合度
6
作者 王艳霞 赵羽涵 +5 位作者 顾欣怡 付忠举 孙宇佳 吴成龙 吴伟怀 张亚玲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6,共9页
通过检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了解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22年采集分离自海南省的144株稻瘟病菌株对戊唑醇... 通过检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性菌株的适合度,了解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为该杀菌剂的科学使用及抗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22年采集分离自海南省的144株稻瘟病菌株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根据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建立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选取敏感基线建立过程中测得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较低的敏感菌株15个,在连续选择压下进行抗药性驯化,对驯化出的菌株进行抗性水平划分,并测定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对戊唑醇与杀菌剂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以及适合度。结果表明,供试144株菌株的EC_(50)值在0.176 9~0.998 0μg/mL,其中最不敏感菌株的EC_(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5.64倍,EC_(50)平均值为(0.476 3±0.174 5)μg/mL。菌株的敏感性频率呈连续性单峰曲线分布,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基线为0.476 3μg/mL。通过对15株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共获得2株抗性菌株,其EC_(50)值分别为1.289 5μg/mL和1.868 4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5.38倍和6.65倍,均属低抗性水平。将上述2株抗性菌连续转接8代后,其始终保持低水平抗性。通过测定吡唑醚菌酯、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对戊唑醇抗性菌株及亲本菌株的EC_(50)值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戊唑醇在对海南省稻瘟病菌的防治上与上述药剂均不存在交互抗性。对戊唑醇抗性菌株的离体适合度进行测定发现,相比于亲本菌株,2株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显著降低,且孢子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此外,其对强酸和强碱环境更加敏感,致病力也大大减弱。因此,海南省稻瘟菌株对戊唑醇产生抗药性突变的频率较低,其抗性菌株的环境适合度显著下降,抗药性风险较低。此外,海南省稻瘟病菌对戊唑醇与常用杀菌剂无交互抗药性,可在生产上通过交互轮换使用或与多作用位点保护剂混合使用等策略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戊唑醇 敏感基线 抗药性 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A-seq法的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
7
作者 陈丽 孙建昌 王昕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1,48,共8页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 为挖掘水稻稻瘟病抗性相关性状基因位点,于2022—2023年以水稻2013ZJP-3×京宁11杂交得到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其对叶瘟、穗颈瘟的抗性,并采用BSA-seq法进行QTL定位分析。表型鉴定结果表明,F11群体的稻瘟病抗性呈连续性分布,且大部分材料表现为中抗,偏向于抗病亲本京宁11。筛选出19个抗性株系和17个感性株系材料,构建了抗感池。经过测序、变异检测和关联分析,共得到2个与稻瘟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主要分布在5号和7号染色体上,区间总长度为1.45 Mb,共筛选出94个差异基因,其中,移码突变基因12个,非同义突变基因82个,移码和非同义突变基因9个。最终预测,基因LOC_Os05g10630、LOC_Os05g10650和LOC_Os07g08960与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BSA-seq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加速的Mask R-CNN稻瘟病高通量自适应识别模型研究
8
作者 杨宁 程巍 +2 位作者 张钊源 方啸 毛罕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98-304,314,共8页
针对基于图像的稻瘟病现场检测技术依赖先验知识且受制于算力与田间网络状况,无法实现自适应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加速的Mask R-CNN(Mask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 针对基于图像的稻瘟病现场检测技术依赖先验知识且受制于算力与田间网络状况,无法实现自适应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可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加速的Mask R-CNN(Mask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稻瘟病高通量自适应快速识别模型。首先将骨干网络改进为MobileNetV2,利用其倒残差模块降低计算量,提高模型并行处理能力;随后增加用于稻瘟病多尺度特征融合的特征金字塔网络模块,使模型具备多尺度自适应处理能力;最后由全卷积网络(Fully convolutional network,FCN)分支输出稻瘟病病斑的实例分割,同时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完成稻瘟病的定位与分类。稻瘟病实测数据集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当输入为全高清图像时,模型平均推理时间减少至85 ms,相较GPU服务器、同级别GPU边缘计算平台,速度分别提高86.2%、63.0%。在交并比为0.6时,准确率可达98.0%,病斑捕获能力平均提升21.2%。提出的Mask R-CNN自适应快速识别模型能够在田间恶劣网络状况下实现稻瘟病的快速现场检测,具有更好的抗噪能力和鲁棒性能,为水稻病害实时检测、察打一体提供了高效实时的片上系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检测 目标检测 Mask R-CNN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义分割的水稻叶瘟病分割与分级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旭 邓阳君 +2 位作者 杨玉娟 曹淙胤 李楷润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7期19-24,共6页
针对传统叶瘟病分割和分级方法在效率、准确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水稻叶瘟病分割与分级方法。首先,对CO39品种水稻叶片进行图像采集,使用Labelme标注软件对图像叶片和病斑进行标注,建立叶片数据集;然后采用不同的... 针对传统叶瘟病分割和分级方法在效率、准确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水稻叶瘟病分割与分级方法。首先,对CO39品种水稻叶片进行图像采集,使用Labelme标注软件对图像叶片和病斑进行标注,建立叶片数据集;然后采用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U-Net、DeepLabV3+的主干特征提取网络,构建3种水稻叶片分割模型,分别为VGG16-UNet、ResNet50-UNet、MobileNetV2-DeepLabV3+,对水稻叶片、病斑进行分割,根据叶瘟病分级标准与等级计算公式,确定水稻叶片的叶瘟病等级,在此过程中,对比3种模型的分割性能。结果表明,VGG16-UNet模型为最优模型,在平均像素精度、平均交并比和F1分数上分别达到了86.87%、80.68%和88.48%,能够有效满足水稻叶瘟病分割和分级的实际需求。该方法为开发叶瘟病智能分级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其他作物病害的分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叶瘟病 深度学习 语义分割 病害程度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序列的东北不同地区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10
作者 魏松红 宋宇 +2 位作者 田永恒 王奕鸣 丁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416,共12页
稻瘟病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明确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以2021年分离自东北地区的96株稻瘟病菌为试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研究供试稻瘟病菌... 稻瘟病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明确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以2021年分离自东北地区的96株稻瘟病菌为试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研究供试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水平等。结果表明:16对SSR引物均能在100~500 bp内扩增出清晰条带。供试96株稻瘟病菌可划分为13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DQL02和DQL01为优势宗谱,分别包含37株和22株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38.54%和22.92%;宗谱DQL04、DQL06和DQL08为次要宗谱,分别包含9株、6株和6株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9.38%、6.25%和6.25%;其他8个宗谱为小宗谱,包含菌株数为1~4株。在群体水平上,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且存在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群体总遗传变异的83.37%。群体间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836~0.4571,平均为0.2041;平均多态百分率变化范围为6.25%~100%,平均为45.67%,说明有一定遗传多样性差异存在于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13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10~0.1879,存在较大差异。按遗传距离远近可将东北13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第2类群全部由辽宁省种群组成;第3类群全部由吉林省种群组成,反映出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谱系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联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演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稻瘟病菌 SSR标记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翟李楠 唐清杰 +6 位作者 周世圳 周帮纪 云勇 王惠艰 韩义胜 邢福能 严小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1,共13页
为了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的抗性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2022-2023年连续两年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02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苗期叶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鉴定,并对995份已经抽穗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穗颈瘟人工接... 为了对海南普通野生稻稻瘟病叶瘟、穗颈瘟的抗性进行综合鉴定与评价,2022-2023年连续两年对来自海南省11个不同市县的2002份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苗期叶瘟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抗病鉴定,并对995份已经抽穗的普通野生稻材料进行穗颈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002份叶瘟鉴定材料中,人工接种抗叶瘟材料为494份(占24.68%),其中免疫7份,高抗17份;田间自然状态下抗叶瘟材料1160份(占57.94%),其中免疫24份,高抗233份。995份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材料中,抗穗颈瘟材料506份(占50.85%),其中免疫23份,高抗136份。由结果可知,海南普通野生稻普遍抗叶瘟或穗颈瘟,这些抗性资源的生长习性大多为半直立型或倾斜型,少数为直立型或匍匐型;高抗叶瘟的材料在抽穗后也普遍抗穗颈瘟,免疫或高抗穗颈瘟的材料也普遍抗叶瘟。经过鉴定和评价,筛选出双抗叶瘟、穗颈瘟的普通野生稻材料共有128份。本研究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抗稻瘟病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普通野生稻 稻瘟病 抗性 鉴定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酶基因BGIOSGA023826在稻瘟菌侵染过程中的抗病表型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婕 赵龙缘 +5 位作者 潘凝辉 管丽蓉 杜云龙 李成云 王云月 谢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607-4618,共12页
【目的】月亮谷(Acuce)是云南重要的地方水稻种质资源,也是目前元阳哈尼梯田的主栽品种,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却未曾有过稻瘟病大流行的发生。探索其对稻瘟病的抗性机制,明确参与抗性反应过程功能基因的种类、数量、表达特征及其表型效应,... 【目的】月亮谷(Acuce)是云南重要的地方水稻种质资源,也是目前元阳哈尼梯田的主栽品种,种植历史已逾百年,却未曾有过稻瘟病大流行的发生。探索其对稻瘟病的抗性机制,明确参与抗性反应过程功能基因的种类、数量、表达特征及其表型效应,有助于保护和利用水稻地方品种。【方法】以前期月亮谷-稻瘟菌互作转录组中筛选到与抗病表型高度相关的候选基因BGIOSGA023826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然后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农杆菌遗传转化,获得过表达植株,并进行过表达植株阳性鉴定和抗病表型分析,最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过表达植株PR基因表达分析,以及通过酶联免疫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候选基因BGIOSGA023826为一个水解酶基因,编码354个氨基酸,是不稳定疏水蛋白且不存在跨膜域,不属于膜蛋白,为非分泌性蛋白;与日本晴相比,BGIOSGA023826过表达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显著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后,与日本晴相比,PR基因PR1b、OsNPR1、OsAOS2和转录因子基因WRKY4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R1b及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OsAOS2在12 hpi表达量持续上调;转录因子基因WRKY45表达量在24 hpi显著上调,至36 hpi时达到峰值,比日本晴上调近2倍;内源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JA含量在12 hpi升高至263.88 pmol·L^(-1),到36 hpi时达到高峰304 pmol·L^(-1);水杨酸(SA)含量在24 hpi升高至186.5 pmol·L^(-1),36 hpi时达到峰值198.88pmol·L^(-1);活性氧(ROS)含量也持续上升,且当ROS在36 hpi达到峰值时,丙二醛(MDA)含量也从40.43 nmol·g^(-1)增至53.94 nmol·g^(-1);而过表达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各接种时段活性差异不大,但在日本晴中呈现上升趋势。【结论】明确了水解酶基因BGIOSGA023826与PR基因及内源激素含量在稻瘟菌侵染初期的时空表达关系,证明其参与了月亮谷对稻瘟菌侵染的抗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水稻地方品种 抗病相关基因 遗传转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系稻瘟病抗性基因与穗颈瘟抗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范德佳 王汝琴 +4 位作者 陈士强 何震天 张容 韩燕 王建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8-132,共5页
为加快扬辐粳系列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对27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颈瘟抗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5、Pia、Pik、Pigm和Pita在试验材料中的分布,并分析了抗性基因分布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扬辐粳系... 为加快扬辐粳系列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改良,对275份水稻新品系进行穗颈瘟抗性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检测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5、Pia、Pik、Pigm和Pita在试验材料中的分布,并分析了抗性基因分布与穗颈瘟抗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系中这6个基因出现的频率分别为27.3%、10.5%、33.5%、4.7%、36.7%、23.3%,其中Pigm出现频率最高,在扬辐粳系列新品系中被重点选择利用。大部分品系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数量为1个或2个,没有携带5个及以上数量抗性基因的品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水稻穗颈瘟抗性强弱与携带的抗病基因数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仅携带Pi2或Pigm单个基因的品系穗颈瘟病级显著低于不携带任何检测基因的品系。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i2、Pik和Pigm可以通过与其他抗性基因的相互作用提高水稻的稻瘟病抗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扬辐粳系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为江苏省抗稻瘟病粳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辐粳 穗颈瘟 抗性基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恢复系泰恢808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玲珑 张向阳 +7 位作者 冯辉 杨好 黄衍焱 胡文德 白卓 魏春燕 王俊 王文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78,539,I0001,I0002,共9页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 【目的】泰恢808是目前长江流域应用广、市场潜力大的恢复系之一,具有优良的株型、品质和抗性。因此明确泰恢808的抗性基因型,为水稻育种和材料改良提供参考,促进和保障泰恢808在水稻生产中的安全应用。【方法】以泰恢808为研究对象,LTH为阴性对照,含有抗性基因Pikm的单基因系IRBLkm-Ts为阳性对照,通过PCR扩增和分析Pikm位点的基因序列及表达模式,接种38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分析这些材料的抗病性。【结果】明确泰恢808含有Pikm基因,该基因在泰恢808和单基因系IRBLkm-Ts中有相似的表达模式,均受稻瘟菌诱导,在接种24 h后开始上调表达。但泰恢808的稻瘟病致病菌株仅有5个,明显少于单基因系IRBLkm-Ts。【结论】根据分子标记和测序的检测结果推测,泰恢808除了含有Pikm基因外,可能含有新的抗性基因。但因致病菌株的出现,在泰恢808的生产应用过程中,需对其抗病性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恢808 Pikm基因 稻瘟菌 致病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药频次对水稻穗颈瘟防控效果及糙米中药剂残留的影响
15
作者 张国 于居龙 +7 位作者 凌鸿 张新凤 程金金 朱凤 余向阳 张建华 姚克兵 束兆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6-312,共7页
为明确常用的8种杀菌剂施药不同次数后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在收获后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不同杀菌剂施药1次、2次和3次后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其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 为明确常用的8种杀菌剂施药不同次数后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及在收获后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别检测、分析了不同杀菌剂施药1次、2次和3次后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其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相同药剂施药次数越多,对稻瘟病防治效果越好,但稻米最终残留量也越高。施药1次,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施药2次,三环唑、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施药3次,三环唑、稻瘟灵和嘧菌酯防治效果>90%。除稻瘟灵施药3次后最终残留超过最大残留限,其余药剂均未超标。综上所述,采用三环唑、嘧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及齐穗期施药1次,能有效防治水稻穗颈瘟,无残留风险,适用于水稻绿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杀菌剂 药剂残留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的分布及抗病效应
16
作者 于雅洁 曹鹏辉 +6 位作者 宋云生 陈飞 乔中英 董明辉 朱勇良 谢裕林 袁彩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9-776,共8页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分析基因型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99份供试水稻品种中,以抗性基因Pib的分布频率最高,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频率也相对较高,抗性基因Pi2分布频率较低,多数材料携带2个抗性基因;在抗性基因组合中,Pita+Pib组合检出率较高,为44.81%(358/799)。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当供试材料中只存在单一抗病基因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33.60%(86/256),当供试材料中存在复合基因型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61.02%(299/490),表明抗性基因共存可以有效增强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PARMS技术 抗性基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4份水稻骨干材料抗稻瘟病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分子检测与分析
17
作者 张金霞 张倩倩 +6 位作者 王书玉 刘贺梅 孙建权 胡秀明 殷春渊 王和乐 张玉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4,共7页
为明确6个抗稻瘟病基因(Pita、Pi54、Pia、Pib、Pikm、Pikh)和1个恢复基因(Rf1a)在水稻骨干材料及新品系中的基因型和分布情况,从而为今后抗稻瘟病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合理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利用6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抗... 为明确6个抗稻瘟病基因(Pita、Pi54、Pia、Pib、Pikm、Pikh)和1个恢复基因(Rf1a)在水稻骨干材料及新品系中的基因型和分布情况,从而为今后抗稻瘟病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合理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利用6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的抗稻瘟病基因特异性分子标记对48份水稻品系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利用恢复基因分子标记Rf1a对46份外引及自育恢复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48份水稻骨干材料及品系中,单个种质携带的抗稻瘟病基因为1~6个,携带4个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系最多,占总数的33.33%,其次为携带3个(22.92%)、2个(18.75%)抗稻瘟病基因的品系,携带6个抗稻瘟病基因的种质资源最少(4.17%);6个抗稻瘟病基因在48份水稻种质中的分布差异较大,Pib、Pikh、Pi54在供试粳稻中的分布最广泛,分布频率分别达到77.08%、64.58%、62.50%,其次为Pita、Pikm、Pia,分布频率分别为47.92%、41.67%、33.33%;48份水稻种质共有抗稻瘟病基因组合22个,其中组合Pia+Pi54+Pikh+Pib和组合Pi54+Pikh+Pib的水稻材料数量最多(各6份)。在46份外引及自育恢复系材料中,携带恢复基因Rf1a的占93.48%。通过分子标记手段明确了相关种质的抗稻瘟病基因类型,为抗稻瘟病和恢复系新品系的选育及亲本组配提供了较好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骨干材料 抗稻瘟病基因 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品种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18
作者 陈建晨 董丽英 +6 位作者 刘沛 汤翠凤 宋杰 向锦茜 刘树芳 余磊 杨勤忠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102-107,共6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 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品种 稻瘟病 抗性 评价 叶瘟 穗瘟 育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茉莉酸对脂氧合酶基因LOX3敲除的粳稻防御响应的影响
19
作者 杨婧 苏顺雨 +5 位作者 赵添琦 李永杰 唐萍 左如斌 刘崇兰 杨静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10,共14页
【目的】揭示外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对脂氧合酶基因LOX3敲除水稻株防御响应的影响,为利用外源JA等激发子提高农作物因抗性相关基因丧失导致的水稻防御响应降低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感病粳稻丽江新团黑谷(LTH)及其LOX3敲... 【目的】揭示外源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对脂氧合酶基因LOX3敲除水稻株防御响应的影响,为利用外源JA等激发子提高农作物因抗性相关基因丧失导致的水稻防御响应降低问题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感病粳稻丽江新团黑谷(LTH)及其LOX3敲除水稻株系(Δlox3#1、Δlox3#10和Δlox3#20)为材料,开展水稻株高、分蘖数和百粒重等表型分析、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氧(ROS)和木质素等抗菌化合物活性(含量)测定,以及防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进一步对供试水稻进行稻瘟菌接种,调查供试水稻稻瘟病症状,检测稻瘟菌接种水稻中抗菌化合物活性(含量)及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等,并观察稻瘟菌在水稻中的侵染进程;在此基础上,使用外源JA处理稻瘟菌接种36和48 hpi时的Δlox3敲除水稻株和LTH,分析JA对水稻稻瘟病症状及稻瘟菌侵染的水稻中抗菌化合物活性(含量)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等的影响,同时观察JA对稻瘟菌侵染进程的影响。【结果】Δlox3敲除水稻株种子发芽速度快于野生型,但株高、分蘖数和百粒重等与野生型相近;稻瘟菌接种的Δlox3敲除水稻株稻瘟病症状较稻瘟菌接种的野生型水稻严重,且胼胝质数、POD活性及木质素含量降低,ROS含量和死细胞数增加,OsWRKY45、OsPR1a和OsPOX1基因下调幅度和稻瘟菌菌丝定殖量明显高于稻瘟菌接种野生型水稻;外源JA可有效减缓稻瘟菌接种36和48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稻瘟病症状,且JA提高了稻瘟菌接种36和48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中胼胝质数、POD活性和木质素含量以及防御相关基因OsWRKY45、OsPR1a和OsPOX1表达水平,而降低了OsRbohB表达量及ROS含量和细胞死亡数,同时限制了稻瘟菌菌丝扩展;其中JA对稻瘟菌接种48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稻瘟病症状减轻效果优于JA对稻瘟菌接种36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主要体现在JA使稻瘟菌接种48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中抗菌化合物增加幅度、防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细胞死亡数和稻瘟菌菌丝扩展受限等优于JA处理稻瘟菌接种36 hpi的Δlox3敲除水稻株。【结论】LOX3基因敲除提升了水稻种子发芽速度而降低了水稻抗瘟性,外源JA则减缓LOX3敲除导致的水稻防御响应降低,提高了水稻抗瘟性。JA在减缓农作物因抗性基因持久性短而造成的抗性降低或丧失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菌 脂氧合酶基因 茉莉酸 防御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a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广亲和恢复系选育
20
作者 张世玺 姚坚 +2 位作者 杨海龙 王蕾 李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5,共5页
为获得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水稻恢复系材料,选择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RF76及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a的甬优1540(F1)为供体材料,与多个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进行多代杂交和回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表型鉴定... 为获得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水稻恢复系材料,选择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RF76及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a的甬优1540(F1)为供体材料,与多个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进行多代杂交和回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表型鉴定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得70份农艺性状稳定且导入Pia、Xa23、Pia+Xa23目标基因的水稻恢复系。采用白叶枯病鉴别菌系P6对230份重点株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抗性鉴定,所有材料在孕穗期都表现为抗白叶枯病。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含Pia基因的恢复系及其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稻瘟病抗性优于亲本材料RF76,均表现为中抗及以上。以此恢复系配置的杂交组合“华浙优2473”参加浙江省单季籼稻杂交稻区试及生产试验,农艺性状表现良好,2年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均达到中抗以上。试验结果表明,Pia和Xa23的导入,结合连续抗病试验的筛选,获得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材料,将其用于配组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 白叶枯病 稻瘟病 Pia基因 Xa2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