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外文献对比
1
作者 涂心怡 毕凌岚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备受关注。以1990-2023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当前有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使得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备受关注。以1990-2023年Web of Science(WoS)和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检索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当前有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总体可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巩固期三个阶段,研究在2004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中国学者是研究主力,但在该领域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协同研究并不充分。(3)目前研究聚焦于确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研究技术多元,但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评定标准难以准确量化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有待系统性落实。因此,立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演变规律,探究其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关系,继而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的调控管理方略框架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未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 健康评价 可视化分析 研究进展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体验对自然环境心理疗愈评价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湃 邹青君 +3 位作者 杜铮蕊 李爽 沈添元 马辉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自然疗愈是缓解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由于场地和被试者自身健康条件等原因,自然疗愈的应用一直存在诸多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因可模拟仿真物理环境,在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目前虽有相关研究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自然疗愈,... 自然疗愈是缓解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措施。由于场地和被试者自身健康条件等原因,自然疗愈的应用一直存在诸多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因可模拟仿真物理环境,在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目前虽有相关研究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自然疗愈,但较少研究关注虚拟现实体验对疗愈效果评价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水下、雪山、绿地三种虚拟自然场景,以城市环境中的高校本科生为样本群体,收集94份复愈性环境量表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不同VR体验因素对于疗愈评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设备与场景的体验感直接影响被试者对环境的疗愈认知,对于设备与场景的体验感越差,对于自然疗愈的评价越低;第二,是否具有实验前VR体验对于场景的偏好性具有一定影响,有过VR体验的人群认为远离日常生活的自然场景具有更高的疗愈性;第三,女性对于VR场景的体验感高于男性,设备体验感低于男性。项目研究成果预期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然疗愈环境设计与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疗愈评价 自然环境 环境复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3
作者 裴博毅 王兴田 +2 位作者 赵东淼 宋蔚青 林千琪 《城市建筑》 2025年第1期186-189,共4页
我国于2019年实施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完整的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权重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指标体系权重不明问... 我国于2019年实施了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进行了优化,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完整的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权重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指标体系权重不明问题的分析,使用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各指标及指标中各加分项进行打分及权重计算,再根据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尝试提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权重优化改进建议,以利于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化、精确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层次分析法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 权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人地关系测度与评价研究进展及趋势——基于CiteSpace计量分析
4
作者 刘珺 陈柬桥 《城市建筑》 2025年第6期107-110,共4页
通过CiteSpace计量软件对国内人地关系测度与评价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研究发现:(1)该领域研究根据发文热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82—1995年为萌芽阶段;1996—2003年为起步阶段;2004—2019年为初期... 通过CiteSpace计量软件对国内人地关系测度与评价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研究发现:(1)该领域研究根据发文热度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82—1995年为萌芽阶段;1996—2003年为起步阶段;2004—2019年为初期发展阶段;2020—2024年为全面发展阶段。(2)该领域核心作者有34位,但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发文机构间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体系,各机构联系较为紧密。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重要的枢纽节点。(3)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该领域关键词间的关联性一般,可进一步分析探索各聚类内研究主题的演变过程。(4) 1982—2024年共有25个突现词,该领域研究热点与政策导向相关性较强,最近研究热点为“乡村振兴”“人地耦合”“国土空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测度 评价 CiteSpace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健康视角下的恢复性环境实证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屈海燕 郑思远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社会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给予了环境新的价值和意义,环境的健康效益被深度挖掘。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346篇文献和中国知网166篇文献,从环境和需求两个角度梳理恢复性环境基础理论及概... 社会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给予了环境新的价值和意义,环境的健康效益被深度挖掘。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346篇文献和中国知网166篇文献,从环境和需求两个角度梳理恢复性环境基础理论及概念,分类总结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比较分析实证研究中的材料呈现、被试筛选及实验方法。最后,针对研究内容和实验流程进行深入探讨,挖掘恢复性环境研究的新内容,思考有关样本量有效性、前期施压程度及首位效应等实验中的关键问题,以期为后续恢复性环境的实证研究提供有力参考,作为循证设计与实践结合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环境 健康 研究方法 生理反馈 心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视角下建成环境审计综述——基于审计工具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朱萌 汲潘婷 +2 位作者 陶鲁阳 李丹 张云彬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3,共13页
建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在西方国家微观尺度城市环境监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开发了诸多成熟的审计工具。在国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成环境审计已展现出作为精细化治理工具的重要潜力。介绍了建成环... 建成环境审计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数据收集与评价方法,在西方国家微观尺度城市环境监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开发了诸多成熟的审计工具。在国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建成环境审计已展现出作为精细化治理工具的重要潜力。介绍了建成环境审计的核心构建过程及适用场景,系统归纳三类建成环境审计工具并作比较分析,评估了当前建成环境审计的模式及方法以及主要审计方法的优缺点。针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问题,从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及单元划分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国内开展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建议。此外,为促进城市建设改造的可持续发展,还强调了建成环境审计在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不仅为国内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和工具,对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审计 审计工具 人本尺度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仿真实验在无障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实验为例
7
作者 贾巍杨 冯天仪 +2 位作者 赵伟 曲翠萃 张小弸 《高等建筑教育》 2024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国际上建筑学无障碍设计理论已进化到通用设计等人性化设计思潮,我国部分高校也建立了无障碍设计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但传统无障碍模拟体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践学习的需求。无障... 国际上建筑学无障碍设计理论已进化到通用设计等人性化设计思潮,我国部分高校也建立了无障碍设计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但传统无障碍模拟体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践学习的需求。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用“循证设计”的教学模型理念,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体验互动结合,通过6大系统、3个层次,引导学生按层级深化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手段的引入,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报告的反馈结果看,虚拟仿真实验融入无障碍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促进无障碍设计建筑教育升级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无障碍设计 标识 建筑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区商业空间“精明更新”:业态竞合协同与空间流态组构
8
作者 肖竞 蔡婉洵 +2 位作者 谢嫣然 齐才砚 曹珂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8,共10页
在空间生产动能衰减的存量更新时期和通讯、物流技术加剧城市人口与要素流动的信息时代,按传统功能主义、计划思维配建的住区商业空间面临巨大的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挑战,需通过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的更新理论指导其空间提质增效实... 在空间生产动能衰减的存量更新时期和通讯、物流技术加剧城市人口与要素流动的信息时代,按传统功能主义、计划思维配建的住区商业空间面临巨大的功能重组和空间重构挑战,需通过低成本、低扰动、高适应性的更新理论指导其空间提质增效实践。为此,从“人本响应”和“时空统筹”角度,探索建构基于业态生命周期竞合协同和经营载体流态组构的住区商业空间“精明更新”方法。该方法以“供需适配、周期演替、竞合协同”为导向目标,以“尺度传导、情境驱动、流态组构”为行动路径,以4类商业业态(餐饮服务、日用零售、生活服务、休闲娱乐)、3阶业态周期(初创、发展、成熟)、两重空间尺度(住区、商铺)、7项空间因子(商业空间配比、业态类型配比、业态周期配比、店面规模、店面区位、店铺拼组方式、主辅空间配比)为解析因子,通过对样本调研,识别揭示了住区商业业态/空间的供需适配、周期演化和竞合协同机理,并据此总结出“专零互补、摊店互促、多业联动”三种住区商业复业情境及其时空间更新响应策略,以为该类城市空间的提质增效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区商业空间 精明更新 人本响应 时空统筹 竞合协同 流态组构 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方法--以欧美地区的实践为例
9
作者 李咏华 姚松 高欣芸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42-146,共5页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关系到保护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是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建设的首要环节。该文以欧美地区的实践案例为例,介绍了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方法。首先对现有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方法进行梳理,... 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关系到保护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是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建设的首要环节。该文以欧美地区的实践案例为例,介绍了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方法。首先对现有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方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面向实施的景观单元(Operational Landscape Units)的概念和划定流程;其次梳理了韦斯特布鲁克圩田保护边界划定和旧金山湾海岸带保护边界划定的案例;最后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划定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实施的景观单元 自然保护地 生态系统完整性 边界划定 生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景情境发生机制研究
10
作者 李兴钢 李成功 《建筑技艺(中英文)》 2024年第8期70-75,共6页
当代建筑与城市建设过度人工化,呈现单调乏味之布景,自然传统与诗性消失。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胜景”理论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胜景情境”展开研究,明确其意涵、属性、标准以及发生过程,对“胜景情境”进行释义。
关键词 胜景 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综述
11
作者 庞凌波 陈昱弘 +2 位作者 于乐宁 包彦琨 高翔宇 《世界建筑》 2023年第7期6-9,共4页
2023年5月15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城市人因实验室主办,世界建筑承办的“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顺利召开,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共邀请30余位城市人因领域年轻学者分为4个平行论坛进行报告,分享城市... 2023年5月15日,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城市人因实验室主办,世界建筑承办的“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顺利召开,论坛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共邀请30余位城市人因领域年轻学者分为4个平行论坛进行报告,分享城市人因相关前沿研究进展。论坛还邀请了10余位学术评议人与年轻学者进行深度交流与科研指导(图1)。2023城市人因年轻学者论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致开幕辞(图2),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张利担任开幕式主持(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幕辞 学者论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深度交流 科研指导 前沿研究 线上与线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支持背景下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以深圳公共住房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珊 刘嘉 陈春一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3,共12页
深圳市老年人非户籍人口占比大,提供代际支持的随迁老年人构成了常住老龄人口主力。立足于深圳公共住房建设现状及老年人特征,通过问卷调研多维度探析老年人设施使用需求;采用活动日志调研探析老年人日常社区服务设施使用的时间规律及... 深圳市老年人非户籍人口占比大,提供代际支持的随迁老年人构成了常住老龄人口主力。立足于深圳公共住房建设现状及老年人特征,通过问卷调研多维度探析老年人设施使用需求;采用活动日志调研探析老年人日常社区服务设施使用的时间规律及行为链特征;结合典型案例定点行为观察,探析老年人时间-行为-设施使用场景。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社区活动设施需求显著,农贸菜市场及连锁超市的需求较大,教育设施成为老年人使用的重要设施,社康中心需求大于综合医院,养老设施需求较低等特征;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使用的时间规律及设施组合使用规律明显等。研究结果可为深圳公共住房社区服务设施适老性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支持 深圳公共住房 社区服务设施 老年人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的装配式住宅建筑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平平 王瑶 +5 位作者 朱峰磊 姜立 雷阳 朱珍英 孙明 王孝祺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5期19-23,共5页
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研究了建筑节能水平和不同施工工艺对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探究分析建筑碳排放量以及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减碳量,基于BIMBase平台,依据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出发点,研究了建筑节能水平和不同施工工艺对建筑碳排放量的影响。为探究分析建筑碳排放量以及相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单位面积减碳量,基于BIMBase平台,依据GB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选择上海市装配式住宅项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指标达到35.73 kgCO_(2)e/m^(2),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占32.95%,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63.64%;空调系统年碳排放量指标达到9.21 kgCO_(2)/(m^(2)·a),其中制冷碳排放占比达到61.35%;建材回收可实现8.93%的减碳强度;2)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执行的居建节能标准,降低10.17 kgCO_(2)e/m^(2),降低比例为46.03%;3)本项目采用预制率30%的PC结构,建造阶段碳排放较现浇混凝土结构降低比例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BIMBase 建筑全生命周期 装配式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碳汇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聃雅 王静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2,共11页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 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量大面广的大学校园既是亟需减碳的公共建筑组团类型又是科研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应该在碳减排的研究和行动方面做出表率。研究采用样地实测调查法,以华南理工大学三个校区为例,探讨大学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受到亚热带地区温和湿润气候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在全球大学校园中处于较高水平,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的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能力也处于中上水平;(2)校园绿地碳汇能力要低于自然生态绿地和公园绿地,但是高于一般城市绿地。对于历史年代悠久的老旧校园,在城市中可以充分发挥碳库的作用,对于新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而言,基于实地调研发现,校园绿地的观赏与使用功能使得绿化的种植密度处于较低水平,这导致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较低的固碳效益水平;(3)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不同校园规划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打造高固碳效益的碳汇空间;(4)校园绿地碳汇固碳效益主要与校园绿地的植被群落类型及相应的面积相关,由于校园用地紧张,大量增加或改造校园绿地面积的可能性很小,新增绿地应该结合校园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建筑第五立面、校园边角料等空地,适当增加带状、分散式的绿地,建立立体、网络化的绿地骨架,有效提升校园碳汇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规划 华南理工大学 碳汇 固碳效益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艺凡 杨崴 +1 位作者 张煦康 李奇芫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评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主流方法,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概况,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中的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期刊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评估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主流方法,对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概况,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中的建筑生命周期评价期刊文献为对象,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绘制了该领域研究的总体特征和演化进程知识图谱,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分析表明:在研究内容上,国外生命周期评价研究多学科交叉,涵盖能源利用、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已从细分阶段进入到整合阶段;而国内研究更多从建筑和环境学科出发,侧重于建筑节能减排,目前处于多元细分阶段,存在体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均以量化清单为基础,但具体的评价指标与技术路径存在差别,国外在LCA不确定性分析方面较为领先,而国内在此方面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未来国内建筑LCA研究应关注对框架体系的扩展与完善,重视从建筑单体到群体、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的变化趋势,并加强对建筑LCA不确定性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 文献计量 知识图谱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古城商业街界面要素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承业 张琳 +2 位作者 王金平 李鑫 张甜钰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133-137,共5页
许多城市大肆推进传统风貌古城的修复和重建,导致古城商业街面貌同质化严重,微观尺度下商业街界面要素的保护和更新缺乏更加科学的指导。文章以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和太原古县城十字街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眼动追踪实验分别... 许多城市大肆推进传统风貌古城的修复和重建,导致古城商业街面貌同质化严重,微观尺度下商业街界面要素的保护和更新缺乏更加科学的指导。文章以平遥古城明清一条街和太原古县城十字街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眼动追踪实验分别得出古城商业街界面各要素的主观权重,以及人眼观察商业街界面各要素的客观眼动指标,并且将两者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只有个别主观权重和客观眼动指标具有相关性,其余大多数具有独立性,所以在古城商业街的建设、保护和更新研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游客的心理和生理感受,有效提升商业街界面空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城商业街 界面 要素 层次分析法 眼动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建筑学教育拓展地理学边界的探索
17
作者 莫妮娜 褚秋霞 +2 位作者 冯桢懿 衡寒宵 王春建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9期1325-1332,共8页
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下,新时期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美丽中国目标为建筑学教育带来新挑战与机遇。本文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并通过对建筑学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文献分析,揭示了建筑学与地理学在教育... 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推动下,新时期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美丽中国目标为建筑学教育带来新挑战与机遇。本文深入剖析了新时期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并通过对建筑学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反思与文献分析,揭示了建筑学与地理学在教育中的交叉关系。阐释了建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地理学在多个教育层面融入建筑学的方案,旨在更新建筑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建筑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该研究致力于拓宽建筑学教育视野,促进跨学科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建筑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学教育 地理学 人居环境 知识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环境介入下游览路径空间品质对游客行为影响探讨——以合肥市三河古镇为例
18
作者 宣晓东 闫梦辉 +2 位作者 邹俊 郑逸鹤 张子旭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8,共15页
探析人本尺度下古镇游览路径多维空间品质和物理环境对游客行为的综合影响机制,以三河古镇为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Open CV、sDNA量化路径空间品质;通过实地测量、空间插值获取物理环境数据;实时录像获取游客行为。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对... 探析人本尺度下古镇游览路径多维空间品质和物理环境对游客行为的综合影响机制,以三河古镇为例,利用卷积神经网络、Open CV、sDNA量化路径空间品质;通过实地测量、空间插值获取物理环境数据;实时录像获取游客行为。构建分层回归模型对多维空间品质、物理环境与游客行为进行解释,总结各因子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式。研究表明:夏季游客四类行为均受到多维空间品质和物理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观赏、休憩和购物行为主要受多维空间品质影响,步行行为主要受物理环境影响。为古镇街道空间场景优化提供依据,推动特色小镇中古镇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镇 游览路径 空间品质 物理环境 调节作用 游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场所依恋研究现状评述及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下地方感建构的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沈玲慧 钱才云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转向高质型,如何协调人地矛盾、维护城乡地域性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场所依恋作为探讨人地关系的代表性理论,较早地运用于国外城市建设,其理论成果对我国城镇地方感建构具有一定的参鉴意义。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国外2013年—2022年场所依恋研究相关文献,结果表明:近十年场所依恋研究学科交叉特征显著,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尺度下的研究较多,尤其关注居民归属感建立及心理健康,对“情—地”相互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拓展了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发展做出展望:重视多元群体的情感需求;探寻情感与地域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规律,协同城乡发展热点问题,构建体现本土特色的场所依恋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新型城镇化 地方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赋权的平衡:社区设计内涵的解析
20
作者 王瑞 徐雷 +1 位作者 张子琪 孟静亭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0,共11页
在社区治理政策下,社区设计逐渐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社区设计起步晚,其概念及内涵不清晰,且多局限在物理空间设计层面,公众参与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赋权是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因此从赋权视角认识社区设计是实现有... 在社区治理政策下,社区设计逐渐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社区设计起步晚,其概念及内涵不清晰,且多局限在物理空间设计层面,公众参与往往形式大于内容。赋权是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核心问题,因此从赋权视角认识社区设计是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重要前提。社区设计概念于1960年代起源于英美两国,于1980年代被引入我国学界。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6个外文数据库中512篇社区设计相关英文文献进行研究。以“赋权-赋能”为视角,梳理了英美社区设计实践及概念中赋权的缘起与演进过程,从社区设计的行动方式、行动内容和行动机制三方面分别揭示了赋权目标、赋权导向和赋权层次的阶段特征和演进动力。结合国内社区设计的困境,建构了国内语境下社区设计赋权的认知框架,提出了双重赋权平衡的社区设计内涵,以期对我国社区设计实现有效公众参与的赋权路径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设计 主体赋权 技术赋能 认知框架 内涵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