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3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量交付再生塑料行业,宝骊X3B领先绿色搬运
1
作者 孙昊 《中国储运》 2024年第9期44-44,共1页
快人一步,领先一路。日前,重庆某大型塑料再生企业抢先将厂内叉车全部替换为宝骊X3B锂电车,不仅实现物料搬运事半功倍,而且为工厂节能降耗、低碳转型按下了“加速键”。双品牌战略,创一流品质。该企业客户主营再生塑料颗粒生产加工业务... 快人一步,领先一路。日前,重庆某大型塑料再生企业抢先将厂内叉车全部替换为宝骊X3B锂电车,不仅实现物料搬运事半功倍,而且为工厂节能降耗、低碳转型按下了“加速键”。双品牌战略,创一流品质。该企业客户主营再生塑料颗粒生产加工业务,十分关注工厂运营全流程的低碳节能,是当地率先使用电动叉车的企业之一,对电车也颇为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业务 再生塑料 物料搬运 塑料再生 低碳节能 电动叉车 创一流 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园区建设的路径研究
2
作者 陈吕军 严坤 田金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工业园区历经四十多年发展历程,已经成为建设实体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先行者,目前已聚集全国80%的工业企业,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园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论文回顾了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面向新发展阶段存在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提出了工业园区在新时代需承担的高质量发展使命任务。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园区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从六个方面解析并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园区打造美丽园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涵。进一步地,根据国家对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实践经验,从八个维度提出工业园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行动,支撑工业园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工业园区 美丽园区 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是否能改善当地社区农户收入?——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的实证分析
3
作者 杨虹 朱臻 +2 位作者 沈月琴 杨俊 钱文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4,共12页
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社区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 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评估国家公园建设对地方社区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国家公园建设与地方社区发展的同频共振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前后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ID模型分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农户收入与结构变化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生计资本水平农户的异质性。研究发现:①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农户的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别为142%和127%。②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通过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权退出进而促使农户劳动力由农林业经营向非农经营转移,提高农户的经营性收入。③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设立对不同生计资本水平农户影响不同。对高人力资本、高金融资本和低自然资本的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较低生计资本水平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具有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低自然资本、低物质资本和低社会资本的农户。基于此,为更好地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改善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农户生计发展,该研究提出建议:充分依托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拉动农户经营性收入;整合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保障农户转移性收入;提供国家公园就业岗位,拓展农户工资性收入;创新绿色金融政策,提升农户财产性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周边社区 农户收入 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油气田开发土地综合效益模型与应用
4
作者 任宏洋 汪钰翠 +3 位作者 朱天菊 陈远 谢贵林 黄涛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3-1223,共11页
针对油气田开发中土地利用动态性、多样性、综合征的特点,开展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识别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分析全生命周期土地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多... 针对油气田开发中土地利用动态性、多样性、综合征的特点,开展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影响识别研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图谱分析全生命周期土地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进而研究了川南某县页岩气开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显示,井场建设阶段在平台500 m范围内,林地面积减少了4.6%,而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了7.9%;钻井压裂阶段进一步影响了居民活动,因此耕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草地面积减少了50%;在稳产到退役阶段,周边建筑用地面积不变,耕地面积动态度指数增加到16.9%,但是林地始终处于减少状态,可能会削弱生态功能。页岩气开发土地综合效益评价表明:从井场建设到钻井压裂阶段,耕地和林地占用引起了生态服务价值减小(B_(8));稳产后耕地恢复可以缓解土地利用结构(B_(3))和生活质量(B_(4))效益水平;压裂和稳产阶段排放的污染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会引起环境质量(B_(7))下降。提升土地管理水平、保障土地复垦质量、优化土地占用模式是提升油气田开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油气田开发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催化热溶及其热溶产物的研究
5
作者 徐静 于小彬 +2 位作者 白金锋 黄峰 李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8-135,共8页
针对低阶煤的分质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以神华黑山长焰煤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50℃、初始压力为3 MPa的氢气气氛下进行热溶分质转化实验。选择Fe、FeS、Fe_(2)O_(3)和FeSO4这4种铁基催化剂进行温和催化热溶,并通过GC、GC-MS、FT-IR和XRD... 针对低阶煤的分质转化和高附加值利用,以神华黑山长焰煤为原料,在反应温度为350℃、初始压力为3 MPa的氢气气氛下进行热溶分质转化实验。选择Fe、FeS、Fe_(2)O_(3)和FeSO4这4种铁基催化剂进行温和催化热溶,并通过GC、GC-MS、FT-IR和XRD对热溶产物中轻质气体、热溶油和沥青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eSO4的催化活性最佳,在FeSO4作用下沥青质产率达到41.4%、油气产率达到13.5%,对比无催化剂的产率,分别提高了7.6%和1.2%。铁基催化剂的加入使气体产物中CH_(4)含量增加,CO、C_(2)~C_(4)烃类化合物含量降低,并可以促进煤中大分子化学键断裂,提高了热溶油中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铁基催化剂 催化热溶 沥青质 热溶残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ESG评级与企业绿色创新
6
作者 陈芳 王志成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在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破解绿色技术瓶颈难题,是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2000—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ESG评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贸易... 在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破解绿色技术瓶颈难题,是企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2000—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ESG评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抑制管理者短视和强化研发投入三条渠道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倒逼效应,且这种倒逼效应在大规模企业和高科技行业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ESG评级不仅放大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倒逼效应,还促进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同时ESG评级带来的经济效应持续激励企业践行ESG的理念。因此,建议应着力构建更加稳健和开放的发展环境,精准完善企业创新的保障机制,有序推进ESG实践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绿色创新 ESG评级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据中心碳中和路径情景分析
7
作者 周峰 王芮敏 +1 位作者 马国远 晏祥慧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5,共7页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 数据中心低碳转型减排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数据中心总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于中国关键年份CO_(2)排放和强度目标,引入能效提高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负排放技术强度3个变量,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数据中心CO_(2)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逐渐增加,而碳排放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种情景的碳达峰时间均为2030年,碳中和的时间分别为2059、2057、2055年。展望2060年碳中和目标,数据中心行业应进一步提高能效利用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加强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创新和提升碳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碳中和 情景分析 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际项目的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水平分析
8
作者 赵娜 郭振伟 王新雨 《暖通空调》 2025年第1期87-91,共5页
建筑碳排放计算已成为硬性要求,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重要部分及关键碳减排路径之一,对其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59个公共建筑和26个居住建筑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分析方法,归纳... 建筑碳排放计算已成为硬性要求,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重要部分及关键碳减排路径之一,对其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59个公共建筑和26个居住建筑实际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寿命周期碳排放分析方法,归纳、统计不同阶段、不同星级、不同功能绿色建筑的碳排放水平,并根据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特征,提出了绿色建筑设计、建造与运维管理减碳措施建议,以期推动规模化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全过程协同降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建筑碳排放 全寿命周期 碳排放水平 碳排放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大交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预测研究
9
作者 郭秀锐 刘一蓉 +1 位作者 张艺铃 刘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34,共13页
交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通过收集2000—2020年各省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相关资料,结合各省市已颁布的规划政策预测了2021—2035年交通部门的活动水平,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部... 交通部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部门。通过收集2000—2020年各省市的人口、经济、交通等相关资料,结合各省市已颁布的规划政策预测了2021—2035年交通部门的活动水平,并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情景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情景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交通部门的CO_(2)排放量,并对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交通部门在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碳减排潜力最大的是调整运输结构情景,2035年可降碳7.21亿t,在该情景下,公路部门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减排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航空部门仅在中部地区具有减排潜力,铁路、水路部门在该情景下的减排潜力均为负值。而铁路、航空和水路部门在优化能源结构情景下更具有减排潜力,2035年将分别减排49.30%、20.53%和15.66%,在该情景下,铁路部门短期内在东部地区减排效果较好,长期在中部地区的减排潜力更大,航空部门的减排潜力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更优,水路部门的减排效果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部门 排放因子 碳排放 情景分析 减排潜力 预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韧性视角下ESG责任履行对高水敏感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10
作者 周海炜 韩淼淼 王腾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5,61,共10页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开展节水工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举措。高水敏感性企业是我国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主体,其节水转型成为我国节水工作推进的重点。以2009—2022年我国沪深A股高水敏感性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ESG责任履...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开展节水工作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举措。高水敏感性企业是我国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的主体,其节水转型成为我国节水工作推进的重点。以2009—2022年我国沪深A股高水敏感性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ESG责任履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ESG责任履行正向影响高水敏感性企业高质量发展,且通过增强组织韧性提高企业的发展质量;高管团队环境注意力在ESG责任履行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高环境规制强度和高社会信任地区中,ESG责任履行对高水敏感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水敏感性企业 ESG责任履行 高质量发展 组织韧性 高管团队环境注意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气电热链空间碳转移评估
11
作者 闵永智 陶金豆 +3 位作者 王果 陶海洋 苏鹏飞 何清素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流多节点的碳转移评估模型,测算多流输送的二级空间传递导致的各能流碳排放和碳转移,并对碳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2017年中国省际天然气、电力和热力能流下的碳转移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转移评估模型 气电热 碳排放 碳转移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时空动态格局及减排路径
12
作者 黄娜 倪远之 +3 位作者 张敏 陈小华 王振旗 沈根祥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 精准掌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现状并因地制宜制定减排策略,对于长三角绿色低碳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细化了研究尺度并完善了测算体系,在市级尺度下对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围绕减排措施及减排潜力展开探讨。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持续下降-波动上升-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2014年碳排放量达到峰值7.17×10^(7)t;2014年后农业GDP增长率上升,碳排放量下降,呈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量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高排放地区集中在皖中、苏中以及苏北地区,且排放量的空间重心从江苏省南京市逐年向北部的安徽省滁州市移动。通过实施水分管理、优化施肥方式、推广低碳水稻品种、整合耕地资源等措施,预计长三角地区种植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84×10^(7) t。本研究揭示了长三角地区种植业碳排放的动态特征、现状规律及空间差异性,丰富了该区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制定有效的种植业碳减排策略和实现种植业低碳化转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碳排放 排放系数法 长三角地区 标准差椭圆 脱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陕西省碳中和时空格局研究
13
作者 黄馨 韩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 【目的】从土地利用视角,分别对2010年和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源与碳汇规模进行测算,揭示碳中和状态的时空变化格局。【方法】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采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进行估算,耕地碳汇采用农作物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来计算,林地、草地和湿地碳汇依据《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采用固碳速率法进行估算。【结果】近十年陕西省耕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分别增加67489 t和36473909 t,县域平均增长分别为631 t和340878 t;陕西省碳汇共增加3204196 t,县域平均增长29946 t,其中,耕地和湿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增加了3287178 t和8494 t,林地和草地的碳汇总量分别减少了91028 t和442 t;空间分布上,耕地碳排放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的渭南和咸阳等地,建设用地碳排放相对集中在陕北的榆林,耕地碳汇与碳排放分布格局大体一致,林地碳汇主要在陕南秦岭山区,草地和湿地则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2010年陕西省碳亏规模为3330 t,2020年达33340497 t,碳亏县域从2010年的34个增长至2020年的47个。【结论】2010年陕西省碳源与碳汇基本持平,达到“碳中和”状态。随着近十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陕北榆林资源型经济和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关中地区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和增长,省域总体能源结构并未明显改善,陕西省整体处于明显碳亏状态,“碳中和”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源 碳汇 碳中和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
14
作者 马晓倩 钟瑞森 +3 位作者 吴彬 刘坤 魏光辉 钟文静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5,共15页
地下水位的深浅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生态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研究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对于生态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位的波动,主要是生态输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地下... 地下水位的深浅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生态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研究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对于生态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位的波动,主要是生态输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地下水位的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期监测的地下水埋深数据和多期遥感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模型、动态度分析、分形维数计算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地下水埋深和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探讨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塔里木河干流的地下水埋深随着与河道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化受到人为因素(种植制度、灌溉强度)以及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和含水层)的影响,且空间相关性不断提高。②2000−202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生态系统面积的增加和草地生态系统面积的减少,此变化占总变化的58%。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由灌丛生态系统转变而来,转变面积为1118.00 km^(2);草地生态系统向其他各生态系统转变面积显著,为1258.69 km^(2)。③生态系统的分形维数从1.4701降至1.1350,表明其用地的复杂程度降低,稳定性指数从0.0299增至0.3650,稳定性增强。④持续的生态输水使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位上升,生态呈现出显著的正面发展态势,77.0%的区域生态轻微改善,8.0%的区域中等程度改善,1.7%的区域明显改善。研究显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有显著影响,地下水埋深减小,生态恢复明显,地下水埋深增大则生态退化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地下水埋深 动态特征 响应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视角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赵亮 贺政纲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1-811,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国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CO_(2)排放数据,建立了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在供应链视角下对中国交通运输业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结构路径分解。研究分别从碳排放强度、中间需求结构和最终需求3个影响因素角度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总体上看,在研究年限内,CO_(2)排放的变化量越来越大,其中最终需求的正向影响最大,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最大;(2)研究发现了供应链中的4个主要产业部门,其排放及增长量均较大;(3)研究确定了排放变化量较大的供应链,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且主要供应链具有向一层路径集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交通运输业 供应链 二氧化碳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结构路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FA-FT路线的可持续航空燃料碳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
16
作者 田利军 刘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2-1742,共11页
预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对推动SAF行业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基于国际可比和自主可控原则,构建脂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处理(hydroprocessed esters and fatty acids,... 预测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SAF)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对推动SAF行业的发展,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基于国际可比和自主可控原则,构建脂类和脂肪酸类加氢处理(hydroprocessed esters and fatty acids,HEFA)和费托合成(Fischer-Tropsch,FT)两条技术路径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模型,预测2025—2060年中国民航SAF的减排量和减排成本。结果表明:适合在2025—2030年阶段部署的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HEFA路线相比于传统航空煤油减少的碳排放量、减排贡献、减排成本分别为61.3 kgCO_(2e)/GJ、84.4%、0~1025.9 CNY/tCO_(2e)。在2030—2060年主要发展的FT路线中:以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路线其减少的碳排放量最大,为68.4 kgCO_(2e)/GJ;以农业废弃物和城市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减排成本低于以林业废弃物为原料。鉴于中国国情,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FT路线由于其丰富的原材料及较低的减排成本,更适宜在2030年以后作为主要SAF生产技术路线进行发展。同时预计2060年中国民航SAF减排量大体在17177~19819万t。2025—2060年,可能情景下累计碳减排成本分别达到11063~45828亿元,边际碳减排成本为220~697 CNY/tCO_(2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航空燃料 减排成本 减排潜力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减污降碳协同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金帅 吴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2,共9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论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算各省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借助协同控制坐标系法等工具考察二者的时空演化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和地区协同控制阶段,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异质性作用,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中国污染和碳排放水平均呈现“稳步下降、块状聚集”的演化态势,但“减污”明显优于“降碳”且南北存在差距;(2)八大经济区因禀赋差异处于不同的“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阶段,但多数处于“减污降碳”的良好状态;(3)人口、技术要素是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因素但因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生差异,资源和治理要素则因其类型不同会产生异质性效果,经济发展则产生“增污不升碳”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协同 时空演化 协同控制阶段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商过度自信下考虑权力结构的双渠道绿色供应链动态决策
18
作者 贡文伟 夏萌 +1 位作者 丁凡 孙立成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1-673,共13页
为探究制造商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和权力结构差异对双渠道绿色供应链成员动态决策的影响,构建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双方权力对等3种情况下的微分博弈模型,求解并对比分析各情形下的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和利润。研究表明,当市场环境较差... 为探究制造商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和权力结构差异对双渠道绿色供应链成员动态决策的影响,构建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双方权力对等3种情况下的微分博弈模型,求解并对比分析各情形下的供应链成员均衡决策和利润。研究表明,当市场环境较差时,产品绿色度、销售价格、制造商利润及供应链总利润会随制造商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增加,零售商利润则随之下降,而当市场环境较好时,上述情况均相反;制造商占主导地位会促使自身做出更大的绿色研发努力;供应链成员利润均在自身占主导地位时最高,而供应链总利润在双方权力对等时最高,在零售商主导时最低;制造商的过度自信对自身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的影响程度与渠道成员间的权力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自信 权力结构 双渠道绿色供应链 微分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索瑞霞 王琪 +1 位作者 张帆 赵曾燕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0,共11页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 研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流域内的生态保护,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流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2000-2021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基于Tapio脱钩模型探讨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种植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累计增加了2998.89×10^(4)t,且整体呈先增后减的波动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快速下降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碳源构成可知,农业物资投入是种植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且在种植业碳源中年均占比为73.28%。②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省际和区域性差异,河南省和青海省分别为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最高和最低的省份,两省份研究期内的碳排放峰值分别为4785.86×10^(4)、94.09×10^(4)t;且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整体呈下游>上游>中游的分布特征。③黄河流域种植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整体上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发展,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各省份的脱钩效应间存在显著性差异。④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均抑制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增长,而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因素则对种植业碳排放有正向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发展呈现明显不同,亟需制定差异性发展战略,以实现黄河流域种植业整体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种植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视角
20
作者 陈卫洪 于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U”型变化趋势,上游农业生态效率高于中游、下游及总体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可以通过优化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间接提升农业生态效率。门槛检验进一步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由此,长江经济带应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服务 劳动力 资本 要素配置 农业生态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