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619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三重效应及其应对
1
作者 韩文龙 康灵烁 张瑞生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诞生给就业市场和劳动者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社会焦点。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技术性替代、组织性替代和分工式替代三个层面对劳动要素进行替代,从而对就业市场产生...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诞生给就业市场和劳动者带来了深刻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成为社会焦点。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技术性替代、组织性替代和分工式替代三个层面对劳动要素进行替代,从而对就业市场产生了直接冲击。同时,作为一项标志性的技术革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替代传统岗位的同时,也发挥了补偿效应和新生效应,创造了大量新兴岗位。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对劳动者和就业市场产生了综合效应,深刻改变了社会就业结构,在长期内拓宽了就业市场的增长空间。综合三重效应,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会推动中国就业市场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变革。因此,中国需要积极推进新型“轮岗制”的应用,促进劳动力在产业和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加强社会保障和维持劳资关系和谐,以更好发挥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对优化就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正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就业市场 就业结构 三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伦理解释
2
作者 黎峰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及物质财富积累,对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最优化思想为指导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忽略了经济伦理问题,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伦理困境,集中表现为收入差... 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及物质财富积累,对全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最优化思想为指导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忽略了经济伦理问题,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伦理困境,集中表现为收入差距拉大与社会阶层对立、自然资源枯竭与生态环境恶化、人权侵害与性别歧视、殖民掠夺与霸凌主义等方面。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引的中国式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能有效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个人伦理、企业伦理和国家伦理层面的缺失,推动人类现代化道路中经济伦理的重构。以中国特色的经济伦理体系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低碳环保,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调整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保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倡导新型全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 经济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兼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整体性建构
3
作者 张晓明 田茂农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19-27,共9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一精辟论断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必须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源于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推进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一精辟论断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必须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源于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作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唯一正确道路的科学选择。上述论断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秉持一种整体性的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所呈现出的历史整体性、逻辑整体性与实践整体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与党建的全面部署和推进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最大政治 整体性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论“斯密难题”的破解之道
4
作者 赵容艳 余斌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87-96,共10页
“斯密难题”自提出后,关于其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虽然在斯密本人的理论体系中,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被证明是不存在的,但这种不矛盾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一种调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谓人的利己或利他本性均不符合客观实际,人本质上... “斯密难题”自提出后,关于其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虽然在斯密本人的理论体系中,利己与利他的矛盾被证明是不存在的,但这种不矛盾是缺乏现实基础的一种调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所谓人的利己或利他本性均不符合客观实际,人本质上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不能从个人道德、主观动机出发,而应该从个人所面临的既成的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探究;利己与利他的对立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分裂的产物,但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利己不等于自私,利己与利他对立时选择侵害别人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才是自私。利己与利他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极点,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其最典型的体现。利己与利他之间对立的消除,不能靠道德说教,而应该消除其物质根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厘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不仅能跳出斯密本人的体系审视“斯密难题”,也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难题 利己 利他 个人利益 共同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同意”:协商民主促成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精准供给的项目动员机制
5
作者 张良 郭圣莉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77-86,共10页
社区公共物品项目化供给难以精准,“去行政化”论争日益激烈。通过个案追踪,发现地方政府主动嵌入“参与式讨论”项目,寓服务于协商民主场景,动员多元行动者参与协商生成同意议题。文章引入动员与协商民主理论,建构“协商式动员”分析框... 社区公共物品项目化供给难以精准,“去行政化”论争日益激烈。通过个案追踪,发现地方政府主动嵌入“参与式讨论”项目,寓服务于协商民主场景,动员多元行动者参与协商生成同意议题。文章引入动员与协商民主理论,建构“协商式动员”分析框架,解释协商民主促成社区公共物品精准供给的项目动员机制:协商民主制度嵌入项目以利益联结、互惠合作网络激励动员居民广泛参与;协商议程规则设定构造规范约束动员居民有序参与。协商议事单元下沉楼组保持适度规模,精准识别居民需求偏好;协商议事以公平、正义价值理念为引领动员多方参与协商促成议事结果落地;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破解居民个体偏好制度化吸纳渠道缺失困境;识别与引领机制有效破解居民个体偏好与集体偏好难以达成共识的集体行动困境。地方政府“制造同意”在国家权威主导与公众自愿同意之间建立制度化对接渠道,构造了科层制、项目制与协商制优势叠加的社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动员 协商民主 社区公共物品 精准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5年重点组稿方向
6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是由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是由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行政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 复印报刊资料 来源期刊 社会科学理论 核心期刊 中共杭州市委 核心学术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郑燮行书扇面
7
作者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此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的一幅行书扇面,长17.5cm,宽52.5cm,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 此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燮的一幅行书扇面,长17.5cm,宽52.5cm,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书扇面 浙江省博物馆 江苏兴化 郑燮 为人耿直 兴化市 扬州府 书画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控制权:县域治理的统合趋向及其效能
8
作者 吴春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56-65,共10页
在体制压力与属地治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县域体制在组织和制度层面实现对条块结构的再集中化,以期强化体制的整体性和行动效能。从信息沟通视角理解县域行政统合,以T县“政府重点项目办公室”为案例,研究发现:以党委决策层为中枢所建立... 在体制压力与属地治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县域体制在组织和制度层面实现对条块结构的再集中化,以期强化体制的整体性和行动效能。从信息沟通视角理解县域行政统合,以T县“政府重点项目办公室”为案例,研究发现:以党委决策层为中枢所建立起来的信息沟通体系,是对既有地方官僚组织内常规文书系统的有效整合和改造,提升“上传下达”行政效率;县域体制强化行政过程中信息沟通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使得党政官僚组织内部的政策决策和执行过程能够有效衔接,在维持功能清晰的基础上能够实现核心意志的有效介入和持续性建构。以信息沟通为基础的行政控制策略,即信息控制权的凸显,是基于党的主导性背景下对职能分立组织架构的有效整合、功能重塑和过程优化,体现出中国党政体制在制度调整上所具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党政体制在制度层面所具备的韧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体制 官僚组织 信息控制权 科层制 行政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9
作者 韩强 李冉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4-9,F0002,共7页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健全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等五个方面体系的明确要求。目前来看,要正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内涵,还需要深入研究思考全面从严... 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健全组织体系、教育体系、监管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等五个方面体系的明确要求。目前来看,要正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内涵,还需要深入研究思考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定位、构成和提升三个基本问题。其中,尤其要从体系的性质、重要性、相互关系以及体系效能把握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基础地位;从内容全涵盖、对象全覆盖、责任全链条、制度全贯通和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视野拓宽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范围;在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相互结合、正确把握依规治党激励和约束有机统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水平和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管党治党 依规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行动与价值:党建引领村级议事协商的逻辑与路向——基于皖北D村“板凳会”的案例分析
10
作者 潘琳 李珮 蒋鹏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66-76,共11页
村级议事协商作为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亟待由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向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转型,以破解当前“制度有效、程序低效”这一实践难题。本文以“结构—行动—价值”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研究皖北D村的“板... 村级议事协商作为协商民主在农村基层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亟待由传统的行政主导模式向党建引领的多元共治新格局转型,以破解当前“制度有效、程序低效”这一实践难题。本文以“结构—行动—价值”为分析框架,通过深入研究皖北D村的“板凳会”案例,揭示了这种村级议事协商模式如何有效地将多元主体融合为一个稳定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并展现出“行政效率高、程序规范”的积极互动局面。研究解释了村级协商议事体系的内在运行逻辑:结构健全构筑了党建引领村级议事协商的基础;行动规范重塑了村级议事协商的流程;价值共创实现了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要推动村级议事协商体系更加成熟与高效发展,需要精准把握乡村社会的主要特征与议事规则,平衡好民主协商与基层治理的良性关系:首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其次,补齐制度短板,充分释放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潜力;再次,加强主体能力建设,提升协商政治素养;最后,重塑价值观念,强化协商民主价值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级议事协商 党建引领 乡村治理 基层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诚信建设的风险检视与化解路径
11
作者 王晗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诚信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环节。诚信文化是抑制和约束资本逐利本性的道德堤坝。守诚信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道德标识。个人诚信缺失引发... 诚信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键环节。诚信文化是抑制和约束资本逐利本性的道德堤坝。守诚信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道德标识。个人诚信缺失引发现代伦理困境、商业信用危机破坏现代市场秩序、基层政府公信力流失诱发“塔西佗陷阱”是诚信风险的主要体现,可从社会转型、制度滞后、信息技术双刃剑效应等方面探析根源。化解诚信风险应以重塑与厚植诚信理念为思想立基点,以优化社会信用体系为现实发力点,以建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为有力支撑点,以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为关键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诚信文化 社会信用 征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上而下党内监督:历史回溯、短板分析及优化策略
12
作者 肖剑忠 雷舒怡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加强和改进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的重要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完善巡视制度以及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举措,有效强化了制度的执行... 加强和改进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的重要保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完善巡视制度以及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举措,有效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显著加大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力度,特别是在监督主体的权威性、监督制度的科学性、监督责任的适配性、监督频次的经常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逐渐趋于完善。然而,这与监督主体的专业性、监督对象的全面性、监督成本的适当性等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增加巡视巡察的频次、激励网络举报、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强化党支部监督和谈话监督等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监督 自上而下 集中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助餐服务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静 陈琪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4期51-60,共10页
老年助餐服务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参与其中能极大提高助餐服务效率。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老年助餐服务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思路。从对L镇敬老助餐服务实践的分析情况来看,通过拓展关... 老年助餐服务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社会组织参与其中能极大提高助餐服务效率。社会组织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具有正外部效应的老年助餐服务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思路。从对L镇敬老助餐服务实践的分析情况来看,通过拓展关系网络促进资源整合、制定互惠规范推动服务优化以及增进社会信任实现互惠合作三个维度,可推动社会资本参与老年助餐服务。为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参与助餐服务,应加强关系网络与组织能力建设、推动互惠规范与慈善志愿发展、促进社会信任与多元主体协作,以推进社会资本的生产、维系与拓展,实现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组织 老年助餐服务 养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主动精神力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立旭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4-11,F0002,共9页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精神上也陷入了被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 鸦片战争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精神上也陷入了被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积极主动的精神力量。“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但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而且推动了中国人民精神的现代转型,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国人民精神上从被动转向主动、中华民族积极主动精神力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可以说,基于“第二个结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不断地拥有了精神上复兴、思想上主动的标志性成果。这也意味着,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仅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有了强大的、主动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主体性 精神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整合:基层数字减负的实现路径——以杭州市上城区“基层治理数据底座”建设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颖 王潞 孙茂阳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数据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资源要素,数据治理也已成为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乎治理转型的实现程度。但在实践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治理能力提升的普遍桎梏。基层面临数据采集任务超载和数据资源匮乏并存困境... 数据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资源要素,数据治理也已成为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关乎治理转型的实现程度。但在实践中,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机制尚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治理能力提升的普遍桎梏。基层面临数据采集任务超载和数据资源匮乏并存困境,陷入“越减越负”的悖论。本文通过讨论杭州市上城区“基层治理数据底座”案例,提供数字减负增能的一种可行性路径。它以拆分和重构数据背后的条块关系和权责关系为突破口,通过技术逻辑和组织机制的适配整合,打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期同时实现向上整合、向下减负和上下交互赋能的多重目标。而要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创新复用,提升数据质量与治理能力,还有待更高层级的数据治理共识建构和治理共同体的搭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治理 基层治理 数据底座 标签体系 组织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提升:历史逻辑、实践困境及行动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洪梅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35-42,共8页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其组织生活虽然经过从无到有、开展的企业从少到多、要求从低到高三个实践历程,已经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但如今许多非公企业党组织仍面临有组织而无认真严肃的组织生活的状况。如... 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其组织生活虽然经过从无到有、开展的企业从少到多、要求从低到高三个实践历程,已经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但如今许多非公企业党组织仍面临有组织而无认真严肃的组织生活的状况。如何破解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面临的机会成本不低、动力不强、党务不专、活力不足、激励不够等困境,需要在正确把握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中普遍性与特殊性、政治功能与发展功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加大非公企业关键人党员发展力度,探索企业党建列入项目招标制度,加大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培训力度,提高非公企业开展组织生活的自主度,加大对非公企业党务干部的激励力度等具体行动策略,以提升非公企业党组织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企业 党组织生活 非公党建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优势
17
作者 陈健 张旭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67-76,共10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色是经济与政治实现了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纯自发出现的,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作出的有意识的选择,在实践中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色是经济与政治实现了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纯自发出现的,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为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作出的有意识的选择,在实践中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也必然能够具有相应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政治优势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以经济为基础,在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和市场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基础上,主动发挥政治的统率和引领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上进行超越市场层面的协调,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方向,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优势,进而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优势,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的相互统一和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与政治 政府和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研究
18
作者 范希春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4期4-14,F0002,共12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性把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丰富完整的思想内涵、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和鲜明实践性本质特征,理论性与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规律性把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具有丰富完整的思想内涵、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原则和鲜明实践性本质特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文明交流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文化指引和实践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系性 思想内涵 方法论原则 实践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治理、社会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基于杭州市青山村的个案研究
19
作者 赵光勇 郭汀滢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23-32,共10页
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对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至关重要。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在空间治理实践中,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研究发现,社会空间具有治理意义,空间治理可以促进新老村民之间的... 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对于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至关重要。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在空间治理实践中,新老村民的社会融合如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研究发现,社会空间具有治理意义,空间治理可以促进新老村民之间的社会融合,加强乡村内外发展动力的有效“链接”,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空间共建、空间共治、空间共享的实践,空间与治理的相互建构是促进新老村民社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空间治理机制通过构建连接性社会资本,形成乡村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融合激发空间治理的内在价值,推进协商民主并强化社会资本,使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精神资源;社会融合的效果反馈于新的空间实践中,从而有效衔接内外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可持续的资源要素和发展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社会资本 社会融合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代会报告的意识形态贡献研究——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例
20
作者 黄相怀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3期33-40,共8页
从意识形态贡献、功能角度研究理解全国党代会报告,是学习领会全国党代会精神的重要路径,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尤为如此。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该文本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 从意识形态贡献、功能角度研究理解全国党代会报告,是学习领会全国党代会精神的重要路径,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尤为如此。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该文本高度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建设成就,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坚定方向指引;明确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要求与内在机制,为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科学指南;集中展现新时代思想理论建设的原创性标志性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动权奠定坚实基础;对一些有可能被过度解读和渲染的论断进行优化调整,为扩大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回旋空间创造了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报告 意识形态 贡献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