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少自体游离脂肪移植吸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廖天安 谢富生 +1 位作者 王琼超 常杰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7年第2期75-77,共3页
自体脂肪游离移植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广泛应用。但其后期过度吸收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本实验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应用于脂肪游离移植,观察其对移植脂肪的生存与保持的作用,以期获得减少移植脂肪过度吸收的途径。实... 自体脂肪游离移植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广泛应用。但其后期过度吸收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本实验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应用于脂肪游离移植,观察其对移植脂肪的生存与保持的作用,以期获得减少移植脂肪过度吸收的途径。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16只,分两组:A组,面部右侧为实验侧,植入加有以5000mg%纤维蛋白原为缓释剂的bFGF的小颗粒脂肪;左侧为对照侧,植入单纯小颗粒脂肪。B组,右侧为实验侧,植入同A组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显微血管吻合脂肪移植。术后3个月结果显示:显微血管吻合移植脂肪重量改变最小,组织学观察基本正常。单纯脂肪游离移植重量变化最大,镜下存在大量囊状脂池、坏死区及纤维化。bFGF有利于游离移植脂肪存活,减少移植组织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游离移植 移植组织吸收 BFGF
原文传递
肿胀麻醉和逆行三阶梯镇痛在腋窝切口隆乳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谢义德 周亚宽 +1 位作者 郭志辉 黄拔瑞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年第2期100-100,共1页
关键词 腋窝切口隆乳术 肿胀麻醉 逆位阶梯镇痛
原文传递
肿胀局麻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7
3
作者 蔡景龙 马玲 +2 位作者 李东 张淑贞 高西美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4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体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体表肿物与先天性畸形、体表瘢痕、乳房整形、脂肪抽吸、腹壁整形、除皱、隆胸、褥疮、面瘫及颅骨电烧伤等230例体表外科手术应用肿胀技术,成人164例,完全采用肿胀法...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体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体表肿物与先天性畸形、体表瘢痕、乳房整形、脂肪抽吸、腹壁整形、除皱、隆胸、褥疮、面瘫及颅骨电烧伤等230例体表外科手术应用肿胀技术,成人164例,完全采用肿胀法局麻技术,儿童66例,在全麻下应用肿胀技术。并与相应手术非肿胀法下施行进行了比较。结果脂肪抽吸术中利多卡因用量可达30~60mg/kg体重。肿胀技术具有易于进行解剖间隙的分离、减少术中失血、增强麻醉效果、增加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肿胀技术可推广到体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对儿童更为适宜,对减少输血造成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胀技术 体表外科 吸脂术 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
原文传递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量与扩张面积的关系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志飞 乔群 +4 位作者 李晖 孙家明 张启旭 高静 王乃立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通过测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量与相应的扩张面积 ,初步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本组 7例病人分别于面、肩、胸、臀部埋入 7个不同容量的扩张器 ,将每次注水扩张后的皮肤三维表面取模后转换成二维平面 ,应用计算机图象处理... 目的 通过测量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注水量与相应的扩张面积 ,初步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本组 7例病人分别于面、肩、胸、臀部埋入 7个不同容量的扩张器 ,将每次注水扩张后的皮肤三维表面取模后转换成二维平面 ,应用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测定每次注水量与相对应的扩张面积。结果 随扩张器内注水量的增加 ,其皮肤扩张面积也随之增加 ,但注水量达扩张器额定容积的 130 %~ 180 %时 ,扩张面积即不再增加 ,趋向一个平台期。结论 扩张器注水扩张并非没有限制 ,最多达设计容量的 130 %~ 180 %时 ,即使再增加注水量 ,也不会增加皮肤的扩张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 注水量 扩张面积 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
原文传递
下面部过宽矫正术 被引量:27
5
作者 王侠 李健宁 +6 位作者 马勇光 李比 夏有辰 朱力 陈育哲 秦荣生 尤维涛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目的下面部过宽采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有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选择适应证进行下颌骨体劈裂截骨术可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下面部宽大,下颌骨体肥厚,下颌角外翻明显的“四方脸”者(1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1例)进行了... 目的下面部过宽采取单纯下颌角截骨有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选择适应证进行下颌骨体劈裂截骨术可取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方法对下面部宽大,下颌骨体肥厚,下颌角外翻明显的“四方脸”者(1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1例)进行了下颌骨体部的劈裂截骨术和部分咬肌去除术。女性中的6例因颊部脂肪丰满,为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在进行劈裂截骨术和部分咬肌去除术的同时,还进行了颊脂肪垫的部分去除术。结果术后3个月到1年随访中,求美者对手术结果非常满意,下面部平均较术前减少约1.2~1.7cm。结论下颌骨体的劈裂截骨、部分咬肌和颊脂肪垫去除可有效缩窄下面部的宽度。劈裂截骨术对下颌骨体肥大伴明显外翻者可取得相当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面部宽大 下颌角肥大 颊脂肪垫 咬肌
原文传递
黄褐斑的临床分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何黎 王朝凤 +3 位作者 王家翠 张凤翔 李圆圆 王正文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7年第2期72-74,共3页
为了对黄褐斑作出客观诊断,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借以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采用伍氏灯、毛细血管镜及玻片压诊法测试141例黄褐斑患者。结果发现,黄褐斑患者临床上存在4种不同的类型:37例为单纯色素型(M),18例为单纯血... 为了对黄褐斑作出客观诊断,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借以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采用伍氏灯、毛细血管镜及玻片压诊法测试141例黄褐斑患者。结果发现,黄褐斑患者临床上存在4种不同的类型:37例为单纯色素型(M),18例为单纯血管型(V),54例为色素占优势型(M>V),32例为血管占优势型(V>M)。结合实验对各型患者再进行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及全血粘度(J)、红细胞压积(HT)、血沉(ESR)测定并与37例健康者对照。结果显示:M型SOD较正常人明显降低,LPO明显增高(P<0.01),J、HT及ESR较正常人无明显变化;V型J、HT及ESR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SOD、LPO较正常人无明显变化;M>V及V>M型兼有SOD降低、LPO增高及J、HT、ESR的增高。上述结果提示:M型与色素增加有关,V型与血瘀有关,M>V及V>M型与色素增加及血瘀均有关。黄褐斑在临床及病理上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有必要进行临床分型。本研究实验结果支持皮肤物理法的分型,对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分型 诊断 白氏灯 毛细血管镜
原文传递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的新思路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炜 王卫峻 +3 位作者 林晓曦 胡琼华 祁佐良 张余光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年第6期284-287,共4页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 ,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 ;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 2 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2 0 4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皮肤切口 ,摘除下眶隔脂肪 2~ ... 目的 研究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的眼袋整形方法 ,进行东方人种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研究 ;方法 进行眶肌筋膜韧带的解剖观察 2 0例。在临床上进行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2 0 4例 ,手术中应用下睑睫毛下 1mm皮肤切口 ,摘除下眶隔脂肪 2~ 3块 ,切除皮肤及眼轮匝肌 3~ 1 0~ 1 5mm。结果 解剖显示人眶肌筋膜韧带是眶隔筋膜外侧部分增厚的膜状纤维韧带结缔组织结构 ,位于眶外侧脂肪囊的外侧 ,该韧带在冠状面上 ,位于眼外眦角内侧 ,浅面紧贴眼轮匝肌深面 ,深面附着在下眼睑睑板下方 ,韧带长 1 5mm ,宽 1 2mm。剪断眶肌筋膜韧带 ,将筋膜韧带与外眦韧带或眶外缘骨膜固定 ,达到眼轮匝肌提紧 ,眶筋膜提紧及下眼睑皮肤松弛矫正 ,从 1 998年 1 0月 ,到 2 0 0 0年 8月 ,在临床上进行的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2 0 4例中 ,其中 5例 ,手术后几天里发生轻微睑外翻 ,拆线后恢复良好。大部分手术者经过 2周到 2年的随妨 ,手术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眶肌筋膜韧带提紧眼袋整形 ,特别对于 40岁以上的患者较为适用 ,它既可避免单纯眶隔筋膜提紧少数人手术后造成的下睑缘僵直 ,又可避免单纯眼轮匝肌提紧手术后少数人留有外眦角硬结 ,或凹陷或睁眼易疲劳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袋整形 眶肌筋膜韧带 提紧下眼睑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年轻女性颧骨颧弓测量及诊断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祁佐良 顾斌 +4 位作者 GonturSamSuwa 林晓曦 袁荣 董佳生 王炜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9年第3期122-125,共4页
目的 为了探讨颧骨颧弓肥大的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对上海地区152名年轻女性进行面部、头颅骨线性测量,头颅X线定位片投影测量及三维CT数据,确定正常成年女性的颧骨颧弓大小、突度和位置。结果 计算出面宽度比值为0.75。... 目的 为了探讨颧骨颧弓肥大的诊断指标。方法 通过对上海地区152名年轻女性进行面部、头颅骨线性测量,头颅X线定位片投影测量及三维CT数据,确定正常成年女性的颧骨颧弓大小、突度和位置。结果 计算出面宽度比值为0.75。结论 为诊断颧骨颧弓肥大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外科 颧骨 年轻女性 X线诊断
原文传递
减张法在额肌瓣转移治疗重度上睑下垂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标 刘本立 +3 位作者 陈明锐 贺中文 李江 陈明福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为防止因额肌瓣转移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术后复发 ,我们采用眉上减张法 ,以避免吻合口因张力大影响愈合的弊端。方法 术中用 1号线横行贯穿额肌瓣与上睑提肌腱膜缝合缘下方的腱膜组织 ,缝线两端通过额肌瓣隧道至眉上穿出皮肤 ,垫纱... 目的 为防止因额肌瓣转移治疗重度上睑下垂术后复发 ,我们采用眉上减张法 ,以避免吻合口因张力大影响愈合的弊端。方法 术中用 1号线横行贯穿额肌瓣与上睑提肌腱膜缝合缘下方的腱膜组织 ,缝线两端通过额肌瓣隧道至眉上穿出皮肤 ,垫纱布卷打结。结果 术后远期临床效果明显提高 ,行减张手术的35例中优良率高出常规手术组 32 .81%,未见 1例失败。结论 认为此方法是额肌瓣转移治疗重度上睑下垂的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张法 额肌瓣转移 治疗 重度上睑下垂中 应用
原文传递
Q开关紫翠宝石激光治疗雀斑168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万兴祥 童晓荣 +1 位作者 刘凌 谭志建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2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雀斑 Q开关紫宝石激光治疗 疗效
原文传递
止血环酸对酪氨酸代谢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杨希惠 魏骏 +4 位作者 徐菱 李文 刘海卫 庄慧娣 黄蕾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用实验证实口服止血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的机理是该药能干扰酪氨酸代谢。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和高压液相法。结果临床上口服止血环酸0.25g每日3次,6~8周后皮损明显消退,总有效率82.03%,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 目的用实验证实口服止血环酸治疗黄褐斑有效的机理是该药能干扰酪氨酸代谢。方法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法和高压液相法。结果临床上口服止血环酸0.25g每日3次,6~8周后皮损明显消退,总有效率82.03%,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P<0.05~0.001),未见明显副反应。实验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试发现,当酪氨酸和酪氨酸酶均为等量时,止血环酸量达到或超过40ml时,酪氨酸的消耗明显增加。高压液相证实,只有当有酪氨酸酶存在时,止血环酸才能干扰酪氨酸代谢。结论止血环酸除具有止血功能外,还有干扰酪氨酸代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止血环酸 干扰 酪氨酸代谢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新生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廖天安 王琼超 +1 位作者 谢富生 常杰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为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自体游离脂肪中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以SD大鼠双侧嚼肌区皮下作为受植床,取腹股沟区脂肪切碎后,实验侧加入bFGF,并以纤维蛋白作为bFGF的缓释剂;对照侧加入单纯纤维蛋白进... 目的为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自体游离脂肪中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以SD大鼠双侧嚼肌区皮下作为受植床,取腹股沟区脂肪切碎后,实验侧加入bFGF,并以纤维蛋白作为bFGF的缓释剂;对照侧加入单纯纤维蛋白进行移植。术后7天,经心脏主动脉插管,以液体铸型材料甲烯丙烯酸甲脂、丙烯酸甲酯灌注制作移植体血管制作后,在JSM-T300型扫描电镜下观察血管走向、形态并计量分析。结果移植脂肪内血管多从颈向头方行走,皮肤侧比嚼肌侧丰富,实验侧大量血管呈芽突状,芽突顶端及侧方有深而长的椭圆或圆形内皮细胞核压迹,新生血管明显偏粗。结论bFGF作为外源性因子加入自体游离移植脂肪内可诱导血管长入,增加移植组织中血管的数量及增大新生血管直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移植 BFGF 血管铸型 颌面部 大鼠
原文传递
海洋肽抗皮肤老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春波 贺孟泉 +5 位作者 秦守哲 张良 王丽君 仲伟珍 王玉贞 张建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目的。本文根据皮肤自然老化的原理,研究海洋肽的抗皮肤衰老作用。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老龄大鼠背部皮肤分别涂抹生理盐水和20%海洋肽,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数目和表皮平均厚度,以图像分析技术测算弹性纤维含量。结果海洋肽能... 目的。本文根据皮肤自然老化的原理,研究海洋肽的抗皮肤衰老作用。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老龄大鼠背部皮肤分别涂抹生理盐水和20%海洋肽,光镜观察成纤维细胞数目和表皮平均厚度,以图像分析技术测算弹性纤维含量。结果海洋肽能明显增加衰老皮肤的表皮平均厚度和成纤维细胞数目,提高真皮内弹性纤维含量,与生理盐水组对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2.527~9.592,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肤 栉孔扇贝 海洋肽 成纤维细胞 抗皮肤衰老
原文传递
TRAM乳房再造术中的美学分析 被引量:25
14
作者 亓发芝 顾建英 +1 位作者 张学军 吴坤南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年第2期86-88,共3页
关键词 乳房再造术 美学 TRAM 下腹直肌肌皮瓣
原文传递
鼻唇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面颊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健宁 王侠 +3 位作者 马勇光 谢宏彬 尤维涛 薛宏宇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9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鼻唇沟部血运丰富,利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增加其长宽比例,以扩大移转范围,且皮瓣厚度变薄,有利于更佳的外形修复。方法以鼻唇沟血管走行的任何部位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局部移转修复面颊部缺损或畸形,长宽比例可达5∶1... 目的鼻唇沟部血运丰富,利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增加其长宽比例,以扩大移转范围,且皮瓣厚度变薄,有利于更佳的外形修复。方法以鼻唇沟血管走行的任何部位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局部移转修复面颊部缺损或畸形,长宽比例可达5∶1。结果临床应用36例均获成功,外形修复效果满意。结论鼻唇沟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面颊部应用,方法简单可靠,可提供更长而薄的皮瓣修复,较传统的鼻唇沟皮瓣更为灵活可靠,并扩大了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沟 真皮下血管网 皮瓣 面颊修复
原文传递
丹参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及增殖抑制初探 被引量:23
16
作者 张玄 李世荣 +1 位作者 李荟元 罗向东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9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探索丹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理。方法将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含丹参的培养液中培养24h,与未加药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含丹参组成纤维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而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MTT(四甲基偶... 目的探索丹参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理。方法将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加入含丹参的培养液中培养24h,与未加药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含丹参组成纤维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而培养上清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MTT(四甲基偶氮唑)比色法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时相细胞DNA水平:用药组G0+G1期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G2+M期百分比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能改变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而不影响其活力并抑制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增生性瘢痕 成纤维细胞 细胞形态
原文传递
扩张囊外露并发症的分型及综合预防技术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江 王标 +3 位作者 贺忠文 陈明福 刘本立 吴玉家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研究扩张囊外露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 15 72个扩张部位中的扩张囊外露发生规律 ,提出扩张囊外露综合防止技术 ,并对 2 87个扩张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15 72个扩张部位中 ,扩张囊外露并发症发生率为 6 .2 3 % ,... 目的 研究扩张囊外露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 15 72个扩张部位中的扩张囊外露发生规律 ,提出扩张囊外露综合防止技术 ,并对 2 87个扩张区进行临床验证。结果  15 72个扩张部位中 ,扩张囊外露并发症发生率为 6 .2 3 % ,并分为 5型。采用综合预防技术后扩张囊外露并发症发生率降到1.74%。结论 利用综合方法可有效防止扩张囊外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囊外露 并发症 分型 综合预防技术 软组织扩张术
原文传递
颅面结构立体可视化和颅面整形手术仿真模拟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斌 张涤生 +2 位作者 李晶 江贵平 黄洪章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 为研究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手术设计、疗效预测及颅颌面生长发育监测的数字化、定量化和可视化。方法 应用VisualC+ + 编程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可视化算法原理 ,研制出颅面CT图像三维重建、立体结构三维测量和颅面整形手... 目的 为研究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手术设计、疗效预测及颅颌面生长发育监测的数字化、定量化和可视化。方法 应用VisualC+ + 编程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图像三维可视化算法原理 ,研制出颅面CT图像三维重建、立体结构三维测量和颅面整形手术模拟的系统软件。建立了以CT数据为信息源基于多媒体微型计算机的颅面畸形三维仿真模拟系统 ( 3DCMFCAS)达到诊断分析、手术设计的可视化。选用了适合于颅面整形外科特点的面向多边形的表面绘制显示方法作为系统建模方法 ;提出了适合于在微型计算机环境中进行手术模拟操作的空间子区域目标结构体数据操作方法。结果 在 3DCMFCAS系统上构建出颅面骨、软组织立体结构模型 ,建立了颅面图像及电子解剖数据库 ,实现了经典颅面截骨整复手术仿真模拟。结论  3DCMFCAS系统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为颅面外科临床诊断和整形手术设计提供了实用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可视化 计算机辅助手术 模拟 颅面畸形 颅面整形手术 3DCMFCAS 仿真
原文传递
改良的额肌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 被引量:20
19
作者 封必钊 卢学军 +1 位作者 王光军 程宏宇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 为了减少额肌损伤 ,保证额肌瓣的收缩力 ,提高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 重睑成形术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及眼轮匝肌。于眼轮匝肌深面向上直接分离额肌深层 ,然后再于眶缘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进入额肌浅层分离达眉上 1.5~ 2cm ... 目的 为了减少额肌损伤 ,保证额肌瓣的收缩力 ,提高上睑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 重睑成形术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及眼轮匝肌。于眼轮匝肌深面向上直接分离额肌深层 ,然后再于眶缘额肌与眼轮匝肌交界处进入额肌浅层分离达眉上 1.5~ 2cm ,纵行切开肌瓣两侧 ,外侧应为内侧的 1/3。结果 临床应用治疗 38例 5 9只眼 ,除 1例因外伤致左眼上睑下垂 ,术后效果欠佳外 ,其余 37例 5 8只眼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本法减少了额肌瓣外侧血管神经损伤 ,由于增加蒂部宽度 ,增强了额肌瓣的收缩力。适用于中 ,重度上睑下垂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肌瓣悬吊 治疗 上睑下垂 眼轮匝肌
原文传递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及乳头再造 被引量:18
20
作者 亓发芝 陈君雪 +3 位作者 顾建英 施越冬 张学军 吴坤南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2000年第5期234-236,共3页
目的 介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乳头再造经验。方法 对早期乳腺癌 ,保留乳房皮肤 ,切除乳腺组织和腋窝淋巴结 ,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即时再造乳房乳头。结果 应用该方法治疗 12例 ,再造乳房形态良好。结论 保留... 目的 介绍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乳头再造经验。方法 对早期乳腺癌 ,保留乳房皮肤 ,切除乳腺组织和腋窝淋巴结 ,应用下腹部横行腹直肌肌皮瓣即时再造乳房乳头。结果 应用该方法治疗 12例 ,再造乳房形态良好。结论 保留皮肤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乳房再造 ,切口隐蔽 ,再造乳房形态效果好 ,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再造术 乳腺癌 下腹部横行直肌肌皮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